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1 17:43   浏览:981   回复:0

佛的十种名号简介

《瑜伽师地论》卷38〈7菩提品〉:「又诸如来略有十种功德名号随念功德。何等为十。谓薄伽梵号为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言无虚妄故名如来。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正等觉。明谓三明。行如经说。止观二品极善。是故说名明行。上昇最极永不退还。故名善逝。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类染淨相故。名世间解。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是故说名无上丈夫调御士。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义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开导故。与一切义为所依故。与不了义为能了故。与所生疑为能断故。与甚深处为能显故。令明淨故。与一切法为根本故。为开导故为所依故。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众苦。是故说佛名天人师。于能引摄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前等觉。故名为佛。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CBETA, T30, no. 1579, p. 499, b18-c10)
〖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如来世尊修空三昧、灭定三昧、四禅、慈悲、观十二因缘,皆悉为利诸众生故。如来正觉发言无二,故名如来。如往先佛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如来。具足获得微妙,名阿罗呵。能受一切人天供养,名阿罗呵。觉了二谛:世谛、真谛,名三藐三佛陀。修持净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更不复生诸有之中,故名善逝。知二世界:众生世界、国土世界,名世间解。善知方便,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能令众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离苦受乐,是名天人师。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为佛。能破四魔,名婆伽婆。〗(上承第四辑(息恶品)未完部分)
讲记 如来十号具足,当我们了解如来十号的由来,就大略了知佛的境界相了。由于大略了知佛的境界相,终于知道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辟支佛都无法测度如来,何况凡夫未悟众生?所以对佛就有了殷重的恭敬心,如此心态,念佛时就会使戒行次第变清净。如来的十号是怎么来的?如来从因地还没有见道的三大无量数劫之前,在凡夫地中为求离欲,因此修不净观。修不净观能使人离开欲界地而生起初禅境界,舍报后可以生到初禅天中;乃至善根比较好的人,由不净观可以取证声闻的初果境界,这就是四念处中的观身不净。由于如来从因地时修不净观,是最初、最基本的观行;再从最基本的不净观往上进修种种法门,乃至最后阶位的无上正等正觉。这样次第的修行,从庄严地,也就是从庄严佛菩提的资粮位、加行位,从庄严佛菩提的见道位、通达位、十地位,一直到究竟解脱的如来地,在在处处所修诸法,都胜过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所以如来名为无上尊。无上尊是最上第一的称号。若能了知成佛的次第、内涵与所证的解脱内容,以及佛菩提的境界相,念佛时一定会使戒行清净,就能快速取证解脱果,所以应当念佛。
除此以外,如来世尊修学空三昧等。空三昧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只简说空、无相、无愿三昧的空;或者说空、无相、无作三昧的空。二乘人亲证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但是世间定的四禅八定也称为三三昧,但这种三昧是通外道的,是讲禅定中的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昧,属于世间定的三种三昧,通有漏法,且不谈它。单说这无漏法的空、无相、无作三昧,就有二乘与大乘的不同。二乘所修的三三昧,是因为亲证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全都无我、无我所,所以证得蕴处界等一切法缘起性空的无我观。缘起性空而无常,所以无我、无我所,全都无常故苦;既然如此,蕴处界等一切法当然是空,这就是亲证二乘菩提的空三昧。证得空三昧就了知五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悉皆无相;既然统统无相,则无所得;无所得,所以心中无愿、无求,不会再起愿:愿我得到一百万美金、愿我长寿千岁;都不会再起世间法的种种愿求了。无愿、无求,当然也就无作,这叫做空、无相、无作三昧,或者说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二乘圣人所证的三三昧。
