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来藏  三摩地  十八界  中阴身  心经  陀罗尼  明心 

第二部曲 意识境界的执取─教化篇:建立三士道取代佛道

   日期:2018-07-11     作者:成佛之道    浏览:81354    
  宗喀巴以《菩提道次第广论》来总结 佛陀的一代时教,然而他却故意忽略 佛陀所证得的一切种智、唯识种智;成佛之前所要断尽的所知障,却被他曲解为“烦恼障的一部分”,变成了“烦恼障里面的习气种子”,于是宗喀巴和他率领下的《广论》学徒们,全都不必求证真如心如来藏了,不必追求开悟明心,也就不必打破所知障,因为这开悟对一切学佛人都太困难了,对于完全不懂佛法般若的宗喀巴而言,当然是更加困难了;所以只要把所知障合并到烦恼障中,解释为烦恼障,他和所有藏传佛教法王及信徒们的困难就一次解决了,但却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只是掩耳盗铃,终究还是难逃明眼人的破斥。
  本来这二障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但藏传佛教就是有办法可以东拉西扯全面改造,来笼罩初机的学人,硬著头皮也要将这体性差异这么大的两者,合并成为一个烦恼障,让成佛前应断的“所知障”凭空消失!也就是说宗喀巴一开始的如意算盘,就是将二障混同为一障,他从来没有打算要讲解 佛陀的“佛道”,因为他愚痴的心灵真的不懂什么是 佛陀所说的“所知障”!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继承了阿底峡以六识论邪见而建立的“三士道”,以此来阐扬总结佛教,他更大剌剌地声明他是以“声闻地”来作为他“止观”的重心。我们随后将会发现,“三士道”本身具备了许多独特的“恶见”,而且它表面上确实是侧重于声闻的二乘法,单单《瑜伽师地论》中的“声闻地”就引用了六十二次,包括最重要的“上士道”的“止观双运”,也几乎是基于撷取“声闻地”部分文字,来暗地为未来密宗道双身法铺陈。又为何宗喀巴谈论到应该是“大乘法”的“止观”的时候,必须要回到小乘法的声闻地来谈呢?难道这《广论》中的“止观”不是“大乘止观”?或是他误会了佛法的“止观”?甚或是这两者都被他所误会了?这些疑点,我们将会在后文一一加以厘清。
  下士道—归依的凡夫;中士道—小乘解脱法;上士道—回归止观?
  我们先从《广论》的“三士道”来谈起,宗喀巴以为的下士道,是应当亲近善知识,应当于恶道的业果生起极度的畏惧,因此能灭除消弭种种于现法上的追求,应当思惟人身无常,进而归依三宝,修持不共世间一般人的戒法律仪,勤修十善业道,灭除十不善业,这就是“下士道”【以下为小注→ 宗喀巴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今当略说道之总义,谓于最初道之根本,即是亲近知识道理,故于彼上当善修炼。次于暇身,若起真实取心要欲,彼从内策令恒修行,为生彼故当修暇满。次若未灭求现法心,则于后世不能发生猛利希求,故当勤修人身无常,不能久住,死后流转恶趣道理。尔时由生真心念畏,便能诚信三宝功德,安住皈依不共律仪学其应学。次于业果当由多门引发坚固深忍信解,是为一切白法根本,勤修十善灭十不善,相续转趣四力之道。如是善修下士法已……”(福智之声,民94.3,页555)←本小注到此结束】。
  宗喀巴的中士道,则是阐扬二乘声闻人的解脱道,劝令学人应当多多思惟轮回中的过患,而心生厌离,再来观察因为“烦恼”以及“业”而有生死,因此应该“乐于断除”;于“戒定慧三学”能够产生“决定信解”,特别对于所受的“别解脱戒”,应该勤加修学【以下为小注→ 宗喀巴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当多思惟,若总若别生死过患,总于生死令心厌舍。次观生死从何因生,当识烦恼及业自性,发起真实乐断之欲,便于真能解脱生死三学总道,能引定解,特于所受别解脱戒,当勤修学。如是善学中士法已……”(福智之声,民94.3,页555)←本小注到此结束】。
  宗喀巴要大家如何进入上士道呢?学人应该要发起“大菩提心”,要听闻菩萨的广大行,如法受持“心律仪”,要“学习六度、四摄”,宁可舍命也要防护根本罪。在修学六度中的最后二度时,应当于静虑上引发正定,然后要生起“无我的正见”,于静虑、般若上,分别安立“止、观”名,最后修学“止观”而成就上士道。这就是宗喀巴所引为傲的总结 佛陀教法的“菩提道”中的“三士道”。
