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如来藏  心经  明心  三摩地  十八界  陀罗尼  中阴身  意根  十信位 

真假空性(连载6)——游正光老师

   日期:2025-05-10    
——对应成派中观见者释印顺拨无第八识而说空性之平议
  既然释印顺否定了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识存在,必然会由这一个大过失衍生很多其他较大的过失出现如下,至于比较小的过失,限于篇幅,则略之不谈:
  第一个过失:不相信业力、因果轮回、天堂地狱,认为天堂地狱之说,乃是圣人(释迦世尊)方便施设的,天界与地狱其实都不存在。
  第二个过失:不会相信真心第八识含藏了七转识相应的染污种子。
  第三个过失:必然会否定真心第八识的自性,以及将宣扬真心第八识有其自性的佛菩萨污蔑为自性见外道、外道神我、梵我论者,乃至于不承认历史上真实有这些佛菩萨存在。
  第四个过失:主张第三转法轮的唯识增上慧学经典,是为不究竟、不了义的经典,其所开示的内容是只讲虚妄唯识而不讲真实唯识的第八识真如,然后认定第二转法轮的经典是为最究竟、最了义的经典,但其所开示的内容只是缘起性空、性空唯名。
  第五个过失:主张“大乘非佛说”,否定一切专说最胜妙法的大乘经典。
  第六个过失:主张禅宗证悟的祖师所悟的心是幻心[“心是什么?是本性空而如幻的有。虽现现成成的有心,有分别,心相是了不可得。心是如幻性空,并非不可得中,别有什么微妙的,真实的心。”参16,页176。〔参考书籍16:释印顺,《宝积经讲记》(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0/10新版1刷。〕]、所传的法为野狐禅,使自己永绝于大乘真见道之外。
  第七个过失:否定真心第八识以后,必然会落在现象界上而将生灭不已的缘生法的无常无自性空当作是真实法。
  首先谈第一个过失:释印顺等人必然不相信有业力、因果轮回、天堂地狱,认为天堂地狱之说,乃是圣人方便施设的。释印顺否定了真心第八识以后,因果的存在便成为他心中所想的施设法,必然不会相信众生造了善恶业后,会由真心第八识执持业种而带到未来世,于因缘成熟时,让众生受种种可爱、不可爱的异熟果报。然而探究释印顺到底知不知道经论中说有一个真实心能执持众生所造的业种而带到未来世呢?他完全知道,不是不知道,只是无能实证而执意否定罢了。例如在他的《华雨集》第一册中,明白表示有一个种子识能持一切种子而为有情业力所感的生命主体,如下:
  一、“依”,依是依止。有情自体的依止,是业力所感的果报识,也是持有一切种子的种子识,形成有情的生命主体。依唯识学说,阿赖耶识就是依。《摄大乘论》中,第八阿赖耶识,名为所知依,是一切法的所依止性。[参9,页225。〔参考书籍9:释印顺,《华雨集》第一册(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1998/12初版3刷。〕]
  又例如在同一本书上也表示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能执持众生所造的业种而为业力所感的果报识,如下:“依唯识学说,依是阿赖耶识,是业力所感的果报识,现起一切的种子识,所知一切法的依住处,所以名所知依。”[参9,页227。]
  又例如在他的《胜鬘经讲记》一书中,也很清楚明白表示能持种的心就是如来藏,如下:
  所以,没有如来藏,即“不种众苦”,种下的苦种,即是招感三界生死的业;由善业感人天善果,由恶业感三恶趣果。今七识都是生灭不住的,这些善不善的业种,种在什么处所呢?谁能保持它不失?生灭易脱的七识,不能受熏。本经说如来藏是常住的,是依、是持、是建立;善恶等熏习依于如来藏,善恶业不失而能感三界生死果。生死流转,由此而能建立。[参7,页246。〔参考书籍7:释印顺,《胜鬘经讲记》(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14/10修订版1刷。〕]
