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02、《宗门法眼》摘录

   日期:2018-06-14     作者:三摩地    浏览:47984    
  公案拈提 第二辑
宗门法眼  萧平实 著
目录
101.土城喝茶……………00l
102.土城顿悟……………006
103.土城说法……………010
104.土城散步……………014
105.土城念佛……………017
106.土城嘻嘻……………021
107.土城空有……………025
108.土城诵经……………028
109.雪峰成道……………033
110.雪峰吃茶……………036
111.雪峰置拂……………038
112.瑞岩主人……………042
113.洞山寒杀……………046
114.镜清未会……………049
115.镜清啐啄……………053
116.庞蕴好雪……………058
117.灵云桃花……………061
118.陆宣瓶鹅……………065
119.涌泉茶盏……………068
120.岩头头落……………072
121.乐普解语……………074
122.天然知寒……………078
123.清锐孤贫……………083
124.翠岩礼拜……………088
125.龙牙无意……………093
126.钦山关主……………098
127.玄沙盲聋……………102
128.玄沙白函……………106
129.玄沙识心……………111
130.玄沙明珠……………116
131.玄沙惭愧……………120
132.玄沙指归……………125
133.玄沙日用……………128
134.云门著衣……………131
135.云门玩水……………134
136.云门破相……………138
137.云门打杀……………142
138.长庆可惜……………147
139.长庆礼拜……………150
140.龙册堂密……………155
141.龙册来来……………159
142.龙册笼罩……………162
143.龙册毁誉……………167
144.龙华舒手……………172
145.药山忌道……………177
146.龙华两三……………181
147.保福剿绝……………185
148.保福佛殿……………188
149.保福淋头……………190
150.保福侍者……………193
151.南院百会……………197
152.南岳看月……………200
153.佛日冤家……………203
154.鼓山不跨……………208
155.木平转泥……………212
156.罗汉竖帚……………215
157.龙华说义……………218
158.章敬三拨……………222
159.清凉不知……………227
160.清凉真实……………231
161.清凉毫厘……………234
162.玄则求火……………236
163.清凉香匙……………240
164.清凉得失……………243
165.五云问著……………247
166.概括事理……………250
167.清溪迷暗……………252
168.清溪不生……………257
169.龙济万象……………262
170.龙济不会……………267
171.礼敬船夫……………272
172.庐山石大……………276
173.涌泉丧命……………279
174.曹源一滴……………284
175.佛不知有……………287
176.东西南北……………292
177.虚空消殒……………296
178.金陵溪山……………299
179.古贤山水……………305
180.古贤山水……………305
---------------------------
自序
有老居士云:“更有甚者,把公案故事拈提出来,加以评唱,所谓拈古。现在也有禅者做这样的事;古时候的祖堂录、虚堂集、碧岩录等都是。你若是大彻大悟了,根本不必去看那些东西。”居士又批评公案禅是葛藤禅,更举大慧宗杲禅师火焚其师克勤圆悟禅师所著碧岩录之事例为证;不知大慧此举之用心良苦,亦不知碧岩录之去人葛藤、著著指向真心。凡此皆因错悟,与公案拈提不能相契,故有此说。真悟贤圣若读碧岩录,必定拍案叫绝、击掌称善,岂况毁訾?观乎重刊碧岩录诸跋中法师居士之言可知。兹摘众跋之片段以为明证:
“圜悟老祖居夹山时集成此书(碧岩集),欲天下后世知有佛祖玄奥,岂小补哉!老妙喜(大慧宗杲)深患学者不根于道,溺于知解,由是毁之。谓其父子之间矛盾,可乎?”
“圜悟禅师评唱雪窦颂古一百则,剖决玄微……。后大慧禅师因学人入室下语颇异,疑之;才勘而邪锋自挫,再鞠而纳款自降曰:‘我碧岩集中记来,实非有悟。’因虑其后不明根本,专向语言以图口捷,由是火之,以救斯弊也。然成此书,火此书,其用心则一,岂有二哉!”
