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0 12:18   浏览:742   回复:0

念佛警策卷上 彭际清

目 次
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
观无量寿佛经
首楞严经
大方等集贤护经
文殊所说般若经
华严经.兜率偈赞品
华严经.贤首品
坐禅三昧经
目连所问经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
十疑论(智者大师)
净业专杂二修说(善导和尚)
临终正念诀
念佛宝王三昧论(飞锡禅师)
万善同归集(永明大师)
《净土十疑论》后序(陈瓘)
念佛方便文(江公望)
劝人发愿偈(慈照大师)
莲宗宝鉴(优昙法师)
净土或问(天如禅师)
答弟行远
示月庭居士(楚山禅师)
念佛警策(古音禅师)
答湖州董宗伯(莲池大师)
答张百户广湉
与苏州刘居士
与江阴冯居士
与太仓王孝廉
答闻谷广印
示大同
警众
无量寿经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阿弥陀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观无量寿佛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首楞严经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方等集贤护经
贤护,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系念,专心想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如是相好,如是威仪,如是大众,如是说法。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若于昼时不能见者,若于夜分或睡梦中,阿弥陀佛必当现也。复次贤护,譬如世间若男若女,远行他国,于睡梦中见本居家。时实不知为昼为夜,而亦不知为内为外。是人尔时,所有眼根,墙壁、石山终不能障,乃至幽冥、黑闇亦不为碍也。贤护,菩萨摩诃萨心无障碍,亦复如是。当正念时,于彼所有佛刹中间,凡是一切须弥山王,及铁围山、大铁围山,乃至自余诸黑山等,不能与此眼根为障,而亦不能覆蔽是心。然是人者,其实未得天眼,能见彼佛;亦无天耳,闻彼法音;复非神通,往彼世界;而亦不于此世界没,生彼佛前,而实但在此世界中。积念熏修,久观明利故,终得睹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僧众围绕。菩萨会中或见自身在彼听法,闻已忆念,受持修行。或时复得恭敬礼拜、尊承供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已,是人然后起此三昧。其出观已,次第思惟,如所见闻,为他广说。
文殊所说般若经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
华严经.兜率偈赞品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华严经.贤首品
若常修习波罗蜜,则能具足摩诃衍。若能具足摩诃衍,则能如法供养佛。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
坐禅三昧经
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即得三昧。
目连所问经
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流,有浮草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甚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
临终正念诀
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敝之衣,得着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贪着。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看病人、往来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事、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是虚华无益之语。及至病重,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泪哭泣,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绝。更或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如此者千万往生,必无疑虑也。
念佛宝王三昧论
飞锡禅师
问:人生石火电光,一经蹉跎,悔无所及。修道之人,尚不亲心,况亲于身,况身外乎?常恐出息不还,属于后世,狂风飘蓬,茫茫何之!愿示一生之计。
对:《悲华经》阿弥陀佛昔为转轮王,名无诤念,千子具足。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取西方极乐净土。诸经中知名佛、菩萨、声闻等,皆昔之千子也。太子不瞬,观音也。次摩尼,势至也。次王众,文殊也。次能伽奴,即金刚智慧光明菩萨。次无畏,即莲华尊如来。次庵婆罗,即虚空光明菩萨。次善臂,即师子香菩萨。次泯图,即普贤也。次密苏,阿閦佛也。密苏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焉。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固当如密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槵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昏昧,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子宜勉之!
问:《方等经》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毫,兼称佛号,以祈胜定。然默念泉澄,三昧自至。何必声喧里巷,响震山林,然后为道哉?
对:声亦无爽。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无定。有五义焉: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一也。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四也。与魔军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五也。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夫玄音之扣,尘累每销,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与于此!”《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万善同归集
永明大师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狱,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舍,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趣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净土十疑论》后序
陈 瓘
人心无常,法亦无定。心法万差,其本在此。信此则遍信,《华严》所以说十信。疑此则遍疑,智者所以说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离于此,得究竟处。净土者,究竟处也。此处有说法之主,名无量寿。此佛说法,未尝间断。疑障其耳,则聋而不闻。疑障其心,则昧而不觉。不闻不觉,安住恶习,赞叹不念,随喜粗心,妄指莲胞以为虚诞。终不自念此分段身,从何而得,自何而来?胎狱秽浊,真实安在?信凭业识,自隔真际。于一幻境,非彼执此。生生不灵,永绝圣路。以如是故,释迦如来起大慈悯,于生死中为大船师,载以法船,令趋彼岸,昼夜度生,无有休息。然而弥陀之岸,本无彼此;释迦之船,实非往来。譬如一灯分照八镜,镜有东西,光影无二。弥陀说法遍光影中,而释迦方便独指西镜。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东西?于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滞方隅,勿分彼此,但当正念谛信而已。此二圣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
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能顺其母,能锄其根,则向之所谓障缘众生,聋可复闻,昧可复觉。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净土,得生净土。顺释迦之诲,往面弥陀。随弥陀之愿,来助释迦。在此而遍历十方,即西而普入诸镜。自二圣建立以来,如是之人,如河沙数。云何不信?云何而疑?能自信已,又作方便,令诸未信无有不信者,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
明智大师中立,学智者之道,不顺其文,而顺其悲。所以又印此论,冠以次公之序。而请予申广其说,以助其传。
念佛方便文
江公望
世出世间之法,欲得成办省力,莫若系心一缘。只如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若出声,不唯日久耗乏脏气。齿舌击磕,心念随动;耳根承揽,分别识生;闻性内摇,随出不返。是三成劳,积久或怠。若只心念,不作音声,外机不抽,内对不出,沉浊昏住,易成废忘。有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音声,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舌意根下,念念之中便有“阿弥陀佛”四字,音声历历可陈。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应舌机,机抽念根。心窍在舌,击击窍闻。机机念复,寄窍在耳。从闻入流,闻反精元,寂闻空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消落;法法全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后学,唯除宾客寒温时、大小便利时,中暂停念。乃至营办家事,种种作务,自不用舍,亦自不相妨碍。心口念念声声称诵圣号,更有甚邪思恶虑敢萌于心?自然纯一无杂。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月,便成三昧。所谓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见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观方便。

(原标题:念佛警策卷上 彭际清)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