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3月初版二刷,页57。)

无法取证大般涅槃
 

既然众生度不尽,地藏王菩萨能成佛吗?永远都成不了佛,所以祂永远无法取证大般涅槃,当然是永远不入涅槃的种性,但这却是大善、极善,这也是归纳到阐提中来。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月初版首刷,页55。)

无始涅槃元清净体
 

古时候有祖师讲:见闻觉知是生死轮回之因。可是有的祖师听到证悟者如此说,他接著又说:见闻觉知是解脱生死之因。二边都是证悟者,所说的相反,却都正确。为什么呢?因为你得要用这个见闻觉知去证得那个本来自性清净的心体,证得无始涅槃元清净体之后而转依衪,于是见闻觉知心就说:“原来我是假的,衪才是真的。那么死掉的时候,我就不要让自己再出现,把自己灭掉;我把自己灭掉了以后,不再有来世的五阴了,不就解脱生死而永无生死了吗?”觉知心虽然是虚妄的,可是想要证解脱、取涅槃的人,还得要用这个见闻觉知心来修行,否则是无法成功的。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 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2月初版二刷,页73。)

无始涅槃菩提的元清净体
 

觉知心背后有一个元清净体——有这个无始涅槃菩提的元清净体,而祂是“识精元明”的心;你不知道的祂却知道,你做不到的祂却做得到——祂能收藏你一世所造的所有善恶业及无记业种子,使你这一辈子死了以后又投胎到下一辈子去继续轮回。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月初版首刷,页75。)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这个清净心固然清净,可是你上一辈子造恶业的时候,祂依旧不造恶业,祂还是本性清净的啊!万一祂若是去造了恶业,都是因为有情能觉能知的妄心;可是当祂造恶业的时候,祂本身却不造恶业,就是这么怪!话说回来,造了恶业的人,是过去世的你,不是今生的你。过去世的你造了恶业,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那又不是今生的你。是过去世的自我造了恶业,结果业种犹如恶叉聚集一样而全都收藏在“元清净体”的自心如来藏中;那么过去世的五阴自我消失了,祂继续存在不断,所以祂就带著这些业种去投胎了,于是就有生死轮回嘛!如果祂灭了(假设祂能被灭掉),过去世的自我一定会跟著祂断灭了,不可能再有今生了!因为无始生死轮回的事情,在一世就断尽而消灭了。然而,那样能算是解脱了吗?还不能算是解脱!断灭空怎么能叫作解脱?一定有一个不灭的常住法,所以能称为解脱。那么众生会轮回到这一世来,乃至轮回到未来的无量世去,都是由于背后有这个本来就清净的心体如来藏;祂收藏了过去世的五阴我所造作的种种恶业种子,同时也收藏了过去世的五阴我所造作的种种善业种子;由于有各类种子的执藏性一直存在,而祂这种种子的执藏性,却是由于五阴对六尘万法的贪著不舍而产生的,因此祂主动收藏了一切善恶业种子,每一世舍报以后就往生到下一世来受善报及恶报,所以就轮回生死不断。假使没有这样的常住不坏心永远恒存,就不会有一切善恶业的种子执藏在心田中而不散失,就不可能会有无量的未来世五阴生死不断。所以众生从过去的无量世转世来到此世,再从此世转世到未来的无量世,都是因为背后有这个常住不断的“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的缘故,这个心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月初版首刷,页72-73。)

无法与无余涅槃相应
 

但是当心中有一切法相全部虚假的知见时,也就是心中还有“所非尽”的知见,这个知见仍然是意识觉知心中的知见;当“所非尽”的知见存在时,就表示意识或识阴仍然存在,就无法与无余涅槃相应,因为仍然还有一个“能非”的觉知心意识存在,所以还得要否定它,也就是应该还要把这个“能非”灭尽,成为“非”已“尽”。当“非尽”与“所非尽”具足时,就是“非所非尽”。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八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1月初版首刷,页193。)

须跋陀罗入涅槃
 

须跋陀罗成为俱解脱阿罗汉以后,就向 佛禀白:“我不忍见世尊般涅槃。世尊是真正圣者,如此一席话的开示,我就能出三界生死了。但是众生福薄,您已经要入涅槃了!我不忍见世尊涅槃,想要先入涅槃。”一般而言,世尊在世时,阿罗汉们不许在寿尽之前提早入涅槃,除非舍报时候到了。若是想要提前走人,一定要禀报 世尊核准,等 世尊核准了才可以走人,不是你想入涅槃就可以随意入涅槃的;须跋陀罗懂这个道理,所以先向 世尊提出请求。那时 世尊为了崇扬正法的威德力,藉此来示现给众生看:真实佛法的智慧能使人顷刻之间就证得涅槃。于是便允许他:“汝自知时。”也就是允许他了,于是他就在 世尊面前地上盘坐而入涅槃了,当时还在为 佛陀入涅槃而在忙著各种事情的阿罗汉们,反而要先为这个最资浅的圣弟子处理后事。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月初版首刷,页196-197。)

菩提实证得自在
 

经由世间法中的布施或者胜福田的布施,你未来世可以在资财上面得自在;有这种自在力,你不必伸手行乞,也不必靠别人资助,自己就有办道时需要用的资财;并且在你还可以赚钱时就不想再赚了,不想实现其余的福德而想要累积到未来世去,是不断累积而准备成佛要用的资粮,这就是于资财得自在。而且你还能继续在了义胜妙法上用功,使你因为这一世的证量,在未来世不必再依靠别人,也能于世间法中得自在;因为你的智慧无边胜妙,让世间人无法小看你;虽然你并不炫耀,虽然你过得很低调,不想让人家知道,人家也是要尊敬你,这也是得自在。然后你还要在二乘法中得自在、大乘法中得自在,因为你对大乘法、二乘法,都有证量可以为人解说,可以帮助人家证果乃至证悟佛菩提,这更是得自在。当你有了这些自在力作为你的基础,你才能够在未来成就毘卢遮那庄严藏。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9月初版首刷)

