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为报师恩,当求正法(连载19)----庆吉祥居士

   日期:2020-07-09     浏览:928    
“圆寂”:示寂、入灭、般涅槃……,这个词语的义涵较为复杂,如《佛光大辞典》“圆寂”条云:
  梵语parinirvā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1
  维基百科则云:
  圆寂,佛教用语,涅槃的另一个汉语译名。这个译名由玄奘创造,采用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之意 2。现今佛教出家僧侣过世,多称为圆寂,因此它也被当成死亡的同义语。……“圆寂”一词,在日常中文使用中,渐渐变得与佛教的“涅槃”概念有所不同,而更加偏向“死亡”一词。比如,人们常称僧尼去世为圆寂,以恭维其已经达到“悟道解脱”的最终目标。3
  若就四种涅槃4的本义来看,唯“无余依”涅槃是五蕴身败坏灭尽(不再生显其功能),意根亦随之断灭(唯本际第八识独存),众生以为这与一般的死亡(去世)相似,而不知无余依涅槃是诸法灭尽不再受生,迥异于一般死亡而后有相续流转;而另三种涅槃则与死亡无关(非以灭尽诸法而立);因此,若以“涅槃”作为(凡夫、外道)舍报的代称,是极不恰当而有过失的。
  也就是说,涅槃是圆寂(圆满寂静)之意,圆寂不是舍报的代名词,而是亲证二乘涅槃的定性阿罗汉,舍报入无余涅槃,或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真实义菩萨,舍寿可方便用此圆寂名相称之;一般法师与居士都不该滥用,否则有误犯或故犯大妄语的过失 5。也就是说,二乘人至少得要证得阿罗汉果,舍报时才能说是圆寂——入(无余)涅槃;菩萨则绝不入无余涅槃,菩萨摩诃萨舍寿而称为圆寂乃方便说 6。二乘圣人的圆寂,是灭了我执以后,舍报时把六根、六尘、六识都灭尽了,成为无余涅槃,但这是有始而不究竟的圆寂;菩萨则是在万法峥嵘中证得本来圆满寂静的真实涅槃心7,直至佛地乃具足四智圆明而成满四种圆寂。因此,实证圆寂必与解脱相应,而目前的佛教界,却常听说某比丘、长老、大德、乃至某居士,于某日某时“圆寂”了,但若考察他生前的言行,却并未实证任何相应于圆满寂静的解脱果或菩萨位,仍在三界生死中流转;因而彼等此世的异熟果报结束时,只能用一般凡夫之舍报或去世来昭告世人,若为了世俗的虚荣而随意套用“圆寂”之名,成就了自他大妄语之业,那是得不偿失了。
  圣严法师曾云:圆寂,也就是得大圆满的不生不灭。凡夫称为“寿终死亡”,如来叫作“入灭”。……很多高僧大德、比丘、比丘尼往生的时候,后人给他们一个很好听的名词叫“舍报圆寂”;其实还没有到无漏、无学,只是一时间舍了此生的果报,不应叫作圆寂 8。
  因此,他对释印顺的悼念文中也只说:【印顺长老以百龄高寿,舍报往生于六月四日……。】9或许可说是用词严谨,有学者的风范。然而,对自己的身后事,他则吩咐要“简约”,办成一场庄严的佛事,灵堂只挂一幅挽额“寂灭为乐”,且有偈曰:【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10 这些遗言、遗偈,似乎是为了让信众们感觉:这是一位得道高僧的从容辞世。因此,法鼓山方丈释果东如是发文:【我们的人生导师,我们的法身父母圣严师父,已于2009 年2 月3 日16 时舍报圆寂。】又说【今天,师父示现如来如去的自在……。】11 弟子的赞仰之词,呼应了圣严的言外之意,可谓巧妙。
  无独有偶,释净空也曾说:释迦牟尼佛久远劫之前,已经契入福慧圆满、清净寂灭,这就是成佛。释迦久远劫就成佛,这一生到世间是来表演的,是来示现的,是来度化众生的。贤首大师《心经略疏》里头说,“涅槃,此云”,此是中国,中国把它翻成“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活的时候没有智慧,没有福报,死了之后智慧、福报就满足了吗?这是误会,很大很大的误会。……必须活著证得,死的时候才能称圆寂,才能说入般涅槃。12
  从圣严与净空这两个例子可证明,熟读经论者皆知“圆寂”乃三乘贤圣内在之证境,不可移作“舍报死亡”的同义词,尤其不可随俗套用于一切未断我见、未证实相的凡夫僧俗。那么,释印顺本人对圆寂的看法又如何?
