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1 19:35   浏览:840   回复:0

菩萨三果——阿那含

菩萨三果——阿那含
接着说菩萨三果。明心的人断了三缚结,见性以后,殷勤的舍除贪、瞋、痴以后再配合悟后的思惟修,以及见性的体验,然后继续修学后得智——差别智,而得到牢关的解悟,在因缘具足以后,体验牢关境界,称之为破牢关。那么这个破牢关的人,或者进入三果向,或者还在二果之中,又或者断五下分结进入三果位乃至四果,并不一定。
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的习性,配合他今生断除贪、瞋、痴的习性的深浅,以及配合他所修证的禅定功夫的深浅而产生了过牢关之后所证的境界有所不同。
一个人悟了之后,从见地到薄地,可能很快,也可能拖很久,完全要看这个人他过去在修除习气方面有没有真实下工夫。薄贪、瞋、痴的境界完成之后,要进入菩萨三果时,除了智慧增进之外,也要除习气,也要修学定力,互相配合,然后才能进入三果或四果境界。
要进入三果断五下分结的时候,有他的次第在。断五下分结是说断三缚结后继续再断贪欲,后断瞋恚,连同前面三缚结,总共是五个结。三缚结断了之后,再断贪欲、瞋恚,就是三果人。
断贪欲而不断瞋恚,或者断瞋恚而不断贪欲就不是三果人,只能称为三果向,这两个结是贪欲先断,瞋恚后断。不是说他没有了欲的行为,而是他心里面绝不想念淫欲和世间的财富、眷属、名声、权力的欲望。
贪欲的断除,在菩萨来讲,和声闻不同。声闻断贪欲,是不行欲的行,菩萨断贪欲,是在欲而断欲。所以菩萨行比声闻行困难,在欲而不染,称为火中生红莲。在欲而行禅,不同于声闻人的离欲而行禅。声闻人断一切的淫欲行为,断绝一切世间诸有的贪着行为,山林间,树下坐而修学禅定。菩萨修学禅定不离淫欲行为而照样可以进步,但是非常困难。所以在欲行禅,必须要先见道,如果没有见道、见地,性障不除,就会被贪欲所转。
菩萨之所以能够在欲行禅,就是因为他已经见道,已经亲见真谛。即使在一切的五欲之中,仍然清楚照见真如佛性的空与运作。所以履行义务之时行淫欲,义务履行完了再也不去思念、憧憬、不去回忆,能够深入的观照到欲的过患。
在悟后起修的过程里面,菩萨终究有一天会亲自照见五欲,包括淫欲在内,根本就像一条毒蛇。那么到这个地步,我们说他的贪欲就断了。虽然断了贪欲,因缘须要他去做的时候,还是照做不误,只是心中丝毫没有那贪心,如此而已。
但是贪欲心断除之后,要进入到三果,还要断瞋。瞋恚心比贪欲心更难断。我们俗语说:“泥人尚且还有三分土性,何况是人?”正是!阿罗汉尚且还有瞋恚的余习,何况我们还未断五上分结。
我们说菩萨三果断了欲之后,仍然还有贪欲的余习在。比如说钱财、珠宝,每一个人都不嫌少,那么菩萨三果说贪欲断了,他还会有余习。比如说走过珠宝店,如果说有一颗祖母绿特别大、又漂亮。他看到了就会赞叹:“好漂亮!真稀有!”这就是余习。
比如说淫欲,我们曾说过,经典里面也这么讲过——要证验你现在所证的境界。那么让你到那个境界里面去;比如说断淫欲,让你处在淫欲境界之中,故意叫你去看小电影,看了之后有无起喜乐——想要去做那件事的欲望?有没有?如果无,那是真的断了;但是还有余习存在。那么这个余习不必明说,结过婚的人都知道,我就不再详谈了。
那么断瞋恚是什么?在贪欲先断之后,接下来轮到瞋恚的习气要断,因瞋恚的习气比贪欲更难断。瞋恚的断除,比如说有一天遇到个很要好的同修,跟他介绍我们这个法有多好,可以明心见性;可能这个人当面就骂你:“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还敢说你能够明心见性?你是大妄语。”当众就骂了,这个时候你有无生气的念头?如果无,那就是你真的瞋恚断了。
可是瞋恚断了还会有余习,比如说你当下笑不出来了,这就是瞋的余习。有时又觉得他好可怜:“明明是真的,你不相信。”你觉得他好可怜,你的眼眶就湿润了,这就是瞋恚的余习还未断尽。但是很清楚知道自己没生气,这就表示你的瞋恚断了。