无余依涅槃
 

等他们舍寿时,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全部灭尽了,就再也没有冷热痛痒老病等苦,生死之苦也都不再有了,所以就叫做无余依涅槃。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3月初版二刷,页55。)

无余涅槃
 

声闻缘觉菩提行者,若证解脱果而不回心大乘者,舍寿时必取无余涅槃,彼时则必灭却十八界法,将自我灭尽;如是灭尽十八界我者,觉知心等六识灭尽、意根灭尽、色身灭尽、六尘灭尽,完全灭尽之后,不再有世间众生之自我存在,唯余真心第八识如来藏独存,无有能觉知者,亦无所觉知之六尘;无有能思量作主之我,亦无有所思量作主之六尘对象,一切法空,唯余离见闻觉知之第八识如来藏独存,故名无余涅槃、涅槃境界。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正眼》公案拈提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3月二版三刷)

然证悟如来藏者,初时多方体会观察,往往忽略其涅槃体性,而专从空性之能生世间法上用心,故禅师观其弟子之圆熟者,便教其讳却一切见地,转向涅槃性知方向体会;此即证知无余涅槃之实际。悟者转向此路,便知取涅槃之理——舍弃空、明、觉知之我,令我于一切六尘境上不著六尘,不执自己;舍寿时便不复生中阴,空明觉知之心不复现起,唯余空性如来藏无形无色,不复受生,即是无余涅槃也。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8月再版二刷)

无余涅槃乃是第八识不复出生五阴、不现于三界中之状态;般若诸经所说,乃是叙述第八识之不堕二边状态。若菩萨见道后能修除觉知心对祂自己之贪著,了知自己毕竟空相,无有不生灭之体性,是念念变易之无常空法,并历缘对境修除对觉知自身之贪著习气,则断尽思惑,能于一世中取证无余涅槃;舍报时觉知习气已断故,不生中阴身,则无觉知现前,唯余无见闻觉知之如来藏空性无形无色,不再受生于三界中,不复于三界中现身意,不复现起觉知,是名无余涅槃。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8月再版二刷及《宗门正道》公案拈提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5月初版二刷)

成就有余涅槃之修证已,舍寿后不现中阴身,亦不受生,名为无余涅槃。是故涅槃不须吾人为彼增益,本来已在,吾人唯须修除觉知心对觉知自性之执著,舍寿后灭却觉知心之自己,令涅槃本际之第八识不复受生,则永离五受,是名无余涅槃。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血脉》公案拈提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5年5月再版)

声闻人中有一部分人是永远都不可能回心于大乘法的,那就是真实声闻、狭义的声闻人,就说他们没有佛菩提种,必定会舍报时取无余涅槃,所以不是菩蕯。因为他们的心已经决定不回转于大乘法中,是决定性的声闻人,所以又叫作“定性声闻”。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 九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3月初版首刷,页143。)

真实心─ ─如来藏,可以跟诸法相对待,但是也可以同时跟诸法绝对待;譬如说入了无余涅槃时,如来藏可以单独存在,什么法都没有了,但也可以在人间而出生诸法,而不停地流注诸法的种子─ ─功能差别;再不停地流注诸法的功能差别出来时,其实是与诸法互相对待的,可是祂又不对六尘诸法加以了知,所以又是不与诸法相对待的。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 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2月初版二刷,页4。)

具足证得九次第定的人,为什么还出不了三界而继续轮堕?正是因为他们认定觉知心的我是常住而不灭不断的,落入我见之中;因为不知道无余涅槃中是灭尽觉知心的,是应该对觉知心自己全无一丝丝的贪爱而使觉知心永远断灭的;由于无智慧而不懂这个道理,都想要继续保持著觉知心的存在,当然就必须继续受生于三界中,才能继续让觉知心存在,于是就继续受生,生死中的种种苦就无法远离了。他们不知道这一个觉知心正是虚妄法,所以想要让觉知心自己继续存在;稍微懂一些佛法皮毛的人,就想保持觉知心自己的存在而离见闻觉知,以为不了知自己的时候就是自己已经离见闻觉知了,接著就误以为自己已经成为阿罗汉了!都不知道这仍然是“法尘分别影事”,我见不断的缘故,因此不能漏尽成阿罗汉。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 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2月初版二刷,页192。)

阿罗汉们执著识阴六识为因缘所生法,认定是虚妄心,是应该消灭的;所以急著消灭识阴六识而不再受生,想要取无余涅槃。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3月初版首刷,页39。)

以前是想不通什么叫作涅槃,大家都在猜:涅槃是怎么回事?如今佛教界大部分深入修学者都已知道,涅槃不过就是十八界灭尽,不再出生后世底五阴十八界,只剩下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不再出现于三界中,这就是无余涅槃。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7月初版首刷,页190。)

到彼岸是把自我十八界灭了而成为无余涅槃,可是进入无余涅槃时却是没有自己去进入无余涅槃,而是把自己灭掉。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9月初版首刷,页169。)

蕴处界断灭空之后就是无余涅槃,涅槃中仍有本际识独存不灭,常住不变。如此修证的人就是阿罗汉。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3月初版二刷,页13。)

空如来藏是说,祂所生的万法都是缘起性空,都会灭掉、都可以灭掉;灭掉以后成为无余涅槃,所以叫作空如来藏。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1月初版二刷,页63。)

