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解。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到此请著眼睛)是则寂灭现前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常与定俱。佛与祖师所受用处。无二无别。近年丛林有一种邪禅。以闭目藏睛。觜卢都地作妄想。谓之不思议事。亦谓之威音那畔空劫已前事。才开口便唤作落今时。亦谓之根本上事。亦谓之净极光通达。以悟为落在第二头。以悟为枝叶边事。盖渠初发步时便错了。亦不知是错。以悟为建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而习伪已久。雷同一律。暨得京师藏本。始有据依。复考绎天亲无著论颂。其义吻合。遂泮然无疑。又以长水孤山二师。皆依句而违义。不识左右敢如是批判。则定尝见六朝所译梵本。尽得诸师翻译错谬。方始泮然无疑。既无梵本。便以臆见刊削圣意。则且未论招因带果毁谤圣教堕无间狱。恐有识者见之。却如左右检点诸师之过。还著于本人矣。古人有言。交浅而言深。招尤之道也。某与左右素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幼年习儒,推崇周敦颐、程颐、张载、朱熹等人的理学。万历三十年(1602),在山中的寺院读书时,因听到有人诵《法华经》中的偈颂:“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欢喜不已,认为“周孔外乃别有此一大事”,于是开始钻研《楞严经》、《法华经》和《圆觉经》等大乘经典。第二年,前往福建董岩,随无经(1548-1618年)习禅。四十五年(1617),父母去世后正式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在衡州,追随宗杲习法参禅的人很多。官任提举的李献臣,前后四年侍奉宗杲,虚心学禅,终成正果。绍兴二十一年(1151),秦桧闻讯跟随宗杲者甚多,又将他被流放到梅州(今广东梅县),梅州在当时是偏远蛮荒之地,但僧俗弟子追随如初,自带干粮,虽死不悔,由此可见道望之高。绍兴二十五年(1155)遇赦,蒙恩自便。绍兴二十六年(1156)正月,宗杲离开梅州时,当地居民扶老携幼,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先往太平州(今当涂)瑞竹堂,依绍理禅师习法。再向曹洞宗各位老宿学习佛法,如郢州大阳山元首座、洞山之微和尚及他的侍者坚禅师,因不满意该宗细密禅风,又向沩仰宗潭州幕哲禅师学习。后又到江西庐山东林寺向昭觉禅师学习净土宗,因师傅与他的想法不相契合,便又改投云门宗门下庐山开先寺智珣禅师。智珣禅师非常器重他,想留他下来,宗杲不愿意。智珣禅师感到非常可惜,无奈之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其实很简单,从正统“宗教”的意义讲,教门以循序渐进的学习修行为主要方式,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就是:教门偏重于以过程为导向,结果是过程的一部分;宗门则是直接判断修学者是否可以达到某些重要的里程碑,现代语言描述:宗门偏重于结果为导向,宗门的判断标准必须以第一义谛为标的;所谓宗教,“宗门”和“教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丝毫没有冲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最后到了江西宜丰黄檗山,随希运和尚习禅法。“禅”是梵语Dhyana一词的音译,意为“静虑”,即安静地思虑。在古印度,佛教把修行分成几十个阶段,人们必须经历每个阶段,渐进地提升。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后,历数百年的发展而出现了禅宗,禅师们坚决反对皓首穷经,弃绝渐进式的苦修苦练方式,倡导“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因为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个个皆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宣和年间,大慧宗杲禅师和圜悟克勤在开封生活,等到大慧宗杲禅师大悟之后,就跟随圜悟克勤师父学习参禅方法。圜悟克勤以“临济正宗记”来勉励大慧宗杲禅师,希望他能参透禅之大义。大慧宗杲禅师颇具慧根,经过日益领悟,大慧宗杲禅师已经领悟到了佛法精髓。等到大慧宗杲禅师讲佛法时,吸引了京师诸多佛法爱好者,由此大慧宗杲禅师名震京师。公元1126年,时任北宋朝廷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希运认为,悟道无须通过外在的修习工夫,而只是人与道之间的“默契”,他说:“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这便是无为法门,能悟得此法门者,被称为“无心道人”、“无为道人”。希道十分推崇达到这一境界的“自在人”,他说: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原妙(1238——1295),苏州吴江人,起初习天台教,次参雪岩法钦得悟。