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02 第一函 原文

   日期:2018-07-11     作者:成佛之道    浏览:4580    
  第一函 原文
  来函质疑者:求教后学(化名)。
  住址:北县淡水镇183号5F(来函信封之地址,无街路名称)
  寄出局邮戮:台北市第100支局,日期2003.3.27.21
  (唯有寄出地邮戮,无投递局邮戮)。
  质疑函全文:
  萧老师净监:
  晚学在拜读 老师诸著作之余,请阅大藏,长久以来逐渐发现几点百思难解的困惑;是否能恳请 老师慈悲开示解答,释后学迷云!以下是后学所整理的问题:
  1、讲堂之开悟明心, 萧老师依《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判:“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而此中“般若波罗蜜正观”判果是否与大乘唯识“真见道位”判果有些差异?
  后学浅见以为:既名“般若正观现在前”,则是观行、解行位,似乎非是“证位”!应为《成唯识论》唯识五位中之胜解行位所摄。而古大乘各宗诸师依契经多判得清净意乐,证一分清净真如,事、理既融,方入初地,谓为“证真如法身”。此于后详加说明:
  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三中 世尊开示:“复次大慧!有二种觉知,谓观察智,及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观察智者,谓观一切法离四句不可得。四句者,谓一异、俱不俱、有非有、常无常等。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说言一切法离。大慧!如是观法汝应修学。云何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谓于坚湿煖动诸大种性,取相执著虚妄分别,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是名二种觉知相。菩萨摩诃萨知此智相,即能通达人法无我,以无相智于解行地善巧观察(注:来函原文此段文字为青色字,今以棣书印出。以下来函文中若以棣书者,同皆意指来函中特以青色字标出之字体)。入于初地得百三昧,以胜三昧力见百佛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明照耀百佛世界,善能了知上上地相,以胜愿力变现自在,至法云地而受灌顶,入于佛地十无尽愿成就众生,种种应现无有休息,而恒安住自觉境界三昧胜乐。”[第一答:]
  弥勒菩萨之《瑜伽师地论》卷47亦有示:“云何菩萨胜解行住?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清净意乐,所有一切诸菩萨行,当知皆名胜解行住。又诸菩萨种性住中,于余十一诸菩萨住及如来住,唯有因转,摄受彼因,于余所有诸菩萨住,尚未发趣、未得未净,况如来住?若诸菩萨胜解行住,普于一切余菩萨住及如来住,皆名发趣,未得未净,即于如是胜解行住,亦名发趣,亦名为得为令清净而修正行。胜解行住既清净已,极欢喜住先已发趣,今复名得为令清净而修正行,极欢喜住既清净已,增上戒住先已发趣,今复名得为令清净而修正行。如是广说,展转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即此最上成满菩萨住既清净已,从此无间,其如来住先已发趣,当知于今顿得顿净。是如来住,于菩萨住当知此中如是差别。”
  又云:“问:胜解行住菩萨转时,应知何行、何状、何相?答胜解行住菩萨转时,思择力胜;于诸菩萨所作加行,以分别慧数数思择方能修作,未能任性成办所作。未得坚固相续无退菩萨胜修。如于胜修,于胜修果种种无碍胜解、神通、解脱、等持、等至,亦未能得,未能超越五种怖畏,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趣畏、处众怯畏。于所应作利有情事,策励思惟方能修作,未能任性哀愍爱念。或于一时于诸有情,由身语意发起邪行;或于一时于诸境界发起贪著;或于一时于资生具现有悭吝,信他诸佛菩萨而行,未能自内了知真实;谓于如来或法或僧,或真实义或有情事,或佛菩萨神通威力,或因或果,或应得义,或得方便,或于所行皆随他信,成就狭小闻所成知、思所成智,而非无量。又即于此或时忘失,有忘失法成就菩萨苦迟通行;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无炽然精进,无有甚深牢固净信。于其三处有忘失念:一、于境界可意不可意色声香味触法中,或于一时其心颠倒、忘失正念。二、于受生彼彼身中,既受生已,忘失前生。三、于所受所持诸法久作久说,或于一时有所忘失。于是三处有忘失念,或于一时具足聪慧,于其诸法能受能持,于其义理堪能悟入;或于一时则不如是,或于一时具足忆念,或于一时成忘念类,于诸有情未能了知如实调伏善巧方便,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方便,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勉励转故不如实知;或时虚弃或不虚弃,如暗中射,或中不中。随欲成故,或于一时,于大菩提虽已发心而复退舍。