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且,他于千佛所制定的菩萨戒也不再信受持守(反而多所攻讦),犯重戒都成为家常便饭,如是“归依戒”荡然无存;于他心中再无“四不坏信”立足之地。如是人纵然再过无数劫后得以值遇如来,也还是会和经典说的苦岸比丘一样,从三恶道中久劫出离以后来到人间,已经奉侍过九十九亿尊佛修学之后,至今仍不得顺忍,五蕴身心永在剧苦此岸而难可脱离(这些人却 admin

2021-02-02

  为什麽要受持三归及佛戒呢戒律的种类及受持的果报世尊把戒律分为多种:初唱三归依戒,次申五戒、八关斋戒;复制声闻戒、菩萨戒等。受持三归依戒,便可不堕恶道,开启出世之因缘;受持五戒除了可保人身之外,也是种下了未来亲证声闻解脱果的因缘;清淨圆满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未来得有出家修道之因缘;受持菩萨戒乃是种下将来可以开悟明心乃至究竟成佛之因缘。目前正觉同修会 admin

2021-01-18

  进入正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的校规,这个校规最基本的校规就叫做三归依。所以如果我们要去这个学校去修学的时候,我们当然要当一个好学生,当一个好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校规,这个校规就叫做三归依,就是对于三宝的信受。三宝的信受我们 admin

2020-06-08

世间三宝的这个僧宝,一定要持守他所受的这个戒法,如果他不持守这个戒法,乃至他破坏了三归依戒或是五戒,他一样不成为僧宝。所以说一切的戒,譬如说这个僧宝他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要受菩萨戒之前,他一定要先去受三归依戒。所以没有一个僧宝,他是不受三归依戒的,所以一切戒是以三归依戒跟五戒作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 admin

2020-02-19

首先我们引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优婆塞戒经》卷六)这里面开示说,佛还没有出现在人间的时候,当时没有佛戒存在人间,那时还没有三归依戒,也就是三归 admin

2020-02-19

首先我们引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面开示说,佛还没有出现在人间的时候,当时没有佛戒存在人间,那时还没有三归依戒,也就是三归依 admin

2020-02-19

如果不是归依于这样的僧宝,这样就不是真正的归依,那只是归依于外道的徒众,只是归依于外道的邪说,乃至是归依于外道天魔,那就不能成就三归依戒。等于说这个人根本还没有注册进入佛法的大学殿堂里面,他只是在门外徘徊,他只是听说有这个学校,结果他跑错学校,因为他跑到外道开的学校去了。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进入正确的佛法殿堂里面,进入真正的佛教里面,因为佛教这个 admin

2020-02-18

那我们接下来说三归依它是个戒----三归依戒。那它戒什么呢?我们说:归依佛,终不归依天魔外道;归依法,终不归依外道邪说;归依僧,终不归依外道徒众。这就是三归依戒所要界限的内容。我们说:归依佛,终不归依天魔外道是说佛陀的智慧就是解脱,祂有解脱的智慧。可是外道呢?他是系缚,他是无知的。譬如说天魔外道,这个天魔就是在这个欲界天里面的第六天,就是欲界六天里面最高的 admin

2020-02-18

” <业品>第二十四之一善生言:“世尊!诸佛如来未出世时,菩萨摩诃萨以何为戒?”“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杂心,杂心因缘有杂烦恼,杂烦恼故造 三摩地

2019-07-20

对于事相上面所行的仪轨,我们建议佛弟子对于身行放生业的时候,首先要对此众生说明归依三宝的好处,然后对众生进行三归依;但是这得要有一个前提,也就是自己的三归依戒乃是具足成就的,若是信受假藏传佛教而不曾在显教中归依者,是没有三归戒的,因为假藏传佛教是喇嘛教,他们所有的喇嘛们都不是僧宝;若是修习假藏传佛教喇嘛教双身法者,或者假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的诽谤如来 admin

2018-08-13

进入正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的校规,这个校规最基本的校规就叫做三归依。所以如果我们要去这个学校去修学的时候,我们当然要当一个好学生,当一个好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校规,这个校规就叫做三归依,就是对于三宝的信受。 admin