可是大乘菩萨不但要证二乘圣人所证的这种三三昧,而且是在加行位的满心世第一法时就要完成取证,大乘菩萨还得要亲证另一种三三昧,仍然称为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说,菩萨另外要再亲证心真如。证得心真如——如来藏——观察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于一切法皆无所得,无形无色,所以是空,空故无所得,这就是空三昧。既然空无所得,所以于一切法中无相;既然无相,还需要再起心求愿吗?不需要了!因为本来都无所得,未来也一样都无所得;无所得,所以心中无愿无求;无愿无求而不起任何希望,自然而然就无所作了;从此以后凡有所作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不为自己计较,这就是大乘法中依心真如的亲证而发起的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知道的。菩萨必须具足证得这两种三三昧。至于四禅八定的三三昧,从菩萨的立场来看它,从二乘俱解脱圣人的立场来看它,以及从证得四禅八定的凡夫来看它,又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一种三三昧是无量无边的,并不是只有一种。而且菩萨还得修学种种三昧,所以三昧不是只有少数几种而已。同理,诸佛如来在因地所证的三三昧,到达佛地来反观时也会不一样,所以诸佛如来所得的空三昧、灭尽定的三昧也都不同于二乘圣人。所以诸佛如来所证的四禅,也不同于二乘圣人;所证得的慈与悲三昧,更不是二乘圣人所能了知的。而且诸佛如来现观的十二因缘,不是单只有十二因缘,而是从心真如来现观十二因缘的,也是基于十因缘观(或说九因缘观)而说十二因缘的,所以也有不同的十二因缘观。这些都是为了利乐诸众生而必须亲证的。能这样修行而获得的解脱智慧和佛菩提智慧,都是究竟而无人能加以质疑的。因此,如来正觉发言开示时,不会有前后不同的二法,永远是前后如一而深浅有异,但是永远都不会自相冲突,以此缘故而称为如来——从诸法法性究竟如如而来世间。
有许多凡夫读大乘经典时往往会毁谤,或是心中有所怀疑:如来不是讲空、无常、无我吗?为什么到第二法轮般若系诸经里面会说有真实我、实际、如来藏、真如、非心心?似乎前后有一点自相冲突吧!读到第三法轮诸经时疑心就更重了:竟然说如来藏常住,说有常住的我,还说常乐我净,这不是与原始佛法的苦、空、无我、无常前后矛盾吗?有些凡夫们常常这样怀疑。但事实上完全没有冲突,那些凡夫们不懂,就说:如来发言有么,两种说法前后冲突。但在初法轮的四阿含中说缘起性空时,其实就已经明讲了:是依无余涅槃的实际、本际来说蕴处界诸法的缘起性空;所以,原始佛法所说的空、无我、无常是蕴处界的空、无我、无常,却早已说有实际、本际了。二法轮的般若经是为了引导阿罗汉们迥小向大,所以就更明确的说有无念心、无住心、无相心、无心相心、非心心,把祂叫作菩萨心。以这个涅槃心来说诸法的缘起性空、说蕴处界的无常、苦、空、无我,以涅槃的实际常住不坏及蕴处界缘起性空来说中道与实相而不落两边,所以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与涅槃实际的中道——缘起性空与真如心——根本就没有冲突或矛盾!未见大乘道的凡夫不懂阿含、般若、唯识的真实义,才会说: 如来说法前后自相矛盾。佛在第三法轮时更进一步作深入的开示:成佛的内涵就是一切种智的修证。一切种智具足时更不会落于断灭空、常见有,所以释迦如来前后三法轮诸经发言无二,怎可说诸佛如来发言有二呢?诸佛也都如是发言无二,凡是通达三乘法义的人绝对不愚佛、不愚法、不愚僧;而凡夫总是愚佛、愚法、愚僧,甚至更大胆的诽谤佛陀说法前后有二、自相冲突。当我们了解了三乘菩提中的种种异同时,就可以如实了知诸佛如来确实是正等正觉而无上的,所以诸佛如来发言无二,因此应该叫作如来——从诸法法性究竟如如而来世间。
又因为犹如往昔过去诸佛都从庄严地出生:从布施庄严、持戒庄严、忍辱庄严,以及精进、禅定、般若的庄严,加上方便善巧庄严、智慧庄严,要具足十波罗蜜来庄严,这些都是庄严地。最后还要百劫修相好,专做布施:内财外财一切时、一切人、一切地皆施。这样具足了庄严,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诸佛如来才叫作如来。当我们心中能这样念佛时,戒行自然清净了!所以应当如是念佛。
佛有第三个名号,叫作阿罗汉。为什么诸佛又叫作阿罗汉呢?第一、因为诸佛都具足获得微妙。二乘圣人成为阿罗汉而被称为人天应供,是因为他们能出三界生死,而凡人与诸天都未能出离三界生死,所以出三界生死的人都可以称为阿罗汉,阿罗汉的意思就是应供:一切人、一切天都应当供养他们。他们在人间只是人类之身,但是一切人与天都应供养他。因为一切诸天不能出三界生死,他能出,所以人天都应供养。诸佛具足获得微妙,远远超过诸阿罗汉,当然也应该称作阿罗汉,所以诸佛也是人天应供。诸佛远远超过诸阿罗汉的解脱证境,而诸阿罗汉尚且是人天应供,何况诸佛呢?当然能够受一切人、一切天的供养,所以诸佛也称为阿罗汉。当我们念佛时,知道佛也有人天应供的证境与名号,当然念佛时一定会生起惭愧之心,就必定会使得我们的戒行越来越清净,心地就渐渐变得清净了,所以应当念佛来清净戒行。
