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父母,而说要成就佛道,没有这样的道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佛开示说:【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父亲于子女有慈恩,母亲于子女有悲恩。母亲的悲恩,纵然佛住世一劫,说也说不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接着开示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 | admin 2020-02-21 |
![]() |
佛弟子应该如何教养孩子呢?各位菩萨!您生养几个孩子呢?您是否会觉得教养孩子很不容易呢?以佛法的观点,子女和父母之间有些什么关联呢?佛弟子应该如何把佛法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弘法多年以来,常听到同修们请问如何教养子女的问题。有许多同修,因为孩子不乖、不学好,导致他们无法好好学佛;有的则是孩子在外面闯祸了,不停地要父母为他们善后;有的则是和父母产生嫌隙,关 | admin 2020-02-21 |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佛告诉韦提希夫人说: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要修三福净业,三福净业的第一个就是孝养父母。接着佛又开示说:三福净业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佛,不能离开三福净业,三福净业的第一个就是孝养父母。《贤愚经》卷1佛开示说:【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活父母 | admin 2020-02-21 |
![]() |
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父母,而说要成就佛道,没有这样的道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佛开示说:【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父亲于子女有慈恩,母亲于子女有悲恩。母亲的悲恩,纵然佛住世一劫,说也说不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接着开示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 | admin 2020-02-21 |
![]() |
当然,念佛有种种不同的方式,有口念、有心念等等,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参考我们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系列课程,这里就不细说了。此外,经论中也提到一心念佛还有其他种种功德,譬如《出曜经》卷17中说:一心念佛者,鬼众不敢侵近。也就是说,众生如果能于平常行住坐卧当中,常常一心念佛,便能得佛庇佑,众鬼是不敢靠近的。当然,如果是学法修道之人,而且并非想要在下一世就往生诸 | admin 2020-02-21 |
![]() |
这样的果报现前,对自己是好的,因为你知道有因果的道理,就不同于没有学佛的凡夫了,你就可以将这些因果予以实践、予以观察,然后照佛法去修除忏悔,修除种种的业报,这个就是忏悔所能够作的。所以过去生既然有过节,但是你这一生身为父母,你就向佛禀白,禀白说:这个过去生的种种的一些过失,我愿意承担,我也要替我子女来修福,媳妇虽然不是我出生的,但既然嫁到我家来,我 | admin 2020-02-21 |
![]() |
】(《长阿含经》卷11)这一段经文意思是说:为人父母者,有责任好好地教育孩子,教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念: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如何断恶修善,让孩子深心中有所依止。孩子也许有种种先天上之差异,但是为人父母者应该一视同仁,发自内心的护念孩子。孩子到了适婚年龄,为人父母者也应该帮孩子找到好的婚配对象。对于孩子的所需,父母应该随时供给所需,使其不虞匮乏。父母若能 | admin 2020-02-21 |
![]() |
佛就回答阿难说:是的,姨母于我有大恩德,但是我对她也多有恩德;因为我的缘故,她才能够得到对于三宝的信心,能行三归依、持守五戒,能观行诸法的苦谛、苦集谛、苦灭谛以及苦灭道谛的四圣谛法,得以建立并且长养对于佛法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像这样子的恩德,即使有人用自己的身体来供养,舍身的功德也无法及得上。这里的意涵就值得我们注意了,意思是说:能够引导 | admin 2020-02-21 |
![]() |
这样的家庭氛围,在末学没有学佛之前是不圆满的,而在学佛之后,但还没有追随萧平实导师学佛之前,也是波折不断的;甚至是在学佛初期,因为观念错误,几乎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可能有些人也和末学一样,有过类似的学佛经历,那就是学佛以后,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佛教,心心念念挂记着自己的师父、挂记着寺院里的各种事务,而却完全忽略不顾家人的感受。从末学自身的经历来看,之 | admin 2020-02-21 |
![]() |
