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3 15:26   浏览:1391   回复:0

什麼是戒?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梵網經》卷2
【何因緣故得名為戒?
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
又復戒者名曰迮隘,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
又復戒者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
又復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是故名上。
又復戒者名學,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是故名學。】
《優婆塞戒經》卷7〈24業品〉
------------------------------------
尸羅:清涼
「言尸羅者,謂能寂靜毀犯淨戒罪熱惱故,又與清涼義相應故。」
《瑜伽師地論》卷83
波羅提木叉:別解脫律儀
善住意言:「大士!若能具足波羅提木叉者,是名為戒。」
文殊師利言:「天子!云何名為波羅提木叉?」
善住意言:「大士!所謂持身及以口意三業具足,是則名為波羅提木叉也。」
《大寶積經》卷104
「云何名律?云何名波羅提木叉義?」
佛言:「波羅提木叉者,名為知足,成就威儀無所受畜;亦名淨命。………波羅提木叉者,離身口意不善邪業,律者入戒威儀、深經善義,遮受一切不淨之物及不淨因緣,亦遮四重、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十捨墮、九十一墮、四悔過法眾多學法、七滅諍等。」
《大般涅槃經》卷4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卷1
毘尼(毘奈耶):律、善治、隨順解脫
「毘奈耶者,隨順一切煩惱滅故。」
《瑜伽師地論》卷83
【善男子!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
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
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是聲聞僧。
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無量福。
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
【復次,善男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一者、勝義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啞羊僧、四者、無慚愧僧。
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 、若阿羅漢、若不還(阿那含)、若一來(斯那含)、若預流(須陀洹),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
云何名世俗僧?謂剃鬚髮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別解脫戒,是名世俗僧。
云何名啞羊僧?謂不了知根本等罪,犯與不犯;
不知輕重毀犯種種小、隨小罪;
不知發露懺悔所犯,憃 愚魯鈍,於微小罪不見、不畏;
不依聰明善士而住,不時時間往詣多聞聰明者所,親近承事,亦不數數恭敬請問: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修何為妙?作何為惡?如是一切補特伽羅,啞羊僧攝,是名啞羊僧。
云何名無慚愧僧?謂若有情為活命故,歸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於所受持別解脫戒,一切毀犯無慚無愧,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內懷如穢蝸螺貝音、狗行,常好虛言,曾無一實,慳貪、嫉妬、愚癡、憍慢,離三勝業,貪著利養、恭敬、名譽、耽湎六塵,好樂婬泆,愛欲色聲香味觸境,如是一切補特伽羅,無慚僧攝;毀謗是名無慚愧 僧。】
――恭錄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
僧與僧寶的差別
【此中何者僧寶所攝?答初全或次少聖者,名僧寶,次餘後二全凡僧,非寶攝。】
窺基菩薩《大乘法苑義林章》卷6
歸依十方如來,不歸依外道天神鬼神
歸依圓滿究竟了義,不歸依二乘、外道邪說、非
歸依大乘菩薩僧,不歸依二乘、外道之師
歸依佛,盡未來際,永不墮地獄。
歸依法,盡未來際,永不墮餓鬼。
歸依僧,盡未來際,永不墮畜生。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諸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
《大寶積經卷85》
以三聚淨戒為主:【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三種: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瑜伽師地論》卷40〈10戒品〉
【佛子!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佛子!始行菩薩,若信男、若信女中,諸根不具、黃門、婬男、婬女、奴婢、變化人,受得戒,皆有心向故。
初發心出家,欲紹菩薩位者,當先受戒;戒者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正向佛果道一切行本。是戒能除一切大惡:所謂七見六著 ,明鏡。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所謂三受門:
攝善法戒,所謂八萬四千法門;
攝眾生戒,所謂慈悲喜捨,化及一切眾生,皆得安樂;
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
佛子!受戒有三種受:
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
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尊者為師,授與我戒。』其得戒,是中品戒。
三、佛滅度後,千里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我學一切菩薩戒』者,是下品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佛子!是三攝受、三種受戒,過去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過去諸菩薩已學,未來諸菩薩當學,現在諸菩薩今學,是諸佛戒。若一切佛、一切菩薩,不入此法戒門,得無上道果、虛空平等地者,無有是處。】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 大眾受學品〉
【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不受是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識者;畜生無異,不名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男非女、非鬼非人,名為畜生,名為邪見,名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欲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受。…………其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六道眾生受得戒,但解語,得戒不失。佛子!三世劫中,一切佛常作是說:『我今在此樹下為十四億人,說住前信想菩薩初受戒法。』佛子!是信想菩薩,於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住心。佛子!當先為諸大眾受菩薩戒,然後為說瓔珞經,同見同行。】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 大眾受學品〉
