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2 13:20   浏览:3164   回复:0

什么是五时三教?什么是别教?圆教、实教、权教?如何区别?

……事实上是:
大乘法里面有一部分通二乘,就是声闻人所证解脱道;但是大部分都不通二乘,所以称为别教。这意思是说,大乘法中大部分的法是与二乘解脱道不共的,与二乘圣人们不共、不通,是二乘法中的所有圣人们都不能证得的;大乘法中有不同于二乘法的解脱道,也有不同于二乘法的佛菩提道,所以才称为别教。当别教的内容修习了,到达佛地时,一圆一切圆,才能称为圆教。这样的真实法都是以法界实相心为入道根本,要亲证了如来藏才能实证;所以教导众生亲证如来藏的法义,才是实教。
权教是方便权巧之教义,譬如佛地的境界甚深难证,众生难以了知及实证,所以方便开出快速解脱的教理,就是二乘教的解脱道;利根人可以在一世中就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痛苦;这本是 佛的方便权巧而从大乘圆教中施设出来的教法,称为权教。但因为印顺私心中认为阿罗汉的证境同于 佛陀,所以他不认同 声闻法是权教的说法,他认为声闻法解脱道是究竟教。真实的法教(实教)则是佛菩提道,入门亲证则是实证法界万法根源的如来藏,由于是法界的真实义,也是可以使人由此而实证佛菩提的究竟义,所以就称为实教。声闻解脱道所证的则是生灭法蕴处界的缘起性空,由此而断尽我执、灭尽无余;所证并非宇宙万有的真实法 ,只是从大乘法中方便析出的蕴处界缘起性空观,属于虚相法,所以不是真实法,不能称为实教。
佛地境界,必须要由亲证万法根源的实教入手亲证,总共要经历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成就,这才是真实教。但是连最基本的亲证如来藏,不回心的大阿罗汉们都无法实证了,如何能成就佛地境界?而且他们也都害怕三大无量数劫修学佛道的长劫辛苦,于是 佛陀施设方便,使他们一世就能亲证解脱果而出离三界生死;这本是权巧施设的法门,不可能使人成佛;连法界的实相都无法证知,当然是权教。但印顺讲的是说:「初行为权教,久行为实教。」是以初行及久行作为权教与实教的区别,不肯认同菩萨们对于权教与实教的判教。实教的修证了,此后一真一切真,才能说是圆教的实证。由于圆教与实教的说法,是主张二乘人所证的解脱道究竟极果只能出离分段生死,是方便教,所以是权,所以声闻解脱道的法教并不是圆教与实教的内容。我在这里为什么要讲圆教、实教、以及权教的差别呢?目的是想要使大家都对整体佛法有深入的理解。这些判教的法义,你们既然证得法界实相了,当然也要了解一下。如果你有如实了解三乘菩提的内涵,你将会对实教、权教、圆教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佛法中分为五时三教,三教讲的是二乘教、般若教以及别教。五时就是在这三个时期的前面加上一个华严时,后面再加上圆教的法华时,这样总共就由五个时间的法义,把这五时约略分成三教。华严时是说,释迦牟尼佛初成佛时,本来是认为佛道根本不是众生所能理解的。极难宣说,所以就想入涅盘而离世。但是因为大梵天王及释提桓因等天主们下来人间请求 佛陀怜悯众生,请 佛常法轮,令佛法常住、天人增广;所以 佛受到请求而不入涅槃,因此就思索应该如何来为众生解说佛菩提深妙法。因为佛法太广大、太精妙、太深奥了,只好先针对久劫已修佛菩提道的根性胜妙的菩萨们说法;才会有对菩萨们宣说的《华严经》,从人间讲到天上,这就是五时中的第一时。这个华严时又叫作顿教,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一小段时间中,就把佛法的所有内涵概要地解说完毕--顿时说完全部佛法概要;这叫作顿说,就是很快速的一时间就把它讲完,显示佛法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五时中的第一时教,名为顿教,又叫做华严时。
佛陀在华严时的二十一天中,从人间讲到天上而把佛法全貌概略的讲完了,成佛的大概内涵与次第都涵盖在里头了,名为第一时—华严时。这是在五浊恶世成佛弘法前都必须先讲的,如果不先讲华严,将来初法轮二乘菩提之后,接着再讲第三时(第二教)的般若教,愚痴人就会这样讲:「佛是最近才懂得般若啦!以前都没有讲过般若,可见初成佛时还是不懂般若,显然是最近才又悟到的。」接着在最后那十几年第三法轮宣讲方广别教的法,众生又会讲:「祂是后来才懂唯识的,并不是本来就懂,那也是最近才悟出来的。」为避免这个情形,佛陀必须先顿说三乘菩提,所以在华严时就全部的顿时略说了。如果有人不信,菩萨们可以这样说:「那你去问问某某菩萨,佛是否已经在某一个时节讲过了大乘法。」如果人间菩萨的证明他们还不肯信,菩萨们也可以这样子说:「你有神足通,也可以去天界问问看,佛是否以及那个在什么时候就讲过成佛之道了。」这样众生就不能诽谤,所以一定要先顿说成佛之道的华严要理,这就是第一时—华严时。