  混淆不清的三士道—十二有支
  宗喀巴对于如是的三士道【以下为小注→ 宗喀巴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此复是说,思惟恶趣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下士类。次进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中士类。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经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门漂流生死发生慈悲,为利彼故,愿当成佛,学习佛道为大士类。”(福智之声,民94.3,页186)←本小注到此结束】,他归纳为:“思惟恶趣十二有支”的“流转还灭”是为下士,更进一步来“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的“流转还灭”则是为中士,最后“推想”自身曾经作过“众生有情的母亲”而因为“十二支门”的“漂流生死”苦海而“发生慈悲”,为了利益大众,所以“愿当成佛”,这个就是“上士”。
  能够思惟恶道、善道、佛道而能“流转还灭”,这个就是宗喀巴所谓的三士道的区别。《广论》中这些文字乃是抄袭经论而来,然而,宗喀巴所说内涵为何?实际上到底应该如何,才是 佛陀所说的流转还灭呢?
  首先,应该要认识这“十二有支”的缘起法,这是具备“缘觉种性”根器的人,才能受用这样十二有支缘起法的教导。因此宗喀巴的三士道将凡夫性的世俗人,一股脑儿都归入到“十二有支的缘起法”中修学,是个相当含糊笼统的说法,也是不懂种性的愚人,其实是用来笼罩不懂佛法的一般人。否则,以刚刚来归依佛教的人而言,如是“下士道”的人,若是问他什么叫作“十二有支的缘起法”?结果十之八九都不晓得,这样还说什么“流转、还灭”,如何还更区分为“恶道”、“善道”、“佛道”呢?
  佛陀说:人天五乘—人、天、声闻、缘觉、佛菩萨,而此中说有三乘菩提—“声闻、缘觉、佛”菩提,这样就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佛道中的区分与要旨了,实在无劳宗喀巴另外花费精神剪贴经论文字来随意编造一个新而不同的“三士道”!
  根据 弥勒菩萨于《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提出了二十四次的“下士、中士、上士”【以下为小注→ 举《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复依修习思惟方便,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唯得励力运转思惟,二者、有人有间运转,设得无间,要作功用方能运转;三者、有人已得成就任运思惟。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己得修差别故,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已得内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毘钵舍那,二者、有人已得增上慧法毘钵舍那,未得内心奢摩他定;三者、有人俱得二种。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已得有寻有伺三摩地,二者、有人已得无寻唯伺三摩地,三者、有人已得无寻无伺三摩地。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住修差别,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染污静虑,二者、有人住世间清净静虑,三者、有人住无漏静虑。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CBETA, T30, no. 1579, p. 643-p. 644)这中间也可以看出,弥勒菩萨的止观继续讲到三摩地。←本小注到此结束】,这可能是宗喀巴继承阿底峡创立“三士道”的灵感的来源;他藉此创新三士道来浓缩佛教的“三乘菩提”,然而 弥勒菩萨所说的“三士”却是根据种种的法来依次递进各各分成三士,代表种种的根器上中下品差异,哪里是宗喀巴几乎都解释不清楚的三士道!