【戒以何為體?以心為體!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意識與意根會導致我們的業種變化,導致世間和未來世五陰的變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識、意根為體;因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識和意根的行為。意識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時就有戒體存在了,意識和意根如果嚴重違犯了戒,那就表示說意識和意根是不願意接受那個戒,因為不願意接受戒法所以戒體喪失了。意識和意根如果嚴重違犯了戒,那就表示意識和意根是不願意接受那個戒,因為不願意接受戒法所以戒體喪失了。】
優婆塞戒經講記-八,頁126-127
【佛告敬首菩薩:「汝先言義相云何者?所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義相,今當說。佛子!是金剛海藏瓔珞經中,釋賢聖相義,義出體。體者菩薩體,義名功德。如是二法,一切菩薩為體為義,故名體義。」
「佛子!發心住者:是人從始具縛凡夫,未識三寶聖人,未識好惡因之與果,一切不識不解不知。佛子!從不識始凡夫地,值佛菩薩,教法中起一念信,便發菩提心;是人爾時住前,名信想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4 釋義品〉
【戒法也是一樣,要有身口來實行,但是要從心意來得戒,所以是從心而生戒體:得戒也從心,捨戒也從心,持戒與毀戒都隨於心,但卻要有身與口才能得、捨、持、毀。諸如來很清楚的了知一切法性,所以依理而制定種種戒法。】
《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八輯,頁37
戒相:十重、四十八輕
世戒和義戒
【世戒和第一義戒不同,有智慧者應當觀察戒有兩種:一種是世間法的戒,另外一種是第一義法的戒。如果不是依三寶而受戒,那種戒就叫作世間戒。我們可以舉例說明:譬如在藏密法中受了三昧耶戒,這叫作世間戒;因為那不是佛施設的戒法,是藏密祖師自己施設的……(中略)………他們的三昧戒並不是真的三昧耶,與禪定的修證完全無關!縱使真的依禪定而施設三昧耶戒,也仍是世間戒,與佛戒無關。假使有人真的證得四禪四空定具足了,他說:「你想要隨我修四禪八定,得要持某某戒!」他施設了一些戒法讓你受持,你得發誓:如果不能持好就得下地獄。但這種戒法仍是世間戒,因為四禪八定是有壞之法,依據會壞的法來施設的戒,當然不是金剛戒。更何況藏密所施設的金剛戒是男女交合中的樂空雙運境界,是欲界中層次最低而且會壞的法,哪能稱為金剛戒?更不能稱為三昧耶戒,因為樂空雙運的交合受樂境界根本不是三昧,與三昧無關,所以藏密的金剛戒具足世間戒的體性,全無出世間戒的體性。】《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七輯p17-18
【世間法所施設的戒,無法破壞過往所造的種種惡業;但是受三歸依後加持五戒或八關戒齋,就能毀壞以往所造的惡業;除五逆罪以外,一切惡業都可以毀壞。】《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七輯p18
*性罪、戒罪
【性罪,譬如傷害眾生,心性受到了染污,都是性罪。譬如殺害眾生則是有殺心、是有染污,邪淫也是一種染污,都屬於性罪。又如欺騙眾生、竊盜眾生財物,都是有關心性的染污或清淨,所以侵害了眾生就有性罪。戒罪則是於性罪之上再增加的罪:因為受持戒法而違犯了,犯戒以後就在性罪之上再加一條戒罪。沒有受戒的人,當然就沒有戒罪;但是雖然沒有戒罪,性罪仍然還是在的,仍然要在未來世受報的。】《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七輯p20-21
----------------------------------*-------------------------------------------
【戒罪的性質又分成兩種: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說這一個罪如果犯了,是牽涉到心性上的嚴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二種是佛所遮止,無關乎心性好壞,然而是佛特別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設的重戒,不是輕垢罪,所以叫作遮重。這個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個,就是酒戒:賣酒、釀酒、開設酒廠、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後不肯善護密意,違背佛在定中或夢中的指示或告誡,也屬於遮重))。這個遮重雖然無關心性缺陷與否,但不利於眾生,也會對修行產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別指定這個不賣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貪杯、爛醉如泥,也不許製酒賣酒,否則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這個飲酒本身與一個人的心性有沒有缺陷無關,所以它無關性罪,而是屬於額外遮止的罪,故名遮罪;但因為它會嚴重遮障修行人,所以佛特別指定為重戒中的一種,所以這個遮止罪也是重罪。】
《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七輯p22-23
【性謂本性是罪,遮謂因制方生。復有釋云:性罪唯染心中作,若遮罪者通染不染。】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2
【戒有二法:一者、世間自然罪,二者、違聖人語得罪。】
《善見律毘婆沙》卷6
伊羅鉢龍王的故事:
【伊羅鉢龍王,百眷屬號泣,
憶念迦葉佛,厭惡此受生,
我昔懷疑惑,壞小芛蘭葉,
是故生難處,不能知佛法,
深厭此蛇身,願速捨龍趣,
能知清涼法,道場所得者,
餘多千龍王,海龍摩那斯,
持上妙龍衣,來奉人中尊。
】《月燈三昧經》卷2
【世尊!我憶過去迦葉佛所淨修梵行,於後時捉紫華莖往到佛所問言:「世尊!若比丘殺此草得何等罪?」
佛答我言:「以此因緣,或有墮最苦地獄者。」
我聞此語不信不敬,便故刺伊羅樹葉作是念:「試看有何果報?」竟不捨此見,亦不悔過。命終之後今生長壽龍中,因是業故,名我為伊羅鉢龍。】《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5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汝何故悲泣不能自勝耶?」
時龍王白佛言:「世尊!。我念古昔迦葉佛時修梵行,故犯戒,壞伊羅鉢樹葉,此當有何報應。世尊!我由此業報故,生長壽龍中,如來般涅槃法滅盡後,我乃當轉此龍身,我失彼此二邊利,不得修梵行。」】《四分律》卷32
【世尊!我於彼時見有一草,名曰伊羅。我時以手斫彼草,取執捉,將詣迦葉佛所。到佛所已,白彼佛言:「世尊!若有比丘斫於此草,得何果報?」時彼世尊即報我言:「汝比丘知,若人故心斫斷此草,彼人當墮牢固地獄。」
世尊!我於爾時於彼迦葉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邊,聞於此語,心中不信,不生希有奇特之想。以我不取彼佛語故,不受於彼如來教誨。又自思惟:「但我斫此伊羅之草,有何果報?」心作是念。
世尊!而我當時既造於彼波夜提罪,而不信有波夜提報。復不能捨此之邪見,命終已後,遂即生於長壽龍中,是故彼時為我立名,名伊羅鉢,伊羅鉢也。而我爾時,還於彼處迦葉佛邊,問彼佛言:「大聖世尊!我於何時當得脫此惡龍之形?何時當得復於人身?」作是語已。默然而住。
爾時彼佛迦葉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即告我言:「汝大龍王!今應當知,過若干年若干百年若干千年,過若干百千萬億年後,當有佛出興於世,彼佛號為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彼釋迦佛,當記汝得復於人身。」
世尊!我於彼時作如是念,我今以於迦葉佛邊所說法戒違偝不信,受此龍身,以微善緣,今值世尊,還不持戒?世尊!我見如此自罪過故,呵責自身,泣淚啼哭,如雨滿面,見世尊喜,所以微笑,為是因緣,我如是念:「希有希有,未曾有事,如是之法,諸佛世尊。乃能如是,無有二言,如彼迦葉如來世尊授於我記:『汝大龍王!過若干年乃至億年,於後當有如來出世。』如彼佛言,無有異也。世尊!我以是緣,今復問佛世尊:「我何時得脫此龍身?更何時得復於人身?」