  诸如此等,释印顺明明知道圣教中说,有一个能执持业种的心,叫作种子识、阿赖耶识、所知依、如来藏、第八识等异名,能将众生所造的善恶业种带到未来世,让众生受种种可爱、不可爱的异熟果报。然而在释印顺不信圣教的八识正法又相信宗喀巴的六识论以后,对于第八识能执持业种而带到未来世,让造善业的人生天、让造恶业的人下堕畜生、饿鬼乃至于地狱受苦,他当然不会相信,所以对释迦世尊所开示的业力、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之说,他是持否定的态度,例如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一书中,不认为有业力存在,如下:
  不过《奥义书》的业力说,与真我论相结合,即“我”为自身的行为所限制、拘缚,从此生到他生,不断的流转于生死中。此业感说,对照于自我的真净妙乐,特别的显出迷妄与悲惨的姿态。这样,业感论的悲观,促进了自我解脱宗教的隆盛。此中的真我论,虽到达万化同体的理境;神秘唯心的基调,不失为阿利安文化正常的发展完成(《梵书》已大体确立)。而业感轮回说,确是时代的新声。[参27,页47-48。〔参考书籍27:释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13/1修订版1刷。〕]
  释印顺将外道奥义书的业力说与真我第八识相结合,认为业力说是外道法而不是佛法,所以对释迦世尊所开示的业力、因果轮回,乃至于造善业会生天、造恶业会下堕三恶道的异熟果报的道理,他是不相信的,这意谓著:他认为佛陀讲的常住不坏心第八识,本质也是外道法。纵使他在书中也提到有业力、有因果轮回、有天堂地狱这些事,但那都只是随顺经论敷衍的说词而已,他打从心里根本不接受业力等开示,所以在他的《佛在人间》一书中,认为天堂地狱乃是圣人施设的法,根本不存在天堂地狱这件事,如下:
  所以,可以肯定的指出:法,本是为人类而说的;一切是适应人类的情形而安立的。佛既没有依地狱、天堂的情况而立法;如有地狱法与天堂法,那也只适合于地狱与天国,也不是我们——人类所能信行的。[参25,页25。〔参考书籍25:释印顺,《佛在人间》(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0/10新版1刷。〕]
  释印顺已经很清楚表示:他认为天堂地狱乃是释迦世尊方便施设出来的法,根本不存在天堂地狱之事实。然而让人好奇的是,释印顺既然身现出家相,是为佛门的表相出家众,当然要相信释迦世尊所开示的法,可是释印顺却处处与释迦世尊唱反调,显然释印顺根本不相信业力、因果轮回与天堂地狱真实存在的开示。又释迦世尊在经中都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无量无边的有情,往昔因为修十善业及禅定而往生天界得以享受天福,也开示有许多有情往昔造下恶业因而下堕畜生道、饿鬼道,乃至于下堕无间地狱、阿鼻地狱等地狱受大苦恼,释印顺岂可睁眼说瞎话而说没有天堂地狱这些事?竟说天堂地狱是释迦世尊用来警惕世人行善不造恶之下所方便施设出来的法,根本不存在有天堂地狱之事,这还会是身为出家的佛弟子所应有的心行吗?由此显见他连世界悉檀都不懂,心中认定没有天界也没有饿鬼道及地狱。
  释印顺之所以会有这样离谱的说法出现,这都缘于他否定了真心第八识,他自己既没有天眼而看不见天界、鬼道等有情,又因心中大慢而起自见,不相信释迦世尊所开示的业力、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等开示,因而毁谤圣教,成为释迦世尊在经中所开示的主张无因唯缘的断见外道,并以此断见外道的邪见来教导座下的佛门四众,使得这些人各个都成为断见外道及常见外道,危害佛门非常严重。以此缘故,平实导师不忍心释印顺及其座下的佛门四众成为断见与常见外道,为了挽救彼等未来要下堕三恶道受苦,主动评论释印顺错误的说法,让这些人能够幡然醒悟、改正及公开忏悔灭罪,不仅救彼等不再造作破佛正法的大恶业而免于下堕,而且也能救彼等回归正法而努力修行,于未来因缘成熟时,于佛法有所实证,成为经中所开示的真实义菩萨,从此迈向佛菩提道而不退转。