第四、佛还有一个名号,叫作正等正觉。佛为什么叫作正等正觉?因为祂具足觉了二谛:世俗谛、真谛。证严法师怎么解释世俗谛呢?她认为:在家人以财物来供养出家人,这叫做发俗谛。所以,现在真的是末法,连师都会误会世俗谛。这样教导下去,几百万的信众都相信说:我们在家人以财物供养出家人,这就是我们证得世俗谛了,这样就是修世俗谛了。真是误会大了!佛所说的世俗谛是什么?是说:对世俗法蕴处界,现观其无常、苦、空、无我,才是证得世俗法的真谛,世俗法是指蕴处界,不是指财物,也不是以世俗财物供养出家人。现观世俗法的缘起性空,就是证得世俗法的真谛,才是证得世俗谛。因为苦、空、无常、无我,是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缘起性空而无常住的真实我性,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是世俗法,如此亲证者名为证得世俗谛。
现观五阴的一一阴、十二处的一一处、十八界的一一界都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是世俗法中的究竟正理,所以称之为谛。这样现观而断我见,乃至进而断我执,都叫作世俗谛的亲证,这样修行才叫做修学世俗谛,这样亲证才叫做世俗谛的亲证与现观。不是说在家人以财物供养出家人就称为世俗谛,如果依证严法师这样的说法,外道也应该有世俗谛了!因为外道也有很多人出家修行,他们也有很多在家信徒来供养出家人,所以外道们也应该有世俗谛——在家人以世俗财物供养出家人。可是外道为什么还被佛陀称为外道?因为他只有世俗法而非谛——有世俗而无谛。他们所谓出生死的涅槃境界,都是错误的,不能现观识蕴的生灭无常,所以不是谛——谛是真实理——所以他们有世俗而无谛。现在证严法师所讲的世俗谛跟外道的世俗法一样,同皆有世俗而无谛,怎么叫作佛法呢?所以世俗谛不许弄错:定义错了,法就错了。诸佛如实觉察现观究竟了知世俗谛,所以能教导阿罗汉们出三界生死。
诸佛所证的第二谛是真谛。真谛是说:有一个法是正真无二的,正真无二的法就是一切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一定是常住而不可坏的。一切诸法的实相讲的就是心真如,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另有种种名称。因为祂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没有一法不从祂出;所以祂是一切法的,是一切法的真际、实际、本际,当你证得第八识时就是亲证真谛而入门了。诸佛对一切法根本的第八识究竟了知,对第八识中的一切种子已经具足现观、具足亲证,所以称之为具足真谛。佛具足了这二谛,所以称为正等正觉。
证严法师怎么解释真谛呢?她的《心灵十境》书中说:出家人以四圣谛、八正道来教导在家人,这就叫做真谛。这种真谛根本与诸法实相的如来藏无关,怎能说是真实谛?而且她们所说的真谛,却又是离开第八识而讲蕴处界缘起性空,成为无因论而且是断灭空的一切法空,这怎么叫作真谛呢?她们这种真谛连世俗谛都扯不上,怎能说是真谛呢?我说这些话都是有证据的,不是空口白话,她的《心灵十境》是白纸黑字的现成证据。所以说现在还真的是末法!统领数百万信众的师,对于世俗谛与真谛等粗浅的名相和内容都不能了解,把佛教的二谛世俗化到这么彻底、这么严重的地步,你能说现在不是末法吗?可喜的是末法之中还有诸位能进入,确实的了知二谛而入门了!如果诸位还没有受持不饮酒戒的话,回家以后真的应该要浮一大白,为自己庆贺一番。只有真实觉了二谛而且透彻源底了,才能称之为正等正觉。二乘人哪里有觉了二谛呢?二乘极果的圣人们只能觉了一谛,名为世俗谛;所以他们都不能称为正等正觉。所以佛灭度之后,所有大阿罗汉、所有大菩萨都不敢自称正等正觉,都没有人敢自称成佛,也没有人敢以佛地自居来统理大众,因为连等觉菩萨都不敢这样自居,何况二乘圣人只觉了一谛?而且还不是究竟的觉了!所以究竟的了知二谛,就是具足亲证二谛;二谛已经具足究竟了,才能称为正等正觉。
 
佛又因为修持净戒,所以具足三明,才能称为明行足,这是第五个名号。明行足就是具足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什么是天眼明?任何一个人只要到达不退位时,佛就会知道这人未来多少劫之后将会成佛,他的佛世界是什么名称,他的佛号是什么,他有多少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他的正法住世多久,像法、末法各住世多久。因为诸佛都有天眼明。这种天眼明不是阿罗汉所有的,因为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只能看到未来八万劫,超过了就看不到了!但诸佛的天眼明没有限制时劫。关于宿命明,大阿罗汉的宿命明最多只能了知八万大劫前的事,超过八万大劫就看不见了,诸佛则无限制。还有漏尽明,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虽然也有漏尽明,可是他们的漏尽明只在世俗谛上漏尽,世俗谛中的法无所不知,但是一碰到真谛就丝毫不知了;诸佛不然,包括习气种子随眠如何断尽,也包括智慧障的所有上烦恼如何断尽,都无所不知,这样的漏尽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因为具足修了这三种明法,所以也都称为明行足——三明已圆满具足。阿罗汉有三明而未具足,所以不能称为明行足;辟支佛也不能称为明行足,所以这是诸佛才有的第五个称号。当我们了知诸佛有明行足的境界时,以这种念佛心来持戒,戒行当然会清净,心地也就跟着清净了,证果就容易了,所以应当念佛。