爾時,世尊告伊羅鉢大龍王言:「汝大龍王!從今已去,過若干年,乃至如前,若干億年。於後當有佛出於世,名曰彌勒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汝於彼時,當得人身,時彼世尊,度汝出家,修行梵行,得盡諸苦。」】
《佛本行集經》卷38
根本、方便、成已
【善男子!是十業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
一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優婆塞戒經》卷6〈24 業品〉
【是十業道,復有三事:一者、方便,二者、根本,三者、成已。
若復有人能勤禮拜供養父母、師長、和上、有德之人,先意問訊,言則柔軟,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歡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時專著是名根本。
善男子!是十業道復有三種:謂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
是十業道三法圍遶,所謂無貪恚癡、有貪瞋癡。
是十業道有共戒行、不共戒行。】《優婆塞戒經》卷7〈24 業品〉
【佛告首迦:「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不同。」】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
【又此諸因,略由三緣而得增長,能感「圓滿、增上、廣大」異熟令起。何等三緣?一、心清淨,二、加行清淨,三、田清淨。
若於無上正等菩提清淨意樂,用彼善根決定迴向,猛利、意樂、純厚、廣大、淨信修行,見同法者深生歡喜,日夜剎那於多隨法「隨尋、隨伺」,名心清淨。
即於其中「長時數習、無間所作、所作」,他於此善「若未受行,讚美令受;若已受行,讚美令喜」,即於如是所有善根安處建立,名加行清淨。
當知略說能「正發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淨。】
《瑜伽師地論》卷36〈3自他利品〉
【當知此中,由三因緣令業成重:一、由意樂故,二、由加行故,三、由田故。
由意樂者,謂由猛利纏等所作,於同法者見已歡喜。於彼「隨法」,多隨尋思,多隨伺察,如是名為由意樂故,令業成重。
由加行者,謂於彼業「無間所作,殷重所作,長時積集」。又於其中勸他令作,又即於彼稱揚讚歎,如是名為由加行故,令業成重。
由田故者,謂諸有情於己有恩,若住「正行及正行果」,於彼發起善作惡作。
當知此業說名為重,與彼相違,說名為輕。】
《瑜伽師地論》卷90
十重戒
1殺戒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返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塗故。………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
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
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繫縛奪命』;
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繫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
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
「復有三種奪人命:一者、用內色,二者、用非內色,三者、用內非內色。
內色者,優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餘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用不內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矟 弓箭、白鑞叚 、鉛錫叚,遙擲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
用內非內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鑞叚、鉛錫叚、木叚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復有『不以內色,不以非內色,亦不以內非內色』為殺人故,合諸毒藥,若著眼耳鼻身上瘡中,若著諸食中,若被褥中、車輿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復有作無烟火坑殺他,核殺、弶殺、作穽殺、觸殺、毘陀羅殺 、墮胎殺、按腹殺,推著火中水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殺。
無烟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為人作無烟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若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若人墮死、若非人墮死,皆犯下罪可悔。若優婆塞不定為一事作坑,諸有來者皆令墮死,人死者犯不可悔;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無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無烟火坑殺也。
毘陀羅者,若優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呪尸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故,作此毘陀羅』,即讀呪術。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諸三昧,或天神所護,或大呪師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毘陀羅殺也。
半毘陀羅者,若優婆塞二十九日作鐵車,作鐵車已作鐵人,召鬼呪鐵人令起,水洗著衣令鐵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讀是呪』,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諸天神所護,若呪師所救解,不成死者,是中罪可悔是,名半毘陀羅殺。
斷命者,二十九日牛屎塗地,以酒食 著中,然火已,尋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說、讀呪術言:『如火水中滅,若火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畫作所欲殺人像,作像已,尋還撥滅,心念口說、讀呪術言:『如此像滅,彼命亦滅』,若像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以針刺衣角頭,尋還拔出,心念口說、讀呪術言:『如此針出,彼命隨出』,是名斷命。若用種種呪,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又復墮胎者,與有胎女人吐下藥,及灌一切處藥,若針血脈乃至出眼淚藥,作是念:『以是因緣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若為殺母故墮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若胎死者,是罪可悔;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殺胎故作墮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墮胎殺法。
按腹者,使懷妊女人重作,或擔重物,教使車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胎者,如上說,是名按腹殺也。
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惡獸飢餓,遣令往至惡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惡道中死』,死者,犯不可悔,餘者亦犯同如上說,是名惡道中殺。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迦羅邏時,以殺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餘犯同如上說。