观见其本本是其弟,便谓之曰:弟汝所居舍宅田地汲汲所乐,今为所在?而自投身堕牛畜中!即以威神照示本命,即自识知泪出,自责本行不善。】(~《杂譬喻经》)当这一只可怜的牛被商人鞭打,上坡很辛苦的时候,刚好这个哥哥是阿罗汉,证得神通飞在虚空,遥遥地、远远地看到这样子的事情;他依于他的那个神通——宿命通,知道这只牛过去就是他的弟弟,于是他就下来跟这 | admin 2020-02-21 |
![]() |
而对于过去所曾经历喜乐的境界,就会时常去追忆回想并且沉醉于其中,虽然只是在内心中想象玩味,但是也能产生熏习作用增长染污;而对于现在所爱乐染著的境界,除了对于该境界本身的喜乐,也包含对于领受该境界之乐受的贪爱,譬如经由追求而实际获得了某些珍贵的东西,也喜欢常常拿出来把玩享受观赏的乐趣等等;而这里面追求未来的五欲境界与寻思过去所爱乐事,范围可以很广泛而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怎么样观行淫欲的虚妄以及它的不清净呢?如何来观察淫欲的无常和虚妄呢?各位菩萨,一切有情众生的色身,其实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身体里面尽是脓血臭秽、屎尿不净,只是因为包裹着一层薄薄的皮,所以看起来好像还不错,其实是名符其实的“活动厕所”啊。我们之所以会对别人的身体表相产生贪着,往往都是因为有情的言语、气质、姿态、神韵等种种韵味 | admin 2020-02-21 |
![]() |
而对于过去所曾经历喜乐的境界,就会时常去追忆回想并且沉醉于其中,虽然只是在内心中想象玩味,但是也能产生熏习作用增长染污;而对于现在所爱乐染着的境界,除了对于该境界本身的喜乐,也包含对于领受该境界之乐受的贪爱,譬如经由追求而实际获得了某些珍贵的东西,也喜欢常常拿出来把玩享受观赏的乐趣等等;而这里面追求未来的五欲境界与寻思过去所爱乐事,范围可以很广泛而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还期待《识蕴真义》的出版,未来会使有很多断三结的人,台湾的灾殃就会渐渐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断三结已经极为难能可贵,更何况再加上证得法界实相而发起般若真实智慧?我也一直期待有一个善知识写出书,让我可以看得见他在书中写出来的法义确实已经断了三结:真的能让人读了以后如法观行而断三结、取证初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些人写书或在有线电视上演说佛法 | admin 2020-02-21 |
![]() |
德大师笑道:开车挺稳当呢!香港大师观察着一切。富豪哈哈一笑:要超车的多半有急事,可不能耽误他们。行至镇上,街道更狭窄了,富豪放慢了车速。一名小孩嬉笑着从巷子里冲了出来,富豪脚踏刹车堪堪避开。小孩笑嘻嘻的跑过去以后,他并没有踩油门前行,而是看着巷子口,似乎在等着什么。片刻,又有一名小孩冲了出来,追赶着先前那名小孩远去。德大师讶然问:你怎么知道后头还有 | admin 2020-02-21 |
![]() |
有人不肯接受这个观点,他说:明明是我的东西,是他不要,我带回来为什么得偷罪呢?这是因为出口成愿,讲出去的话已经收不回来了,只能更正而不能强辩说是没有说过;讲出去了就要履行,我们必须把两件都送给他;如果他坚持不要两件,可以反过来回送给你,但我们不可以因为他不需要就直接带一件回去,否则就成为偷窃之罪。所以佛说:【若有发心施他二衣,受者取一,云不须二,辄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这里就先举《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在卷6的经文当中说,布施的相反就是贪财;我们就以一个反面的----一个负面的,来解说前面所说的五果当中的报果和余果。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佛有说到:【或有菩萨,以贪多财而为恐怖,自己财宝恒求积聚而不受用,何况能施贫乏众生;于己财宝深生贪著,于佗财宝欲令损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六)换句话说,有一些居士 | admin 2020-02-21 |
![]() |
不贪著财复有二事:一观无常、二不自在。】(《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三件事情:第一是明信因果。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第二是亲近善友。因为从善友处,学习到了正见正理,所以就能够不谘承邪见了。第三是不贪著财物。就是能够舍离对于财物的贪著,这样就不会再畏惧财物布施了以后会受苦了。佛陀又说:有智 | admin 2020-02-21 |
![]() |
从这个道理来观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布施的习惯,一般而言,如果要某人布施,不论是出钱、出力或者为人说法,都毫不犹豫、也不吝惜施与别人,表示这个人有布施的习惯;他将圆满或者已圆满菩萨六度当中的布施度,是为菩萨种性人,不仅尊贵而且很难得;像这样的菩萨是久学菩萨,已经经历多劫的熏习,早已养成布施的好习惯。如果要某人布施,他总是不干脆、推三阻四的,乃至借 | admin 2020-02-21 |
![]() |
大王当知,尔时所有福德今有遗余耶?莫作是观,如我今日观彼富有,无有毫厘如毛发许。所以然者?生死长远不可称记,于中悉食福尽,无有毫厘许在。】佛告诉大众:我以前在灯光如来所,于七万岁中对三宝作种种供养,譬如供养衣服、饮食、床、卧具、医药等等不虞匮乏,乃至于灯光如来般涅槃后,于七万岁中,供养灯光如来形像、如来舍利,并且烧香、燃灯、悬缯幡盖,无所乏少。可是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