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第043集 佛法第一义戒的清净功德

   日期:2022-09-12     浏览:1296    
正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在这个单元,我们要讲的是修学佛法的重要课题:法与次法——有关于戒论的部分。
  在这一集当中,我们要来讲“佛法第一义戒的清净功德”。在《优婆塞戒经》卷6 佛有开示说:【世戒亦有不杀不盗,义戒亦有不杀不盗至不饮酒,亦复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果报不净,故不得名第一义戒,唯名世戒。是故我当受于义戒。】这里是说,虽然外道施设的世间戒,有施设不杀戒、不盗戒;同样的,在佛法的第一义戒中,也有施设不杀戒、不盗戒,除此之外,还有不邪淫、不妄语以及不饮酒戒等等;可是外道所施设的世间戒,却是有许多的不清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外道在戒的义理和戒行上,是有许多不清净的过失,这就包括了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和果报不净等等。从这里看来,外道所施设的戒就只能说是世间戒,而不能等同于佛法中所说的第一义戒。
  先说根本的部分,这是指一个戒法施设的原理:如果施设的原理是清净的,就叫作根本清净;假使施设的原理不清净,那就是根本不净。譬如说不杀戒,外道施设不杀戒,是认为杀害众生而犯了杀罪,是会使人下堕到地狱,所以应该要持戒而不应该杀众生。而这个出发点,也只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世能够有好的果报,而不想要落到恶道之中所施设的;并且所施设的目的,也是为了要远离受苦,这些都是从自我利益上面来关切的,并不是建立在众生都是平等平等的理体的基础上面。因此,在本质上那是贪着世间法而施设的不杀戒,所以是根本不净。
  虽然,以外道的立场来看,他们认为这样子是清净的;但是,若是从佛法第一义戒的为了求解脱而且没有染着的立场来检视的话,那么外道戒确实是不清净。而从佛法的真实义理来看,在理上自己和众生都是一样具有这个法界实相的理体,因此众生都是平等平等的。就因为自己和众生的法界实相的理体,都是平等平等的,这个是以理体的平等、实相的平等来施设不杀戒,并不是为了要免除掉世间的种种的苦,也不是为了执着自我,更不是为了执着不净心而施设的戒。因此,两相对照之后,我们就更能够确切地清楚知道:唯有 佛所施设的不杀害众生戒的这个根本着眼点上,那才是清净的戒,这是不同于外道戒都落在我与我所的偏执之中,所以外道戒的根本是不清净的;而佛法中对于戒施设是符合第一义谛的施设,而不会有理上乖违的这种过失,因此才能够称作第一义戒。
  其次,我们再以戒法的受已清净、不清净来看。外道受持不杀戒,确实是以自我贪爱的立场来施设的,所以即便是外道受持了不杀戒,而仍然是不清净的;而在佛法中受持不杀戒,那是依于能够现观众生理体是平等的,或者是听闻到善知识的开示而信受众生理体是平等的,那是以离我、离我所的心态来受持不杀戒,这确实是不同于外道的贪爱自我而受持的不杀戒。所以,在佛法中受持不杀戒,才能够称作“受已清净”。
  接下来,以戒法庄严的清净、不清净来看。外道受戒的根本目的是从自我的今生或者是后世的世间利益来着眼。这怎么说呢?就譬如说,杀害众生犯了杀罪,未来是会下堕到地狱去,那对于自己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外道就只能够在表相上面守住不杀戒,而无法庄严不杀戒;但是佛门就不同了,因为佛门是从实相来看待戒法的,也或者是从出三界的立场来看待戒法,那是从心中就直接要把怨恨、要把仇恨给弃舍掉,所以那是以弃舍掉瞋恨之后的无我心来受持不杀人戒,所以佛门能够清净庄严不杀戒。相对的来看,外道对于不杀戒的庄严,那是以恐惧后世果报而庄严的,并不是如同佛门中是根据实相正理来庄严不杀戒,因此外道的所说,那是不清净的依凭。
  接着,我们要以戒法的觉观清净、不清净来看。同样的外道的戒法是觉观不净,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譬如说,当外道遇到了仇家,而他也并没有做出仇杀的行为,那么这看起来他并没有犯杀罪,而实际上他只是因为被戒条所约束,而身体没有去造作行杀的这个作为,因此说外道戒的持戒觉观是不清净的;而在佛门受持不杀戒,那是要以弃舍掉瞋恨之后的无我心来受持不杀人戒,所以受持不杀戒的觉观是清净的。
  接着,我们再以心念的清净、不清净来检视。佛门中受持不杀戒是要把仇恨弃舍掉,而且心心念念都要在断我见以及断除我执的层面上用功修行,同时也要在修证解脱,或者是修证佛菩提上面要用心;也就是说,这个是要在无我和无我所上面用心作观行的,因此佛门中的持戒心念是清净的。
  最后,以果报的清净、不清净来检视。外道受持的不杀人戒,那是属于世间戒,他的果报就只能够生到欲界天,因为他是身行不杀而生到欲界天的;但是他贪着五欲的心还存在,瞋恚的心也都还在,所以他的果报最多就只能够在欲界天的不清净境界之中,所以这样的果报仍然是不清净的。
  总体地来说,佛门中的持戒,是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以及念心清净;那么这样的结果,就能够断除我见、断除我所的执着,更甚至于是可以在大乘菩提中证得法界的实相。那就没有我与我所这一些虚妄的计度,但却又不妨碍我与我所同时也存在,这是打从心里面就彻底地灭除掉不净的心念,因此能够获得解脱以及实相境界而不受染污,因此这样的果报是清净的。