  回归印度谭崔瑜伽—彻底摧毁四不坏信—佛、法、僧、圣戒—的宗喀巴
  观察比对宗喀巴《广论》所要说明的“上士道”所要说的是“发菩提心”,也就是说,上士道应该是“佛菩提道”。准此而言,“中士道”应该为声闻缘觉,所以中士道应该是“二乘菩提道”,下士道则是“凡夫”。然而下士凡夫当生所得证的“菩提”是什么?宗喀巴在《广论》中如何说也有“菩提”?
  再者,中士道为何没有说明生死轮回的根本?却归咎于“烦恼、业”,却不肯断除中士所应断除的我见、我执、我所执等烦恼;这样即使以“石头压草”天天修持,压抑烦恼,还是必须继续生死轮回,无有解脱!因此,应当如 佛世尊阐明轮回根本的事理,是因为“萨迦耶见”─身见,将众生认为的“意识是我”、“色身是我”、“六识是我”的恶见予以破除,所以应该于“中士道”说身见、我见的错误,这才是 佛陀对于二乘人的根本教导!《广论》中却反而教人要认定意识是不坏的我,加强身见的系缚与我执。
  佛陀说:只要能够断除身见、我见,就可以依次断除另外两个错误的见解执取,就是疑见和戒禁取见,对于 如来大师的那个深层的疑惑都断除了,全心全意接受佛语,信受“解脱道”的正理;对于当初别人所施设的戒禁见解,都能了解并非如实而能简择,予以舍弃,因为那些戒禁之法跟“解脱道”是一点关系也没有,譬如《广论》密宗道所施设的三昧耶戒如是恶戒。
  然而藏传佛教的喇嘛无法信受佛语,对 如来的圣教不肯遵循,因此他们施设“上师高于佛”的四归依,将“上师”的地位予以提升,凌驾于“佛”之上。当《广论》学者于“佛”不信的时候,就会回归到印度外道的意识境界中,只能转向谭崔瑜伽去寻找答案,去产生“密教的佛”;于是只能对“佛教的佛”予以公开贬抑,寻求“密教的佛”所教导的荒谬密续典籍【以下为小注→ 宗喀巴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如自堕落三有苦海,众生皆尔,应当勤修慈悲为本,大菩提心,必令生起…次当听闻菩萨所有诸广大行…发生猛利乐修学欲。发此心已,当如法受行心律仪,学习六度成熟自身,学四摄等成熟有情,尤当勤猛舍命防范诸根本罪……”
  “次当特学最后二度,故当善巧修静虑法引发正定。又于相续当生清净远离断常二无我见,得彼见已,应住见上善知清净修法而修,即于如是静虑、般若,立止观名,非离后二波罗蜜多,而为别有。”(福智之声,民94.3,页555-页556)←本小注到此结束】。
  对于 如来所教导的下士道解脱正法不信,就会去编造一个更细微的意识心,来当成是究竟永恒的实体,来当作是一切染净诸法的根本。当于“法”不信时,对于佛教中修行清净的僧宝,他也无法信受,因此西藏的喇嘛们虽然穿著僧衣,却天天于大街小巷闲晃喝酒吃肉,乃至勤修男女性交的双身法,无所谓“僧宝的清净威仪”,如此僧俗不分─于“僧宝”不信。然而这样颠覆佛教三宝,正是《广论》的邪教导中所一再强调的“精进”─如是颠倒!