讚歎殺有三種:一者、惡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
惡戒人者,殺牛羊養雞猪、放鷹捕魚,獵師圍兔、射麞鹿等,偷賊、魁膾 、呪龍、守獄,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惡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惡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語』,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讚歎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還到語言:『汝等惡人,或以善知識因緣故,親近善人得聽善法,能正思惟得離惡罪,汝勿自殺。』若是人受其語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善戒人者,如來四眾是也,若到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奪命?』是人因是自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殺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語自殺?』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還往語言:『汝善戒人,隨壽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老病者,四大增減受諸苦惱,往語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奪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緣受是人語,自奪命?』若語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語此病人自殺?』還往語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藥,善看病人,隨藥飲食,病可得差,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餘上七種殺,說犯與不犯,同如上火坑。
若人作人想殺,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殺,人中生疑殺,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殺,非人中生疑殺,是中罪可悔。 」
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塹中,又眾女人來入城中,聞是啼哭聲,便往就觀,共相謂言:「若有能與是人藥漿飲,使得時死,則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與藥漿即死。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與藥漿,時死者,犯戒,不可悔。」
「若居士作方便欲殺母,而殺非母,是中罪可悔;若居士欲殺非母,而自殺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 ;若居士方便欲殺人,而殺非人,是中罪可悔;若居士作方便欲殺非人,而殺人者,犯小可悔罪。」
「若人懷畜生胎,墮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懷人胎者,墮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若居士作殺人方便,居士先死,後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 。若居士欲殺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殺者,是逆罪不可悔。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殺者,犯不可悔。若人捉賊,欲將殺,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賊。若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居士先於賊有惡心瞋恨 ,語言:『我見在是處』,以是因緣令賊失命者,犯不可悔。若人將眾多賊欲殺,是賊得走者,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賊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見在是處』,若殺非所瞋者,是罪可悔,餘如上說。若居士母想殺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若戲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若狂不自憶念,殺者,無罪。若優婆塞用有蟲水,及草木中殺蟲,皆犯罪。若有蟲,無蟲想用,亦犯;若無蟲,蟲想用者,亦犯。」
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墮木師頭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為可悔不?」問佛,佛言:「無罪」。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墮木師頭上,殺木師。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殺人」 。又一居士屋上作,見泥中有蠍,怖畏跳下,墮木師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殺人」。又一居士日暮入嶮道值賊,賊欲取之。捨賊而走,墮岸下織衣人上,織師即死。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殺人,生疑,佛言:「無罪,若欲推石時,當先唱:『石下!』,令人知。」又一人病癰瘡未熟,居士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癰瘡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若破熟癰瘡,死者,無罪。」又一小兒喜笑,居士捉擊,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戲笑故,不犯殺罪,從今不應復擊攊人令笑。」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喚言:「起!」是人言:「勿喚我起便死!」復喚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可悔罪。」】《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2盜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
【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離本處。用心者,發心思惟欲為偷盜。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餘處。
復有三種,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遣使取。自取者,自手舉離本處。教他取者,若優婆塞教人言:『盜他物』,是人隨意取離本處時。遣使者,語使人言:『汝知彼重物處不?』答言:『知處』,遣往盜取,是人隨語取離本處時。
復有五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 ,二者、輕慢取 ,三者、詐稱他名字取,四者、強奪取,五者、受寄取。
重物者,若五錢、若直五錢物,犯不可悔 。若居士知他有五寶若似五寶,以偷心選擇而未離處,犯可悔罪;若選擇已,取離本處,直五錢者,犯不可悔。
