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世尊方便施设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是为了逐步引导众生来乐于布施,培植基本的福德,去除贫困、增长资财;并且学与众生结善缘,种下菩萨悲心的种子。并且要持守五戒十善,去除恶业的障碍,累积修学佛道的资粮。因为无论是想要解脱,证得声闻果或缘觉果,还是菩萨的佛果,都是要修十善业的,所以说十善业道也是修学三乘佛法的基础。例如,佛陀在《十善业道经》中说:言 三摩地

2018-07-23

在有不少人,有到处进香拜拜的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果我们在宗祠或是其他地方来祭祀的话,这个布施到底有没有人领受到?如果有的话,那么是由谁来得到供品的受用呢?关于这个问题,世尊开示说:【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来作供养祭祀,就由那个地方的鬼神, 三摩地

2018-07-23

」在事上来说,一般早晚课时诵经回向属于熏的成份比较多,熏成种以后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增长福德因缘,因为在读诵的过程当中,多少会思惟其中法义,而对自己的身口意行有所修正;若真能依文解义而不是甚解去思惟,而如经上所说而行,也是能在此世减少恶因缘的生起,增加善因缘的发起,广义来说也是可以增长福德的,因为熏的力量不可思议。再者,因为诵经的时候若有鬼道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2)关于平实居士不讲戒律的问题:平实居士在早期的着作《无相念佛》中,反复的告诫修无相念佛的人一定要遵守淨业三福。诸位同修,请您仔细的看看淨业三福,难道淨业三福和戒律没有关係吗?如果您认为淨业三福和戒律没有任何关係,哪您说平实居士不讲戒律,我无话可说。再者,平实居士还花大量的笔墨去写《优婆塞戒经讲记》,如果平实居士不注重戒律,那为何还要讲解《优婆 三摩地

2018-07-23

与人交往中,遇到与自己的观点、眼光、做事方式不一样的,不假思索该说就说,该发脾气就发脾气,觉得不这样做,就说不过去!结果是,每次张嘴,话一出口,自己绝对会被人撂倒!那只乌龟被摔死了,只经历一次的痛苦,可是末学却是一次次地被撂倒,反反复复自尝苦果,头破血流了无数次,现在才知道反省,知道原来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书本、观念上的知识;修行不是挂在嘴上 三摩地

2018-07-23

如人长夜修邪见,染诸外道不正之说,以宿故今犹不舍;彼诸众生亦复如是,久无我隐覆之教,如彼凡愚染诸邪说,去来现在不解密教,闻如来藏不生信乐,非余众生。央掘魔罗菩萨说,众生因为无始劫以来不曾实证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不乐于见到诸佛,亦不乐于实证如来藏,从过去、现在到未来都会这样;就像是猫头鹰(鸱鸺)总喜欢黑暗不喜欢光明一般,对于从不曾听闻过诸佛所说如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这一套逻辑严谨、次第鲜明的体系,是一切具有学能力的人都可依循学的贤圣学程。由于萧平实倡导的「实证佛教」具有转换概念性定义与操作性定义的功能,因此使得「实证佛教」成为佛教文化中最高层次的修证,并且几乎可以解答所有哲学体系中长久以来难以解决的各种命题。例如,心理解剖学的八识论中,永恒的第八识是每一个生命轮回的本体,永远储存着每个人每一世的记忆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对佛、法、僧等三宝修信心,十信位满心后进入初住位中,始修菩萨六度万行,皆属外门六度之行;逮至开悟明心证真如时,方入真见道位中;次第进修相见道位诸法以后,直到通达而得入地时,历时一大阿僧祇劫,故说大乘见道之难,难可思议。大乘真见道之实证,即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能现观其真实而如如之自性,名为证真如;此际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有心求证菩提的人,还是可以开始试著以小量钱财渐渐养成布施的惯,因为布施时就会同时把贫穷与悭贪布施出去,未来世的证道资粮就会开始越来越具足,然后就能证法了。 读者若欲了知此段的详细解释以及殊胜妙义,请看真善知识开示的《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甘肃民族出版社)。(原标题:七种不损财物获大果报的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注2《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若有众生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一者,处世如盖,覆护众生;二者,身心安隐,离诸热恼;三者,一切敬重,无敢轻慢;四者,有大威势;五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大威德者,以为眷属;六者,恒作转轮圣王;七者,恒为上首,修善业;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注3若有众生奉施缯幡,得十种功德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我们在这一世一定要养成布施的惯,到未来世就能够钱财不匮乏,并且也能继续布施。布施是列在菩萨六度的第一度,是菩萨六度的入手。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能布施,乃至于吃饭后,碗里的残渣用水荡一荡,也可以用来布施给饿鬼道或是虫蚁;甚至对于其他众生之布施行,生起随喜心与赞叹,也都能够得福;这样看来,在这世间是很少有人无法布施的。一般人听到布施,就联想到是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佛菩提道,因为如来藏的功德无量无边,其实就是功用,功能无量无边,所以我们去参得这个如来藏之后,能够修无量无边的智慧,所以像尘沙一样多,所以不修,就像尘沙一样多的疑惑。我们如果能够参禅悟得如来藏,那就知道如来藏如何能够对众生悉知悉见,就是说前七识没有一法如来藏不能够了知的,要是没有了知,如来藏就没办法现起五阴、十八界。所以这个是悟后,我们再继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这个色身当作道器,修六度波罗蜜,熏第一义谛知见,锻炼动中定力以及参禅功夫,来寻找生命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优婆塞戒经》卷6接著又开示说: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优婆塞戒经》卷6)要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法财。什么是不坚固的财物呢?譬如金钱、珠宝、黄金等等。有智慧的人都明白这些身外之物不坚固,这一生要用的足够就行了,剩下的就用 三摩地