  又释印顺不相信今世造大善业、来世会生天,今世造大恶业、下一世会下堕的因果律,当然不相信十二分教[《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百三〈初分魔事品第四十一〉:“复次,善现!能说法者专乐广知十二分教次第法义,所谓契经、应颂、记莂、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大正藏》册六,页547,上29-中3。]当中的《本生经》所谈到释迦世尊过去无量世所造的因、缘和当世所受果报的事实,也是释迦世尊过去无量劫以前曾经历过的真实事情,所以在他的《佛在人间》一书中,认为《本生经》所开示的种种内涵,是后人所编造的故事,其文如下:“菩萨成佛,要经三大阿僧只劫修行。往昔因中的修行故事,即名为本生谈。”[参25,页60。]
  又譬如在释印顺的《学佛三要》一书中,说《本生经》所开示的内涵是“传说”,其文如下:“从传记去看,释尊的一生,不外乎大慈大悲的生活,无非表现了慈悲为本的佛心。如进一步而推求释尊的往昔修行,在传说的本生谈中,菩萨是怎样的舍己为人!是怎样的慈愍众生!”[参26,页118-119。〔参考书籍26:释印顺,《学佛三要》(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0/10新版1刷。〕]
  又譬如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一书中,也说《本生经》所开示的内容是“传说”,其文如下:“初期的结集,虽多少是偏于厌世的,但声闻行者所认识的佛法,有关佛陀行果的菩萨法,也常不自觉的流露出来,特别是本生、本事的传说。”[参27,页180。]
  又譬如在他的《印度之佛教》一书中,更说释迦世尊本行所结集的《本生经》,乃是“印度传说而净化者”,其文如下:【菩萨行与声闻行异趣,以“本生谈”最明。“本生”,即释尊本行之传记,多有取材于印度传说而净化之者。】[参41,页181。〔参考书籍41:释印顺,《印度之佛教》(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4/10重版6刷。〕]
  诸如是等,表示释印顺都不相信释迦世尊在《本生经》所开示的种种内涵,认为释迦世尊过去无量劫以前身为菩萨所修的种种菩萨行,不仅是神话故事,而且也是传说,更是印度传说的净化者,不能成其为经典,所以在他的书中,直接将《本生经》贬抑为“本生谈”,以此来否定《本生经》的真实性,以此来贬抑释迦世尊往昔过去无量劫的菩萨行,想要使令学人不事实修而专作经文研究训诂,永远当个凡夫。以此缘故,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第十六辑对释印顺所谓的“神话、故事”曾评论如下:“神话的意思是说,编来当作故事讲给人家听著玩的。”[参72,页189。〔参考书籍72: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第十六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7/11/30初版首刷。〕]
  释印顺不相信《本生经》的开示也就罢了,可是为什么在他的《印度之佛教》一书中,直说“本生谈”源自于佛说,是为诸宗所共信的,其文如下:【所谓潜植其根蘖者,即“因缘”、“本生”、“譬喻”等,尤以“本生谈”为甚。“本生谈”等,经百年来之传说,或渲染失实,然其源自佛说,则诸宗共信。】[参41,页147。]
  又譬如在他的《般若经讲记》一书中,也说本生的修行无不是可信的,其文如下:“世人说话,常不免与事理不符,所以不能过分的信任。如来说法,一切是如实的,所以一切可信。法门的甚深,本生的修行,无不是可信的。”[参15,页93。〔参考书籍15:释印顺,《般若经讲记》(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14/4修订版1刷。〕]
  既然释印顺都说《本生经》是源自于释迦世尊亲口的开示、是可信的,为什么释印顺有时又反其道而说“那都是故事、传说、印度传说的净化者,那都是不可信的”。像这样前后语颠倒、前文认同而后文否定的说法,正好显示释印顺是一位说法极为颠倒矛盾的人。试问:“有这样前后说法颠倒矛盾的佛吗?”当然没有!因为连初证悟的菩萨都不会这样了,更何况释迦世尊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册八,页750,中27-28。],已经成佛而具足念心所了,从来不会说错法,更不会前后说法互相颠倒及矛盾。如果真的有这种错说佛法且自语颠倒矛盾的佛,那一定是“印顺佛、凡夫佛、颠倒佛、妄语佛”,不是吗?