真悟者若读证悟者所拈公案提示,必定神契冥符,引为知音;若读碧岩录,必定击节赞赏,哪堪拒斥?平实悟后两年,读碧岩录时,深然大慧火书之举,恐密意尽泄,正法随灭。唯查台湾大陆曾读此书之人甚多,迄今未见有弊;反因此书之住世,而使错悟之人心存顾忌了不致太过自负而自误误他,未尝非善。
后见显教密教错悟诸师误导禅和,日益严重,难以对治,乃转而支持公案拈提;更效圜悟大师作略,继缮公案拈提,以摧诸方邪见,藉显宗门正见,用报千年前亲承圜悟古佛指授深思。
二者诸有谬执般若中观见者,错会阿含般若经旨,责禅宗祖师为自性见,每将错悟真悟诸师相提并论,实属不当,故宜区分真悟错悟之差别所在,此则应作公案拈提以示。至于假藉阿含及般若中观知见,批评禅宗为真常唯心系或自性见者,彼等不解真悟祖师之悟处及见地,岂唯尚未明见大乘道,亦乃未见二乘道,不明二乘法中密意、不明般若中观密意,名为未见道之凡夫,何得称为大乘真正道者?此诸人等之般若见、中观见、无常无我见等漏失,笔者已于《真实如来藏》一书中详述,兹咯表不述。
三者本书原辑一百则,于一九九八年元月底动笔,迄三月十日圆满百则拈提。唯鉴于篇幅之钜、倍于第一辑,恐初机学者望而生畏,乃将末二十则移入第三辑中,此辑印行八十则,与读者见面。笔者于第一辑中曾许诺:将于第二辑中例举错印证之公案,遂有一九六则鲁祖面壁、一九七则行婆冤苦、一九八则马祖梅熟、一九九则南堂不是,共四则公案之举示,然因改编入第三辑中,故此辑中之错印证公案,仅余灵云桃花、天然知寒等二则。至于寒山拾得公案五则,及蜀郡袁焕仙盐亭明暗公案等,悉皆一并移入第三辑中,且俟来年再与读者见面,合先叙明。是为序。
菩萨戒子 萧平实 序
于西元一九九八年季春
---------------------------
第一六二则 玄则求火
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 师初参青峰,问云:“如何是佛?”青峰曰:“丙丁童子来求火。”师得此语,藏之于心。及谒净慧(清凉文益禅师)诘其悟旨,师对曰:“丙丁是火,而更求火,亦似玄则将佛问佛。”净慧曰:“几放过,元来错会。”师虽蒙开发,颇怀犹豫。退思既殆,莫晓玄理,乃投诚请益。净慧曰:“汝再问,我与汝道。”师乃问:“如何是佛?”净慧曰:“丙丁童子来 求火。”师豁然知归。
有居士云:《参话头的目的,是把多头意识变成独头意识;然后经过一个冷不防的震撼,或当头棒喝,把独头意识粉碎了,原来的真心就会呈现;原来没有的东西扬弃了,原本有的自然就显出来了。》
平实云:参话头的目的不在于变五俱意识为独头意识。谓祖师之证悟,多在五俱意识情况中悟,于独头意识中悟入者极少。唯有参至见山不是山--坐中五识不触五尘--方至独头意识境界,此乃平实坐悟所历过程;然悟后深知坐中参究歧路极多,欲悟甚难,故常诃止同修,禁止坐中参究。
若非坐中参究之见山不是山境界,必是五俱意识,五识同时现起接触五尘,然意识多分在话头上,少分在五尘上,故常忽略五尘境,非无五识与意识俱起。行者若真证悟,便知此理,便知参话头之目的,非欲变五俱意识为独头意识。
又:学人无论是在独头意识或五俱意识之状况下,若因善知识之棒喝而悟得真心时,其独头意识或五俱意识必与真心同时并存。妄心意识从来不曾掩盖真心;不论已悟未悟,真心皆与灵知意识同时并存,非将灵知意识粉碎消失而后现前。
若道“意识粉碎后,真心方得现前”,请问:开悟时意识既然已经粉碎,应已消失,则应无有知者觉者,既无知觉,是谁开悟?谁知开悟?不可谓真心开悟,亦不可谓真心知开悟,真心无知无觉无观,寂灭性故。
若道“意识粉碎后,真心才得现前”,则应一切悟者于开悟之时、便入无余依涅槃,则应世间无开悟圣者,亦无佛住世;意识若灭,则前五识亦不能独存故,唯余真心无觉无观、涅槃寂灭故。
是故,参话头之目的,非欲变多头(五俱)意识为独头意识,然后加以粉碎;乃是藉话头激起疑情,于四威仪中寻觅一直与我们同在一起的真心,非是将妄想消除后之灵知心转变为真心,此心非常故(详拙著《真 实如来藏》说明)。若执“意识粉碎后,真心才得现前”者,名为未破初参,则必不能会得玄则求火公案。
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初参青峰禅师时问云:“如何是佛?”佛者真如本际也。青峰禅师答云:“丙丁童子来求火。”玄则禅师得此语已,自以为悟,藏之于心,牢记不忘。后来晋谒清凉文益禅师,清凉便垂问玄则:于此一句悟个什么?玄则回道:“丙丁属火,丙丁童子即是火,以火求火,就如我玄则本来是佛,而更来此求佛。”
清凉大法眼闻彼恁么道,便云:“差点儿放你过关了,原来你会错意了。”玄则为此与清凉大法眼往复论辩,自认已悟;清凉不肯,玄则气不过,忿而离去。清凉对众云:“此僧若回,犹可救得;若去而不回,救不得也。”玄则离去途中,百般思索,仍怀犹豫,复思:“他是五百人大善知识,岂会赚我?必是我所悟不真。”乃回,投诚请益,清凉禅师曰:“你再问一遍,我告诉你。”玄则乃问:“如何是佛?”清凉禅师答云:“丙丁童子来求 火。”玄则言下豁然了悟,岂止俊俏!
