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为报师恩,当求正法(连载23)----庆吉祥居士

   日期:2020-07-09     浏览:1470    
明贤法师1有几篇文章对太虚法师与释印顺的人间佛教作了比较与评论,如〈太虚大师被误读:“人间佛教”非“人生佛教”〉云:
  太虚大师的佛法路线是在纠正时弊的同时,将大乘佛法向来的圆满体系,结合此时、此地、此人的考察,以契合时机的方式向现代社会作出重新的说明与倡导。“人生佛教”的体系是完整的,但尚未得到全面铺展和付诸实践,太虚大师就舍报西迁。此后,“人生佛教”以“人间佛教”的名义得以传承。但在数十年的实践中,有心人不难发现,“人间佛教”的思路也存在对“人生佛教”的片面截取,从而衍生出“过重人本”的某些问题。
  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是否体系完整而确实可行,由于其人已亡而政息,似乎无可验证(赵朴初与释星云分别在大陆与所接续、推广的版本,是否相应于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本质,有待进一步的考察);而释印顺以弟子之名所传承发展的“人间佛教”,在经据、内容、定义、走向各方面,不仅迥异于太虚法师原意,甚至是违反、悖离佛说三乘菩提的宗旨,成了世俗化、外道化的(一家之言)异说异学。此处说释印顺是“片面截取”且“过重人本”,明贤法师后文有补充说明:
  过重人本,是从佛法核心上忽略佛教的崇高性和神圣性,使佛教扭曲成以佛教为存在形式,以满足人间性需求为目的宗教。佛教成了人间的点缀,只负责打造人间善法。适用于世俗的部分得到认可,超越世俗的部分则被有意无意地隐去,或直接删除。……光照人天的大乘风范、慈悲喜舍的菩萨精神被俗化为一团和气,使佛教要时时以俗化、矮化面目示人,要以讨好世俗来给“随许世俗”、“恒顺众生”作注脚。……大师在《佛乘宗要论》里写到:世间善法须以出世善法为本。而“人间佛教”则令出世善法近乎屈膝于世间善法。过重人本,是过分强调人的自见、自是,使宗教信仰不高超。3
  就是说,释印顺只截取“世间善法”以为人间佛教的核心,一切以人间性的世俗法为主体、为目标,而所谓“出世”或“超凡”的崇高性与神圣性,被认为是一种理想化的传说与信仰4;他并将一切寻求明心见性、成佛度生的中国佛教宗派,诬枉为小乘“自利急证精神”在大乘佛教中的“复活”。相较而言,太虚法师视一切佛法为佛陀不思议解脱内证的任运流布,学佛人应敬重而奉行,不可如释印顺的《印度之佛教》,把万劫难逢的“微妙甚深无上法”贬低为凡夫分别心玄想计度的世间学术;更不可因释印顺的误导,便认同:既生而为人,则应放弃一切超越人性与意识的境界,永远系缚在以人类为本的孤立人间,不可有任何急于出离三界及成就涅槃的“非分”之想。释印顺这种“点缀人间”、“讨好世俗”的观念,虽易为一般凡夫学人所认同,却不仅抹杀了佛教实证的面向,更断开了佛法不共世间的殊胜实质,沦为有下学(此岸)而无上达(彼岸)的一般世间劝善之法,连佛法中的“世间善法”都称不上。其次,若论印顺思想对当代佛教的改革之效果,则又不如印顺学派所预期的正向,如明贤法师云:
  一方面,“死”的佛教、“鬼”的佛教的功利诉求并没有因“人间佛教”的提倡而削弱;另一方面,佛教世俗化之风却有不可遏制的趋势。后人但闻“人间”,便极易降格为有人间、无佛教;但闻“落实于伦常日用”之语,就重又沉溺于伦常日用的繁杂而忽略禅悟实证、洞察缘起的修学。5
  也就是说,释印顺的“人间佛教”主张,向上摈除了佛法的神圣性,向下又无减于民间信仰的功利性,于圣于凡的双重失落,徒然降格为“有人间、无佛教”、“有日用、无修证”的世俗化价值与生活。在《兴盛的汉传佛教何以可能》中,明贤法师又说:
  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来源并非是印度佛教纯正教义,……但提出来时,有它想要对治的时代问题,……只不过没有防范过重人本的问题。太虚法师曾引用汪少伦的话说:“中国过重人本,不唯神,使宗教信仰不高超;不唯物,使自然科学不发达,为近代濒危之病根。”“人间佛教”这种用语很可能带来对佛教发展的偏导—“有人间、无佛教……直恐将使佛陀被弃于人间”。……过重人本,……在佛教的名义下,也大举落入以贪嗔痴为本始的烦恼陷阱。过重人本,已然背离了太虚大师“以佛乘为信者归宿”的本旨。6
  “人本”,是中国儒家的特色,而印顺人间佛教的思想主体,也可说是儒家与藏密的糅合7,缺乏佛法的正知见与正思惟。恒毓也提到:
  佛教……其教化的主要对像是人,但它的落脚点却不是人,而是佛或阿罗汉。这种思想,我们不妨称之为“佛本思想”,也就是一切以成佛或解脱为核心。……我认为,导致佛教在中国由佛本向人本倾斜的原因固然众多,但儒家人本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应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间佛教是大乘佛教在中国的继续与变种,它表面上依然是大乘佛教,但实际上则很可能徒有其名,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远离了佛教原先的宗旨。……对于中国佛教而言,我在这里之所以只讲佛教的“人本倾向”而不说“人本思想”,是因为佛教归根结底应当是佛本思想,它虽然有越来越浓厚的人本倾向,但如果它真的转变成了人本思想,则事实上意味著佛教根本精神的最终沦丧。虽然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的人间佛教已经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人本倾向并大有向人本思想转化的趋势,……。7