  我们从整体上来讲,外道所施设的不杀戒,乃至于不邪淫戒,其实是从根本就并不清净了;接着受已不净,再到果报不净,这统统都是从一己的私心为着眼点所作的施设,因此外道戒不能够称为第一义戒,而只能够称为世间戒。他们所受持的世间戒所能够得到的果报,也就只能够是世间法上的可爱的异熟果报而已,并不能够得到出世间法的果报,这当然和受持佛门中第一义戒是有大异其趣的差别;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我们应当要受持佛法的第一义戒。佛所施设的戒法,那是从法界实相的理体平等以及第一义戒的解脱而无所着的法理而施设的。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更是必须要庄严持守佛依第一义谛所施设的戒法,这样子才能够证得解脱的圣果,也才能够证得佛菩提的究竟佛果;这样的戒才是符合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才是超凡入圣修行的根本。
  在《长阿含经》卷9 佛有开示说:【复次,比丘!圣所行戒,不犯不毁,无有染污,智者所称,善具足持,成就定意。复次,比丘!成就贤圣出要,平等尽苦,正见及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不杂。】在这一段经文中 佛开示说:贤圣所受持的戒律(戒法)是不会违犯、也不会毁坏成就解脱道的善法,所以受持的戒律是清净而没有染污的,并且要能够善于具足所受持的戒律而修行,那么自然也就能够成就心得决定的关键旨要。再说,像这样子敬重戒法而受持出家戒或者是在家戒的修行人,既然具足了正见以及所受持的清净梵行,那当然就能够平等地来看待一切法而尽苦边;像这样子,必定是能够在未来成就解脱身以及能够有实证涅盘的功德。因此,重于所受持的戒法,那么将来就能够成为成就解脱道的圣者;能够成就解脱道的圣者,那么一定是会受到世间人所敬重的——不仅仅在大众之中他能够与人和合融洽地相处,他也必定不会发生一些诤论枉讼的这一些事情,即便是独自一个人修行,也不会有杂染心来毁坏自己的清净修行。
  相反地来看,如果连基本的戒法都没有办法受持,或者是受持了之后又屡屡地犯戒而没有办法自行地遏止。譬如,像是贪财之戒、贪色之戒、诽谤贤圣之戒都且没有办法能够受持,那更何况是能够证得初果涅盘,更甚至于说还想要在未来能够实证菩萨涅盘呢!所以说,不仅初果人必定是奉行五戒或者是声闻戒;证悟明心不退的菩萨,也必定是奉行菩萨十重戒,而不违犯菩萨十重戒。如果一旦有了犯行,那也必定是要以至诚心公开地对众忏悔、后不复作,这是因为持戒在修学佛法上是有殊胜的大利益功德的缘故。从上面的经文开示,我们就可以知道,假使对于 佛所施设的第一义戒(圣戒)能够持守的话,那就容易证得圣道。
  在《长阿含经》卷13的经文中就有开示:【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胜彼,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此国不如。占相吉凶,说其盛衰。入我法者,无如是事。但修圣戒,无染着心,内怀喜乐;目虽见色而不取相,眼不为色之所拘系,坚固寂然,无所贪着,亦无忧患,不漏诸恶,坚持戒品,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御六触,护持调伏,令得安隐。犹如平地驾四马车,善调御者执鞭持控,使不失辙;比丘如是御六根马,安隐无失。】在这一段经文中说:其他的那一些沙门和婆罗门等等的外道修行人,是因为信众们诚心地相信佛法,所以信众们就恭敬地布施了饮食供养那一些人,使他们能够生存、能够活命;但是信众们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那一些沙门、婆罗门等等的外道修行人所蒙骗了,在不知不觉当中竟然是被那一些沙门、婆罗门遮覆了正道之法。而那一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都是邪命而自活的人,通常他们都是在谈论一些世间的事情,譬如说,他们有的时候会谈论说“这一个国家的一些事情是胜过于别的国家”,有的时候又谈论说“其他国家的一些事情是胜过于这一个国家的”;而且他们也会间杂着占卜吉凶等等一类的事情来迷惑大众,他们也总是喜欢去说一些“谁有昌盛之相啦、谁有衰败之相啦”等等这一些世间的事情。
  而我们反观进入到佛法当中的修行人,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呢?因为进入到佛法当中的修行人,都是要在圣戒上面专心修学,所以在学人的内心之中,都是怀着喜乐而没有杂染的这些系缚。就譬如说,眼睛虽然面对色尘,但是却不执取它的分别相,所以眼识就不会被色尘所拘缚而系着。因此,像这样子的修行人的心志,是会坚定地固守寂静而不会被六尘所干扰,不会有贪着、忧患的这种虚妄的计度;又因为远离了那一些有漏的恶心所法,因此他能够坚持着戒法,所以也就更能够善于守护眼根而不会被色相所迷惑;还有像其他的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及在意根门头上的守护,也都是能够像这样子固守着,就如同前面所讲的。
  假使能够像这样子有效地善御六触,护持戒法而调御自己的心性,那么就能够“促使求道之心安隐而住”而不会失去了方向。因此,就说修行的比丘如果能够依持着所受的戒法,而善于驾驭自身的六根并且没有虚妄的计度,那么自然而然就能够成就求道之心、能够安隐而住而不会有种种错失的过患。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单元就为您讲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