华严的全部的法,在二十一天之中讲完了之后,就行脚去找憍陈如等五人。当年 佛从菩提迦耶走路大约二百公里,去鹿野苑度五比丘。他们五人远远的看见 佛来了,五个人本来约好:「悉达多太子竟然放弃了苦行,一定不可能成就道业;等一下悉达多太子来的时候,我们都不要为他安排座位,让他自己找座位;我们也都坐着就好,不要站起来欢迎他。」五个人约定好了坐着等,都因为 佛陀认为苦行不能成佛而放弃了苦行。可是他们在鹿野苑远远看见 佛来了,却都不知不觉之间就一个一个站起来,还往前走上前去迎接;所以鹿野苑不远处才会建了一个迎佛塔,就是建在他们前去欢迎 佛陀的地方;然后再一起回到鹿野苑,差不多有一公里的距离。然后,佛为他们将二乘菩提解脱道,就是初法轮四圣谛、八正道,他们五个人就都成为阿罗汉。然后就以这五个人建立为声闻僧团,就开始弘扬起来;所以前十几年是阿含期,专讲二乘菩提,专讲解脱道。
等到有很多人断了我见与我执,大家口耳相传;真的可以出三界的生死。已经对 佛产生了绝对信心,大家的信心都够了;佛观察因缘成熟了,才进第三时第二教即是讲般若诸经,主要界万法的根源,是讲万法缘起性空背后的法界真实相。在般若诸经中就已经讲到佛菩提的内涵了,所以般若诸经讲的是实相,不是像二乘声闻解脱道都是讲虚相法:蕴处界缘起性空。由于二乘菩提讲的只是世俗法:蕴处界的空,蕴处界是无常,无常所以是苦,苦就不是真我。蕴处界没有一法是恒存的真我,是苦所以空,是虚妄不实,这当然是虚相法,是二乘菩提的真义。但是般若教讲的却是灭了蕴处界以后不是断灭空,是说蕴处界的缘起性空背后隐藏着一个真实有、常住不灭的实相法,这就是实相般若教。这般若教虽然只是第二法轮的教义,却已经是第三时了。只有般若教才能称为实教,因为它宣示的是真实的教法而不是虚相法,因为已经谈到万法的根源、法界的真实相,而且是成佛所依凭的真实法,当然是实教而非权教。阿含期的蕴处界缘起性空观,不能使人了知实相法,只能出离三界生死,当然是权教而非实教;所以权与实,不是从初学或久行来判定,而是从所证的法义是虚相法或实相法来判定的。
第三时、第二教的般若正理,十几年下来讲完之后,菩萨们的实相智慧已经增上了,所以佛陀接着要教导他们如何进入诸地乃至如何成佛,这个内涵与次第就必须宣讲了。若没有宣讲这些法,新学菩萨及从声闻法中迴心的阿罗汉们将会永远停在三贤位中,所以 佛就进入第四时宣讲第三教的唯识教,或称为方广教,这已经是第四个时节了。这第四个时节讲的都是如来藏所蕴藏的一切种子,这一切种子的修证具足时,就是成就一切种智,那就是成佛了;而分证一切种智的人,只是诸地菩萨而已。这第四时第三教,讲的就是如何成为究竟佛的次第与内涵,当然也是实教;因为这是万法实际的内容,所以当然也是实教。
然后,入灭前宣讲《无量义经》、《法华经》而教导菩萨们贯通一切佛法,也宣讲《大般涅盘经》,宣讲十住菩萨的见性乃至佛地的见性成佛;这是因为最后身菩萨明心时只能发起大圆镜智,成所作智还没现起,还不能成佛;得要到后面眼见佛性的时候,成所作智才能现起,那时才算是成为究竟佛;所以 佛陀入灭前,必须要讲《大般涅槃经》的眼见佛性。《大般涅槃经》说完了,《无量义经》、《法华经》已经更早讲完了,一代时教就都讲解了,这就是圆教;这是把三乘菩提收归唯一佛乘而了,就是入涅槃的时候了,所以 佛陀就示现入涅槃,这已经是第五时也了。这第五时讲的《无量义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就是把所有的佛法收摄起来成为唯一佛乘的法教,这叫作圆教。这样诸位已经了解五时三教的内容了,对于权教与实教就能确实瞭解。
最后,我要对大家讲渐教的意思。为什么叫作渐教?渐教就是将五时三教的整个过程,换句话说,为了利乐众生,特别是娑婆世界百岁人寿时的小根器众生,必须施设五时三教而渐次说法,由浅入深。引导众生由浅入深而渐次理解全盘的佛法,这样的施设与教导就叫做渐教。所以一般众生来见佛时,佛看他的缘不很成熟,就为他讲如何保住人身,一定要持五戒;如何往生欲界天?你要修十善业。如果想要进一步生到色界、无色界天,你要修四禅八定;这就是人、天乘。如果讲完了以后,看他心性变了,犹如白曡易能染色,就用胜妙的色彩把他染上去,那就是为他宣讲解脱道乃至般若、唯识种智。对于五浊恶世的众生,一定要这样次第性的施设,由浅入深来做渐次的教导,这个就叫作渐教。