元至元十六年(1279),入西天目师子岩立“死关”,以三关语考验学者,受度的数百人,参学门人辑录其法语为《高峰原妙禅师语录》、《高峰原妙禅师禅要》各一卷。其嗣法有明本。明本(1263一1323),钱塘人,从高峰得悟后,出游皖山、庐埠、金陵,并在庐州的弁山及平江的雁荡结庵,学者辐凑。后来回到天目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后入长安于荐福西明等寺隶习经律。克精讲贯。宣宗重兴佛法。召入对御前草圣遂赐紫衣。仍预临洗忏戒坛。号十望大德。性情节操矗然难屈。老思归乡。终于本寺。弟子鉴宗敕署无上大师。亦得闲之笔法。闲常好将霅川白纻书真草之踪。与人为学法焉。唐高丽国元表传(全清)释元表。本三韩人也。天宝中来游华土。仍往西域瞻礼圣迹。遇心王菩萨指示支提山灵府。遂负华严经八十卷。寻访霍童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真学习师古义成先圣。八部经理宛在掌中。三乘法源尽于度内。天宝六年太守秦公长史狄公知其行高。遂以名荐主休光寺焉。二公常相谓曰。真公通深妙法玄无上义问一得三言发响应。昔利涉辩博僧会智周。与之齐驱。未可同日。以其八年终于寺。本县令王璲述德刊铭。洪元慎书焉。唐越州大禹寺神迥传释神迥。未详何许人也。幼入法流齐庄自任。节高行峭不恶而严。晚年慕称心寺大义律师。同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婉有僧之习气。淳靖简洁。苦辞亲出家。往曹州扈通院事行满师。供给惟谨。洎乎剃染成大比丘。学四分律净名经。俱登阃阈。且曰。出俗之者何滞方守株。不能脱羁解绊乎。于广博知见无所堪能。乃携瓶钵南极衡阳。登岳栖般若寺。行胎息术而览藏经。事讫入闽岭。曾无伴侣形影相吊。逢猛兽者数四。皆欲呀口垂噬。又蹑步徐去矣。见洞山雪峰二祖师决了禅训。有请问者随答如飞。盖了达无絓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虽习读之皆为胡语是也。又唐西域。求易道经。诏僧道译唐为梵。二教争菩提为道。纷拏不已。中辍。设能翻传到彼。见此方玄赜之典籍。岂不美欤。又夫西域者佛法之根[榦-木+禾]也。东夏者传来之枝叶也。世所知者知枝叶不知根[榦-木+禾]。而不知枝叶殖土亦根生[榦-木+禾]长矣。尼拘律陀树是也。盖东人之敏利何以知耶。秦人好略。验其言少而解多也。西域之人淳朴。何以知乎。天竺好繁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此习性使然。善持僧行。遂指东北曰。去此数里有伽蓝。汝直诣彼谒寺主云。我使汝为其弟子也。言毕老僧欻然亡矣。方知圣僧也。仪如言趋彼寺。主骇其言。因留之。经十年许。仪已洞明经律善其禅观。而属中宗即位唐室复兴。敕求琅琊王后。仪方向寺僧言之。时众大骇。因出诣扶风李使君。即仪之诸父也。见之悲喜。乃舍之于家。方以状闻。固请不可。使君有女年齿相侔。一见仪而心悦愿致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然后念通无滞如久习焉。其喉舌间曲折浮沉。寻变入节非常调也。自此聪敏日新辩给在口。时谓为观音附丽于厥躬也。且曰。我师是周隋国师。凡所纂集义疏必乘梦寐而神授。我无愧为资矣。唐陕府法照传释法照。不知何许人也。立行多轻率游方不恒。长庆元年入逆旅避雨。逡巡转甚泥淖。过中时乞食不得。乃咄遣童子买彘肉。煮夹胡饼数枚粗食略尽。且无耻愧。旁若无人。客皆诟骂。少年有欲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以精习毗尼慎防戒法。避其讥丑罕有缺然。上元中东归宁省。路及荣阳道宿于逆旅。方解囊脱屦。欲漉水盥尘。次有僧至。颇见貌刚而率略。与律师并房安置。其后到僧谓主人曰。贫道远来疲顿馁乏。主人有美酒酤满罂。粱肉买半肩。物至酬直。无至迟也。主人遽依请办。僧饮啖之都无孑遗。其律师呵之曰。身披法服。对俗士恣行饮啖。不知惭赧。其僧不答。初夜索水盥漱。端身趺坐缓发梵音诵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方习毗尼。入礼五台。仍观众瑞。二年归宁嘉禾居建兴寺。立志持三白法讽诵五部曼拏罗。于臂上爇香炷。五年例遭澄汰权隐白衣。大中初还入法门。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又然香于臂供养报恩山佛牙。次往天台山度石桥。利有攸往略无忧虞焉。咸通中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炼左拇指。口诵法华经其指不踰月复生如故。乾宁三年。偶云乖悆。九月二十八日归寂于尊胜院。报龄七十八。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出家习学即在邺都西山竹林寺。寺前有石柱。他日有暇必请相访。其僧追念前约因往寻问。洎至山下村中投一兰若止宿。问彼僧曰。此去竹林寺近远。僧乃遥指孤峰之侧曰。彼处是也。古老相传昔圣贤所居之地。今但有名存耳。故无精庐净舍。立佛安僧之所也。僧疑之。诘旦而往。既睹竹丛。丛中果有石柱。茫然不知其涯涘。僧忆法本临别之言。但扣其柱即见其人。遂以小杖击柱数声。乃觉风云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