这三明要如何达成?基本条件就是戒行清净。可是阿罗汉也戒行清净,为什么他们无法像诸佛这样?我告诉你:阿罗汉无法自由自在的变自己的内相分,所以他们无法断尽习气种子的随眠。但是诸佛都要经过二地满心的阶段,在这阶段已经可以自由变自己的内相分,使恶法种子都不能再熏进第八识心田中了。但是阿罗汉连无生法忍的基本的条件——明心——都没有实证,他们如何能究竟清净自己的习气种子随眠呢?当然无法究竟清净戒行。戒行的究竟清净是要从无生法忍中修来的,阿罗汉根本不懂大乘般若种智的无生法忍,如何能证得诸佛的三明究竟境界?当我们了知这一点,就知道:想要成就诸佛的明行足境界,得要亲证大乘无生法忍果,应该先明心,然后清净自心才能证得;想要清净自心就是严持戒行。当你了知这一点,念佛时当然会使戒行清净,不会违犯,所以应当如是念佛,使自己的戒行渐次清净。
诸佛的第六个名号是善逝。诸佛可以永远不再受生于二十五有之中。有人也许想:阿罗汉也可以不再受生于三界二十五有之中,因为他们都可以出离生死。可是阿罗汉如果想要成佛,还得要再受生于三界诸有之中。阿罗汉如果是三明六通者,已经离胎昧了,也可以不再受生于二十五有之中;但因为回小向大及悲愿和成佛的善法欲,因此发愿受生于三界中,但是却能在每一世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会再轮于三界中。不过,并非所有阿罗汉都是三明六通的圣人;如果俱解脱的阿罗汉还没有修学五神通,他还是会有胎昧的;如果是慧解脱的阿罗汉,当然更离不开胎昧,当他们回小向大再来学大乘佛菩提时,一样要重新受生于三界二十五有中,当然不能称为善逝,因为他们的异熟果种都存在,都还有变易生死存在,不是究竟离生死了。但是诸佛究竟断尽阿罗汉所断的分段生死,也究竟断尽变易生死,所以诸佛能称为善逝,所以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能称为善逝。
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若回心大乘,就会像四、五、六地的菩萨一样:乘愿重新来到人间时,前世的姓名与行业都能了知,可是当你要求他:  “你下一世来示现时,能否像佛一样示现为几夫而把一切往世的事情都忘掉?”他们都没有办法,八地、九地菩萨也都没办法,但是诸佛就有这个能耐:明明已经成佛了,乘愿去某世界的某星球受生时,在肉胎出生时示现意生身,指天指地而行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接着把往世的一切事情都忘掉,示同凡夫,这只有诸佛才做得到,任谁都做不到。这也是善逝的境界,能故意隐蔽威神之力、智慧境界与解脱境界,示同凡夫一世修成佛道:以凡夫之身示现成佛。天上天下有谁能做得到呢?没有人做得到!所以诸佛因此才能称为善逝。化缘已毕,舍寿而去,又在另一星球重演一遍这种戏码,不断的度化有缘众生,没有人能如此,所以称为善逝。已经知道善逝的意涵以后再念佛时,心地当然会开始变清净,所以应当以念佛心来令戒行清净。
诸佛还有一个名称:世间解。因为佛已具足了知二种世界:众生世界、国土世界。众生世界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世间:你的五阴世间、十二处世间、十八界世间,这是每一个众生各自的世间。这种世间:人有人的世间,天有天的世间,鬼道众生有鬼道众生的世间,乃至地狱有地狱的世间,各各不同,诸佛都具足了知,所以是世间解。有些人学佛一两年,就说他知道天世间了,其实都是妄语;不说别的,光问他最粗浅的:“初禅天人的五阴发间是怎么回事?”讲不出来了,就反问说:“初禅天人?我又没生到那狸去,我怎么知道!”就扯上一大堆理由。初禅天人都有五支功德,所谓觉、观、一心、喜、乐。我不问他五支,我只问:“初禅天人的天身是怎么回事?”就答不出来了。这样的人说他已经明白天人的世间了,也太荒唐了吧!光是一个初禅天人的色阴就不知道了,还能知道什么呢?所以说他不是真正的了知世间。真正了知世间的人,得要从欲界天人的天身,初禅天、二禅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他们五阴、四阴的内涵都能了知,才只是世间解的一部分。但是诸佛都具足了知三界五趣众生的五阴世间,所以包括畜生世间、饿鬼世间、地狱世间,无不了知,这只是世间解的第一部分。
还有器世间也得了知。器世间:十方虚空无穷无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问他说:“十方虚空有哪些世界?”不知道!有些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过,从七金山、铁围山……等等十重山,七香水海;暂时别说到那么大的世间吧!光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海就好,就不知道了。虚空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所以再问他:“这些世界从哪里来的?这些世界为什么都会有成、住、坏、空的不断变呢?”他也答不出来!说是自然就会如此。可是为什么会这样?一定有原因,不可以说它自然就会成住坏空。凡事皆必有因,不可能无因而有那些现象出现的。十方虚空的器世间从哪里来的?且不说十方虚空的器世间,光说我们这个地球世间就好,是从哪里来的?其实都是从你们各人以及我的如来藏,是从地球上所有有情的如来藏共同运作而来的。为什么能够这样来?这是佛地才能具足知道的,我们目前所知的也只是少分知而已。诸佛对器世间也能具足了知,所以称为世间解。所以,要具足了知众生世间及国土世间,才能称为世间解。这是什么境界?是一切种智的境界,不是诸地菩萨道种智的境界。当你了知世间解的真义,以这种念佛心念佛时,戒行一定会清净,心地也会清净,成佛就很迅速,所以应当念佛。
