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怜愍众生故。欲令脱苦缚。白佛言。世尊。如来向者于山顶上说偈。赞叹第一智人。前后经中之所未说。此诸大众心皆渴仰泪如盛雨。欲闻如来说未来佛开甘露道。弥勒名字功德神力国土庄严。以何善根何戒何施何定何慧何等智力。得见弥勒。于何心中修八正路。舍利弗发此问时。百千天子无数梵王。合掌恭敬。异口同音共发是问白佛言。世尊。愿使我等于未来世。得见人中最大果报。三界眼目 admin

2021-05-12

  释尊怜愍众生,后一百年特留《无量寿经》住世,为末法众生作最后的救度。佛言:“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佛说法灭尽经》) 原标题:佛陀预言--未来9000年 admin

2020-07-24

  汝今具大慈悲,怜愍众生,及天龙八部。听吾宣说地藏菩萨不思议利益之事。汝当谛听,吾今说之。观世音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观世音菩萨。未来现在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于恶道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当现相时。或见地藏菩萨形像,或闻地藏菩萨名,一瞻一礼。是诸天人,转增天福,受大快乐,永不堕三恶道报。何况见闻菩萨,以诸香华,衣服 admin

2020-06-14

  大慧!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大慧!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槃;大慧!是名二种一阐提无涅槃性,以是义故,决定取一阐提行。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此二种一阐提,何等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涅槃,是故不入涅槃;非舍一切善根阐提 admin

2020-06-08

复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怜愍众生、二者勤行精进、三者具足念心。复有四法能自他利,谓四威仪。复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闻、四者布施、五者智慧。复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谓六念。复有七法能自他利,谓坏七慢。(《优婆塞戒经》卷2)这一段经文的意思,主要是在说明:菩萨应该具足哪些法才能自利、利他?首先说明:菩萨如果能够具足不放逸这个法,就可以自利 admin

2020-02-21

如果菩萨受戒之后,自己不能把心调伏下来,至少也应该怜愍众生,而不要伤害众生;乃至于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都不应该去破戒、舍戒,而以恶行来伤害众生。这里就是在强调菩萨要能够摄受众生,即使是破戒的恶人,也是在摄受的范围之内。因为破戒的恶人也是有因缘才会这样,也许是被恶知识所误导,他们也是急需要菩萨救护的,何况菩萨早已发过“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 admin

2020-02-20

因为如来既然祂有无边的利益,但是祂有怜愍众生的心,祂的心念都想要救济众生,所以如来有如法住胜,因为祂的心力,都是在众生的身上;这跟二乘人,他们得到了解脱法以后,只在短短舍寿前的数十年当中,随缘度众生不一样的。如来祂是主动地、积极地去护念众生。所以我们在看到经典里面,如来常常在打坐的时候,听到弟子们在问什么、在谈什么的时候,祂会主动过去说:“你 admin

2020-02-20

佛陀慈悲怜愍众生无明的无智,为善护众生法身慧命,以免被自己不正知正见口业摧残造恶,故不为其演说。另在《解深密经》中佛说,这个真如如来藏,就是第八识阿陀那识,这就是佛法里面的宗门,但是世尊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卷1)佛说这个第八识----阿陀那识的义理,甚为深奥、精细,里面一切种子如同瀑布 admin

2020-02-19

“善男子!夫菩提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 三摩地

2019-07-20

第五点就是要怜愍众生,就是说出家的实义菩萨,一定要教导在家菩萨众,要长养慈悲心,不食众生肉。也就是对于这个大乘法而言,对于众生应该要知道说,众生皆有如来藏。一方面不长养自己的口欲上的贪爱,一方面要知道说,众生是因为造作恶业,才轮转到畜生道去受报,应该对这个畜生有情长养这个慈悲心,长养慈悲心,不应该随顺于世俗的口欲,而食众生肉。所以应该要以慈悲心为基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夫菩提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讲记:佛说,修学大乘菩提以四种法作基础,要依这四种法为基础,才能成就大乘菩提:第一要不贪财物,如果来到同修会学法,还想从同修会里面得到世间法中的利益,那叫做贪财利。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 三摩地

2018-07-23

还有一种人,他根本不在意现世有没有回报,也不在意来世的回报,纯粹是因为是悲心,怜愍众生穷苦,所以愿意布施;他不是求报而施,所以是上品施主。还有一种下品人,为了报恩而布施,比如以前有人帮助过他,所以他现在一帆风顺,为了报恩而布施给恩人——报恩田;这是报恩而施,不是为了悲心而主动布施的,所以是下品施主。还有中品人是为了业果,是为了下辈子能获得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有智慧的人行于布施行,他是为了怜愍众生受到苦难,也是为了想要让别人获得安乐而布施,也是为了想要使别人跟他同样的见贤思齐而生起布施心的缘故,也是因为布施是圣人本来所应该修行的法道,也是为了想要破坏种种烦恼的缘故而修习布施,最后更是为了想要证得涅槃而断三界有的缘故而布施。或许有人会说:奇怪!布施与涅槃也有关系?有啊!有人对色身执着,有的人对行阴执着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上佛陀亲自说: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复有六事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夫菩提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讲记:佛说,修学大乘菩提以四种法作基础,要依这四种法为基础,才能成就大乘菩提:第一要不贪财物,如果来到同修会学法,还想从同修会里面得到世间法中的利益,那叫做贪财利。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若人不乐久处生死,深见过罪,观人天乐、阿鼻狱苦平等无差;怜愍众生,具足正念,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道,为具无上菩提道故,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观过去未来现在身口意业,知轻知重,凡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烦恼时暂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观犯轻如重, 三摩地

2018-07-23

汝今具大慈悲,怜愍众生,及天龙八部,听吾宣说地藏菩萨不思议利益之事。汝当谛听,吾今说之。观世音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观世音菩萨:未来现在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于恶道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当现相时,或见地藏菩萨形像,或闻地藏菩萨名,一瞻一礼,是诸天人转增天福,受大快乐,永不堕三恶道报。何况见闻菩萨,以诸香华、衣服、饮食 三摩地

2018-07-22

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 三摩地

2018-07-22

“慈”就是给予快乐,常常愿意给众生快乐;怜愍众生就是修悲心。看见有人做了不好的事情,羞于见人,就帮他遮护,并且要劝导他不再做:“你这件坏事,我不跟你讲出去,但是你以后千万不要再做了。”他就不会再做了。有人如果被公布了,他就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反正名声都已经坏了,干脆就一世干到底。”那就不好了,为了救他别再犯过,所 三摩地

2018-07-22

为了使众生出生欢喜心的缘故,为了怜愍众生的缘故,为了坏除自己悭心的缘故,为了不求索后世果报的缘故,也是为了想要庄严菩提的缘故而布施。所以菩萨一切财物布施了以后,也不产生悔恨之心,不考虑布施以后财物会丧失殆尽,也不轻视自己的财物是不好的、轻微的,也不轻视自己布施的一切身行,不观察时节因缘,也不观察来求布施的人身分高低。常常心中念着这个求乞的人生活难过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   共41条/3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