  涅槃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所归趣”。……唐玄奘译为圆寂:圆是圆满,是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是泯寂,一切不良的成分都消散了。……出家人死了,一般都说某某和尚入涅槃,这实在太恭维了。如不断烦恼而死去,一定是死生相续,怎能说入涅槃呢?当破了我见,断尽烦恼,证入法性时,名为得涅槃。涅槃是亲切的体证了,……虽然身体有苦,而不致引起忧愁懊恼等心苦,这叫有余涅槃,就是上文的“断惑则得涅槃”。到最后死了,这个身心的组合离散了,不再引生新的自体,新的苦果,这叫无余涅槃,也就是“业尽报息则入涅槃”。13
  虽然释印顺不信不解大乘佛法“四种涅槃”的真实义,错会无余涅槃为断灭空,但饱读经论的他也略知:要“得涅槃”至少须“破了我见,断尽烦恼”,死后才可称为“入涅槃”;而“圆寂”则是圆满一切功德、泯寂一切不良,其证境更难可思议;因此,一切未破我见、未断烦恼的“出家人死了”,依然是“死生相续”,不可以“太恭维”地说是“入涅槃”,何况说是“圆寂”。既然如此,释印顺死后,其徒众在讣告上曰“舍报示寂”14,谢启则曰“圆寂”15,这是故意违背释印顺生前的论说?或是随顺他晚年对“看见佛陀在人间”的默认——暗示其修证已达圆满泯寂的境地,或至少已“断惑”而“业尽”?从前文的评析可知,释印顺一生未断我见,甚且破坏佛教正法、误导众生的言行遍布于其言谈与著作中,更默许其信众尊之为“人间佛陀”,这样的“出家人”,如何而可僭用“圆寂”以“恭维”之呢?且看释印顺临终有何遗言与示现,当时媒体的相关报导如下:
  印顺法师弥留之际曾醒来,留下一句话:“不是这样,不是那样,一切法皆空”。16
  印顺导师一百岁收的弟子慧瑾法师表示,照顾印老的徒孙听到印老睡梦中,还讲著“不是这样,不是那样,一切法皆空。”这是印顺导师最后的“中观”法语。弟子们形容印顺师公说话的语气,好像在另一个世界说法。17
  导师终于安然舍报,还留下颇耐人寻味的“不是这样,不是那样,一切法皆空”的珍贵法语。……依然是中观思想的实践与体证者:“不是这样,不是那样,一切法皆空”。花莲回高雄的飞机上,我们与师父传道法师说著聊著,我说:“师父,导师这种表现不是禅师的风格!”师父回应:“是的!这是道地的中观!”我说:“很平实!”师父说:“嗯!”我想,瞻仰的信众应该很能够感受到这样中观、平实的道风,一如他生前。18
  至少上述两份报纸及丘敏捷的投书都披露了这三句话,应不是空穴来风,然而,几天之后,就被自家人否认了:
  印顺导师日前圆寂,传出他留下的最后话语为“不是这样、不是那样、一切法皆空”,其入门弟子多人昨日由释昭慧代表,特别澄清:导师为人平实,说法不打哑谜,逻辑清楚且符合经验法则,更不会故弄玄虚,该话语并非出自导师之口。……连她都无法理解“是哪样”?这句话其实境界并不高,无中生有,在佛法中叫“恶取空”。……他(释印顺)强调的是一切如实,佛法讲因缘,不谈虚无,他的伟大和留给后人的绝不是无明的法语,而是慈悲和智慧。19