阿罗汉就是可以死透,不会再有来世的五阴-不受后有;这样把自己灭了以后就渡过生死河,所以叫做灭度,不能叫做生度。这样子渡过了生死河,就剩下他的本识单独存在。这个本识是没有见闻觉知的,不会有六尘来给祂了知的,因为祂已不生起六尘,更不生起六根,所以剩下“识”单独存在,就没有见闻觉知了,这样叫作无余涅槃。所以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其实是把自己灭掉了变成无余涅槃,这时候他真的渡过生死河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

色阴要灭除,色尘等五尘也要灭除;五尘灭除了,五尘上所显示的法尘也跟著灭除,就没有法处所摄色、触处所摄色乃至声处所摄色了;这样再加上五根的灭除,色阴全都灭掉了,剩下的六个识与意根也要全部灭掉;灭掉以后十八界都不存在了,这时候才能叫作无余涅槃;所以众生要渡过生死之河,必须要灭掉五阴十八界自己,才能灭度。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

世俗谛是二乘菩提,它讲的都是世俗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心所法,全都属于三界中法,所以叫作世俗法;世俗法都是有因有缘而成住坏灭的,这是世俗法的真实不变的道理,就是缘起然后性空,不能久住。假使能认清五阴等世俗法的缘起与性空,就知道五阴十八界我是假我,是生灭法;却有另一个真我常住不坏,就愿意灭掉五阴、十八界自己,实证无余涅槃。灭掉自己而不再有来世的五阴出生,一切的生死苦就不存在了,就是无余涅槃,世俗谛就这么简单;可是到末法时代的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这个真理;所以大师们都想要留著识阴继续存在人间而不受三界诸苦,那都是妄想,永远不可能达到,也违背 佛陀的二乘菩提正教。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

是六识心全部要灭尽的;那么如果他主张有情只有六个识,当他灭尽六识入涅槃的时候,将会成为断灭空。然而 佛开示说阿罗汉证得涅槃是真实而不虚妄,是清凉,是寂灭,也是常住不变;既然说涅槃是常住,是不变异的,那就表示涅槃境界不是断灭空啰!那么灭掉识阴六识以后,意根也跟著灭了,却不是断灭空,那究竟是什么?那当然是出生阿罗汉五阴的那一个入胎识自己独住而永恒存在;而阿罗汉五蕴已经灭了、不存在了,不再有生与死了,这时候叫作无余涅槃。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首刷)

无余涅槃—二乘的圆寂
 

二乘的圆寂,是要把六根、六尘、六识都灭尽了才叫作圆寂;然而菩萨所证的圆寂,是本来就是圆满寂静的。二乘圣人是从灭了我执以后,把五阴十八界全部断灭,成为无余涅槃时才叫作圆寂;这是有始的圆寂,而且二乘声闻法的这种圆寂,禁制一切法不得生起,十八界法俱灭。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3月初版二刷,页39。)

无余涅槃、不是无余涅槃的境界、涅槃想
 

古时天竺的外道,在 佛陀出现于人间之前,有许多人宣称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自称是死后能出三界生死的圣者;但是 佛陀一一加以实证以后,证明他们那些“阿罗汉”们其实都不是真正的阿罗汉,都还在三界生死之中;所以有的外道证得第四禅以后,转进无想定中,就以为无想定中的境界就是无余涅槃了。但是 佛说这仍然不是涅槃,只是在四禅等至位中,把觉知心灭了而入住于无想定之中,不是无余涅槃的境界。这是因为,有的人曾经听闻 世尊说过或过去佛流传下来的说法:无余涅槃中灭尽十八界及识阴六识,当然是没有见闻觉知的境界。所以就想要在第四禅中把觉知心灭掉,以涅槃想而进入无想定中。佛陀出世时的外道们也听说了 世尊所开示的无想定境界,所以知道这仍然不是究竟的境界,从此以后不敢再自称是阿罗汉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 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2月初版二刷,页178。)

无余涅槃、涅槃的本际
 

等到舍寿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仍然是依如来藏本妙圆心而施设的,是指如来藏不再出生后世五蕴而独自存在于无形无色的无境界中,这就是无余涅槃,就是四阿含中所说的涅槃的本际。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9月初版首刷,页162。)

无余涅槃中的本际
 

因为应成派中观师不离断见而必须回到常见中,当然不免被有智慧的人所破斥。然而我们却与他们完全不同,我们有一个很明确的中心主旨:真如心可以证得,佛性也可以眼见,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常住不变而非断灭空,真如与佛性二法都具足圆满实证的时候可以使人究竟成佛。我们所提出的内容与道次第都很清楚:诸佛境界的成就是应该如何入门,入门后应该依止哪些次第而如何修行圆满,全部都讲清楚。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3月初版首刷,页132-133。)

这一些说法,有时候听起来好像是自相冲突的,但其实都不冲突。如果你已经证得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心真如,迟早都能像我一样为人具足宣说,让那些明心的人都能够领受、体验,证实确实是如此而无丝豪冲突与矛盾。随著你的开示而实证的人,亲自走过这个历程以后,也将同样具有这种超胜的解脱知见,这其实正是藉著亲证心真如而引生的般若智慧;具足了这种大乘解脱知见的时候,就一定会想办法断除烦恼障、亲证解脱果,但是仍然会留著一分思惑永远不断,借著这一分思惑永远不断而继续受生于人间,成就八地解脱及无生法忍,最后成就究竟佛道,这样叫作大乘的解脱知见。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6。)

如来藏本识能出生名色,祂是在众生的五蕴出生之前就已存在的心,所以能成为灭尽五蕴以后无余涅槃中的本际,正因有此识的常住而不可坏灭,才能建立二乘涅槃不堕于断灭空,让常见及断见外道都无法攀缘于二乘涅槃。所以祂是有自性的,但祂这个自性不是五阴的自性,不是六识及意根的自性。可是祂虽然有出生万法的自性,却是一向清净的;祂自己不是染污而等待修行才变清净的,祂所执藏的一切不净种子都是七识心所有的、都是五阴所有的。这些不净种子流注出来而成为现行法中的不净行为时,都是由七识心相应而成就不净行,而如来藏自己却仍然是清净无染的。由于是讲如来藏这个本来自性清净的实相,所以这一章就命名为〈自性章、清净章〉,合名为〈自性清净章〉。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7月初版首刷,页242。)