  对于 如来所制定的圣戒,他们也不会信受,因此就会自行施设非戒,如双身法的“三昧耶戒”,去实践他所热爱的淫欲轨则—印度的无上谭崔瑜伽,如此之人是于“圣戒”不信者;所以喇嘛们奉行二部《广论》以后,当然会声称自己都是持戒清净的,因为藏传佛教的持戒清净的定义完全不同于佛教,只要与女信徒性交时不泄出精液,或者泄出以后可以吸回膀胱中,就不算违犯三昧耶戒,就是持戒清净的喇嘛。如是藏传佛教的学人,破坏“佛、法、僧、圣戒”的人,都是与 佛陀无缘之人;难可度化故,一阐提种性故。
  菩萨的三昧力逊色于声闻?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认为的定力就是“止”,所谈到的智慧就是“观”;然而从他的文字表义中,其实看不出他隐说的意思。宗喀巴《广论》中的止与观,真正的意思就是在实践男女性交无上瑜伽双身法之中,喇嘛是应该有定力让自己的精液不射出,这样名为“止”;为了能止而可以避免漏泄白菩提(精液),所以喇嘛们要努力修习拙火、宝瓶气等气功,自由控制, 不漏泄精液,宗喀巴认为这就是成就上士道的“无漏法”;所谓的观,其实就是在实践男女性交无上瑜伽双身法之中,透过佛母的性器官(名为智慧手印)的和合,能够在性高潮第四喜大乐光明的时候,自己的心专注领受快乐而如如不动,能够安止而进行观察第四喜中一切的乐受变化,如此名为“观”。
  而这“止观”的修习内容都是以隐语而说,就是宗喀巴整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核心,这是日常法师所知悉的,却是终其一生都不敢明著讲解的。因此这《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止观双运”,其实是为了替《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明说的双身法无上瑜伽铺路,为了引导信众将来实践《密宗道次第广论》中的性交瑜伽。
  在文字表面止观的见解上,宗喀巴认为 佛陀在《大般涅槃经》说到了菩萨和声闻的差别,就是说菩萨的智慧力是超过声闻,但在定力上,则是有所不及【以下为小注→ 宗喀巴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大般涅槃经云:‘声闻不见如来种性,以定力强故,慧力劣故。菩萨虽见而不明显,慧力强故,定力劣故。唯有如来遍见一切,止观等故。’”(福智之声,民94.3,页341)←本小注到此结束】。
  任何一位粗通佛教的中国人,听到宗喀巴如此孤陋寡闻又颟顸的知见,难免会喷饭!如此鄙陋的见解竟会被历代达赖与班禅所奉行及遵循,真的是让我们彻底见识了西藏地区历代达赖、班禅喇嘛的知识水平,除了了解西藏翻译经典的水平很差,会来引用这句话的人也绝对是“超级阿斗”!请问在整个尊崇大乘佛教“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中国,谁会以为小乘阿罗汉的定力超过了大乘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的三昧力会逊色于声闻人吗?“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萨,祂的三昧力会逊色于任何一位声闻人吗?其实,即使将全宇宙的声闻人的三昧力全部都加起来,也不及 地藏王菩萨的三昧力的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万亿分之一啊!
  中土翻译的《大般涅槃经》中,佛陀有正确的开示:十住位的菩萨初见佛性,然因为三昧力弱,定力不如声闻、缘觉,所以不如 佛的眼见分明,然犹胜过声闻与缘觉的不见佛性【以下为小注→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23师子吼菩萨品〉:““善男子!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CBETA, T12, no. 375)而何况西藏所翻译的经典,完全不晓得什么是“见性”,无福理解为何 佛陀会“见性成佛”!←本小注到此结束】。
  这就像是很会读书的小朋友,在他的求学过程中,会经历幼儿园、小学、国中、高中、大学、研究所一样,菩萨固然在十住位时的定力不如声闻缘觉,然而菩萨在十住位之上,也还有继续往佛道修学的三十二位次的菩萨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三昧力的功力随著这阶位而依次第进,不可思议,胜过小乘声闻多多矣!因此,“大乘止观”绝非“小乘止观”所能望其项背!
  所以,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仅仅止于小乘声闻的止观,而且是严重误会小乘声闻法而说的止观;他于狭劣的乐空双运止观上安住,岂只对于菩萨甚深的智慧力、三昧力,难以理解,连声闻道所修十八界(最主要是指意识)无常空的止观,他都不懂,而将误会后的止观说成上士道;这就是他所判别的三士道,于菩萨与声闻的止观优劣上,产生了致命的法见错误,并且是极度严重的法见错误,导致他这本《菩提道次第广论》无可避免于荒腔走板。
(原标题:第二部曲 意识境界的执取─教化篇:建立三士道取代佛道)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