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今者张先生于此二者俱皆未得,未入二乘菩提之见道,则不入大乘通教菩提;复又不肯承认禅宗所悟之心是如来藏,则亦未入别教见道;三乘菩提之见道俱无,而有见地能评诸方大德者,无有是处!于我会初悟同修之七住位般若现观尚不能知,而力能评论余之道种智者,无有是处!当知道种智非由研究经论可以证得,必须依于禅宗之证悟如来藏自心所起般若慧,按部就班熏习证验种智,方能证得 | admin 2018-07-22 |
![]() |
他所带领的众的的确确就非常的刻苦勤修念佛之道,这个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另外就是说,慧远法师其实是跟鸠摩罗什也有重叠的时间,他们两个曾经一来一往的讨论一些大乘的教义,这个里面都记载在所谓的《大乘大义章》这个典籍里面。接下来,慧远自从集结了一堆人念佛,形成了这个风气之后,后来历代也都有人仿效他;后世有许多人结社一起念佛,然后并且把这个结社叫作“ | admin 2018-07-22 |
![]() |
他不仅是收集而已,收集回来之后,他并且勤奋的整理、研读,也因此他对于佛教的熏习也是颇有心得的。后来吉藏法师就专住在会稽的嘉祥寺,也就是因为这样子的原因,所以后世称他作嘉祥大师。吉藏法师后来就开始专门集中在三论,宣讲三论;并且在这个期间,其实他也曾经派弟子往返在会稽与天台之间,向当时天台的智顗大师致敬。也就是说,在吉藏法师的一生弘法的期间,他受到了后 | admin 2018-07-22 |
![]() |
这是因为从三论宗立宗以来,到后来的不管是历史的或是哲学方面的学家,在看这些三论宗的事情的时候,都会习惯的把三论宗把它归类成所谓的大乘的空宗,它的宗法就是所谓的一切法空。关于这个“一切法空”这四个字,我们来看看,我们如果看看《中论》来讲,在《中论》里面的的确确有一切法空这四个字。比方说,在《中论》的〈观行品〉里面就有谈到:【诸法有异故,知皆 | admin 2018-07-22 |
![]() |
“安世高”精研《阿毗昙经》,修习禅定,尝游化西域各地;于公元147年(汉桓帝建和初年),辗转来到中国洛阳,不久即通晓华语。那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相当时期,故产生了切实修行的要求,“安世高”以通晓华语故,重点地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他主要是译传了定、慧的法门。定学依禅师“僧伽罗刹”的传承,用四念住贯穿 | admin 2018-07-22 |
![]() |
文殊亦如是,修习极空寂,常作空思惟,破坏一切法;解脱实不空,而作极空想,犹如见雹消,滥坏余真实;汝今亦如是,滥起极空想,见于空法已,不空亦谓空。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一切诸烦恼,譬如彼雨雹,一切不善坏,犹如雹融消;如真琉璃宝、谓如来常住,如真琉璃宝、谓是佛解脱。虚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云何极空相,而言真解脱?文殊宜谛思,莫 | admin 2018-07-22 |
![]() |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密宗修法的大原则,就是密宗的法门特别重视事相仪轨的传承,而且必须要经过“上师”正式灌顶传授才可以学习。要学密的人首先就一定要修满十万遍以上的“四加行”,这个四加行按照密宗的说法是四归依、大礼拜、献曼荼罗以及金刚萨埵百字明咒念诵,这个四加行总共要十万遍以上。当然,各位菩萨如果您在解脱道的修行已经有所心得的话,您马上 | admin 2018-07-22 |
![]() |
慧思把他当作是好不容易历劫以来再重逢的弟子一般殷勤对待;智顗也不辜负慧思师父的期待,所以智顗也是非常的用功去修习佛法。智顗他在世的时候,其实所留下来的着作并不多,最主要都是以讲学为主。他的主要着作主要有三部:一部叫《法华文句》,再来是《法华玄义》,再来是《摩诃止观》。从他着作的名字来看,相信大家都会发现到说,智顗有两部着作,三部着作里面有两部着作, | admin 2018-07-22 |
![]() |
当然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看里面的这个道理之前,我们直接看所谓的别教跟圆教差别的时候,那圆教呢,圆教看起来按照智顗大师的文字上的意思,应该就顿时顿悟就可以入到中道佛性,并且智顗大师又是以中道佛性作为修行的最高的目标;所以这样看起来,就会变成是凡是圆教所化者,从圆教修习者,似乎就可以当下就成就了究竟的果位。这个当然就是后来有衍生了许许多多的这些说法,或 | admin 2018-07-22 |
![]() |
止跟观,在智顗大师所揭示的修行的历程里面,主要是用在禅定的修行里面;那这个部分呢,而且这个部分应该是从智顗大师的师父,从慧思那边所习来的。但是,止观的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给它极大的肯定。因为止观的道理,不止是修习禅定的时候必须要按照这样的修习,因为禅定的每一地每一地的境界的修习,都是要经过止观的程序才有办法达到。可是我们也要说,除了禅定之外,其实我 | admin 2018-07-22 |