離本處者,若織物異繩,名異處,若皮、若衣,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皮衣物,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毛褥者,一重毛名一處,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是名諸處。居士為他擔物,以盜心移左肩著右肩,移右手著左手,如是身分,名為異處。車則輪軸衡軛,船則兩舷前後,屋則梁棟椽桷 四隅及 隩,皆名異處。以盜心移物著諸異處者,皆犯不可悔。
盜水中物者,人筏材木隨水流下,居士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若以盜心捉木令住,後流至前際,及以盜心沈著水底,若舉離水時,皆犯不可悔。」「復次,有主池中養鳥,居士以盜心按著池水中者,犯可悔罪;若舉離池水,犯不可悔;若人家養鳥飛入野池,以盜心舉離水及沈著水底,皆犯不可悔。
又有居士,內外莊嚴之具在樓觀上,諸有主鳥銜此物去,以盜心奪此鳥者,犯不可悔。若見鳥銜寶而飛,以盜心遙待之時,犯中可悔。若以呪力,令鳥隨意所欲至處,犯不可悔。若至餘處,犯中可悔。若有野鳥銜寶而去,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待野鳥時,犯小可悔。又諸野鳥銜寶而去,諸有主鳥奪野鳥取,居士以盜心奪有主鳥取,犯不可悔。若待鳥時,犯中可悔,餘如上說。又諸有主鳥銜寶物去,為野鳥所奪,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若待鳥時亦犯中可悔,餘亦同上。」「若居士蒲博,以盜心轉齒勝他,得五錢者,犯不可悔。
若有居士以盜心偷舍利,犯中可悔。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師,清淨心取者,無犯,若居士以盜心取經卷,犯不可悔。』」】《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舍利弗!一切法無我,若人於中不能生忍,一切法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不能信解,於我法中所受供養,名為不淨。是人則是不供養佛,不供養法,不供養僧。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佛藏經》卷3〈8 淨見品〉
外道須深盜法懺悔證果的故事
【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我於、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我悔過,以哀愍故。】《雜阿含經》卷14
【菩薩摩訶薩為一切佛法,等心恭敬、供養諸善知識,不起疑心、不求利養,又復遠離盜法之心,但起無上恭敬供養一切施心,是為第四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彌山王正直之心。】《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8〈33 離世間品〉
【舍利弗!如來現在善護法城,四大智慧深遠,今我法城不懼破壞。若與法城作障礙者,為是大賊毀壞法城,盜我密法向外道說,是人常來至於我所,我與共語示其教法不說密要,是人為求所示教法出家受戒,我知此人後應得道,聽使出家四月中試。何以故?為護法城故。】《佛藏經》卷3〈8 淨見品〉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地獄報:一者、身行重惡業。二者、口行重惡業,三者、意行重惡業,四者、起於斷見,五者、起於常見,六者、起無因見,七者、起無作見,八者、起於無見,九者、起於邊見,十者、不知恩報,以是十業,得地獄報。】《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
【佛告阿難:「諸善男子!堅誓師子者,今則我身釋迦文是,菩薩如是親近善友,乃至喪命終不起惡。何以故?為知恩報恩故。所以者何?菩薩得近善知識故,能速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常勤求善知識,為聞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義,三界煩惱皆悉萎悴,菩薩至心求佛語時,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設踐熱鐵猛火之地,不以為患。
菩薩為一偈故,尚不惜命,況十二部經,為一偈故,尚不惜身命,況餘財物,聞法利故,身得安樂,深生信心,直心正見。
見說法者如見父母,心無憍慢。
為眾生故,至心聽法,不為利養。
為眾生故,不為自利。
為故,不畏王難、飢渴、寒熱、虎狼、惡獸、盜賊等事。
先自調伏煩惱諸根,然後聽法,非時不聽,至心聽法,恭敬說者,尊重於法,是名菩薩知恩報恩。」】《大方便佛報恩經》卷7〈9親近品〉
【計直輕重,夫盜田者有二因緣,奪他田地:一者、相言 ,二者、作相 。若居士為地故,言他得勝,若作異相,過分得地,直五錢者,犯不可悔。
有諸居士,應輸估稅而不輸,至五錢者,犯不可悔。
復有居士至關稅處,語諸居士:『汝為我過此物,與汝半稅』為持過者,違稅五錢,犯不可悔。居士若示人異道,使令失稅,物直五錢,犯中可悔。若稅處有賊及惡獸或飢餓,故示異道令免斯害,不犯。
又有居士,與賊共謀,破諸村落,得物共分,直五錢者,犯不可悔。」
「盜無足眾生者:蛭蟲、于投羅蟲等,人取舉著器中,居士從器中取者,犯不可悔。選擇如上,盜二足、二足眾生者:人及鵝、雁、鸚鵡、鳥等,是諸鳥在籠樊中,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餘如上說。
盜人有二種:一者、擔去,二者、共期 。若居士以盜心,擔人著肩上,人兩足離地,犯不可悔。若共期行過二叟步,犯不可悔,餘皆如上說。
盜四足者,象馬牛羊也,人以繩繫著一處,以盜心牽將過四叟步,犯不可悔。若在一處臥,以盜心驅起過四叟步,犯不可悔。多足亦同。若在牆壁籬障內,以盜心驅出,過群四叟步者,犯不可悔,餘如上說。若在外放之,居士以盜心念:『若放牧人入林去時,我當盜取。」發念之機,犯中可悔;若殺者,自同殺罪;殺已取五錢肉,犯不可悔。」
「復有七種: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暫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亂,七、不病壞心,此七者,取重物,犯不可悔;取輕物,犯中可悔。
又有七種:一者、己想,二者、同意,三者、暫用,四者、謂無主,五、狂,六、心亂,七、病壞心,此七者,取物無犯。」
有一居士種植蘿蔔,又有一人來至園所,語居士言:「與我蘿蔔。」居士問言:「汝有價耶?為當直索?」答言:「我無價也。」居士曰:「若須蘿蔔,當持價來,我若但與汝者,何以供朝夕之饍耶?」客言:「汝定不與我耶?」主曰:「吾豈得與汝?」客便以呪術令菜乾枯,迴自生疑:「將無犯不可悔耶?」往決如來,佛言:「計直所犯可悔不可悔,莖葉華實皆與根同。」
有一人在祇洹間耕墾,脫衣著田一面。時有居士四望無人,便持衣去。時耕者遙見語居士言:「勿取我衣。」居士不聞,猶謂無主,故持衣去。耕人即隨後捉之,語居士言:「汝法應不與取耶?」居士答言:「我謂無主,故取之耳,豈法宜然?」耕人言:「此是我衣。」居士言曰:「是汝衣者,便可持去。」居士生疑:「我將無犯不可悔耶?」即往佛所諮質此事,佛知故問:「汝以何心取之?」居士白言:「謂言無主。」佛言:「無犯。自今而後取物者,善加籌量。或自有物,雖無人守而實有主者也。若發心欲偷,未取者,犯下可悔;取而不滿五錢者,犯中可悔;取而滿五錢,犯不可悔。」】《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3淫戒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婬,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畜生報:
一者、身行中惡業。二者、口行中惡業。三者、意行中惡業。四者、從貪煩惱。起諸惡業。五者、從瞋煩惱。起諸惡業。六者、從癡煩惱。起諸惡業。七者、毀罵眾生。八者、惱害眾生。九者、施不淨物。十者、行於邪婬。以是十業。得畜生報。】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