  释印顺临终时,是不是真有那三句弥留之言?若有,是什么意思?若无,为什么由最后照顾他的徒孙经由慧瑾法师传出?而释昭慧却要出面“灭火”?同门之间所说又相互矛盾:释传道肯定这三句话是“道地的中观”,释昭慧却反说这是“无明的法语”;丘敏捷说这“很平实”,释昭慧却说是“打哑谜”;孰是孰非,后来就没下文了。然而,恰如释昭慧所云,这三句话“境界并不高”、是“恶取空”、是“无明的法语”,这与释印顺生平所主张与弘扬的思想,是前后呼应、一以贯之,是对佛法三乘菩提真义的误解与割裂,尤其他所推崇(独尊)的应成派中观,更是源于印、藏两地的无因论、断灭论外道邪见,他依此而建立的“性空唯名”等“大乘三系”,自是错误百出,严重地悖逆于 佛所说般若诸经及龙树《中论》的本义:
  譬如印顺法师于《空之探究》页206 云:“西藏所传的,是后期中兴的龙树学。……后期的龙树学,以‘一切法空’为了义说,是一致的;但论到世俗的安立,不免是各说各的。”然而西藏的中观,为印顺法师所服膺者乃应成派中观;此派之中观思想严重扭曲龙树菩萨中论意旨,……此谓龙树所造《中论》乃依第八识体性而阐释之,应成中观则否定七识八识,违背佛旨而别立意识细心为涅槃实际,如是邪见已于《中论》预破,而月称寂天等人犹堕其中,乃竟自谓其中观见是龙树学,可笑至极。……龙树《中论》之意旨,绝非一切法空,乃以第八识之中道体性而说中观。印老不解龙树意旨,依后期龙树学(月称、宗喀巴之《入中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而认同“一切法皆空”为了义说,严重误解龙树《中论》意旨,堕于断见之中。虽然口说中道中观,却不能自外于断见,与外道无别。……大中小品《般若经》所说般若中道,绝非一切法空,龙树《中论》所说,更非一切法空。二乘法之缘起观,若离阿赖耶识(名色缘识之识)——否定阿赖耶识,则非缘起正观,则同断见外道之缘起观,无有胜妙之处,亦非佛说之缘起法。20
  也就是说,释印顺的“应成中观见”,悖异于佛教之中观,因此,不能将错就错地称之为“道地的中观”及“中观思想的实践与体证者”;相反的,“如是应成中观师徒辈等,皆为无明所罩”21。因此可说,且不论释印顺临终前有没有说过这三句话,观其一生误解佛法而广弘“一切法空、性空唯名”等思想,确如释昭慧所说是出于无明的“恶取空”;这样的出家人,虽著作等身、徒众繁多,然其思想自始至终违背佛意,所言皆在破坏真实义三宝,如何能有佛法的证量而当得起“圆寂”两字的称扬?然而,印顺徒众却不能深入佛法的“义学与实证”,无以明辨其师一生的功过是非,而只是彼此以世俗心互相标榜地办安葬会、追思会、纪念会:
  导师圆寂后,我们为他更衣。我将他双手弯起交叠于腹肚,左手已经安稳放著,右手却总是向身侧滑下——那姿态,让我好震撼!这不就是“佛陀洒净图”中,佛一手持钵、一手洒净抚慰地球的形象!这是导师最后给我的教示。22
  入殓前要向亡者说法,但是放眼现今,实在没有人可为导师说法,因此只是依导师自己所说过的话……缀一“不去西方不往东,亦不想住兜率宫,但愿再来娑婆界,生生世世化有情”的偈颂而已。……荼毗法会进行到最后,在印海长老唱举火法语:“法性湛然本不生,生灭尽在因缘中,缘生缘灭悉如幻,生灭灭已证无生”后,一声“烧!”……若真正希望能让导师的法身慧命永在人间,则应该要效法导师为正法、为佛教、为众生的愿行。23
  这两则记事中,其一暗示释印顺如“洒净地球的佛陀”,其二认为释印顺的智慧独步 24 天下而无人可为他说法(为亡者开示),这又是何等的僭越与狂妄呢?