  这可视为人间佛教“过重人本”的解释,尤其是释印顺的思想,几乎全然以人为本,从佛本转向人本9,徒有佛教思想之名,却无佛法修证之实,可说是“佛教根本精神的最终沦丧”,若任其瞒天过海的发展、推广,而不加以辨正、扭转,或将如太虚法师先教界之忧而忧:“但求现实人间乐者,将谓佛法不如儒道之切要;……但求未来天上乐者,将谓佛法不如耶、回之简捷;而佛法恰须被弃于人间矣。”释印顺这种丧失佛法本质、缺乏佛教精神的“变种”思想,只可说是似儒非儒、似佛非佛10的一家之言,又如何能代佛说法,革新当代佛教,而号称“继承武昌佛学院佛教改革的路线,以批判的精神抉发、恢宏佛教的根本原理,……为佛教另辟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理路与新格局”11呢?学者们的盲从与过誉,等于是为释印顺“误佛教、误众生”的一切论述背书、作保,对于实证佛法的阐明与教导是反向的、有损的,甚至是雪上加霜!
  明贤法师在〈走偏的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讹误半世纪〉中,就太虚法师的〈真现实颂〉提出一个文字订正云:
  此颂出自太虚大师1938年所著《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目前普遍流传的颂文是: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而查原文不难发现原颂应写作:
  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12
  关键的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完就”被改成了“完成”,“人圆”被改成了“人成”,意思似乎是“把人做成功了,成佛这个事儿就结束了”,这显然否决了在人格修养完满之上还要有超越的、神圣性的提升,当然也给为人的品质堕落留足了空间。
  明贤法师又云:
  “人成即佛成”只是侧重于“完成在人格”的强调,易把“成佛”等同为“成人”,而将信仰之终极核心限定在“人”,信仰也便“不高超”,如此“仰止在佛陀”也成了简单的精神寄托和崇拜。而“人圆佛即成”包含了“仰止佛陀”和“完就人格”的两重含义,所仰止的佛陀不仅是仰止的对象,更是人生所趋向的目标,而要达成此目标的立足基础在人。这里的人乃是以人为主的一切众生,因此,成佛是众生生命的超越与圆满,就是“即人成佛”。13
  这首颂可视为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思想概括,但由于引用者不查原文,以讹传讹的误读了六十年,甚至套用在释印顺的“人间佛教”上,其流传之广,多少引夺了人们对原颂及“人生佛教”之正确了解14。明贤法师的比较与分析,从文字的改写到思想的误读,颇能说出太虚法师与释印顺在“即人成佛”看法上的差异;也就是人的本分(世间人格)做到极致完成(儒家圣人)之后,是否能趋向更超越的境界(出世佛格)而修行,历经三大阿僧只劫而成佛?周贵华在〈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特质〉也说:
  这个偈子虽然是太虚大师说的,但实际可以看作为是印顺法师的佛陀观的一个思想总结。太虚大师或许他有另外的意思,应该放在太虚大师的思想语境去理解,但印顺法师把它完全按照人本的思想来阐释,所谓“人成即佛成”,他就解释为人格的完满实现就是佛,而且只能如此绝无他途。……这样将成佛等同于人性的净化与圆满,就是其人间佛陀观的“即人成佛说”的根本支点。经过这样的诠释处理,大乘十方三世诸佛的观点就给抛掉了,就把诸佛从天上降到人间,而人间化了。15
  这就是过于重视“人本”16的结果,认为必须是“以人类为本位”的佛法及“以人本为中心”的佛教,才能符应于“释尊以人本、笃实之中道观,揭慈悲、平等之教”。17也就是片面独尊释迦牟尼佛的“入世”关怀,而落于“人本之狭隘”。
  又,在〈人间佛教之争:20世纪40年代的佛教界路线分歧〉云:
  太虚大师所预见的“以世间与出世相混”的“人间佛教世俗化”问题也频繁呈现,“‘佛学研究’,常变作了‘有学无佛’;人间佛教,也变作了‘佛弃人间’”。18
  这是说,释印顺的人间佛教是一种将世俗混充为出世,造成佛教“世俗化”的误导,使得大乘佛法被降格为“人类本位”的偏狭,且倾向于“有学(学术研究)”而“无佛(修行实证)”。总括释印顺的佛学思想,有下列的弊端19:
  1.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2.孤取人间为本;3.但求人间乐,不如儒道之切要;4.但求天上乐,不如耶回之简捷;5.怀疑六道、三世,否认净土;6.不信佛果与报土;7.断章取义、歪曲佛意;8.矮化并降格“佛陀”;9.将救世之仁偏举为救国救民之仁;10.将内在平等、外在大同的佛教精神,缩限于民族主义;11.混“世俗”为“出世”,成为“人间佛教”世俗化的根源;12.过重人事,执于人本,信仰不高超;13.以大乘为招牌,而依附于小乘,不许超出;14.使佛法被弃于人间。