或于一时弃舍菩萨先所受学净戒律仪,不能受学;或于一时虽勤修习利有情事,而于中间生厌倦故,复还弃舍利有情事,由意乐故令自乐,由思择故欲令他乐,于诸菩萨所有违犯,多分遍知,非数遍知,无余永断。由于毁犯数现行故,或于一时于菩萨藏法毗奈耶,他所引夺;或于一时闻说甚深广大法教而生惊怖,其时动摇、犹豫疑惑,于诸有情远离一切现行大悲,于诸有情少分现前利益安乐,未能广大、未能无量。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学中,未能普学;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诸相,未皆成就;于如上说一切圆满二分菩萨正加行中,未等显现;于如上说菩萨意乐,犹未清净;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自谓为远,未于涅槃增上意乐安立深固。如于生长时流转,于其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就。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胜解行住菩萨转时诸行状相。”
  马鸣菩萨之《大乘起信论》卷下亦云:“又此菩萨一发心后,自利利他,修诸苦行,心无怯弱,尚不畏堕二乘之地,况于恶道?若闻无量阿僧祇劫勤修种种难行苦行方始得佛,不惊不怖,何况有起二乘之心及堕恶趣?以决定信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槃故。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初无数劫将欲满故,于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无著故。此菩萨知法性离悭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那波罗蜜;知法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是清净度,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知法性无有苦恼,离瞋害相,是清净忍度,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知法性离身心相、无有懈怠,是清净进度,随顺修行毗离耶波罗蜜;知法性无动无乱是清净禅度,随顺修行禅那波罗蜜;知法性离诸痴暗,是清净慧度,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实证中无境界相。此菩萨以无分别智,证离言说真如法身故,能于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
  以上圣教所述“解行位”之状况,正符合讲堂中诸同修修行状态;今讲堂明心见性师兄多未得清净意乐,故应是“解行位(胜解行位)”而非“证位”![第二答:]
  萧老师判七住明心即“解行证位”非是“解行位”;或许 萧老师意为“开悟即同触证”,可见于《禅净圆融》书后附录三。但此与古来诸多先贤教判殊不相同;但若 萧老师所说能融通正理,符合 佛意,则为今人根器不同,亦不妨别有建立。但应了解《成唯识论》之见道位判果标准与 萧老师建立是有所不同;《成唯识论》意为先伏二执现行方入初地,入地则断除种子;所以唯识宗将“见道位”列于三十心后,离“贤位”、“胜解行位”而入“见道通达位”、“证位”。故《成唯识论》卷九明示修大乘次第:“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而《成唯识论》卷九所立如下: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菩萨得于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若依《成唯识论》判果,则见道亦名通达位,位在初地。不同 萧老师将见道判七住位(如上教证)由此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方至初地通达位;是将“见道”与“通达位”分开建立;此为第一点“见道位”疑惑处。
  而 萧老师依《菩萨璎珞本业经》所判禅宗明心位为七住菩萨“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前”,相应真如名为“见道”,故以建立六、七二识“下品转识成智”;此不似大乘唯识教含摄解脱行门(如回小向大),此中二乘人亦有有学、无学乃至俱解脱回心等等诸法差别,非一而论,故 萧老师应是纯依般若慧上而判,此似别有一说;故方有“见道位”在“七住”或“初地”之差别;但今 萧老师又极推崇《成唯识论》,但《成唯识论》中却明示初地菩萨方才“见道”,而斯六、七二识方才“转识成智”,与 萧老师建立实有极大出入! 玄奘菩萨之“八识规矩颂”亦说明“转识成智”唯于“欢喜地”初起;第六识颂有“发起初心欢喜地”、第七识颂明“极喜初心平等性”等句。 萧老师如此建立,似乎有别大乘唯识教!而 萧老师于《明心与初地》一册中却只论“七住”与“初地”慧力差别,却未交代与诸经论相异因由,未免有所不足。[第三答:]
  《成唯识论》所依教证极其明显,乃依《解深密经》中三时判教,准此娑婆世间大部份当机众生而立,为大乘渐教;乃自鹿野苑初转阿含法轮,经二转般若教,终于三转《解深密经》等显了中道教;此正明大从小起,根器渐熟,方堪付托家业,乃《法华》中所常谈也!