  以上,由于佛教名相被世俗化,圆寂一词已被无知者广泛地滥用来指称僧人之死——不论其生前有德无德或有证无证。但奇怪的是,现代人对于界或社会上位高权重者之死,却不称为崩或薨 25;由此可见,当今部分佛教道场似乎比一般世间媚俗者更在乎虚名。这不是在对“名相”应用的吹毛求疵,而是因为印顺学派对佛法的认知,仅止于“名相”文字而不及于“实义”,且多半是望文生义地意识推想而已,既不依圣教量也没有现量的根据,也就是以凡夫外道见来解释及使用佛法的各种名相,却不相应于经论所说的本质与深义。若说是随俗而转、人云亦云,这在一般佛门四众或可放过,但对于号称“佛教导师”“一代宗师”“佛学博士”“淹通佛法”“精通三藏”“佛教大思想家”“佛国瑰宝、法门巨将”“游心法海七十余年”“不违反佛法的本质,从适应现实中,振兴纯正的佛法”“以智慧深广、学识渊博、著述宏富而享誉当今世界”……的印顺法师,则是矛盾与讽刺的。若他不知这些名词(导师、上人、圆寂、人间佛陀、宇宙大觉者……)有特定的内涵,且相应于特定的位阶而不可僭越,则是寡闻少知;若他是明知而故作,或随情而默认,则是狂妄与僭越。因此,笔者为了导正视听,必须根据经论详作说明,如此,纵然不能扭转教界学界不求实证、专务虚名的风气,至少也留个见证,让后人知所辨别,不至于因无知或误解而重蹈覆辙。
  第四章、人间佛教的真与假
  就在慈济大爱台播出“佛在人间——缅怀印顺导师”之后,网路上以〈人间佛教之开创者——缅怀印顺导师〉为题,贴出一篇文字:
  印顺导师为太虚大师门徒,是近代著名的佛教大思想家,其所倡导之“人间佛教”与太虚大师宣扬之“人生佛教”影响佛教界甚巨。……
  法鼓山圣严法师提倡“人间净土”亦受导师的影响,在其著作中陈述其法鼓山所提倡的人间净土,便是人间佛教的全面推动与普遍落实。圣严法师恢弘气度对导师的推崇使得人间佛教更广为世人所接受。
  佛光山释星云法师自述追随太虚大师脚步,倡导“人间佛教”,此举也让人间佛教更深植人心。不过这应是“人间佛教”一词已被大众接受后的追述,太虚大师在他的著作里谈论的皆是“人生佛教”,提“人间佛教”这个词凤毛麟角,星云法师的著作中也未曾提及印顺导师对他的影响。不过就世俗的看法“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也不需要太深究,都是佛学巨擘提出改革佛教利济众生的好事。26
  “就世俗的看法‘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也不需要太深究”,就因为对当时太虚大师为何是提出“人生佛教”,而非“人间佛教”的道理不能了知,使这种想法在佛教界似乎已成为一种常识,也是多数学者们研究提出的看法:
  “人间佛教”,及其相关理念,例如“人间净土”等,乃由太虚法师(1890~1947)首倡,经印顺法师(1906~)的深化,而大行于目前的新佛教。
  在,除了印顺以外,开展人间佛教最早的,当属佛光山。……星云也在《心甘情愿》一书当中,明白说到:我之所以提倡人间佛教,乃遵照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理想。……
  证严在她为数甚多的出版品当中,并没有明白表示她是“人间佛教”的追随者。但她也说:学佛者切莫以为脱离人间才有佛法,其实离开人间就无佛法可闻可修。无始以来一切的佛菩萨都是在人间成就道业。……她是印顺少数剃度弟子之一,因此,说她是印顺“人间佛教”的嫡传,似不为过。
  而法鼓山开山长老——圣严(1930~),也是在提倡“人间佛教”的一位法师。他在《人间净土》一书中,曾说:……慈济功德会于几年前,曾推出“预约人间净土”的运动,佛光山也在阐扬人间佛教,以及其他僧俗大德的佛教人间化,这些均与受到印顺导师的思想启发有关。足见圣严也是受到印顺的影响,而推动“人间佛教”。
  以上这几个佛教团体,基本上是大陆传统佛教的延续;另外还有一些出自本土的佛教新兴团体,例如昭慧法师所创办的“生命关怀协会”、宏印法师所发起的“佛教青年会”、推动佛教环保运动不遗余力的台南妙心寺住持传道法师,也都是“人间佛教”的实际推动者。他们在佛教界,甚至整个社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7
  从这里看到,以释印顺为主的“人间佛教”思想,几乎全面笼罩了佛教界,以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山头,就函盖了其中三个;再加上几个活动力旺盛的新兴团体,乃至越来越多的个别寺院、佛学团体,也多直接或间接的信受、奉行人间佛教的理念,成为一种新时代的佛教主流、代表,乃至新佛教。28 大陆版的人间佛教,则说是直承太虚大师,由赵朴初加以发扬,虽然赵朴初也接触了释印顺的相关理念,但在社会背景与处世态度上仍有不同。黄夏年云: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现实环境下提出的,与太虚和印顺所在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赵朴初继承了太虚人间佛教的思想,同时又超越了太虚的人生佛教和人间净土思想,也拓宽了印顺的“佛在人间”的思路,所以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29
  又如,蒋九愚云:
  由于朴老紧紧把握住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世界主题,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现实,著眼于“宗教是文化”的宽广视野,从而他的人间佛教理论却有别于太虚、印顺之处,……有学者评论道:“赵朴初的最大贡献是把提倡人间佛教放在整个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强调了人间佛教思想的普遍意义。这是太虚当年未能做到的,由此也进一步触及了太虚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人间佛教与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关系问题。”30
  整体而言,两岸三地的“人间佛教”议题,似已成为21世纪佛教不可逆转的或运动,教界、学界都须正视其实质内涵、关注其现实需求、评估其未来发展:
  特别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海峡两岸的佛教团体和人士都在遵循面向现实社会的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将佛教向前推进,虽然他们对人间佛教的具体理解和解释存在差异,出现不尽相同的人间佛教理论和实践模式,然而皆有利于从整体上丰富和发展中国佛教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31
  又如,正澄法师云:
  人间佛教不但是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也是当今世界佛教的一大潮流。……随著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探讨的持续深入,人们必将对它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认识,它必将会以更多契理契机的生动形式,在现代社会展现其高度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为现代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32
  近年来“人间佛教”被普遍的诠释与推广,且传播于海外,一时之间,成为佛教界最发烧、最普及的议题,学术界也群起研究、评论,且几乎一面倒地肯定与推崇,这可说是近代佛教“各立山头、互相竞争”的一个例外或奇迹。然而,在一片肯定与期待的声浪下,“人间佛教”的理念与行持真的完美无瑕,可以“代表”乃至“代替”传统佛教吗?若深入观察这些众声喧哗的论述之相似性,或可一言以蔽之,就是“实证上的失落、世俗化的兴盛”;而这个特征与弊病,经过“人间佛教”的包装与强化,就似乎更顺理成章,成了当代佛教的共业与共识。若依“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清浊异流,明愚异趣”33 的开示,重新省察“人间佛教”的内涵,及其之所以风靡当代的原因,则颇有令人忧思的发现:
  佛教的“兴盛”……背后,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佛教事业的过度世俗化、商业化,教义思想的贫弱,修证体验的贫乏,社会批判意识的淡漠等等,这种内在贫乏而外在兴盛的局面久而久之对佛教的发展将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一、蓬勃发展的佛教事业世俗化、商业化,与佛教根本精神的背离……。二、佛教经济泡沫与山头主义……。34
  笔者也支持“人间佛教”作为新时代弘扬佛法的一种方便,但前提必须严格地依据 佛陀所说三乘菩提、三转的真实义,也就是以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为核心的全面而整体的佛法,不能有任何的限缩、割裂与扭曲,或者过于迁就现实而沦为世俗化、商品化乃至外道化,而丧失了佛法的本质与功能。若发现其根本知见与学佛心态有问题,则须重新检视,依据经论以显明正法,破斥其谬邪,虽似排众议而唱反调,然其存心在于清净佛门、救护众生。印顺学派的“人间佛教”就是一个错解佛法、窄浅佛法、误导众生的例子,可作为当代及未来复兴佛教、回归正法的反面教材。因此,笔者藉由揭发、批判释印顺隐藏在“人间佛教”思想中种种离经说法、自创新义的邪思、邪见,让学佛人有所警觉而远离之;并重新定义“人间佛教”的正确内容,以如来所说的真实佛法为背景,令广大学佛人依 佛所教而信受奉行,于世出世间俱得其利;这才不会辜负了 释迦世尊降生人间、辛勤说法,欲普令众生离苦得乐、解脱成佛的本怀。
  (待续)
  -------------------
  注1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注2 互动百科云:“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要之,圆寂也就是指得‘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圆),永离一切烦恼(寂)故。成佛即证此真心,故涅槃并非诸佛的专有品,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证得。http://www.baike.com/wiki/%E6%B6%85%E6%A7%83prd=button_doc_entry
  注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93%E5%AF%82
  注4 详见 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大乘的解脱有四种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共二乘的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加上只有佛地才有的无住处涅槃。这是大乘所修证的四种涅槃脱。……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是共二乘,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和无住处涅槃是不共二乘,这是二乘人所不知道的。大乘的解脱果兼具人无我和法无我,所证得的人无我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也是一样,祂非修得非不修得。】《宗通与说通》:【解脱果之四种圆寂,第一第四唯在大乘佛菩提智之所证得,中二通于三乘;……最后身菩萨……人间受生,长大出家,示现修行,最后一夜顿断久远劫来故意所留一分极微细烦恼障,及顿断最后一分极微细所知障,金刚喻定现前,究竟成佛,“住于”无住处涅槃,四种圆寂成满,利益有情永无尽期,是名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无上正等正觉——十号具足之人天导师。】