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8-05 09:19   浏览:1100   回复:0

什么叫不放逸?

菩萨经过这样历程就会知道说:

我对于世间的一切法,我都把它分一些项目等等,这些实际上它的根源都是因为“我”,都根源于我见,所以菩萨应当先断除世间我的我见。

断除世间我的这个我见就是说:对一切事务不再用“我”的分别心来加以考虑,而是应当用菩萨如何在世界中、在这个世界安立的角度,拿来作思量。

世间需要工作,我也随顺这世间来工作;世间需要大家遵从法律,我也随顺世间遵从法律。

但菩萨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启众生的佛性,而不是以自己能够解脱作为安稳。所以这六个科目,从布施开始就会去开始思惟:我应当怎么作?我应当如何来布施呢?在《悲华经》也有说到:当时候的释迦牟尼佛,

那时候在菩萨因地,就说菩萨他不断的发愿。

他发愿什么呢?他希望能够作身、肉等等的布施,就是将这个内财作为布施,来让众生可以因此而能够得到三乘菩提法的熏陶;所以他希望变成一座肉山,然后让饥馑的众生能够来吃他的肉。我们看野外许许多多的生物,从蚊虫一直到这些凶猛的狮子、老虎,牠们往往都是以沾食血肉来吃来过活;牠们虽然在这种日子中,可是一样并没有灭掉牠们的真如性。所以证悟者可以方便示现各种因缘,然而像是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前身,真的是非常的特别,变成一个大肉山,在许许多多的时劫里面,各各地方都满足一万岁来布施给这些众生来吃食,到了夜晚的时候又可以继续长养色身,白天的时候又可以分毫无缺,如是忍受自己的身体被啃食然后来救度众生。

所以我们来看,我们发的悲愿是不是有这么大,可以像释迦牟尼佛的本愿,来救护、布施这些许许多多的有情。
 
所以菩萨经过这样的思惟以后,就知道说,我即使没有办法作到这么多,但是我总是可以将自己所执取的东西来作简择。从它们这些物品以及所眷爱的身上,然后将我的目光移开;因为我能够体察到这中间的无常性,所以我对这些执取不再像以前那么一样。而且我在布施的过程中,我布施完以后我也不会认为这个是我所行的一个布施;因为布施之中,实际上就只有这样的菩提法在推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一个布施者。

如果说有一个布施者存在的话,那又是回到“我”在作施舍。所以菩萨可以方便说:实际上不论是布施或受布施的,实际上都是如来藏,因为一切有情就是如来藏——真心。

既然是如此,我不过作了因缘假合的这种如梦的幻事,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实际可说,所以我给了什么,实际上对于这一点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但即使如此,菩萨还是可以在三大阿僧祇劫里面来好好作这个布施,并不会失去布施这个事情,而说布施是空无的、布施是不究竟的。

所以菩萨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作到许许多多的布施,因为布施它没有极限,布施不论是钱财或是法、或是无畏、或是心意等等,

而且最重要的布施中间要有一个法,什么法呢?就是想要成就佛道。这个就是不放逸。不放逸这个成就佛道,这样的知见作为根本。
 
我们来说到以前有一个纺纱的人或是纺织的,那时候有一尊佛,然后祂离他的工作的地方很近。除了精舍他就在整天工作完以后就去那里,他拿出什么呢?拿出一根微薄的细线。这显然是非常微薄到不足以来说,然后他拿这个线来供养,诚心的供养如来。他怎么说呢?他希望佛陀能够接受这样微薄的供养,能够加以善摄受他;然后他可以以这样的发愿、以这样微薄的功德、以这样虔诚的功德,希望将来能够一样善于摄受一切的众生有情。到了他那一生以后,那一生他总共供养了如来一千五百条线,他后来在一亿五千万大劫中,他都不堕入三恶道,乃至之后他又变成转轮圣王,然后变成世界上目前所说的玉皇大帝,就是帝释。最后他还遇到一百亿尊佛,如是地不断地修学,最后他未来的佛国是什么呢?他的佛号叫作善摄受如来。最后他能够成佛,就是当初从布施世间所认为非常微薄的这个细线所产生的。目前我们身上所穿的任何一件衣服上面的线,可能都超过一千五百条。

所以说佛道只在于我们不要放逸,什么叫不要放逸呢?就是你在布施持戒的种种诸行中,去想说我就是要往佛道走,然后能够成就佛果,这个就名为不放逸。并不是在取用三界法的所有,而是取佛果作为唯一的究竟处。

--- 菩萨正行(一)【共130集】第034集 炽然菩提种子
 


(原标题:什么叫不放逸?)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