诸佛的第七个尊称是调御丈夫,因为能调御一切众生,所以称为调御丈夫。有一句话说:“女中丈夫,女中豪杰。”为什么现女人身而被称为丈夫、豪杰?因为能在世间法统理大众无碍,不是因为有力气,而是因为在理,并且没有小家碧玉的扭捏心态,直爽而不偏心,所以处置种种事务时使得大家都心服口服,这就是能调御众生的世间豪杰,以妳成为女中丈夫,表示妳有调御的能力。诸佛又称为调御丈夫,是因为善知众生心与众生境界,并且善知一切器世间境界,因此具备了无量无边的方便善巧来调伏众生心,教导众生如实、如法的利益自己。教导就是  “御”,调伏就是降伏其心;这必须有无量无边的智慧与福德,若无福德而单单只有智慧,也是做不到的;当福德无量无边时,若有贪求无厌的众生来求,也都能调伏他们。他需要一百万,就应允赠送;但是同时要求他遵守约束:不生气、不邪淫、不窃盗、不杀生……等等,立誓遵守而受戒了:若是破了这些戒,就得下地狱。然后送给他一百万元,他若接受了受戒的条件,你就调伏了他;所以有时调御众生,还得要有大福德,不光是靠智慧。诸佛善知众生世间,了知一切众生心,又因为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极大而成为大丈夫;又因为诸佛智慧无量无边,有种种方便,所以能调御众生而成为调御丈夫。我们要与诸佛相比,实在相差太远了。如果想要修到这个境界,只有效法精进修行。可是效法精修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许破戒,一定要保持你的戒行清净,这样就不会违戒了,所以应当如是了知佛是调御丈夫而修行念佛法门。
诸佛第八个尊号是天人师,因为祂能方便教化众生离苦得乐。众生在三界六道中,有种种苦,也有种种恐惧怖畏,都无法消除,但是佛有能力施给众生一切无畏,因为这个缘故,众生乐于亲近祂;因为只要依于佛座而住,什么恐惧都可以消除;既然如此,就可以安心学法。佛当然可以用无量方便来教化众生离苦得乐,诸天天人有苦来求,佛也可以让他一念之间,免离天人的生死,这在经中也有现成的典故,所以天主的五衰之相,当下消除了。这就是说,他的一期生死在一念之间就解决了。佛能这样教导众生离苦得乐,当然是天人师。诸地菩萨因为没有这种大功德,所以在人间示现时有人尊称他说:“您真的是天人师!”他说:“对不起!受当不起。”因为天人师是佛的称号,明明知道自己还没成佛,哪敢受这个称号?所以最多只称度人师,不敢称天人师。纵使诸地菩萨说法时,常常有天人来听法,也不能这样自称,因为这是佛所用的名号,不应当僭越。
最后一个尊称是“佛”,“婆伽婆”。佛也就是婆伽婆,叫作佛陀、Buddha。但是,为什么称为佛?有两个原因:一是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所以称为佛;另外是因为能破四魔,所以称为佛。佛具足了知一切法,无所不知,一切法指的是众生心所起的一切法,所以佛智就称为一切种智。而且,佛具足行一切行,修证成佛所应当修的一切行,都已修过了,具足圆满了,所以称为佛。而且,还要能破四魔;诸位还记得四魔吗?烦恼魔、生死魔、天魔、五阴魔。你们想想看,这四魔,你破了哪一魔?五阴魔都还没有破尽,怎么叫作破魔呢?破五阴魔是慧解脱阿罗汉的证境。大乘菩萨的初步摧破五阴魔成为能取证慧解脱的人,至少也得初地满心。因为初地满心是可以破尽五阴魔的,但是故意不破而保留最后一分思惑;因他觉得破不破尽都没关系,反正那是七地满心的事,眼前不必管它,所以都不以为意,他是能破尽而故意不破尽。可是初地满心能破五阴魔,其它的三魔也还是破不尽的,因为鬼神魔来捣蛋时,若没有护法大善神护持,戒慧直往的初地菩萨是赶不走他的,只能不受影响而已。但是诸佛可以赶走他,只是因为慈悲而不赶他,还要摄受他。五阴魔,光是我们在《楞严经》讲那五阴的境界,你们好多人听过了,可是整理录音带时,整理到“同生基”三个字时已经遗忘了!我们不是讲过了吗?同生基就是行阴,那时不是说行阴熠熠吗?真的讲过了!结果还是忘了,何况能破五阴魔?
至于烦恼魔,其实就是一念无明的四住地烦恼,这也不容易破;对一般学人与大师而言,光是了知就不容易了。所以能破四魔的人就能破天魔,天魔摄在鬼神魔之中。四魔都能破,所以才称之为佛,所以佛另外有一个尊号叫作怖魔。比丘的意思也是怖魔,因为出家了,渐渐会出离魔所掌控的境界,所以魔就恐惧了:“我的魔子魔孙又少了一个。”他恐怕世界众生都入无余涅槃,就空掉了!世界空掉以后,他就没有发挥的舞台,他真的不安于寂寞。比丘就是安于寂寞,这不是魔的境界;所以如法修行的比丘们才能破四魔。若知一切法而且具足一切行,这就称之为佛,称为婆伽婆。当你了知佛这十号的内涵时,你念佛时一定会想:“我为了修学佛法,所以来受戒;受戒是为了想要成佛,然而佛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我应该要清净一些。”想要清净时还能犯戒吗?心心念念想着我要戒行清净,当然戒行就不会被玷污了,所以念佛能让戒行清净。
〖“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