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境界
 

法法平等是从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境界来看时,才能说是法法平等。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3月初版二刷,页326。)

无余涅槃中的实际
 

修学二乘法解脱道的人,不必现观蕴处界是如何从本识如来藏中出生的,只需信受 佛所说是由本识出生的,本识就是无余涅槃中的实际,也就可以断除我见与我执而出离三界生死苦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 七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1月初版首刷,页16。)

必须要悟了佛菩提以后,不但了知心真如而能现观,也要能够知道解脱道的内容:原来就是实证蕴处界无我,把我执断了,剩下一个没有我执、我见的那个第八识我不灭,这就是无余涅槃中的实际。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46。)

本识就是无余涅槃中的实际。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七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1月初版首刷,页16。)

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
 

因为有这一个本住法如来藏,使得无学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之后不是断灭空,所以二乘解脱法不是断灭见,这样才是了义的法。所以真正的了义法不只是对治外道而已,要能顾及到大乘本身的了义与究竟,还要能够建立二乘法及世间法;因为世间法若没有第八识如来藏的运作,就会断灭而不再有众生了!《楞严经》所讲的这个法,体性就是如此,所以是真正“了义”法,这样的胜法才能够使人遵循修行而成就究竟的佛道。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1月30日初版首刷,页150-151。)

阿难转述 佛的开示说:“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编案:《杂阿含经》卷十)这已经说明一件事实了:凡是落入世间有底人,或是落入世间无底人,都不是如实正观世间集、世间灭底人,都是误会世间集与世间灭底人,意思是说灭尽蕴处界后的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7月初版首刷,页135-136。)

无余涅槃之实际
 

要须证得本心已,方能发现如来藏本来即是涅槃,无始以来常住涅槃,未曾生、亦未曾死,不生不死即是涅槃。菩萨断了我见以后,未断尽思惑就先证此实际、根本识,了知无余涅槃中之无境界境界─ ─唯是第八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独存,名为无余涅槃之实际,名为涅槃寂静。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密意》公案拈提第七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3年7月初版及《阿含正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8月初版首刷)

无余涅槃没有想阴
 

只有入了无余涅槃时才会没有“想阴”,当阿罗汉们断了我执、出了三界,只剩下如来藏独住时,五阴都灭除了,哪来的“想阴”?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5月初版首刷,页47。)

无余涅槃的本际
 

无余涅槃中的本际既然存在而常住,这是 世尊在四阿含亲口所说的,也是我们正觉同修会中所有明心菩萨们都已经实证的。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5月初版首刷,页70。)

如来藏却不是无自性的法,而是有自体、有作用的,也是不必依靠任何一法就可以独自存在的,而祂也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所剩下的唯一法——在五蕴、十八界全都灭尽以后。而且,如来藏是能出生五蕴、十八界的心,所以不但有真实体,也是有自性的心,不是名言施设的名相。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5月初版首刷,页127-128。)

如来藏既是空,也是不空,因为具足空与不空,所以才能成为无余涅槃的本际,才能成为究竟成佛的所依,也才能成为一切不净的三界有情万法的所依,因此说祂才是真正的空。但因为这个空的关系。祂又拥有了五阴以外的自性,所以祂能生诸法,因此祂又有专属于祂自己的自性,而祂自己的这些自性都不是染污法,全都是无漏有为法。既有这一些能生三界万法的自性,显然祂是有为法,可是这个有为法却是无漏性的,叫作无漏有为法,所以祂又叫作不空如来藏。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7月初版首刷,页242-243。)

无余涅槃的实际
 

“这个第八识就是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十八界灭尽了以后入了涅槃,涅槃之中就是第八识这个心。十八界灭尽以后,一切法都空了,可是祂独自存在不灭,离受想行识、离见闻觉知,离一切的思量,这样就是无余涅槃的无境界境界。”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1月30日初版首刷,页123。)

无余涅槃是二乘密因
 

这个如来藏的自住境界,其实就是二乘无学圣人灭尽五蕴、十八界以后的无余涅槃中的境界,但却不是二乘无学圣人所能知道的(编案:详见《邪见与佛法》中的说明)。由于这个缘故,我说无余涅槃是二乘密因,不共佛门凡夫与诸外道。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87。)

无余涅槃是无为法 

无余涅槃是无为法,是常住法,是不曾有生,是于三界诸法没有住著,体性是不变异的,也是永远不坏灭,不会成空无一法的断灭,而是常住法,当然是有本来清净的心体独存不灭的。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10月初版三刷)

无余涅槃离一切法界
 

阿罗汉舍寿时,灭却十八法界,乃至十八法界中最微细之意根末那识亦灭尽;不复受三界身,故离四圣六凡法界,唯余第八识法身无形无色、离见闻觉知、离一切思量,不入一切法界中,名为无余涅槃。是故无余涅槃离一切法界,不入一切法界中,名为已出三界--出一切法界。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正道》公案拈提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5月初版二刷)

无余涅槃离六尘见闻知觉性
 

涅槃即是如来藏之异名:乃是依如来藏不再含藏分段生死烦恼种子,是故舍寿后不复入胎受生,亦不生于天界,不复出生七识心,只余如来藏不生不灭、完全离六尘见闻知觉性,故名无余涅槃。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密意》公案拈提第七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3年7月初版)