  以上这几点都是言之有据,且颇明显的过失。因此,释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只有一般的世间善法,而无佛法三乘菩提之内涵与实证;他虽假借佛教之名,却无正法之实,纵然一时(代)之间,被之前“义学不兴、修证不明”的教界与学界所信受而推广,但终必因“过重人本”而混同于世俗外道,致令学人久学、深思而不得解脱与证悟,必逐渐被真心求法的三乘学人所质疑、勘验而唾弃。
  又,蒋劲松为文引述太虚法师对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的评议略述,是一篇常被转引的网路文章,对印顺思想的评论极有卓见,兹摘录如下:
  一、缘起印顺法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在当今两岸佛教界影响极大,……几乎被公认为是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殊不知两者之间是有著很大差别的。……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在40年代的争论,实际上是“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两条路线斗争的前哨战,值得我们关注。……
  二、历史考证与佛学研究
  ……(太虚大师)明确地反对依据世俗考据学认为大乘思想是后世佛教徒从小乘经典“发展”和“创造”的观点。从目前的状况看,太虚大师的批评是很有远见的,联想到在将印顺法师尊为导师的有那么多佛教徒攻击龙树菩萨、攻击大乘佛法,就知道用学术进化的观点来研究佛法的危险了!……太虚大师认为,印度佛教是从佛的果证上发挥出来的,而印顺法师则认为是从小乘声闻的教法上发展出来的,差别极大,……这里关键在于,是将佛法当作佛陀超越意识所证的诸法实相来看,还是将佛法当作世间以意识心悬想计度的学说看;前者看到的佛教史是一味的佛法对于不同根基的众生在不同因缘下的展现,而后者看到的则是所谓“原始佛法”被后世佛教徒打著佛陀旗号改编、创造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的根本区别。……印顺法师只谈佛陀在人间的言教,认为佛经所称的佛陀对天、龙以及非人等说法,都是后世佛子们神化佛陀的结果,由此可见印顺法师其实也并非是完全遵从阿含,而是用“科学化”、“理性化”后的阿含来理解佛法的。……因偏爱中观遂至扭曲历史真相……,是殉一己之观点而不惜歪曲佛教历史的所谓“研究”,……是既无佛教传承、又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强烈执著。
  三、“人间佛教”的偏狭
  ……太虚大师的批评确实抓住了印顺法师思想最为严重的缺陷。佛法是全法界的,而不仅仅是人本的,……
  (释印顺)骨子里就是对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信不及,对菩萨、佛信不及,对菩萨、佛的果境和神通信不及!……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真实来源,即并非是象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来自印度佛教的纯正教义,而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混淆,是真正有悖于佛法真义的“华化”佛教。而太虚大师所主张的“人生佛教”,虽重视现实人生的改善,但强调的是人乘为菩萨乘的基础和准备,决非仅仅局限于人本而已,……
  四、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
  ……(释印顺)认为阿含是佛陀的本教,所有的佛教经论必须要到阿含中找到一点暗示才首肯,实则是矮化、浅化和曲解大乘佛教,……太虚大师明确地指出印顺法师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而是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近代所谓强调学术标准研究佛学的学者们,不顾中国佛教历史上祖师的传承和修行体验的印证,仅以根据不足之“考据”和依文解义之研究妄诋《起信论》为伪论。这不仅误解了佛法的本质,将佛法当作世俗学问来研究;而且仅从世俗学术研究规则上看也是很草率、很不严谨的。……针对印顺法师将印度佛教衰亡归咎于真常唯心论,佛法的究竟了义仅限空宗的做法,太虚大师则有不同看法,认为空宗末流的流弊尤甚。……佛教衰落的根本原因都是偏离了佛法的本质,流于形式,缺乏真修实证,而不应该归罪于某一宗派。时至今日,深受印顺法师等学者影响的佛子们仍然对如来藏一系的经论和教法有偏见,应该回过头重新阅读佛教的真实历史,充分认识如来藏系佛法对于中国佛教发展乃至延续至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新评价如来藏系统!……(太虚大师)扞卫综合、融贯佛法之立场是非常正确的,是符合佛陀本怀的;相比之下,印顺法师一味偏赞空宗,贬斥他宗,倒是有沉溺于宗派偏见之嫌了。
  五、余论