  综合这一个过失的说明,作个结论如下:释印顺否定了常住真心第八识以后,当然不会相信能执持业种的真心第八识可以执持业种去到未来世,所以不相信释迦世尊所开示的业力说、因果轮回说,更不会相信造善业会生天、造恶业会下堕畜生、饿鬼乃至于地狱,所以释印顺才会认为天堂地狱乃是释迦世尊方便施设出来的,根本没有天堂地狱可说,乃至于不相信《本生经》的开示,直说那是“本生谈”、是神话、故事、传说、印度传说的净化者。然而让人好奇的是,释印顺身为出家众,竟然会否定释迦世尊的业力等开示,显然:一者,他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二者,表示他对释迦世尊的开示还没有具足信心,对释迦世尊的信根、信力仍然很微弱,在在证明他是十信位内的菩萨,而且还是在十信位很前面几个阶位的新学菩萨,修学佛法不过十世百世、一劫二劫而已,乃至于可能连十信位的格都没有,根本不是经历多生多劫的久学菩萨;因为久学菩萨早已经离开十信位的阶段、早已经往十住位的六度万行迈进,断然不会公开否定释迦世尊的业力、因果轮回、天堂地狱之圣教,乃至于否定《本生经》等开示。
  接下来谈第二个过失:必然不会相信常住真心第八识含藏了染污的种子。凡是具有正知见的佛弟子都知道一心共有八个识,那就是眼等八个识,八识各有不同的职司,眼识分别色尘之显色、耳识分别声尘之声音、鼻识分别香尘之香臭、舌识分别味尘之味道、身识分别触尘之冷暖……等,意识不仅领纳前五识粗相的分别,而且还有前五识所不能分别的细相分别(例如形色、表色、无表色……等);意根仅能在法尘上作粗相的分别,细相则交给意识去作详细的分别;第八识则不在六尘上作分别,只了别六尘外的诸法。也因为一心共有八个识,而且各有不同的职司,所以就有一首偈来形容八个识之间的关系:“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作买卖,一个家里把帐开”,也就是说,一心共有八个识,第七识与第八识互为难兄难弟,其中第八识不在六尘上分别,表现得“如愚如鲁”[《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藏》册四十七,页515,中10。],故名为“呆”。意根从无始劫以来到处攀缘法尘的粗相分别而刹那刹那作主,配合意识的分别,则表现得非常机敏,故名“伶俐”。前五识则在各自所依根门攀缘色等五尘作种种的粗相分别,所以说之为“门前作买卖”。意识就在前五识所执取的外境中广为分别而斤斤计较,不仅领受前五识的粗相分别,而且也作前五识对五尘所不能作的细相分别,犹如管家一样,一五一十详细地分别、分析、归纳、整理家里的帐务,所以说之为“家里把帐开”。也因为众生执取六识心能取“外境[其实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生的内相分,但误以为是外六尘境界。]”的自性为真实有,因而有了种种烦恼的现行,众生就在这些现行的烦恼中造作了种种善恶业,导致有了未来的五阴身心出生而要受种种可爱、不可爱的异熟果报,这也是佛门中所说众生有种种烦恼之烦恼杂染,因而造作了种种善恶业之业杂染,就会有种种后有身出生之生杂染出现,导致众生一直在三界当中轮回不已而无法出离。这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凡夫众生的前七识是有染污的,其中前五识虽然仅是分别现前的境界(即自性的境界及现量境),可是背后为意识所操控,还是有意识的三性(善性、恶性、非善非恶性)存在、还是有杂染存在,因此唯识学称五识的体性为性境现量通三性[《八识规矩补注》卷上,《大正藏》册四十五,页468,上17。]。意识不仅操控前五识,而且本身还能广分别,所以有三性的杂染性。意根有处处作主的体性,正是一切有情流转生死的主体,却是生灭法,但常为意识所误导拖累而作错误的决断,本身还是有染污性而自以为常住不灭。第八识于六尘都不分别,所以是清净的,这也是胜鬘夫人在《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所开示“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的正理,亦即第八识自性清净却含藏了七转识染污的种子,如下:
  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大正藏》,册十二,页222,中22-下1。]
  胜鬘夫人开示:如来藏不在六尘中作分别,所以祂不接触烦恼,故说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心。烦恼也不接触如来藏,而是七转识在六尘上各自分别而有种种烦恼的出现,使得七转识的种子有了变异、有了染污的烦恼出现,故说七转识有了染污的种子收藏在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中。这就是说,第八识心体虽然从本以来是自性清净心,却含藏了七转识的染污种子,故名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当胜鬘夫人作了如是开示以后,释迦世尊则随后赞叹如下:
  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自性清净章第十三〉,《大正藏》册十二,页222,下3-7。]
  释迦世尊赞叹说:“就是这样子啊!就是这样子啊!自性清净心含藏了七转识染污的种子,真的很难让众生相信及了知。有二种法很难让众生了知,那就是自性清净心的行相很微细,真的很难让众生亲证而了知祂的存在;那个自性清净心却含藏了七转识相应的染污烦恼,也很难让众生相信及了知。这二种法,只有你胜鬘夫人以及至少是明心的菩萨摩诃萨才能随著听闻而受持,其余的凡夫菩萨及声闻人,只能相信及接受佛语的开示。”释迦世尊已经很清楚开示:至少是明心的菩萨摩诃萨才能了知如来藏本性清净却含藏了七转识染污的种子,这也是菩萨摩诃萨唯证乃知的境界,并不是二乘圣人及一般的凡夫听闻释迦世尊的开示以后所能了知的境界,更不是释印顺及其徒众们等人所能了知的境界。
  然而释印顺否定了真心第八识的存在,对于释迦世尊及胜鬘夫人的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的开示必然不会相信,因此在他的《胜鬘经讲记》一书中,提出了用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来净化七转识的创见,其文如下:
  若更微细分别,心是心王,烦恼是心所;烦恼不起时,不能说心为烦恼所染污。就是烦恼现前时,烦恼心所与心,虽缘起相依,而实互不相及。一念现前时,烦恼不能渗入净心;净心也不能渗入烦恼,怎能说烦恼染污净心?何不说净心净化烦恼?“心性本净而为客尘烦恼所染污”,这是佛法共有的教说,而实在甚深甚深,极难思议![参7,页252。]
  然而释印顺这样的说法是有过失的,一者,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劫以来不在六尘分别,本身无境界、无所得,又是无覆无记性的完全被动性,又如何用祂自己来净化祂所含藏的七转识染污的种子呢?实际上是行者悟后转依第八识的真如性而在历缘对境中,透过染污的七转识来修行、来汰换、来清净七转识染污的种子,使得如来藏所含藏的七转识染污种子得以汰换清净,乃至于究竟清净而成为具足一切种智的佛陀,这时的无垢识所含藏的七转识的种子不再变异而究竟清净。二者,既然释印顺认为要用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来净化七转识的染污种子,表示他根本没有实证如来藏,而是用意识思惟想像来猜测到底什么才是如来藏。而他所认知的如来藏其实就是“缘起性空”(编案:他说的其实是缘生性空,这将于本节后面说明),但他有时又说就是直觉(编案:将于第四章第二节说明),所以他不相信自性清净心含藏了七转识染污的种子。三者,佛法中永远不能有创见,永远要依照释迦世尊的开示如实地、如法地去修行。如果有创见的话,就是异于佛说,将会走入外道法岔路中,今生今世永远不可能于三乘菩提之任何一个菩提有所实证。既然释印顺否定真心第八识以后,对于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的开示必然不会相信,这也是释印顺否定真心第八识以后所衍生的过失之一,而且也是释印顺必然要面对的后遗症之一。
  综合这一个过失的说明,作个结论如下:释印顺既然不承认有真心如来藏的存在,不仅不相信真心如来藏含藏了无始劫以来七转识染污的种子,而且也证明了他就是《胜鬘经》所开示的异生凡夫。为什么?因为声闻人尚且相信佛语的开示而了知有一个无余涅槃中的本际识存在,释印顺连释迦世尊在四阿含这个开示都不相信了,更不用说会相信大乘法的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的正理,当然是异生凡夫无疑,这证明了释印顺自称是佛,那是不如实语,而且也成为因中说果的大妄语人。
  接下来谈第三个过失:他必然会否定真心第八识的自性,以及将宣扬真心第八识有其自性的佛菩萨污蔑为自性见外道、外道神我、梵我论者,乃至于不承认历史上真实有这些佛菩萨存在,至于今时现世仍有菩萨示现的事就更不会相信了。譬如释印顺在《中观今论》一书中,否定了一切有情的真心有一个真实、不变、独存的自性存在,其文如下:
  智慧与慈悲,为佛法的宗本,而同基于缘起的正觉。从智慧(真)说:一切是缘起的存在,展转相依,刹那流变,即是无我的缘起。无我,即否定实在性及所含摄得的不变性与独存性。宇宙的一切,没有这样的存在,所以否认创造神,也应该否定绝对理性或绝对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实在自体。唯神、唯我、唯理、唯心,这些,都根源于错觉——自性见的不同构想,本质并没有差别。[参21,序文页7-8。〔参考书籍21:释印顺,《中观今论》(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15/3修订版2刷。〕]
  又在他的同一本书中,亦不承认真心有其自性,其文如下:
  “自性”,即自有或自成,有自体存在或自己规定自己的意思。现在说一切都是关系的存在,是依缘所起法,这与自性——自有、自成、自体存在的含义,恰好相反。所以凡是缘起的,即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缘起即空,是中观大乘最基本而最扼要的论题。自性,为人类普遍成见的根本错乱;空,即是超脱了这自性的倒乱错觉,现觉到一切真相。所以空是毕竟空,是超越有无而离一切戏论的空寂,即空相也不复存在,这不是常人所认为与不空相待的空。[参21,页1-2。]
  又譬如在他的《般若经讲记》一书中,认为所有的法,包括真心在内,都是无自性,其文如下:
  诸法,指一切法。空相作空性解。性与相,佛典里没有严格的分别,如实相、实性,译者常是互用的。空相——空性,即一切法的本性、自性,一切法是以无自性为自性,自性即是无自性的。[参15,页184。]
  又譬如在他的《成佛之道》一书中,认为凡是有自性的,就是我、我执的著处,其文如下:
  上来已一再说到,自性有,是我我所执的著处;如起自性分别,就不能达我法空,而离我我所执了。所以,应分别、抉择、观察,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一丝毫的自性有都没有,才能尽离自性有分别。离此自性有分别,就是观空——无自性分别。[参40,页366。〔参考书籍40:释印顺,《成佛之道》(增注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1/5新版1刷。〕]
  又譬如在他的《中观论颂讲记》一书中,认为凡是有自性的见解,名为自性见,是为妄见,其文如下:
  一切法从因缘生,缘生的只是和合的幻相,从真实的自性去观察是没有丝毫实体的。没有自成、常住、独立的自性,叫性空,性空不是否定破坏因果,是说一切都是假名。从缘生无自性下手,可直接击破根本自性见。存在的是缘起的,缘起是性空的,到达了彻底的一切空,不会拖泥带水的转出一个不空来。自性,出于无始来熏习的妄现,而由不正确的认识加以执著,缘起法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根本是一种颠倒。所以,把他破除了,只是显出他的本相,并没有毁坏因果。学教者,从种种方法,了解此自性不可得;修观者,直观此自性不可得;消除了错误的根本自性见,即可悟到诸法的无自性空,进入圣者的境地。这是性空观,是佛陀说空的真意。[参18,页24。〔参考书籍18:释印顺,《中观论颂讲记》(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0/10新版1刷。〕]
  至于他的徒众释昭慧、释性广也如同释印顺一样,譬如释昭慧不承认真心有其永恒的自性存在,其文如下:
  一切只不过是因缘的凑泊,那永恒不变、单独形成、真实不虚的自性并不存在。但我们却一直有素朴而坚固的自我感(“自性见”或“我见”),所以在生存的本能活动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漠视相与成就的因缘。[释昭慧,〈戒律之原理——以不杀生戒为例〉,《东方宗教研究》第五期,1996/10月出版,页71-92。网址: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5_3.htm,撷取日期:2017/1/24。]
  譬如释性广则主张没有本有、常存、不变的自性,其文如下:
  至于空宗(大乘根本中观见),则从空相应缘起义中,直接彻见一切法的无自性。无自性不是甚么都没有的恶取空、顽空,而是诸法缘起幻有故空——无本有、常存、不变的自性——一切毕竟空。在缘起如幻,当体即空的般若深观中,中观空义并不需另外立一“不空的实在”——如圆成实性、真如本净等,以为诸法空的本源。[释性广,〈印顺导师对变质禅法之批判及对禅宗之肯定〉,网址:
  http://www.hongshi.org.tw/forumview.aspx?nono=13,撷取日期:2017/1/24。]