菩萨不取无余涅槃
 

七地满心菩萨断尽故意保留的最后一分思惑以及所有烦恼障习气种子以后,证得二乘三明六通无学圣人所不能证的有余及无余涅槃;然而却又有深妙无生法忍智慧,照见这个远比二乘无学圣人更究竟的涅槃,仍然如同寻香城一般虚妄不实;因此不取无余涅槃,在诸佛加持下,获得“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转入第八地初心中。这就是“如幻十种深喻”。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9月初版首刷,页70。)

菩萨永不入无余涅槃
 

六识的自性功能都是由如来藏心的妙真如性—佛性—藉种种因缘而自然出生的,不是自己独存、法尔而有,当然不可以说六识的见闻知觉性是常住的佛性;只能从永不入无余涅槃而世世受生,永远广行菩萨道的菩萨们所见的立场, 来说这些见闻知觉性是如来藏妙心所生的第二月,不能归还于觉知心所缘的各种藉缘,所以才说“非因缘生”。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3月初版首刷,页308。)

菩萨真发菩提心
 

菩萨真正发菩提心时要离开一切相的,不许有一相,连一相都不许有。如果有四相中的任何一相来发菩提心,那个人学般若波罗蜜,只能学到浅般若波罗蜜,不能学到深般若波罗蜜。浅般若波罗蜜,就是意识表相上所能理解的般若波罗蜜,那其实无般若亦无波罗蜜;那样来修忍辱波罗蜜,他有忍辱而无波罗蜜。所以从凡夫的立场也可以说他的“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一定要离开四相来修忍辱,那才叫忍辱,而且同时也有到彼岸(波罗蜜)的功德。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二刷)

菩萨涅槃无取也无舍
 

先尼梵志亲闻 佛陀说法以后得到大乘佛法中的法眼净,是证得诸法的实相;然后退下去静处思惟,结果更深入诸法实相智慧的别相智慧中,于是他不再像断尽我执的声闻阿罗汉那样了,这时他对诸法是无取也无舍。这表示说,先尼梵志后来成为佛弟子以后,他不但具有阿罗汉的解脱实证,也和菩萨们一样于诸法不舍。不舍,就是说他舍报后一定会重新再去入胎受生,当然不一定是在这个世界,或者说会在这个世界的别的星球受生。他是不舍诸法的,可是他对诸法也没有执著,所以他同时也是解脱者。先尼对于诸法无执著,可是也不舍诸法,因为他是菩萨,所以他对涅槃一样无取也无舍。可是阿罗汉说要取涅槃、不舍涅槃,都不愿意再来人间,但是先尼梵志却完全不同。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二刷)

菩萨现见涅槃
 

那菩萨怎么现见涅槃呢?因为菩萨现前看见了自己的如来藏所在,认定祂才是真实的自己,而反照五蕴十八界的自己全部虚妄不实,如实转依第八识如来藏;也现前看见了自己的如来藏不生又不灭,同时看见自己的五蕴及一切法都从如来藏中出生,而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把如来藏坏灭。自古以来乃至今天,再穷推到未来的无量际之后,仍然如此;不可能有谁能把这个第八识坏灭,所以这个第八识如来藏不生不灭。因为祂本然就有,法尔如是,所以不生;不是有生之法就不会有灭,不生不灭,那祂就是不生不死;如来藏不生不灭、不生不死,那当然就是涅槃啦!因为涅者不生,盘者不死,处于中道,所以涅槃就是中道。而菩萨证得自己的如来藏了,也就能够看见别人的如来藏,就能看见别人的如来藏跟自己的如来藏都是同一种体性,都是不生不死、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永远不生不灭。而这个如来藏与自己的五阴不一不异,这样成就中道义,就现前看见了自己的如来藏不生也不死,永远是离生又离死;那么既然离生又离死,那就是涅槃啦!不在生死中就是涅槃。因此菩萨现前看见自己的如来藏心是不生不死的,就是这样现前看见了涅槃。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首刷)

菩萨摩诃萨
 

有些经典的定义是要入地了才算菩萨摩诃萨;但是《大般涅槃经》里面的定义是眼见佛性不退,住于十住位就是摩诃萨;但是有的经典又比较宽松,只要明心而不退转,就是菩萨摩诃萨;所以摩诃萨的定义也一样有观机逗教,适应对方因缘的状况而有宽狭不等的定义。现在依《金刚经》的意思是说,明心了就叫作菩萨摩诃萨。因为《金刚经》所讲的都是三贤位中的法,不涉及地后的增上慧学,所以只要明心而不退转了,不再回头落入意识或识阴中,你就是菩萨摩诃萨。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

发愿未来生子成就佛道 

摩耶夫人在往世时名为鹿母夫人,鹿母夫人生了五百位太子,他们长大后都请求出家修行;后来他们一位又一位证得辟支佛果,成为独觉;这四百九十九位辟支佛约好了,一同回到皇宫向父母说明:“我们出家的利益如今已经得到了。”这时候四百九十九位比丘就“现诸神变”,就在现神变以后,从身中发出三昧真火烧身而取涅槃,烧诸名香唱诵伎乐供养。她供养过一段时间,最小的太子在这四百九十九位兄长取涅槃后,也跟著成为辟支佛而入涅槃了,她又把他这个小儿子的舍利收集起来供养,这样在皇宫的后园中总共供养了五百个辟支佛塔,并且她从此以后每天进入后园来供养这五百个辟支佛塔。有一天,她很忧愁地说:“我这么辛苦生养了五百个太子,结果每一个都不肯发起菩提心,都成为辟支佛而入了涅槃。”于是她就发愿说:“愿我以供养他们的功德,以后不要在那么辛苦生那么多儿子,我未来世只要生一个儿子就好了,就由这一个儿子来成佛利乐众生。”她因为发这个愿,所以她才能当 佛陀的母亲而出生 释迦牟尼佛的色身、出生了悉达多太子。当时那位鹿母夫人就是现在的摩耶夫人。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二刷)