  再者, 萧老师判果所依之《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亦有云:
  “佛子!三贤菩萨伏三界烦恼粗业道、粗相续果;亦不起粗,是见道喜忍伏三道业道,”此处所说“见道”,非同《成唯识论》中“见道位”菩萨尚未远离异生性,就此点,与《成唯识论》判果有极明显之差异![第四答:]
  又,《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中云:“所谓中道第一义谛,般若处中而观,达一切法而无二;其观慧转转入圣地,故名相似第一义谛观,而非真中道第一义谛观。其正观者,初地已上有三观心入一切地;三观者,从假名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萨圣种性,无相法中行于中道而无二故。”
  就七住菩萨“般若正观”之慧门而观,上依《菩萨璎珞本业经》 世尊明说为“相似第一义谛观,而非真中道第一义谛观。”今讲堂所明心见性诸师兄,不论依 萧老师之判果或《成唯识论》之判位,具不出贤位或云初二位(资粮位、加行位),乃至《瑜伽师地论》中“胜解行住”。而此观慧乃相似观,尚且非真中道第一义谛观,而其是否能依此“相似第一义谛观”可以建立六、七二识“转识成智”;能同于《成唯识论》中所说初地菩萨之“转识成智”?此为第二点“转识成智”之疑。[第五答:]
  再者,依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卷九所言:“菩萨起此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有隐慧厌心非殊胜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窥基菩萨《唯识述记》更进一步说明:“而依第四方得成满,即最后入时唯依第四,第四禅望余禅最胜,要托最胜依入见道故,不依下地入。”故依唯识宗言证“见道位”则必须有第四禅定力,而今讲堂诸多“见道”师兄连悟后都未得此定,何况悟前?故亦可知此明心应是“解行位(胜解行位)”而非“证位”。此为第三点与《成唯识论》“见道位”所依禅定相左疑惑![第六答:]
  2、 萧老师近来言阿赖耶识出生十八界,其中能显示“真如性”,尚举花及其美丽性为例,是否恰当?
  若依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所说“真如是心真实性故。”“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八识乃是“唯识相”,真如乃是“唯识性”;故依上说谓八识与真如非一非异亦无不可。近来有说“真如出生八识”乃是误传;岂有随 萧老师受学多年的弟子竟仍有“九识”之说?实在是荒诞不经也![第七答:]
  何况依 马鸣菩萨之《大乘起信论》而论,即有云:
  “云何立义分?谓摩诃衍略有二种:有法及法。言有法者,谓一切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此显示摩诃衍义;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体故;此心生灭因缘相,能显示大乘体相用故。”
  “云何解释分?此有三种:所谓显示实义故,对治邪执故,分别修行正道相故。此中显示实义者,依于一心有二种门,所谓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此二门各摄一切法,以此展转不相离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是故诸法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
  上说明大乘法以心真如相为大乘体故,为其根本;故后《大乘起信论》说明心生灭门时亦云:“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若依上来 马鸣菩萨所说,则对映 萧老师之立论义有不同,似有别义?[第八答:]
  又,《成唯识论》中“真如”有四种对应义说:若偏以阿赖耶识为大乘体,谓能显示“真如”此无为法,依此解说“真如”,则属相对胜义,仍有可思议处;且未能说明《大乘起信论》所说“依于一心有二种门”中之“一心”所表“真如法身”、“非安立一真法界”!而若真如非有真实体性,表“真如”不离比量建立,更与诸多三转法轮经典有所出入;例如《楞伽经》中七种性自性等等!乃至与因明学中现量证真之观点相异;此疑惑处,是否亦烦请 萧老师不吝为大众详加开示,以释众疑?[第九答:]
  3、 萧老师建立“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表”中,大乘十住至第六地之无我观次第,出于何处?此是否能建立为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
  若依《成唯识论》卷八云:“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据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十七卷解释:“论:无分别智至如幻事等。述曰: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焰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见,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当知。”不知 萧老师教证是否依此处论文及述文?依此次第建立“十住如幻观、十行阳焰观、十回向如梦观、初地犹如镜像观、二地犹如光影观……”?