【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 ,尚不應生心,何況起欲、恚、癡、結、縛、根本不淨惡業。是中犯邪婬有四處:男、女、黃門、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亦同於上類。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邪婬,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二處行婬,犯不可悔。若發心欲行婬,未和合者,犯下可悔,若二身和合,止不婬,犯中可悔。」
「若優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於中行邪婬者,犯不可悔。餘輕犯如上說。」
「三處者:口處、大便、小便處。除是三處,餘處行欲皆可悔。」
「若優婆塞,婢使未配嫁,於中非道行婬者,犯可悔罪,後生受報罪重。 」
「若優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婬二處,犯不可悔罪。餘輕犯罪同上說。」
「若優婆塞共婬女行婬,不與直者,犯邪婬不可悔,與直無犯;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壞,共彼行邪婬,女者三處,犯不可悔,輕犯同上說。」
「若優婆塞自受八支,行婬者,犯不可悔,八支無復邪正 ,一切皆犯。」
「若優婆塞雖都不受戒,犯佛淨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于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龍王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4妄語戒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佛告諸比丘:「吾以種種呵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何況故妄語?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自言:『我是羅漢、向羅漢』者,犯不可悔;若言:『我是阿那含、斯陀含、若須陀洹,乃至向須陀洹』,若『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若『得慈悲喜捨無量心,若得無色定——虛空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若『得不淨觀、阿那般那念』。諸天來到我所,諸龍、夜叉、薜荔 、毘舍闍 、鳩槃荼、羅剎來到我所,彼問我,我答彼;我問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若本欲言羅漢,誤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餘亦如是犯。若優婆塞,人問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乃至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者,犯中可悔。若優婆塞,實聞而言不聞,實見而言不見,疑有而言無,無而言有,如是等妄語,皆犯可悔。若發心欲妄語,未言者,犯下可悔;言而不盡意者,犯中可悔。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若心亂、不覺語者,無犯。」】《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5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6說四眾過戒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7自讚毀他戒
「若佛子口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說四眾過、自讚毀他」兩戒主要乃是避免成就破和合僧的過失。因此僧團中調查事情,應當「如實說」而非隱覆片段說,如實才是維護僧團和合的重點。為護僧制,鄉愿不說亦是有犯之嫌疑。
●【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自讚毀他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不自讚毀他故,起安慰心。」
有言:不自讚毀他者,謂於自身不生實功德想;又於他身不毀、不隱他實功德故。】《信力入印法門經》卷2
【若菩薩為利養故自讚毀他,是名菩薩波羅夷。】《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瑜伽師地論》卷40〈10戒品〉
【菩薩為貪利故,自歎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菩薩地持經》卷5〈10 戒品〉
8故慳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菩薩多饒財物,貧苦之人來從乞索,菩薩慳貪、無有慈心,乃至不施一錢之物;有求法者,乃至不為說於一偈,是名菩薩波羅夷。】《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慳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惠捨。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性慳法故,雖現有法而不給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瑜伽師地論》卷40〈10戒品〉
9故瞋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犯瞋乃大忌【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是因緣不唯發起麁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懷猛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諫謝不受、不忍、不捨怨結,是名第三他勝處法。】《瑜伽師地論》卷40〈10戒品〉
10誹謗三寶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破法、錯說法知而不改更,故犯者。【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人於如來眾而興誹謗。云何為二人?謂非法言是法,謂法是非法,是謂二人誹謗如來。復有二人不誹謗如來,云何為二?所謂非法即是非法,真法即是真法,是謂二人不誹謗如來。是故,諸比丘!非法當言非法,真法當言真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增壹阿含經》卷9〈18 慚愧品〉
佛世的時候,錯說法也是謗佛
【於是尊者阿難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所共論者,盡向佛說。叉手白曰:「我如是說,不誣謗世尊耶?真說如法,說法、次法,不於如法有過失耶?」
世尊答曰:「汝如是說,不誣謗我,真說如法,說法次法,亦不於如法有過失也。」】《中阿含經》卷59
印順等說「大乘經乃是後代因為對世尊永恆懷念而成的。」
●誹謗菩薩藏、誹謗如來藏:【菩薩謗菩薩藏,說相似法,熾然建立於相似法,若心自解或從他受,是名第四波羅夷處法】《菩薩地持經》卷5〈10 戒品〉
《梵網經》卷2:【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
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
「善男子!有人以食欲施於我,未與我間,轉施餓狗,我亦稱讚如是人者是大施主。
若是福田若非福田,心不選擇而施與者,是人獲得無量福德。
何以故?心善淨故。是業四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四者、無報。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
時定者,所謂現在、次生、後世。
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
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
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
何因緣故名果報定?