意根永断之无余涅槃
 

若不贪爱十八界,若能将十八界的自我贪爱、自我执著断除净尽,死后愿意让意识与意根从此永灭而不再生起于色身中,或者有非非想定的人死后不愿生到非非想天,不再想有来世的非非想定境界,也不愿再有来世的觉知心住在非非想定中,死后就让意识与意根永灭而不再出现于无色界中;众生若能如此,就不会再度入胎或受生而重新出生来世的十八种界或三种界,就不会再度受生于无色界的非非想天中,意根永断,就成为无余涅槃了,这时就是出离三界生死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8月初版首刷)

意根是阿罗汉入涅槃必须要灭除
 

第七识意根虽然不是第六意识,不是从意识中细分出来的;衪虽然是意识生起之时的凭藉,无始以来仍然穿越时空而不曾一刹那中断过;衪也不受限于意识的生灭境界,然而这个意根仍然是可灭法,仍不是究竟穿越时空的心。因为衪必须要依附于第八识如来藏才能存在,而衪也是阿罗汉入涅槃时必须要灭除的虚妄心。而这个意根就是处处作主、刹那刹那作主的心,就是眠熟而意识断灭以后,闷绝而意识断灭以后,衪仍然在了知重大法尘变动的心。总而言之,意根的定义呢,作一个很简单的界定与说明,依照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方式来说,我们就称衪为直觉。当你醒著的时侯,那个直觉就是意根(当然直觉也有意识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你睡著无梦的时候、闷绝的时候,意根还是在,那就不叫作直觉,因为衪那时没有意识来配合,所以衪的知觉就纡曲了!得要先把意识唤醒以后,衪才能够以直觉来作主。好!这就是极简单的解说意根,希望今天在座之中若有初学佛的人,可以稍微懂得意根的一些法义。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首刷)

毁谤无涅槃可证的过失
 

经中记载,善星比丘能记持、受持、读诵十二部经,并且他已经证得第四禅了,可是因为他没有断我见,还没有见道,却始终自以为自己悟了,就认定自己是阿罗汉。然后他就误认第四禅中息脉俱断时舍、念清净的境界是无余涅槃,他就自认为是俱解脱大阿罗汉了。佛陀一再告诉他:“这只是禅定的世间境界,并不是涅槃,你也不是阿罗汉。”可是他都不信,一直都坚持说他是阿罗汉、他已证涅槃,因为他已被恶友影响了,于是不久退失四禅;又因为他以凡夫之身所见,所以没有看见无余涅槃可证,所以他又主张一切法空,就开口毁谤:“佛陀骗人,原来没有涅槃可证。”于是看见 佛陀就生起很大的厌恶心、邪恶心,因此就以有生之身而下堕地狱去了。佛说世间人愚痴,都不知道“斧在口中生”;那斧头从口中出生以后,一不小心就砍死了自己,可是竟不知道那个斧头是从自己嘴巴生出来的。不是别人的斧头砍死自己,都是自己口中生的斧头砍死了自己。善星比丘就因为这么一句主张邪见的恶话,在四禅的境界错认为涅槃,毁谤说“没有涅槃可证”,于是厌恶见 佛,随后就下地狱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二刷)

意识无法在无余涅槃中存在
 

三界总分为九地,地是境界的意思,也就是说,三界总共区分为九种不同层次的境界,就是欲界地、初禅地、二禅地、三禅地、四禅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不论是有念的灵知心,或是离念的灵知心,都是三界九地中的生死法、轮回法,全都是意识心所住的境界。意识既然只能住在这九地的三界境界中,就无法在出于三界外的无余涅槃中存在;而有念或离念的灵知心,全都是意识心,当然不能出离于三界外存在。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首刷)

误以为已经得涅槃
 

“首”也指佛教,因为佛教是一切宗教之首;而这部经所讲的是佛教所弘扬的主要胜法,当然这部经就称为“首”楞严了。佛教为什么是一切宗教之首呢?因为所有的外道们都没有办法修证解脱道,无法想像阿罗汉们的解脱证境,更没有办法修证佛菩提;外道们都不晓得什么是解脱道,什么是佛菩提,所以他们那一些宗教虽然也有层次高低的差别不同,不过总归而言,不外乎就是世间法的宗教,不能触及出世间法。因为他们所说的法义,最多只是死后生天堂;乃至在古印度最高级的宗教可以修到无色定而往生无色界天,误以为已经得涅槃了,但都还是在三界之内,无法出三界,不离生死苦。只有佛教中的声闻缘觉解脱道,能够让人家跟著修学而得到解脱果,出三界生死,所以说佛教是一切宗教之首。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1月30日初版首刷,页188-189。)

误会无余涅槃
 

断灭空邪见,就是发源于密宗的应成派中观,全都是六识论者。它的表相就是断灭空,可是骨子里其实还是常见外道。他们一天到晚跟你讲一切法空、缘起性空、蕴处界空,他们不许有如来藏而说一切都空,可是竟说业种不空,说业种会自己实现因果,于是又成为无因论外道。可是等你指出他们是无因论者,说他们是断灭空时,他却又建立一个细意识不灭,说这个从意识中细分出来的细意识是常住的,可以持种受生。最早时期是不得不依圣教而主张一切法空,说六识都要灭尽才能成为无余涅槃;但这样的涅槃因为否定本识如来藏的存在而成为断灭空。后来他们想要远离断灭空,于是又在断灭之中回去把五阴中的意识分离出一个部分,叫作细意识,主张这个细意识是常住不灭的,自行指定为结生相续识,说细意识是出生名色的常住心,又落入“意法因缘生”的意识中,所以应成派中观师的断灭空,同时具足了常见外道法。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3年1月初版首刷)