2018-07-23

更何况一旦为人演说之后,自己再度自我熏,而更加肯定了某一项技艺的来龙去脉,这不就使你自己在这一项技艺,以及其相关的工巧明上,就更加地明了了吗?这尚且是当世就可以看得见的状况,难道说这一些的种子,不会带到未来世去吗?这是布施世间法,果报的大略状况。各位还应当注意的一点就是:世间法的布施,来世所得的果报,也仍旧是世间法的范围之内受用。换句话说,这不能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心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么是真实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在修学佛法中菩萨所应该修学的内容是什么?所应该实证的内容是什么?都能够因为接触到善知识写的书籍而能够经由阅读思惟,乃至能够拣择的机会来熏,进入佛法真实修证之门!所以在布施中以法布施最重要。初住菩萨经由财布 三摩地

2018-07-23

当然我们也不可以把方便当随便,结果只是随顺自己的性胡乱地造作,那就完全失去持戒的意义了。像现在的环境,已经和佛世时大不相同了,已经不能够没执照而私自为人免费看病。那么如果说,想要为别人看病的话,那就应该努力去考取医师执照,才能够为人诊病、开处方,来救护众生身心的病痛。如果我们私下为人看病,成了密医而被起诉、被法官判刑,那也只能接受,因为现代法律的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不是没有钱财布施的人,才需要去学如何以医药或是照顾病人来培植福德;即使是很富有的人,也同样应该要修学医方明,来照顾生病的人。所以佛陀开示说:【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时,设多财宝,亦当读诵如是医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须饮食汤药以供给之。】(《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如果想要求证菩提的话,即使自己有许多的财宝可以布施,也还是应当要学 三摩地

2018-07-23

在有不少人,有到处进香拜拜的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果我们在宗祠或是其他地方来祭祀的话,这个布施到底有没有人领受到?如果有的话,那么是由谁来得到供品的受用呢?关于这个问题,世尊开示说:【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来作供养祭祀,就由那个地方的鬼神,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像现代这种以经济发展为思考主轴,用旧即丢的惯,是真的过于浪费资源,太不环保,太损福德。所以像世尊所教导的方式,能修补就修补,真的坏到不能修补了才换新,这样才是比较正确的作法。再来世尊又说:有患鼠、蛇、壁虱、毒虫,能为除遣。(《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修行人的住处有鼠、蛇为患,或是有壁虱、毒虫的话,就要去为他们除遣:把蛇、鼠、害虫灭除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从善友处,学到了正见正理,所以就能够不谘承邪见了。第三是不贪着财物。就是能够舍离对于财物的贪着,这样就不会再畏惧财物布施了以后会受苦了。佛陀又说:有智慧的人,能够作到的这三件事情,还各别有两件事情也能够作到:第一、能明信因果的人,能够从他闻法以及内自思惟。从他闻法是说,自己不知道布施的因果时,就从别人那里去听受布施正确的因果道理;内自思惟呢,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