讲记除了以十号对佛观行之外,如果想要让自己的戒行清净,还有另外的方法,就是观察:如来所行与如来的戒定慧,全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来行一切行、如来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都不曾有过一念是为自己而修的。如果心中想着:“我修增上慧学、增上定学、增上戒学,可以迅速成佛。”我告诉你,你将无法修三种增上学,只能够修一般的慧学、定学、戒学,谈不到增上学,增上是指初地开始所修的三学。从初地开始,绝不会起过一念为了自己而求进步,他想的只是为了佛教、为了众生,想去把它圆满;不会想要先把自己的目标达成再来为众生、为佛教做事。除非为佛教、为众生所应做的种种事都已经有人在做了,用不着他了,他才会乐得清闲而为自己修道。如果需要用得着他,绝对不会推辞,他会马上出来做事,不必等人家开口。假使要等人家开口才出来做事,那个人不可能修增上三学的。菩萨应该这样观察:如来无量劫来都是这样修,一切行乃至修戒定慧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的,所以诸佛如来都是以很长久的时间,在不可计算的一世又一世中,对怨家、亲眷都是平等的加以利益而没有差别。
诸地菩萨在无量劫弘法的每一世中,都会遇见过去世的眷属,也都会遇见过去世的怨家,可是当他知道某人是过去世的怨家时,不会起心动念加以排斥。如果有一天自认为是某地的菩萨了,可是遇见过去世的怨家时,心中不高兴而不想帮助他证道,那你的自认为第几地就是大妄语了!因为诸地菩萨都不会这样想的,明知道是怨家,也不会有所计较;乃至当世的怨家,他也愿意接受他们忏悔,然后继续帮助怨家,这样才算是诸地菩萨。诸地菩萨都没有记恨的,会记恨就表示他仍然是地下菩萨——尚未入地。已成为如来,当然是超越诸地的,那当然是怨亲等利,不会有差别心。若说诸佛如来会有差别,那只是观察众生的得道因缘成熟与否:若遇缘未熟的众生,勉强帮助反而会揠苗助长。如来对众生只会有这个差别,但不会有怨亲的差别,因为已经断了烦恼。在诸地已经开始断习气种子随眠时,就不可能会有排斥怨家的事情出现了,何况是佛地呢?所以,佛地已经断尽一切无量烦恼。无量两字就包括所知障的上烦恼在内了。四住地烦恼是有量的,只不过四种住地烦恼而已,但是所知障的上烦恼是无数量的。所以“无量”二字是包括无始无明的恒河沙数上烦恼(又名尘沙惑),诸佛把这些烦恼也都断尽了,所以  一切无量烦恼当然一一皆知。既然如此,我们知道佛的境界时,你的念佛心就一定会清净下来,一定不会再去犯戒。这样念佛,戒行当然就会清净;能这样念佛就是真正懂得念佛的人。所以,真正懂得念佛,还真的是在见道以后。没有见道而说懂得念佛,只是方便说;因为光是十号就不懂了,还能懂得念佛啊?所以应当如是念佛,就能令戒行清净。
再来观察:诸佛都很清楚知道:一一众生都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烦恼而无量世中受大苦恼。诸位想一想: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量世的生死就是众生最大的苦恼,而众生会受这些大苦恼,都是为了一个烦恼:我见。单单只为了一个我见烦恼,所以在无量生死中受大苦恼。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我见烦恼),以及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这四种烦恼,归根究柢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譬如欲界爱是贪爱欲界法,就是贪爱欲界中的色声香味触;但是欲界的贪爱也是从我见而来的,因为有“我”在欲界五欲中享受,所以贪爱欲界法,因为众生觉得“我”真实存在啊!你随便找一个学佛人,向他说:“五蕴无我。”他会说:“对啊!无我。”你突然给他一巴掌:“是谁在痛?”  “你为什么打我?很痛欸!”“我”就跑出来了。你向他说:“这个痛既然也是无我,你干嘛生气?所以你挨我这么一巴掌,算是活该!”他不信,就跟你争执:“我又没有讲错话,你凭什么打我一巴掌?”又是“我”,正因为这个“我”,所以他生气起来了。
众生轮于欲界中起贪,是因为这个“我”;色界爱也是这个“我”,放不下觉知心自己,不愿灭掉觉知心自己;无色界众生还是执着这个  “我”,都是因为这个烦恼而轮无量生死中。外道也有很多人可以不贪,所以他们也有少数人能离开欲界地而证得初禅,所以称为离生喜乐地,死后不再生于欲界中,可是他仍然会再轮下来人间继续受苦;所以显然不是断贪,只是藉禅定来伏贪。所以想要远离无量世的大苦恼,就得要断我见,才能渐渐离开无量世的大苦恼。只要一断我见,犹如《阿含经》讲的,最迟钝的初果人,最多也只不过是七次的人天往返受生,最后生也可以远离三界生死苦恼。那你想想:所有的众生为了一个烦恼而受无量世大苦恼,当然是指我见。由此可知断我见的重要,明不明心倒是其次,见不见佛性倒是其次,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请大家期待《正觉电子报》,再过两、三期就会开始连载《识蕴真义》,要叫你们大家一个个死光光:要你们自己从心中彻底把我死掉。我见最难断的部分是识蕴,假使看得透识蕴的内涵及虚妄,我见是一定可以断的。