误认涅槃心
 

有的人则认为涅槃是常住不变的,误以为五阴中的识阴或意识就是涅槃心,这就是常见。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7月初版首刷,页69。)

实际理地之中是涅槃
 

“万象森罗许峥嵘”,诸法同时存在,不断地各自都在显现、都在演变,全都没关系,实际理地之中仍然是涅槃。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3年1月初版首刷)

实证佛菩提的念力
 

有念根才会有念力,有念力就表示说,某一些法你学过而且完全胜解了,全部都不会忘记;当你实证佛菩提了更不会忘记,这叫作念力。佛法中要学的法非常非常的多,你要一部分一部分去修学,所以当你有真正的体证的时候,那个念力就会存在,就会越来越圆满。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9月初版首刷)

实证无住处涅槃
 

四圣谛有两种:一种是二乘道所修的四圣谛,一种是大乘道所修的四圣谛。二乘道所修的四圣谛是指了知有量的苦,断有量的集,证有量的灭,修有量的道。而无作四圣谛,不但要证二乘的有量四圣谛,也要证得知无量的苦,断无量的集,证无量的灭,修无量的道,这样才能够断除无为生死而成就佛地无所余的究竟涅槃──实证无住处涅槃。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5月初版首刷,页141。)

实证无余涅槃
 

想要亲证二乘菩提解脱之道,想要亲证涅槃无苦无乐的离生死、离痛苦境界,当然必须灭除能知能见与一切觉观,才能进入无余涅槃;但是凡夫的觉观必然无法灭除,因为意识仍然存在,一定会有觉与观、会有知与见存在;由于意识心不可能离开六尘觉观而单独存在,所以必须灭除意识,使祂永远不再生起,才有可能永远灭除觉观而实证无余涅槃,所以永远灭除意识就成为实证无余涅槃的必要行为。若想要灭尽我执而灭除意识心,但是却一再执著意识心的我所--能觉能知之性,就无法灭除意识心,不可避免的会使意识觉知心再度生起现行,觉观将会一直存在,不能证涅槃;所以灭除意识心的我执及心所法的我所执,是实证无余涅槃的绝对条件。只有确实灭除了意识心的自我执著以后,才有可能在舍报时愿意永灭而不再入胎生起,才能实证无余涅槃。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7年2月初版首刷)

诸佛如来涅槃的清净妙德 

而这样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只有“明相精纯”时才能办到,如果“明相”不够“精纯”就一定作不到,所以连等觉、妙觉菩萨也作不到。既然“明相精纯”了,连一点点的异熟种子都断尽了,当然那时“一切变现”都“不为烦恼”;不论是无始无明的上烦恼,或者是烦恼障的起烦恼,都不相应,完全合于涅槃的清净妙德。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七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1月初版首刷,页12-13。)

轮回与涅槃不二——轮涅不二 

其实只有大乘中亲证如来藏的菩萨们才真正懂得轮涅不二,是指心真如一向都是轮回与涅槃不二的。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1月30日初版首刷,页122。)

缘觉法入涅槃的根本因 

若是没有入胎识如来藏心的入胎出生名色,就不会有蕴处界及其心所法的缘生缘灭可以被缘觉所观行,便不可能成就因缘观的观行,便无缘觉法的成就以及出离三界生死苦的修行成功,世间就永远都不可能有辟支佛的出现与入涅槃了,所以如来藏入胎识也是缘觉法的根本因。十因缘观之中,之所以会说明十支因缘只能推到名色为止,再推究名色之所从来的时候,就知道是有入胎识的存在了!而一切法都要由名色来出生,名色却是要由入胎识如来藏来出生。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82-83)

应成派中观是六识论外道 

断灭空邪见,就是发源于密宗的应成派中观,全都是六识论者。它的表相就是断灭空,可是骨子里其实还是常见外道。他们一天到晚跟你讲一切法空、缘起性空、蕴处界空,他们不许有如来藏而说一切都空,可是竟说业种不空,说业种会自己实现因果,于是又成为无因论外道。可是等你指出他们是无因论者,说他们是断灭空时,他却又建立一个细意识不灭,说这个从意识中细分出来的细意识是常住的,可以持种受生。最早时期是不得不依圣教而主张一切法空,说六识都要灭尽才能成为无余涅槃;但这样的涅槃因为否定本识如来藏的存在而成为断灭空。后来他们想要远离断灭空,于是又在断灭之中回去把五阴中的意识分离出一个部分,叫作细意识,主张这个细意识是常住不灭的,自行指定为结生相续识,说细意识是出生名色的常住心,又落入“意法因缘生”的意识中,所以应成派中观师的断灭空,同时具足了常见外道法。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3年1月初版首刷)

禅宗重关与牢关 

禅宗也有极少数的祖师,同时亲证了眼见佛性的境界;由于这个实证,将来可以帮助自己在最后身菩萨位很容易见性成佛。禅宗最后也涉及到无余涅槃的实证以及现观,这就是牢关,称为了生脱死的参禅事毕,透过了三界牢狱限制的关卡。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

声闻人入无余涅槃 

若是无法生前就证得阿罗汉果、阿那含果,至少要示现为“一往还”;也就是死后生到欲界天中,在那里舍寿后下生人间时成为阿罗汉,然后舍寿就入无余涅槃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十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5月初版首刷,页177。)

声闻必入无余涅槃无法成佛 

是依声闻人的智慧与观察,依声闻圣人必入无余涅槃的立场来看,就一定要现观第二月觉知心的各种功能自性全都虚妄,舍报时一定要灭尽第二月觉知心及六种自性,无一法继续出生及存在而进入无余涅槃中,只剩下如来藏明月离六尘见闻觉知而独存,不再有后世的五阴、十八界继续出生,当然也就永远不再走向成佛之道而不会广修菩萨六度、十度万行的了,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佛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3月初版首刷,页294-295。)