![]() |
惟其止观禅定事修之法,于三地菩萨修习增上心学者,得受其益;若论般若,不入别教七住,不入圆教相似即佛位。故天台宗不应立宗,应隶属一切佛教道场教门之内;并修正其五时判教之三与四时,令诸学人知其义理。此谓般若教法乃是别教法门,方等唯识经典亦是别教法门,而总相、别相、种智,有异有同,有浅深广狭之异,不可颠倒也。是故天台不应立宗,应回归唯一佛乘之全面修证。平 | admin 2018-07-22 |
![]() |
持戒还有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是说,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一些人,对于第一义的法——第一义讲的就是我们的真心如来藏的这些法——那么如果有人对于第一义的这个法的修证,也许他是因为福德没有具足,然后再因为说他的这个慧力,过去往世修习的这个慧根还没有养成,慧根浅薄,所以他对于第一义谛法不能信受,不能简择;那么也许他因为某些机缘,然后受善知识的 | admin 2018-07-22 |
![]() |
」若人熏习佛法以来,时劫尚近;于第一义法之修证,福德未足;复因慧根浅薄,不能信受及检择,于善知识处得证悟已,心生惊疑,舍之而去。此人若能严持净戒,心虽有疑,不敢便谤,乃至不敢毁破其法,则尚可保来世人身,继续熏修第一义,修集福德资粮;此世之悟而复退,亦可于来世助益其见道不退;若不持净戒,辄便诽谤,乃至毁破其法,则犯十重戒,成波罗夷﹙断头﹚罪,三贤十地 | admin 2018-07-22 |
![]() |
所以我们要跟大家讲说,真正要寻求要修习解脱道的话,实在应该回归佛所说的四阿含作为依据;用四阿含里面佛所说的方式,一一针对蕴处界、针对十二因缘去作观行,这样才是修习解脱道真正的好的办法。在依照这些观行之后,我们可以在时间许可的范围之下,然后用《俱舍论》来帮助我们做一些检视的工作;但是主要的还是应该要回归四阿含,作为解脱道修行的依据。所以我们说,光是要 | admin 2018-07-22 |
![]() |
唐时玄奘大师初抵天竺,亦曾习此宗法;归唐后重译《阿毘达磨俱舍论》,成为后来中国俱舍宗所依论典。依此宗所依论典,应判此宗属于三藏教,乃小乘法;不能弘明四阿含中大乘密意故,以涅盘修证为指归故。此宗所修为四谛八正及十二因缘法,所证为有余依及无余依涅盘,解脱果唯具此二,不具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及无住处涅盘;唯证二乘菩提果,不证佛菩提果,与般若种智俱不相应,故属 | admin 2018-07-22 |
![]() |
不然的话,人怎么可能发明出科技用品来呢?发明一切科技生活用品,正因为过去无量世以来曾经有所熏习嘛!也正因为过去世的你们曾经熏习在心中,世世累积下来,而众生心的本身又有无量无数的法种,因为有无量无数的可能性,所以众生能够发展出新科技啊!那这些三界中一切的法,不都是心的自性吗?如果不是以心为自性,怎么可能发明出这些东西呢?所以说三界一切境界相,不管是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常常熏习这样毁骂众生的业行,那就是在熏习往生畜生的功能;同样类型的众生共业成就了,就会有一分的畜生器世间让它们受报,混合其他的共业有情的复杂因果,因此有共同的器世间产生。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就如实记持了这些业种,而实践了因果的律则。有的众生则是常常无理地恼害众生,那也一样会成就畜生报。又有的人常常布施不清净的物品给众生,或者行于邪婬之业,这些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剩下的部分,也请大家自己请阅佛陀的经典来了解,这样就能够知道自己此世生命的特质与过去自己的业种习气,同时也知道要如何修改自己的行为习气,这样能够得到可爱的异熟果于未来世;这些业种都是存在自己的如来藏当中,因此由如来藏每一世对现出该有的异熟果报,让众生酬偿因果。我们先举出佛陀开示的短命报的说明。这类短命报的有情的生命,为何会短寿夭折而死呢?佛陀在这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接着作了结论开示说:五蕴出生的因缘、业习以及根本,就是这个本识——阿赖耶识。这是因为入胎识如来藏是永不断灭的,衪的体性远离三界的见闻觉知,不会贪厌苦乐等六尘境界,所以说衪本性清净;但是衪能够在有情众生死亡的时候,借着所含藏的无明善恶业种而出生中阴身,去找到有往世因缘的有缘父母来入胎。入胎之后呢?除了受精卵,其中还有这个有情的如来藏以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天生会打洞,为什么不用学习,老鼠天生就会挖洞?孩子生下来就会啼哭、吃奶?唯物论认为是基因携带了遗传信息所致。然遗传基因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在染色体上作特定的线状排列所决定的,DNA仅仅是一种物质(大分子聚合物),如何会具有逻辑思维性,无需其他原因就能自行排列成携带遗传信息的基因?DNA经过特定的排列组合,如何就会让人(动物)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