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眾生行業有輕、有重、有遠、有近,隨其因緣先後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
若人具有欲界諸業,得阿那含果,能轉後業現在受之,阿羅漢果亦復如是。
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壞極重之業。」《優婆塞戒經》卷7〈24 業品〉
01、輕慢師長(攝屬重戒7自讚毀他戒)
受菩薩戒,生恭敬心,禮敬師長,若有輕慢,犯輕垢罪
「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02、自飲酒、方便飲酒(攝屬重戒5酤酒戒)
知酒飲酒,方便飲酒,教人飲酒,有障聖道,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ㄧ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03、故食肉(攝屬重戒1殺戒)
食眾生肉,斷大慈悲,得無量罪,食一切肉,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6云:【昔有一鴿,為鷹所逐,入舍利弗影戰懼不解,移入佛影泰然無怖,大海可移,此鴿無動。所以爾者?
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無大慈悲;
佛習氣盡,舍利弗習氣未盡;
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習苦行。
以是因緣,鴿入舍利弗影猶有怖畏,入佛影中而無怖也。】
04、故食五辛(攝屬重戒3淫戒)
蔥蒜韭等,能障聖道,人天淨處,若食五辛,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蘭葱、興蕖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楞嚴經》卷8:【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05、不舉不教他懺(攝屬重戒6說四眾過、9故瞋)
眾生違犯,五戒十戒,知而不舉,不教懺悔,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同一眾住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云何名為善能諫舉?謂若有餘,於增上戒,毀犯尸羅;於增上軌,毀犯軌則;由「見、聞、疑」能正諫舉;真實,不以虛妄;應時,不以非時;饒益,不以衰損;柔軟,不以粗獷;善友,不以憎嫉。如是名為善能諫舉。】《瑜伽師地論》卷25
06、新學者不供養法師、禮拜、請法(攝屬重戒7自讚毀他戒)
新學菩薩,學法請法,常請說法,不請法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07、應持經律,聽受佛法(攝屬重戒1O謗三寶)
新學菩薩,應持經律,依善知識,聽受佛法,否則犯輕垢罪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毘尼經律,大宅舍中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
08、謗大乘經,受外道戒(攝屬重戒1O。若謗了義經,即成犯重)
謗大乘經,受外道戒,言非佛說,一切禁戒,犯輕垢罪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09、不瞻病苦(攝屬重戒8故慳、9故瞋)
瞻病福田,第一福田,見病不救,不瞻病苦,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差;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10、不畜殺具(攝屬重戒l殺戒)
具殺傷力,刀杖武器,造惡殺具,若予收藏,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鬥戰之具,及惡羅網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殺一切眾生?不得畜殺眾生具若故畜者,犯輕垢罪。」
11、不通國入軍(攝屬重戒l殺戒。)
惡心利養,通敵入軍,製造戰爭,殺害眾生,犯輕垢罪
「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12、不傷慈販賣(攝屬重戒l殺戒。)
販賣人口,販賣六畜,販賣棺材,傷慈販賣,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應自作,況教人作?若故自作、敎人作者,犯輕垢罪。」
13、不無根謗他(攝屬重戒6說四眾過。)
以惡心故,無根謗他,逆害六親,無慈悲心,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言犯七逆十重;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而返更加於逆害,墮不如意處者,犯輕垢罪。」
14、不放火燒損(攝屬重戒9故瞋、1殺、2盜)
以惡心故,放火燒損,山林房舍,有主之物,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15、應弘揚大乘,使能發心(攝屬重戒9故瞋、1O謗三寶)
弘揚大乘,使能發心,法化違宗,惡教邪見,犯輕垢罪
「若佛子,自佛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於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16、法化不得違宗(攝屬重戒lO謗三寶、重戒8故慳。)
為利養故,倒說經律,無前無後,謗三寶說,犯輕垢罪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為說,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為名聞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17、不依官強乞(攝屬重戒2盜戒。)
為利養故,依官強乞,教唆求取,無有慈心,犯輕垢罪
「若佛子自為飲食、錢財、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財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愍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
18、不知戒,詐言能解能授人戒(攝屬重戒4妄語戒)
不解戒律,詐言能解,自欺欺人,為人授戒,犯輕垢罪
「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19、不鬥謗不欺賢(攝屬重戒9故瞋、4妄語、6說四眾過、7自讚毀他)
以惡心故,鬥謗欺賢,無惡不造,惡心造作,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
20、遇緣時不放生護生,父母兄弟忌日,不請師講戒(說法)迴向(屬重戒1殺)
放生護生,至親忌日,講戒迴向,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業。生生受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21、不無慈、不報他怨(攝屬重戒9故瞋。瑜伽戒本:有恩不報,亦犯輕)
以瞋報瞋,以打報打,惡作三業,無慈報怨,犯輕垢罪
「佛子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薩無慈心、報仇,乃至六親中故作報者,犯輕垢罪。」
22、不輕慢他人、不輕慢法師卑賤(對法師言。攝屬重戒7)
高慢卑賤,有德法師,不諮經律,第一義諦,犯輕垢罪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富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23、不輕慢新戒、不輕慢戒師(攝屬重戒1O謗三寶)
自誓受戒,須見好相,新學菩薩,若有輕慢,犯輕垢罪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時。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24不背大向小,不背正向邪(攝屬重戒lO謗三寶)
背大向小,背正向邪,非菩薩道,若有故作,犯輕垢罪
「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毘曇雜論一切,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者。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25、為主不可失儀(攝屬重戒8故慳、9故瞋。)
為主失儀,恣三寶物,掀起鬥訟,無有慈心,犯輕垢罪
「若佛子,佛滅度後為說法主,為僧房主,為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應生慈心、善和鬥諍,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亂眾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犯輕垢罪。」
26、待賓不可失儀(攝屬重戒8故慳、9故瞋。)
待賓失儀,不依主客,定位次第,若有故作,犯輕垢罪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若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國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木床事事給與;若無物,應賣自身及男女身,應割自身肉賣供給所需悉以與之;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犯輕垢罪。」