印顺在这段文字中所讲的权教,其实就是渐教中的方便施设。哪一些是权教呢?就是人天乘的法以及二乘菩提的法,都叫做权教,就是权巧方便施设的法教。所以人天乘是 佛陀的权巧施设,二乘菩提也是 佛陀从大乘法中权巧方便析出的法教,都不是真实教。 佛在圆教的《法华经》里面说:诸佛以一大事因缘降生人间,这个大事因缘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六祖大师听人家诵《法华经》而请问法华的主旨,他听到这里时就说:「你不必再背诵了,这一部经讲的就只是四个字:开、示、悟、入。」释迦佛来人间的主要目的,是把诸佛的所知所见打开给众生看,众生在打开之后看不清楚,佛就把它拿出来显示、开示。开示之后,就是要把他们悟入 佛的所知与所见。悟了以后,众生才能进入 佛的所知所见,所以说开、示、悟、入。然而 佛的所知所见,并不是一般众生一世之中所能实证的,一次 佛陀施设因缘,先说二乘法,也就是为五比丘等人所说的解脱道。若有居士来了,亲证解脱道的因缘还不具足,就为他讲人乘与天乘;若是闻法以后心性变了,就可以为他讲二乘法;等到缘熟了,再为他们说真实教,就是第二法轮的般若与第三法轮的方广、唯识。所以,经由渐教的次第施设中,就已经显示了人乘、天乘等善法及二乘菩提的解脱道,都是权教,不是真实的法教,因为不能使人悟入 佛的知见。
印顺在这一段话中,他反驳说:「那些自称实教圆教的学者,难道就没有初学久行等分别吗?」所以他的定义,权教就是初行者,实教就是久行者。所以他的看法是:你们自称实教的人其实也有权教,因为你们也曾经是初行者,一样是从初行走过来而成为久行的人。他是这样解释权教与实教的。但他为什么要这样解释呢?是因为它不承认二乘菩提是权教。如果印顺承认声闻解脱道就是权教,就必须承认大乘的般若教以及唯识教都是佛说。但印顺不能接受大乘是佛说的事实,因为如果般若教与唯识教也是佛所说的法,那么印顺自己等于是承认说:「我印顺是没有开悟的。因为般若教的实证是要亲证如来藏,唯识教的实证也是要亲证如来藏,而我印顺都没有证得。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他就一直坚定的主张:「没有所谓的权教与实教的法义不同啦!一切人都有权有实,因为一切人都有初行的经过,到现在久行而成为实教菩萨。」他对权教与实教是这样解释的。因此权教、实教与别教,他的解释都严重错误了。
所以他的落处我们看的清清楚楚。在我们这一次试办的印顺思想论文发表会中,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会中有好多的印顺思想专家。我们才是印顺思想的专家,我们最瞭解他的思想;当我们举证出来辩证时,那些所谓的印顺思想专家都是无法反驳的。法如果错误了,书写的越多,把柄就跟着越多;所以法如果没有正确的话,最好是少写书啦!因为写的越多,就等于是将把柄送出去越多;到最后,可能会有几千个人、几万个人,拿着那些把柄丢回去给他,也就把他丢死了!所以说,权教、实教、圆教,并不是在初行、久行以及实证上来区分的,而是证境差别以及是否具足所致。他不肯承认这个事实,单单用阿含所说的声闻解脱道来作为大乘的法义,就只能以解脱道的初行、久行,以及解脱道的久学圆证,作为区分权教、实教、圆教的分判标准,反而来否定了中国古时祖师正确的判教标准。
所以,我们做一个结论说:阿含诸经中所说的二乘教是权教,般若教是实教;别教也是实教,也就是方广唯识教;圆教就是在《无量义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中,将整个佛法收摄了,这样才叫作收圆。所以并不是从初学、久学、久学的差别,来分判权教、实教、别教、圆教等法。这样说明以后,大家对整个佛菩提就应该会有比较明确的概念。所以四阿含诸经中的教义是定位在什么地位呢?(众答:权教)喔!它是权教。般若教是定位在什么地位呢?(众答:实教)它是实教。方广唯识定位在哪里呢?(众答:实教)它也是实教,又叫做唯识教,这也是真实教。然后最后三部经就把所有佛法综合收摄起来了,就是圆教。所有的佛法是在什么时候就一次把它概略的讲完而称为顿说呢?(众答:华严时)华严时期是第一个时间,就全部略说了。这样就叫作五时三教,整个佛法的全部轮廓就显示出来了。
-----平实导师《胜鬘经讲记(第一辑)》 P320
 

(原标题:什么是五时三教?什么是别教?圆教、实教、权教?如何区别?)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