平实导师著《涅槃》(上册):【大乘涅槃的真实义差别,大略而说总共有四种:第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说第八识在一切法运行的法相之中所显示出来的真如之理,虽然一切法中有著种种客尘杂染,但是第八识如来藏的本性清净,具备了无数无量的微妙功德;如来藏无始劫之前乃至现在,一向都是无生无灭而无杂染,湛然无尘犹若虚空一般,一切有情平等平等而同样都有这样的如来藏,时时显示著真如法性;如来藏和祂所显示出来的真如法性,与三界一切诸法是不一不异的,远离一切法运行相貌中的一切分别;寻思之路来到如来藏真如的境界中就断绝了,名言之道来到如来藏真如的境界中也全部断绝了;这个如来藏妙真如理是唯有真实谛的圣者自己内心的所证,祂的自性本来寂静灭尽的缘故,所以名为涅槃。第二、有余依涅槃,这是说,二乘圣者所证的这个涅槃其实即是如来藏真如出离了烦恼障的现行,虽然还有冷热、痛痒、饥渴等轻微苦恼所依的五蕴尚未灭尽,然而能够障碍出离三界生死的烦恼障已经永远寂灭了,所以名之为涅槃。第三、无余依涅槃,是说这个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已经出离三界生死的痛苦,导致生死的烦恼既然已经灭尽了,所余下的冷热、痛痒、饥渴所依的五蕴也已经灭尽了,种种三界中的苦恼永远寂灭而不再生起了,所以名之为涅槃。第四、无住处涅槃,这是说,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出离了所知障,由于大圆镜智等四智圆满而生起的大智慧以及大悲心,犹如鸟之双翼常恒不离互相辅助的缘故,由此缘故而不住于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之中,也不住于有余、无余涅槃之中,利乐无量有情而穷尽未来际,永远不会有进入无余涅槃的时候;这样证转运用而恒常寂灭的缘故,名之为无住处涅槃。一切有情全部都有第一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未能实证而名之为二乘愚人或是博地凡夫……。】
  注5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四辑,正智出版社,2007 年2 月。
  注6 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四辑,正智出版社,2012 年12 月。
  注7 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2009 年3 月。
  注8《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139,法鼓2002-01-01http://ddc.shengyen.org/mobile/text/07-11/139.php
  注9 二○○五年六月四日写于美国东初禅寺,《法鼓杂志》187 期https://www.ddm.org.tw/maze/187/page1.asp
  注10《苹果日报》〈圣严圆寂 享寿80〉2009 年02 月04 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90204/31364907/
  《自由时报》〈圣严圆寂 遗言“寂灭为乐”〉2009-02-04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277267
  注11 https://blog.xuite.net/foonkok/hkblog/122631286圣严在遗言中表示,身后【不发讣闻、不传供、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竖像、勿捡坚固子】,【……务必以简约为庄严,切勿浪费铺张,灵堂只挂一幅书家写的挽额“寂灭为乐”以作鼓励】。
  https://web.ddm.org.tw/main/news_in.aspx?mnuid=1757modid=504chapid=101nid=1923
  注12 释净空,《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34 集,2013 年12 月8 日讲于香港。http://edu.hwadzan.com/djplay/1/12/1863
  注13 印顺著,《学佛三要》,正闻出版社,2012 年11 月修订版一刷,页213-214,227。
  注14 http://www.yinshun.org.tw/news-06c.htm
  注15 http://www.yinshun.org.tw/yuan-ji.htm
  注16《自由时报》〈印顺导师圆寂 年101 2005-06-05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21004
  注17《中国时报》〈法门巨将印顺导师圆寂〉,简东源/花莲报导,2005.06.05http://bbs3.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cl96/M.1062099893.A/M.1193684003.R.html
  注18 邱敏捷,〈记一段与印老的因缘〉,自由电子报/自由广场,94 年6 月7日。http://old.ltn.com.tw/2005/new/jun/7/today-o5.htm又,〈自由评论网〉投书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21205
  注19 转载自《中国时报》,林幸妃台北报导,94 年6 月12 日。http://www.hongshi.org.tw/special.aspx?code=9E0C5A4974E7C88D5216C28592A93DF3
  注20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又,平实导师于《楞伽经详解》一至四辑中,已举不少例证以辨明应成中观的错误,读者迳阅可知。
  注21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又,关于应成中观思想的邪谬,可参考陆正元老师著,《邪箭呓语》〈第五章 藏传佛教应成派之“缘起性空”中观见背离佛法解脱道及佛菩提道〉
  http://www.enlighten.org.tw/book/25/5