“我”如果没有死,帮你悟了如来藏,你将来还是会否定祂,因为仍会认为离念灵知是真实常住的心;这就是古时禅师所骂的:“人家是死了活不了,你是从来不曾死。”就是指这种人:我见根本没有断。我见没有断,帮他悟了实相心以后,还真是后患无穷;你帮他悟了,他还会反过来否定你,还会回头去认离念灵知为常住心、佛地真如。所以,一一众生为一个烦恼而在无量世中受大苦恼,这个烦恼当然就是我见;只要一断我见,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必然会出三界生死。可是,如果断或离贪瞋等法,但是我见没有断,那还是要继续轮生死;断、离贪瞋等法只是一个短时间离开人间的生死,最多只有八万大劫,仍然要回来人间又重新开始人间的生死。所以,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远比明心与见性更重要;明心与见性的重要是为整体佛教,为全体众生而说的;因为如果能明心、见性,渐渐发起道种智,就能护持正法,不让任何人破坏,所以是为全体众生考虑,也为整体佛教考虑的。但是若从每一个人自身的切身利害来考虑,我告诉你: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个使人流生死的最主要烦恼——我见——诸位去禅三之前可得先好好观行,先把它断除。先别急着想:“再过一、两周,我要去禅三了,要赶快参出来:如来藏在哪里?”错了!你要做的是先观行蕴处界的一一法虚妄,先断我见,不可漏掉任何一蕴、一处、一界。我见若能观行很彻底,把它断除了,找到如来藏时稍微为你点一下,你就知道怎么整理了。如果我见断除的观行没做好,找到了如来藏时教你整理,你还是不容易整理好;喝了一整天的水,可是进了小参室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白喝了!但是别人喝无生茶是越喝越欢喜,有好多法出来了,智慧越来越增上;结果你不是,这时越喝越痛苦:“好难喝!这杯水比什么苦药都苦。”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断我见的观行,你在禅三前得要独自坐下来,好好去思惟弄清楚,色受想行识一一弄清楚,十二处一一弄清楚;十八界一一弄清楚:六根、六尘、六识都弄清楚,都观察出来:果然六尘虚妄,六识虚妄,六根也虚妄。当你观行清楚时,就把破参明心的前方便完成了,就不必在禅三道场一次又一次被打回票。只要我见断了,平时也有熏习如来藏体性的正见,当你一找到如来藏时就能承担,自己就能确实体认祂是不是如来藏了。所以修学佛法最重要的还是二乘声闻法的见道——断我见——要你现观能取与所取都是虚妄。
问题是:能取是什么?大师们都弄不清楚。诸位都知道所取了,所取是六尘,六尘虚妄,大师们都会接受,但在能取上面都会误会了。为什么在能取上面产生误会?因为很多大法师、大居士都会教导大家:“我们一念不生时,什么都不分别,心中只要没有语言文字在分别,这时了了分明就是不分别,就是无分别心,就是不取。”错了!请问:“了了分明是不是已经分别完成?”(大众回答:完成了!)是啊!了了分明时就已经是完成分别了,才能了了分明;突然打你一巴掌,你心中还来不及生起骂人的语言文字,就已知道别人打你一巴掌了,也知道别人是没有理由的打你一巴掌;连别人没有理由的打你一巴掌,你都知道,都了了分明了,那不正是分别吗?分别完成了就是取尘啊!换句话说,四加行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要能亲证能取和所取全部虚妄,最主要部分还是在能取的了知心虚妄上做观行,并且要能印顺二取的虚妄,心无怀疑的印定而随顺。能取就是这个觉知心,当你了知六尘时就已经是取六尘完成了,这个能取是虚妄的。换句话说,你要确认了知、能知的心是分别心,分别心就是虚妄法;不但如此,还要观察了知心是否能恒时常在不灭?若不能遍一切时都常在不灭,那祂是依什么藉缘而存在的?要一一把祂存在的藉缘都找出来。当你全都找出来时,就已确认了知心、觉知心是虚妄法,是依他起性而缘起性空,并无自己就能单独存在的自性,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断了我见。
大乘别教见道前有四加行,四加行就是让你现观能取与所取都是虚妄法,完成现观时就断了我见。接着就是大乘的真见道,就是明心而亲证如来藏了。在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如来藏阿赖耶识,你就不会再轮生死,也不会退了!永远不会再去怀疑说:“这个可能不是如来藏,离念灵知应该才是如来藏。”我们会中以前三批退的人,都是我不好:没有先断除他们的我见就直接明示如来藏,所以就会退回离念灵知意识心中。已经现观“知就是取”,如此断了我见,接着帮你证得如来藏时,你就不会再退了。这就是诸位所有亲教师爱护你们的地方,都不为你明讲如来藏,教你自己去参。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借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都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
如来世尊知一切法,所以为了众生而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施能施,大家往往以为最难施的是所有财产,年老时医师叫我别牵挂财产,全都布施给子女,这最难了!有的人说:“不!这不难。”因为真的有人可以把所有财产都捐出去,然后他自己回复到一无所有的状况而出家了。他说:“最难施的是内财。”你要眼睛就挖眼睛,要手就剁手,要整个色身就死给你。可是我告诉你,这还不是最难施的,因为纵使你能作内财外财布施了,但我请你来布施无生法忍,你做不做得到?没办法了!连阿罗汉都做不到,他们最多只能布施二乘的无生忍,但是大乘菩萨的无生法忍就做不到了;因为连般若的总相智都不懂了,还能布施大乘无生法忍的道种智?还早哩!若是连大乘无生法忍都能施,才真的是难施能施,这只有诸佛才做得到;布施一切种智,连等觉菩萨都做不到,最多是布施道种智。