  ……在发表了两篇评论文章的4年以后,太虚大师就舍报圆寂;因此这些评论可以看作是太虚大师晚年定论,更加值得我们重视。……今天印顺法师版的“人间佛教”作为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正宗嫡传已风行海峡两岸,已取得了佛教界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而太虚大师所担心的“佛法被弃于人间”也正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20(待续)
  -------------------
  1明贤法师,北海禅院、石观音寺住持。禅门“一花五叶”(……)传人。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中心副主任、禅林学社总干事长。2006年作为大陆佛教代表,与慧在法师一起重走了“玄奘西行路”。2013年率先撰文抗议龚琳娜戏谑佛教,形成很大社会反响。“法海事件”也因此成为汉传佛教界公开维权的起点和应对危机的典范。
  http://fo.ifeng.com/a/20150724/41399152_0.shtml
  百度百科/明贤法师:1973年7月生于湖北武汉市黄陂区。代表作品:
  《入中论亲闻记》、《入中论》……37岁,应聘为江西省靖安县宝峰禅寺后堂,提出“汉传佛教兴起必先构建教内僧团思想界、必先兴复汉传佛教禅宗”的宗旨、志愿与发展目标。
  http://baike.baidu.com/view/249999.htm
  2明贤法师,〈太虚大师被误读:“人间佛教”非“人生佛教”〉。http://fo.ifeng.com/special/hai18/
  3明贤法师,〈太虚大师被误读:“人间佛教”非“人生佛教”〉。
  4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序页3-4:【希有的佛功德,慈悲的菩萨大行,是部派佛教所共传共信的。这些传说,与现实人间的佛—释尊,有些不协调,因而引出了理想的佛陀观,现在十方有佛与十方净土说,菩萨愿生恶趣说。这都出于大众部及分别说部,到达了大乘的边缘。从怀念佛而来的十方佛(菩萨),净土,菩萨大行,充满了信仰与理想的特性,成为大乘法门所不可缺的内容。……“大乘佛法”,是从“对佛的永恒怀念”而开显出来的。……悲愿行菩萨,愿在生死中悲济众生,及大菩萨的示现,也是由此而引发的。】
  5明贤法师,〈太虚大师被误读:“人间佛教”非“人生佛教”〉。
  6〈明贤法师:当前中国佛教最大的问题是过分庸俗化〉(明贤法师专访的下半部分《兴盛的汉传佛教何以可能》)https://read01.com/7zykRR.html#.Wb906sgjE2w
  7平实导师,《佛教之危机》:【印顺、昭慧、传道法师……等人,一生努力弘扬西藏密宗黄教之应成派中观邪见,令佛教原本非断非常、不生不灭之中观境界,堕于藏密应成派中观之无因论中,成为“断灭见”本质之外道见,……印顺之人间佛教之思想,乃是以藏密黄教应成派中观之无因论为其基本思想、为其中心思想故;而藏密之修行内涵,完全是世俗法故,只是用佛教与僧宝表相,以及佛法名相、果位名相包装起来而已。】
  8恒毓,〈中国佛教与儒家人本思想〉,华梵大学《第六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2002.07),页153-165。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HFU/nx020906.htm
  9杨郁文,〈人本的佛法与人本为中心的佛教—论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本怀〉:【印顺导师著作中:“释尊以人本、笃实之中道观,揭慈悲、平等之教。”(《印度之佛教》p.163)“佛法以人类为本。”(《佛法概论》p.75)“佛的人间成佛,施设教化,实以人类为本位的。”(《华雨香云》p.332)可以看得出来“人本”指“以人类为本”,亦即“以人类为本位的”。……“人类为本位”在阐明人类生活环境提供佛学“教、理、行、果”的教材,也是实践学佛“信、解、行、证”的最适合的场所。……人本为中心的佛教,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以人菩萨行而向佛道;这才符合印顺导师心目中,“人本佛法、人本为中心的‘人间佛教’”。】《中华佛学学报》第17期(2004),页1-18。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j/17/chbj1701.htm
  10释印顺,《妙云集》下编之七,《无诤之辩》,〈一、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云:【《新论》自以为“以真理为归,不拘家派”;“游乎佛与儒之间,亦佛亦儒,非佛非儒”。……本意在援佛入儒,扬儒抑佛,不出理学者的成见。……《新论》凭著玄学的立场,以“臆见”、“戏论”等呵斥唯识。】页2-31。
  释印顺如此评点熊十力,却不察觉自己是援“儒”及“密”而入佛,以“臆见”、“戏论”来曲解阿含、般若、唯识、如来藏,故弄玄虚,不出相似佛教与附佛外道的成见。
  11邱敏捷,〈印顺导师佛教著作及其对佛教出版界之影响〉,《佛教图书馆馆讯》第20期,1999年12月。
  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0/20-main1.htm