声闻缘觉证有余涅槃 

只有佛教中的声闻缘觉解脱道,能够让人家跟著修学而得到解脱果,出三界生死,所以说佛教是一切宗教之首。如果有人能够依这部经的法义如实修行,就可以成为三界众生之首,因为可以证得有余涅槃的境界,成就解脱果而成为一切众生之首。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1月30日初版首刷,页189。)

转依自性清浄涅槃 

当你证得如来藏以后,不再取相为戒,不非戒取戒,也不取佛戒,你是转依自己如来藏的自性清浄涅槃为戒,从此开始只是摄心为戒而已,这时就是已得道共戒而生起戒身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3月初版二刷,页300-301。)
正觉法相辞典总表连结

转依真如行布施 

你一定要去找出你自己身中那个真如心,祂是真、是如、是实、是常、是自性清净,祂就是涅槃;你把祂找出来了,确认自己是生灭而虚妄的,笃定地否定了自己;你转依了祂,不再以自己为真实法。你转依祂以后,因此每次才刚布施完了随即就忘了,不再去记挂谁欠了你的情,也不再去记挂自己未来世能得多少福德;这样事上有布施、有布施者、有受施者、有布施的财物,可是理上全都没有这一些,都无一法可得,也无一法可施,理与事都具足圆满在一件布施行之中,这样就叫作理事圆融,因为理与事都具足而圆融无碍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

断涅槃贪 

这个方便上烦恼,主要是指断涅槃贪,以及七地满心的念念灭尽定;假使在这上面修不好,就成为方便上烦恼。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3月初版首刷,页47。)

证涅槃 

不受后有,就是证涅槃而不再受生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3月初版二刷,页32。)

证得如来藏的涅槃性 

若是经由对实相法界的闻思修而求证如来藏,一旦证得如来藏时,就能观行实相法界的本来性,常住性、金刚性、清净性、自性性、涅槃性,完成这些观行而生起实相般若智慧,并且心得决定时,就是“入三摩地”──进入佛菩提智慧而心得决定的境界。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九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3月初版首刷,页73。)

证得涅槃不否定第八识 

真正证得涅槃(这是依二乘法而方便说证、说得)的阿罗汉们,全都不否定真实法本住我——第八识如来藏实我,否则即无法断我见,也无法证得无余涅槃。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1月30日初版首刷,页157。)

证得解脱道而不取无余涅槃 

菩萨初地以上就没有世间、世俗的烦恼,只有为众生、为法、为佛教正法久续存在的烦恼。初地以上可以取证慧解脱,三地满心也可以取证俱解脱;但是他们都不取证,不乐于断尽最后一分我执烦恼,一心只是为了佛教,为了众生,为了正法的永续流传去做事;也一心在种智上面努力精进,这是层次高的菩萨们;因此说有的菩萨是断了烦恼也证了涅槃而不入涅槃,是证得解脱道而不取无余涅槃,这样的菩萨才是大乘经上一般所说的菩萨们。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60。)

证无余涅槃断分段生死 

阿罗汉以断除对此自心之自我执著,舍寿时自我灭已永不复现,名为无余涅槃,不受生死苦;唯余金刚心寂灭性,空无形色,不复受生,名为断分段生死。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血脉》公案拈提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5年5月再版)

觉知心无法入涅槃 

也许有人说:“意根是物质,是脑神经,死后可以灭掉;但是我的觉知心可以入涅槃啊!而我的觉知心是可以受持各种物质的。”那可就完全违背佛陀的圣教了!因为 世尊在阿含中说,阿罗汉入涅槃时是灭掉识阴六识全部的,所以觉知心是完全灭掉而且永远都不会再有觉知心出现的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7月初版首刷,页161。)

证得解脱道而不取无余涅槃 

菩萨初地以上就没有世间、世俗的烦恼,只有为众生、为法、为佛教正法久续存在的烦恼。初地以上可以取证慧解脱,三地满心也可以取证俱解脱;但是他们都不取证,不乐于断尽最后一分我执烦恼,一心只是为了佛教,为了众生,为了正法的永续流传去做事;也一心在种智上面努力精进,这是层次高的菩萨们;因此说有的菩萨是断了烦恼也证了涅槃而不入涅槃,是证得解脱道而不取无余涅槃,这样的菩萨才是大乘经上一般所说的菩萨们。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年12月初版二刷,页160。)

证无余涅槃断分段生死 

阿罗汉以断除对此自心之自我执著,舍寿时自我灭已永不复现,名为无余涅槃,不受生死苦;唯余金刚心寂灭性,空无形色,不复受生,名为断分段生死。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血脉》公案拈提第四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5年5月再版)

觉知心无法入涅槃 

也许有人说:“意根是物质,是脑神经,死后可以灭掉;但是我的觉知心可以入涅槃啊!而我的觉知心是可以受持各种物质的。”那可就完全违背佛陀的圣教了!因为 世尊在阿含中说,阿罗汉入涅槃时是灭掉识阴六识全部的,所以觉知心是完全灭掉而且永远都不会再有觉知心出现的了。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7月初版首刷,页161。)

显说于实际 

《大宝积经》中这一段经文中的“显说”,就是在实证以后从涅槃的实际、从一切法界的实际,也就是从诸法中的如来藏的真如法性,来说明这个实际,来说明真如的法性是依如来藏心阿赖耶识心体而有,从理上及教证上说明真如的实际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心,这叫作“显说于实际”。如果不是这个实际阿赖耶识心如来藏,就没有真如可证,因为真如只是阿赖耶识心体运作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真实性与如如性。可是很难证得如来藏心,所以也就很难证真如;所以你必须在保护密意的大前提下为众生显说。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7月初版首刷)
原标题:涅槃(法相辞典)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