还有给诸位建议一个断瞋恚的最好方法,那就是见性之后,出去当老师,这样最容易断瞋。因为你在当老师时觉得自己很热忱地,一心一意帮别人建立知见、功夫,累积一些福德。可是对方却不领情,在背后还说你的是非。当你辗转听到这些话时,有无动怒?有无不高兴?如果无,那你就知道“我大概瞋恚断了 “,但是这个不严重。
还有更严重的是:当你正在上课讲经时,这个学生在你座下得到法益开悟了,可是他居然跟你争执,当面给你下不了台,这时你当下就要反观我有无生气?如果无,那么恭喜你,你的瞋恚结断了,我们就说你是菩萨三果了。
但是这样的勘验法,不是一次就算数。贪欲的断除这一节,这一次事过了,还不算数,因为你现在刚刚悟嘛!在禅悦之中根本不会起贪欲心,这个不算。等以后过一段长时间再来试验一下,有没有真的断了?瞋恚也是一样,须多经历几次的逆境,经过很多次逆境下来,真的没有动怒才算数。什么叫真没有动怒?必须在当下没想到要生气,事情过了根本就忘记它了,才是真正的无动怒。
人家当面褒奖你:“你真厉害!你境界怎么那么高?”此时要观察你的心里有无欢喜?如果心里欢喜,洋洋得意,那就是瞋恚未尽,因为这个欢喜跟瞋恚粘在一起,是一体之两面。我个人遇到褒奖的很多,诽谤的更多,如今习惯了,无动于衷。
那么诸位就是要试着出去当老师,去让人家夸奖,看看心里有无欢喜?去让人家背后诽谤,当面泼冷水羞辱,看你有无动怒?如果这两者都没有,那才可以说:“我的瞋恚断了”。贪欲断了,瞋恚断了,再加上前面的三缚结,总共是五个结断了,这五个结相对于更难断的五上分结,称之为断五下分结。
断贪欲,还有一点自己可以去检查:睡觉到天亮时,去检查有无漏失不净?去检查有无形起?因为诸位迟早要走这段路,所以要把过程告诉诸位。男众漏失不净有二种:一是不行淫欲,久之精满则溢,若非因绮梦遗精,仍是离欲人。二是断身行,不断心行,因绮梦而遗精,此非离欲人。
形起男女都有,只是女众不容易发觉。那么经典讲有五个原因导致形起:“ 一、小便盛。二、大便盛。三、虫啮(感染细菌叫虫啮)。四、风盛。五、欲盛。”总共五种原因。当你修证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可能仍有形起的现象。这种现象女众不容易觉察到,容易误会自己已断贪欲。遇到形起时,你自己要检查,有没有因欲而产生形起?如果不是因欲而产生形起,那么你可以说余习已断。因火气大,细菌感染或一个晚上憋尿,以及大便积聚也会产生这个现象。所以凡是有形起的现象,应随时检查,是不是有欲在?如果完全没有欲望,那就是贪欲已经断了,纯粹的只是
余习,那么这个是断贪欲。
在声闻行来讲,断贪欲、断瞋恚、则身心皆永远不行凡夫之法,从此远离淫欲的行为,远离瞋恚的行为。因为永远不再还入世间的凡夫行为的缘故,所以称之为不还——不再来人间了。舍报之后,就上升到五不还天。但是菩萨虽然名为不还——不行凡夫法,但是他的身行还是随因缘义务继续在作,只是心中无贪、无瞋而已。菩萨不还,菩萨舍报不生五不还天,不到色究竟天去,照样生于人间,这个就是愿力。至于舍报之后要怎样走?我们这里不谈,留到后面再说。
到了菩萨三果时,不再执着四种食物——团食、触食、意思食、和识食。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具足证得了真如佛性的涅槃本性,他已经远离了世间烦恼,他没有去来之相,可以安住于菩提,安住于真如。永离贪欲、瞋恚的缘故,心里面从此不再被瞋恚所左右,心里面从此不再起淫欲的贪念及世间财物的贪念,所以称为菩萨阿那含,菩萨不还、菩萨不来。
这样的解脱境界类似于第五地菩萨的解脱境界。但是因为禅定功夫的深浅不同和以往贪瞋习气轻重的不同,导致过牢关的人,他的证果有所不同,所以有人过牢关以后还在二果,有人过牢关之后还在初果,有人过牢关之后到了四果,不一定。那么已经到了二果之后,贪、瞋、痴很淡薄以后,过了牢关,他必定可以离开十住而进入十行位的初欢喜行。如果他进入三果向,那就是十行位的第二饶益行。如果他进入到菩萨三果的话,那么他相当于十行位的第三无瞋恨行或第四无尽行。可是解脱境界虽然类似于第五地的菩萨,但是菩萨三果仍然不是菩萨五地。
-----平实导师《悟前与悟后》第二篇第二章第六节 证果

(原标题:菩萨三果——阿那含)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