  12〈走偏的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讹误半世纪〉,《凤凰海潮音》第20期,2014年6月13日。http://fo.ifeng.com/special/haichaoyindi20qi/
  13〈走偏的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讹误半世纪〉,《凤凰海潮音》第20期。
  14如释敬定〈人成即佛成〉云:【“人成即佛成”此议题,最早是由太虚大师所提出,……尔后,此一思想由印顺法师继承,进而提倡“人间佛教”,以《阿含经》中:“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为依据,呼应、发扬“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www.yct.com.tw/life/99drum/99drum07.doc
  又,释印顺,《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云:【从佛出人间的意境中,一重人间,一重佛道。这我们称为人间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间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是以人间正行而直达菩萨道,行菩萨而不碍人间正行的佛教。从来所说的即世间而出世,出世而不碍世间,今即称为即人而成佛,成佛而不碍为人。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净化与进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页73)
  15周贵华,〈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特质〉。http://www.aisixiang.com/data/79660-2.html
  16陈坚,〈多元佛教与佛教的人本主义〉:【佛教“人本主义”表现在佛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完全“以人为本”,此所谓“观机设教,对症发药”是也,……在佛教中,体系庞大的佛学思想和种类繁多的修行法门皆符合“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尺度”的“人本主义”的要求,从而佛教也是“人本主义”的佛教。……因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有时甚至互相矛盾,所以佛的教法也应该是不同的并且有时也互相矛盾,……。藏、通、别、圆“化法四教”所揭示的佛法“人本主义”的多元结构是一种并列的多元结构,也就是说,佛针对不同的人开出不同的教法,这不同的教法之间是平等并列的,……。】(撷取日期2020/06/28)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576473.pdf
  〈佛教的人本主义〉:【池田经常使用“佛教人本主义”来描述自己的哲学。佛教人本主义反映出《法华经》的根本精神。一言蔽之,那是对人与生俱来的尊严,以及对人可以进行正面变革的潜能深信不疑。顾名思义,佛教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把人视为拥有至高智慧的存在,是一切变革的开始,因此一个人的根本变革,会牵动和影响整个生命之网。】(撷取日期2020/06/28)https://www.daisakuikeda.org/cht/main/philos/buddhist/buddh-05.html池田大作,〈瞻仰人本主义的最高峰—活在现代的释尊〉
  https://www.daisakuikeda.org/cht/sub/resources/works/lect/1995nov2-tribhuvan-university-lecture.html(撷取日期2020/06/28)
  17释印顺,《印度之佛教》,第九章第一节,页163。
  18明贤法师,〈人间佛教之争:20世纪40年代的佛教界路线分歧〉http://fo.ifeng.com/a/20150529/41095156_0.shtml
  19参考:明贤法师,〈人间佛教之争:20世纪40年代的佛教界路线分歧〉。
  20蒋劲松,〈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场重要的路线斗争—太虚法师对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的评议略述〉
  http://www.aisixiang.com/data/93283.html
  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代表作品:《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从自然之镜到信念之网—罗蒂哲学述评》。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