还有难忍能忍,有众生来问佛:“世尊啊!我年老了,快死了!我都没什么依靠,要如何去未来世?”佛绝对不会骂说:“你来见了佛,应该请法,怎么问这个?”这么愚痴的众生,佛也能忍,众生来求人天善法,祂也能教,这叫做能忍。若是一般人,可能心中这么想:“我如果有了无生法忍,谁要是来跟我请法时,问得太浅,我就给他一棒。”这就是没有“生忍”。所以众生来学法时虽然请问的题目很浅,你也愿意为他详细解答;若当时没有充裕时间,就指示:“在下一章会解答,现在没时间,你那时再来听。”绝不会说:“你不该问这个问题,太粗浅了!”不管众生询问多么浅的问题,佛也为你详说。所以佛对那个老人说:“你这一世以来真的悭贪,没有供养三宝,也不对众生布施,所以你往生后世时没有福德可以依靠。”老人家又问:“那我怎么办?”佛说:“你可以先赞叹三宝,赞叹完了就供养三宝,三宝供养完了就孝顺父母,父母如果已经过发,你就去布施众生、利乐有情,有这些善法作依靠,下一世就可以好好的过日子。”佛对世俗众生也是很有耐心的开导,这也是难忍能忍,并不是只有忍众生的瞋恚、贪求无厌。此外,还要在法上忍于众生的愚痴,这也是难忍能忍,佛都能忍。
对凡夫众生而言,最难忍的是如来藏。当你为他明讲如来藏时,众生都没有办法安忍的,心中老是怀疑:祂是不是如来藏?所以必须让众生自己参究出来,才有可能安忍不退。悟了以后能安忍下来,确定祂真正是如来藏,有智慧确认祂是如来藏,有信力认定祂是如来藏,这也是难忍能忍。对众生,你如果直接指出如来藏,告诉他:“这就是如来藏,这是佛法最大密意,法界的最大密意。”我告诉你,他一定忍受不了,他会跟你开骂、诽谤;所以对一般众生来讲,最大的难忍能忍,就是证得法界实相的密意之后而能安忍,确认他自己的如来藏所在而不疑,这是最大的难忍能忍。好在我们现在已有很多人能忍下来,没有退,真是可喜可贺。诸位可以回想当年:刚找到如来藏时,是不是也很怀疑:“这真的是如来藏吗?”现在能忍下来,安住下来,以一切经教来印证确实,这就表示你已是难忍能忍者,所以从今以后,能以忍者自居了。
〖“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善男子!若人受持优婆塞戒,欲净戒者,当作如是修念佛心。若修念佛,是人则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贪瞋痴断,具足成就一切善法。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念佛心,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讲记佛在前面的开示是:在受戒之后,可以使戒行清净而速证解脱果的方法,所以讲解了佛地的功德,教导已受戒的菩萨们要忆念诸佛,使心地变清净而速证解脱果。接着说,诸佛有二种清净法:第一是庄严清净,第二是果报清净。庄严清净是说:在成就佛道的资粮上,都是以正行来成就,不以非正行来成就。譬如福德资粮的庄严,有人是正正当当做生意的;有的人是朝九晚五奉公守法,对自己很苛刻、很勤俭的省下钱财来护持正法,或为众生做事;但是有人实在是不得已,因为他永远都是贫穷的,所以他使了小聪明去小骗,用来护持正法。他想:  “我下辈子得要还他一千倍,但我用这些钱财来护持正法,下辈子可以得到无量倍,就能还那个被骗的人,也可以从此离开贫穷。”因为他这一世根本没办法赚钱。这样庄严来的福德,他的庄严就是不清净的。有人借钱不还,把借来的钱去护持正法,都是属于福德庄严不清净。到未来世虽然能有很多福报来还清欠债了,也还有剩余好多倍的钱财,但这是投机取巧,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想出来的花招,也成功了。但这样的福德庄严是不清净的,若往世曾经这么做过,千万千万不要再做了!因为这件事情会使他未来成佛时的福德庄严不很清净,也会把成佛的时间拖长。然而诸佛的庄严都是清净的,从不以不清净的行为庄严佛菩提。
第二、果报清净:诸佛在佛地的果报,没有不净之法,所以经上说习气烦恼随眠永断无余;因为永断无余,没有一丝一毫习气,所以说果报清净。这二种清净因缘的力量,会导致初十十到后十十,也就是从最前面所作的一百件事情或一百次说法,到最后做的一百件事情或一百次说法,都没有人或天主、天人能说佛有什么过失。
如来还具足了八万音声,所以众生闻之不生厌离。换句话说,诸如来都有无量的方便善巧而为众生说法,让众生各个欢喜接受;所以众生听闻诸佛说法时,都不会产生厌离之心。譬如我说法时,偶而会见到一二个人中途离席不听了,因为他听了不喜欢:“你萧平实老是批评人。”但我其实不是批评别人,而是举证出来作法义辨正,法义辨正与批评别人的身口意行是不同的,有智慧的人都能分清楚。佛若评论外道的法说错了,总是会破斥到体无完肤,但是外道不会当场走人,还是会继续听下去,所以后来就证果而成为佛弟子了。这就是说,佛的八万音声有无量的善巧,让众生听闻以后纵然不愿接受,但也不会讨厌。由于这些因缘,如来超出、胜过一切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因此说,如果有人受持了优婆塞戒以后,想要清净戒行的话,应当如此了知诸佛的种种功德以后而修念佛之心。当这样想念到释迦佛时,这个人就一定会远离内心的恶不净因缘,使意根、意识相应的不净恶因缘灭除;也可以远离外面的——身口——所造的种种邪恶不净因缘,就可以增长悲慧。增长了悲慧,贪瞋痴就可以次第断除,就能够具足成就一切善法。
(原标题:佛的十种名号简介)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