2018-08-06

世间三宝的这个僧宝,一定要持守他所受的这个戒法,如果他不持守这个戒法,乃至他破坏了三归依戒或是五戒,他一样不成为僧宝。所以说一切的戒,譬如说这个僧宝他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要受菩萨戒之前,他一定要先去受三归依戒。所以没有一个僧宝,他是不受三归依戒的,所以一切戒是以三归依戒跟五戒作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事相上面所行的仪轨,我们建议佛对于身行放生业的时候,首先要对此众生说明归依三宝的好处,然后对众生进行三归依;但是这得要有一个前提,也就是自己的三归依戒乃是具足成就的。杀戒的精神乃是心中时时皆起不杀生之念,口欲亦离食众生肉,亦离赞叹杀生之语,身则是随缘遇到有人正在杀生时能方便救护,如此方是行放生业最好的仪轨。在对于众生行放生业的时候,同时方便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就要受无相的三归依戒,这个无相的三归依戒,才是真正的三归依。那什么是无相的三归依戒呢?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那什么是觉,什么是正,什么是净呢?大家想想看,就是归依我们的自心如来藏嘛!我们自已的自心如来藏,从本以来具足三宝,具足佛、法、僧,具足一切善性;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你们各自要归依自心三宝,自己调自己的心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他已经具足信力了,因为他已经成就了归依三宝的三归依戒而成就了五力。也就是说,他的五力是具足的,他的信力、精进力、定力、念力、慧力的用功都是在正常的增长,不需要额外示现瑞相而让他起信,所以佛菩萨就不需要示现瑞相给这些菩萨。因此,很多用功得力的菩萨却没有见到瑞相,一样是智慧深妙,一样是功德成就;因为这位菩萨乃是久学菩萨,他目前的位阶用功顺利,也就是 三摩地

2018-07-22

首先我们引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优婆塞戒经》卷六这里面开示说,佛还没有出现在人间的时候,当时没有佛戒存在人间,那时还没有三归依戒,也就是三归依与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事相上面所行的仪轨,我们建议佛对于身行放生业的时候,首先要对此众生说明归依三宝的好处,然后对众生进行三归依;但是这得要有一个前提,也就是自己的三归依戒乃是具足成就的,那些不信因果之人,根本无有三归依的戒体,因此施设再多的仪轨也无归依的功德。不过他们若是如法地随缘买来放生,而不是预定动物的种类与数量而由商人去捕捉者,还是有放生的福德,只是这是杂染 三摩地

2018-07-22

前面单元我们已经为各位简单介绍三归依戒里面:归依佛,终不归依于天魔外道。我们接下来跟各位介绍:归依法,终不归依于外道邪说。什么是外道邪说呢?外道邪说就是对于的修多罗里面他去否定它。譬如说他认为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像这样子就叫做邪说,就叫做外道。除了这个之外,事实上还要知道这个所谓的法的意思就是它是一个轨则。什么样的轨则呢?它指的是就像我们物质有物理学 三摩地

2018-07-22

三归依它是个戒----三归依戒。那它戒什么呢?我们说:“归依佛,终不归依天魔外道;归依法,终不归依外道邪说;归依僧,终不归依外道徒众。”这就是三归依戒所要界限的内容。我们说:“归依佛,终不归依天魔外道”是说佛陀的智慧就是解脱,祂有解脱的智慧。可是外道呢?他是系缚,他是无知的。譬如说天魔外道,这个天魔就是在这个欲界天里面的第六天,就是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如果受持三归依戒就会有三十六位神保佑!如果又受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那又会有二十五位神保佑!(每一戒有五位神!)而一般人没受三归依和受五戒,如果福德又修不够的话就容易被鬼神干扰!所以应该要受五戒修十善,如此才会有比较多善神护佑!那如果一般人被鬼神干扰该怎么办呢?好在可以持诵《正觉总持咒》!持大悲咒或《正觉总持咒》时都会有很多善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38条/2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