  然而释印顺等人并不是不知道释迦世尊在经中曾开示过:真心第八识有其自性存在,那就是无漏有为法的自性及真如性—真实与如如的法性,也是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十所开示的:“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大正藏》册三十一,页59,上15-16。]当中说的真实的法性,是说常住真心如来藏真实存在于一切有情身中,并且有其自性而使有情能具足成为有情,而为明心者现前亲证及证实有这样的自性存在,现前体验其无漏有为法的自性。至于如如的法性是指证悟者可以现前观察、领受、体验常住真心于六尘都不分别的体性,于六尘境界永远如如不动其性而示现其各种无漏有为法,且无一法可坏此自性清净心故名为真。如是亲证第八识真实法性与如如法性的菩萨摩诃萨,不仅能够现前观察自己五蕴身中的真如性,而且也可以现前观察别别有情五蕴身中的真如性与己无二无别,正如禅宗祖师在《人天眼目》卷三的开示一样,其文如下:“头角混泥尘,分明露此身;绿杨芳草岸,何处不称尊。”[《大正藏》册四十八,页318,下15-16。]
  也就是说,菩萨亲证第八识真如以后,一脚踏在现象界,现观自他有情的五蕴世间真是虚妄而发起一分解脱的功德(解脱德);另一脚则踏在实相界,现观真心第八识的真如性所发起的能生万法及真如法性的功德(法身德);以及现观自己及他人的真心皆有真如性而与所生法五阴非一非异,故发起了般若智慧的功德(般若德)—下品的妙观察智、下品的平等性智生起,名为根本无分别智、总相智。
  又释迦世尊在第三转法轮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也开示: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识的自性有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详见《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正藏》册十六。],五法为相、名、分别、如如、正智[《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第六〉:“五法者,所谓相、名、分别、如如、正智。”《大正藏》册十六,页620,下6。],当中的“如如”则是阐述真心第八识不在六尘分别的体性,祂于六尘都不动其心,所以称之为“如如”,与释迦世尊在初转法轮开示的“如”(编案:譬如《杂阿含经》卷十六之“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等)、第二转法轮的《心经》《金刚经》等经开示的“无所得心”、“无住心”等互相辉映。释印顺既然否定了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识及其真如性以后,必然会落在六尘有为的境界中,离开不了六识对六尘的了别,尤其是意识的了别,所以才会认为世间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缘起缘灭,也才会认能觉知法尘的意识心或六识的自性“直觉”为“真心”,乃至于主张意识细心、直觉等心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像这样于六尘了别而动心的心、于六尘了别中时而清净、时而染污的意识心、于六尘了别而能广造种种善恶等业的心,当然不是释迦世尊所开示于六尘都如如不动的自性清净的真心。又意识有了别法尘的体性,这就是意识的自性,既然释印顺对世间所有的法的自性都彻彻底底否定了,当然也要包括他所认知的第六意识的自性在内,可是他却反执意识心的自性“直觉”就是“真心”的自性,岂不是很颠倒矛盾的说法吗?如是自语相违的说法,又如何能取信于佛门四众而为其徒众们等人所尊称的“导师”,乃至于成佛呢?当知释印顺及其所有信徒们都是一群颠倒见者。
  又五法当中的正智,也就是正确的智慧,是阐述证悟者现观真心如来藏不在六尘了别而发起的无分别智慧,也是明心证悟者亲证法界实相的真如性所发起的般若智慧。然而释印顺都否定了真心第八识及其自性的存在,当然不可能实证真心第八识而能现前观察祂的自性而发起般若无分别的智慧,必然会落在能分别善恶、时而清净、时而染污的意识心中,又如何是释迦世尊所开示恒时清净的真心第八识呢?又如何发起正智而来成就佛道呢?由此可以证明:释印顺等人不仅否定了真心第八识的存在,而且也否定了真心第八识的自性存在,当然不可能于佛法有所实证而发起般若智慧,更不可能断我见而证解脱果;连初果都不能实证的凡夫,其所说的法当然是错误百出、互相矛盾,而且也衍生很多的过失出现,当善知识出现于世而演说正法时,必然让他们陷入种种的困境中而无法自拔,以及面对实证者之法义辨正毫无任何辩驳的能力,只能暗中私下毁谤以及兴起世间的诉讼等作为,来挽回他们难看的面子而已。(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更多>同类佛法读书

推荐图文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