  若单以此为证据,是否稍嫌薄弱?是否应以 世尊圣言量为依较为妥善?且依 窥基菩萨言,必先“见道”有后得智(《成唯识论》所说‘见道’位在初地)后次第进修,于五地后方能了达此八喻;如就“如幻观”而言,初地菩萨尚未能完全了达,不同 萧老师建立由十住位之无我观即可次第了知现观,此为其一。
  再者,窥基菩萨《唯识述记》及直门弟子 智周菩萨所注解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之《成唯识论演秘》卷十三中,解释此八喻亦非如 萧老师由十住至六地次第排列,而是引《摄大乘论》 世亲、 无性二菩萨的释论、 弥勒菩萨所著《辩中边论》作释,来阐释十八界与三性等关系,故其他契经如《大品般若经》中十喻、《金刚经》中六喻,次第排列皆不全同于《成唯识论》;故此应属横向修证说明,非决定属纵向修证次第,此为其二。
  又,若 萧老师教证不出于此,是否可请 老师慈悲明示所依圣言量及理证?[第十答:]
  4、 萧老师书中所说“戒定直往”与“戒慧直往”的疑问。
  依 萧老师曾于周二课程中回覆“般若信箱”问题,亦有学人问及此建立出处;若晚学没有记错, 老师在课上曾回答:在 窥基菩萨《唯识述记》有此记载。但后学浏览《唯识述记》,并没有 萧老师所谓“戒定直往”或“戒慧直往”之说;《成唯识论》、《唯识述记》中有分“直往”、“回心”两种说法,乃是依种性而分别;而萧老师“戒定直往”或“戒慧直往”之说,却是依修证禅定,于大菩提道先后次序而言,实有相异之处!而且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说明“托最胜依入见道故”,“见道”须要有四禅定力,换言之,初地菩萨已具四禅定力,方能“见道”;但 萧老师的建立,则三地方修四禅八定等,此与《成唯识论》 玄奘菩萨说法似有出入!
  再者,依《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四“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第21之一”有云:“
  不思议劫所修行 常为饶益诸群生
  精进坚强意无碍 常求诸佛妙功德
  其心清净离瞋恚 恭敬供养调御师
  深解诸法救众生 彼能善入回向藏
  勇猛精进力具足 智力照明甚清净
  忍心坚固不倾动 常能救护诸群生
  于无等所心安住 踊悦欢喜意清净
  菩萨忍力如大地 悉能饶益诸众生
  不以苦行自求乐 大慈悲起无量行
  常能救护诸群生 彼人速入无碍地
  十方一切诸世界 其中众生皆摄取
  常为众生心安住 修学无量诸回向
  以欢喜心行布施 具足护持清净戒
  勇猛精进心坚固 清净忍慧善回向
  其心广大不可量 忍力坚强常回向
  净修一切诸禅定 智慧深妙难思议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习清净行
  智慧回向诸功德 以一切乐益众生”
  于初回向位已修诸禅定,非三地前不须修也!
  而 世亲菩萨之《十地经论》卷五说明第三地“明地”亦有云:“经曰:是菩萨闻诸法已,降伏其心,于空闲处心作是念:‘如说行者乃得佛法,不但以口之所言而得清净。’是菩萨住此明地,因如说行故,即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行。是菩萨灭觉观,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行。是菩萨离喜行,舍忆念安慧身受乐诸贤圣能说能舍念受乐入三禅行。是菩萨断苦断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四禅行。是菩萨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想,不念一切别异想,知无边虚空即入无边虚空处行,是菩萨过一切无边虚空想,知无边识即入无边识处行,知无所有即入无所有处行,是菩萨过一切无所有处,知非有想非无想安隐,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行。但随顺法行故而不乐著。
  论曰:以何义故?入禅无色无量神通?为五种众生故,一为禅乐憍慢众生故入诸禅,二为无色解脱憍慢众生故入无色定,三为苦恼众生令安善处永与乐故,应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慈悲无量;四为得解脱众生故入喜舍无量,五为邪归依众生故入胜神通力。令正信义故,此地得不退禅故,名为得三昧地,前地非无此三昧,此地胜故。”
  更进一步说明三地前并非不修诸禅定,而是于此地得胜故名,不同 萧老师立义;此又一疑。[第十一答:]
  以上诸疑,后学慧浅,又难得知 萧老师建立实义。但 老师多次曾言凡所建立必有所依据,绝非揣测之词;近更听闻 老师欲于《学佛之心态》一书改版增印附录答辩,回应诸多疑惑,故大胆提出长久以来心中疑问,恳请 老师慈悲,于新版书后能依教、理二证完整的来厘清后学疑惑。观古时 窥基菩萨于《唯识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成唯识论料简》广论诸家说法,并申明自宗立场,细心阐扬法义;故能立于不败。今则 萧老师建立“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欲会通宗教二门,难免建立或有异古德,或举证难免占时费力;然则释疑实为启信诸方之要。
  而 萧老师所说若真通 佛意,必会以 大菩萨的慈悲心行,对上述疑点详加指导说明;为迷茫后学解惑,令后学等及未来世诸众生慧命增长。P6-21
  恭颂
  吉祥如意
  求教后学 合十顶礼
  (来函之末未书日期)
(原标题:02 第一函 原文)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