27、不利養入己(攝屬重戒8故慳。)
一切利養,屬十方僧,十方僧物,利養入己,犯輕垢罪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輕垢罪。」
28、不別請僧(攝屬重戒8故慳。)
請僧福田,次第請僧,別請僧者,是外道法,犯輕垢罪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29、不販賣奇伎淫巧(攝屬重戒3邪淫、1.殺戒)
惡心利養,販賣毒品,販賣,都無慈心,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咒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毒,都無慈愍心,無孝順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30、不犯戒、行非(攝屬重戒l~1O)
以惡心故,身謗三寶,媒介,犯戒行非,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自身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婬色,作諸縛著;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
31、佛子有災厄不見不救(攝屬重戒8故慳)
佛子有厄,佛像被劫,應生慈心,方便救護,否則犯輕垢罪
「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及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一切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32、不欺侵他人(輕秤小斗)不蓄養貓狗(攝屬重戒2盜戒、1殺戒)
居心不正,破人成功,欺侵他人,畜養貓狗,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販賣輕秤小斗,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長養猫狸猪狗;若故養者,犯輕垢罪。」
33、不觀鬥、戰、不聽笙歌、娛樂、卜、盜(攝屬重戒1殺戒、2盜戒)
若以惡心,觀人惡鬥,放逸賭博,為賊護行,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鬥,軍陣兵將劫賊等鬥。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妓樂之聲。不得摴蒲、圍碁、波羅塞戲、彈棋、六博、拍毬、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城、爪鏡、蓍草、楊枝、缽盂、髑髏而作卜筮;不得作盜賊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34、堅持菩薩戒,常發菩提心,四弘誓願(攝屬重戒1O謗三寶)
持菩薩戒,發菩提心,若以二乘,外道為心,犯輕垢罪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35、常發大願(屬重戒1O謗三寶)
常發大願,依止三寶,得善知識,開解經律,否則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36、發大願已,持佛禁戒,寧受極苦,終不毀犯,否則犯輕垢罪。(屬重戒1O謗三寶)
「若佛子發十大願已,持佛禁戒,
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鉾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
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
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斫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
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成佛。』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37、布薩如時如法,不故入難處(攝屬重戒10謗三寶)
布薩誦戒,如時如法,遊行苦行,莫入難處,否則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若誦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及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坐,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結夏安居,一一如法。若頭陀時,莫入難處;若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獅子虎狼、水火風、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亦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38、依受戒先後次第坐(不論出家在家,老少男女,地位尊卑)(攝屬重戒7自讚毀他)
佛法之中,依戒先後,次第而坐,未戒序坐,犯輕垢罪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39、應說經律而不說(攝屬重戒10謗三寶)
教化弘揚,大乘經律,罪難之時,應說未說,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房,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闍梨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講大乘經律。一切齋會、求福、行來、治生、大火大水漂、黑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剎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三惡八難、七逆,杻械枷鎖繫縛其身,多淫多瞋、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講此經律;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40、授戒非儀(攝屬重戒10謗三寶)
為人授戒,不得選擇,惟除七逆,授戒非儀,犯輕垢罪
「佛子與人受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若欲受戒時應問言:『現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梨、破羯磨轉僧、殺聖人。若具七逆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嗔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
41、不解經律,為名聞利養,詐現已解(攝屬重戒4)
為名利故,不解經律,詐現已解,自欺欺人,犯輕垢罪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闍梨。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應與受戒;若無七遮者,得與授戒。若有犯十重戒者,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長受戒益。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悔,罪便得滅,不同七遮。而教誡師於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義諦、習種性、長養性、性種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覺性,其中多少觀行,出入十禪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薩為利養、為名聞故,惡求、多求貪利,而詐現解一切經律,為供養故;是自欺詐亦欺詐他人,故與人受戒者,犯輕垢罪。」
42、不非處說戒(不向外道、惡人、未受戒者說戒)(攝屬重戒4)
為利養故,對未受戒,邪見外道,非處說戒,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故,於未受菩薩戒者前、若外道、惡人前,說此千佛大戒;邪見人前亦不得說,除國王,餘一切不得說。是惡人輩不受佛戒,名為畜生,生生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邪見人輩,木頭無異;而菩薩於是惡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
43、不故毀禁戒(攝屬重戒10)
受佛正戒,毀犯聖戒,不受供養,毀正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脚跡,一切世人皆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若故毀正戒。

 


(原标题:什麼是戒?)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