  注22《慈济月刊》第463 期〈我思·我师·人间导师〉,讲于2005 年5 月25日至6 月22 日。http://www.tzuchi.org.tw/2017-11-30-06-51-34/2017-11-30-06-52-08/2017-08-23-06-27-53/item/12986%E6%88%91%E6%80%9D%E2%80%A7%E6%88%91%E5%B8%AB%E2%80%A7%E4%BA%BA%E9%96%93%E5%B0%8E%E5%B8%AB
  注23〈印顺导师圆寂法会报导〉,《福严会讯》第7 期。http://www.fuyan.org.tw/Fuyan%20Journal/fu007_eBook.pdf
  注24 萧金松:“印顺导师在学术方面是独步古今,目前来讲很难找到第二位像他一样……把佛教看得那幺清楚、全面而且深入。”《弘誓双月刊》62 期,〈现场采访报导〉。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4D4FA57714212A1EFFAA700413C77097
  第三届海峡论坛·印顺导师佛学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征稿函:“印顺导师……对印度佛学全面深入的研究、对大乘佛教三系的判分、对中国禅宗史之疏解等,均见解独到,迥异流俗,在海内外佛教学术界都可谓是独步天下……。”2011 年03 月29 日http://fo.ifeng.com/faxun/detail_2011_03/29/5433491_0.shtml
  注25《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注26〈人间佛教之开创者—–缅怀印顺导师〉https://blog.xuite.net/dharma0101/blog/414693090
  注27 杨惠南,〈“人间佛教”的经典诠释——是“援儒入佛”或是回归印度?〉,《中华佛学学报》第13 期(2000),页480-481。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BJ001/93595.htm
  注28 邓子美、毛勤勇,《赵朴初与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人间佛教已成为当代海峡两岸佛教的主流,正日益展现出它所继承的东方文明在21 世纪的强大生命力和无可限量的前景。”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48671.pdf
  〈赵朴初与“人间佛教”〉:“二十世纪上半叶,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播和弘扬,人间佛教已经蔚为潮流,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界最有影响力的一面旗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二十世纪下半叶起,在中国大陆、中国和香港,出现了许多高扬人间佛教思想的佛教团体和组织,以各种形式探寻著实践人间佛教的新路子。”(中国佛教协会《会务通讯》第47 期)http://www.sxlfcs.com/lunt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315
  注29 黄夏年,〈赵朴初居士“人间佛教”思想体系初探〉。http://www.cssn.cn/zjx/zjx_zjyj/zjx_fjyj/201405/t20140506_1149101.shtml
  又,杨曾文,〈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归纳了六个要点:“1、强调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2、将佛教劝善止恶的戒规和伦理规范——五戒、十善及大乘菩萨四摄、六度等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与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相会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3、强调佛教必须关心现实社会,自觉地以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造福社会,利益人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积极奉献;4、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主要有‘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三大传统;5、佛教必须‘续佛慧命’,传承正信正法,保持组织的纯洁性,为此必须加强自身的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大建设,并且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6、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http://www.liaotuo.org/fjrw/jsrw/yzw/110045.html
  注30 蒋九愚,〈赵朴初人间佛教的理论特点及其时代精神〉,江西社会科学2004.9。https://wenku.baidu.com/view/1f6facf7f61fb7360b4c65ae.html
  注31 杨曾文,〈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
  http://www.liaotuo.org/fjrw/jsrw/yzw/110045.html
  注32 正澄法师,〈赵朴初与中国的人间佛教〉
  http://www.zgfxy.cn/ztjj/zgfx/fy/zdeslq2008n/2012/04/09/155920944.html
  注33《罗云忍辱经》,《大正藏》册14,页769,下22-23。
  注34〈浅析当代佛教之困境〉http://www.qnfj.org/article/1098.html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