报恩玄则悟得此语,亦是玄之又玄。前后问答,一字不易,因何前问错会?后问得悟?诸方老宿还解得么?学人欲会此事,须先学报恩玄则投诚清凉大法眼之故事,平实便有为汝处。届时上座亦如是问,平实亦如是答,上座亦得似报恩玄则豁然知归。且道:平实如何得见净慧大师学此善巧方便来?还会么?
---------------------------
第一四六则 龙华两三
杭州龙华寺灵照禅师 僧问:“释迦掩室于摩揭,净名杜口于毘耶,此意如何?”师曰:“东廊下,两两三三。”
平实云:此公案与无著文殊“前三三、后三三公案完全相同,若会前三三与后三三,便会此一公案:
《无著和尚游五台,至中路荒僻处,文殊菩萨化一寺接他宿,遂问:“近离什么处?”著云:“南方。”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云:“多少众?”著云:“或三百、或五百。”无著却问文殊:“此间如何住持?”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著云:“多少众?”殊云:“前三三,后三三。”却吃茶,文殊举起玻璃盏子云:“南方还有这个么?”著云:“无。”殊云:“寻常将什么吃茶?”著无语,遂辞去。文殊令均提童子送出门首,无著问童子云:“适来道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子唤云:“大德!”著应诺,童子云:“是多少?”无著又问:“此是何寺?”童子指金刚神后面,著回首,化寺童子悉隐不现,只是空谷,彼处后来谓之金刚窟。》
某名师解云:《“三三”两个字在此虚不能用数字来定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差不多”:前面跟后面差不多,好的跟坏的差不多,南方的佛法和北方的佛法也 差不多。》平实注云:上座与无著和尚也差不多!
此名师又解云:《无著和尚跟文殊菩萨的这段对话只是个故事,但它自有涵意;有人认为文殊菩萨是在北方的五台山,因此千里迢迢不辞艰辛,从南方到北方,希望能见到文殊菩萨,能得到正法。哪知文殊菩萨却告诉他:我们这里跟你那里一样。也就是说佛法到处都一样,你来此若心眼不开,一样见不到佛法。》平实注云:上座如此思惟臆度,即使飞到菩提伽耶,坐上金刚宝座,一样心眼不开,见不到佛法。
又解云:《因此,文殊菩萨所说的“前三三、后三三”,对于那些到处追随名师,到处丢问佛法的人是当头棒喝。若能真正了解佛法,一句两句一直用下去,也就可以了;如果懂得很多,跑了很远,见了很多善知识,可是没有实践佛法,也等于没有出门,没有修行。》
平实云:文殊菩萨所说“前三三、后三三”,且不是此师所说之当头棒喝,而是入手处,只是高峻难会。然禅子们应听受此名师之语:“不要到处追随名师。”因为名师往往不是明师,只不知这位名师是不是明师?禅子欲知么?且观平实拈提,便知分晓:
文殊问无著:“近离什么处?”无著答道:“南方。”不曾警觉。文殊又问:“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无著犹道是寒喧,便答:“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文殊便下圈套,问道:“多少众?”无著答云:“或三百,或五百。”不知脖子圈套已被文殊勒紧,却问:“此间如何住持?”文殊未将圈套勒死,无著却自己猛勒,文殊乃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无著不知文殊真意乃是开示:一切有情自身皆是凡圣同居、龙蛇混杂,真妄二心同处五蕴山中,犹问文殊:“多少众?”文殊无奈,只好点云:“前三三、后三三。”又怕无著不会,更举起玻璃杯(古时玻璃杯极名贵难得)云:“南方还有这个么?”石破天惊,雷震九霄,无奈无著又聋又盲,上他文殊闲机境上,便道南方无玻璃杯。文殊老婆至极,便又点云:“平常用什么吃茶?”无著依旧不会。上座若道是用手、用渴、用玻璃杯吃茶,小心平实放汝三十劈脊棒。
无著根钝,著著错过,更欲辞去、另觅文殊。文殊令均提童子送出门口,无著于门外复问:“方才所说前三三后三三,究竟是多少?”童子便叫唤:“大德!”无著应诺,仍是眼花,童子乃点他道:“是多少?”无著依旧懵然,不知童子意在何处?又不知别从何处重问,乃问云:“此是何寺?”童子见他与第一义无缘,便指向无著身后金刚护法后面,无著回首观看,化寺及童子偕隐而不见,只余空谷。文殊与童子扮尽神头鬼脸,人泥入水,撒土撒沙,一场漏逗,无奈无著依然不会。未审大法师还会么?
杭州龙华寺灵照禅师,偶遇僧问:“世尊于摩揭陀国掩闭室门不语,维摩诘居士在昆耶离示病无语,这倒底是什么意思呢?”龙华禅师便不肯如文殊与童子一般辛苦,只是答遣:“东边走廊下,有僧人两两三三。”与文殊“前三三、后三三”无二无别。
只如平实将此二公案又拈又提,无比老婆,未审诸方已悟之老宿新秀,作么生说个“东廊下两两三三”之道理?君若来觅平实道个不会,平实便为上座开个缝,大家瞧瞧:“大殿里两两三三。”上座且莫撞进大殿去,在大殿门口远远看著!
(原标题:02、《宗门法眼》摘录)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