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首先我们引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优婆塞戒经》卷六这里面开示说,佛还没有出现在人间的时候,当时没有佛戒存在人间,那时还没有三归依戒,也就是三归依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借着一世又一世的三归依,并从外相上去了解佛法僧的意涵,终于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让这一位菩萨心得决定,发起了成就佛菩提道的心念,然后就进入初住位;所以清净三归依的福,就使得菩萨可以进一步向亲证佛菩提道迈进,而不是退回外道法之中。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是三归依?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就是归依无上正等正觉——归依福慧两足世尊;归依法就是归依究竟了义正法——归依世尊正教;归依僧就是归依佛教大乘贤圣僧——归依大乘正见菩萨僧。为什么要归依三宝?三宝有什么样的功德呢?契经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庐山莲宗宝鉴》卷10)这就是 admin

2018-07-22

对于事相上面所行的仪轨,我们建议佛对于身行放生业的时候,首先要对此众生说明归依三宝的好处,然后对众生进行三归依;但是这得要有一个前提,也就是自己的三归依戒乃是具足成就的,那些不信因果之人,根本无有三归依的戒体,因此施设再多的仪轨也无归依的功德。不过他们若是如法地随缘买来放生,而不是预定动物的种类与数量而由商人去捕捉者,还是有放生的福德,只是这是杂染 三摩地

2018-07-22

至于事相上的仪轨,佛在行放生业的时候,可以先对这些众生说明归依三宝的好处,然后为这些众生进行三归依,希望它们未来际生得以闻熏佛法成为佛。菩萨如果能够这样如实的作,也就是在放生,就是在护生,同时也是在摄受众生,摄受佛土。------《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66集在家信佛有禁忌吗?>正圜老师 (原标题:清明习俗须知!)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是世尊当时从波罗奈到摩竭陀国的时候,有一天就寄宿在优楼频螺迦叶的住处降伏了火龙,世尊降伏了火龙,又为火龙授了三归依,而且把这一只火龙置在世尊的钵中,放在世尊的钵中让迦叶看,迦叶看了以后叹未曾有。所以这个优楼频螺迦叶知道这样子的道理以后就归依了佛门,佛知道说迦叶的根缘已经渐熟了,所以到尼连河侧的时候,这个时候魔王要请求佛入涅槃,三请世尊都回答他说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受三归依的人,他心目中知道法界的究竟理是佛法僧三宝,这样的法界究竟理,实际上就是以佛所说的理为真正理。佛陀因为证得这个理,所以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三宝都是归于这个理。这个理是哪一个理呢?这个理就是如来藏法,就是大乘法,就是第一义谛,也就是说衪不是第二,而且这个法是没有一个法可以跟衪来相比的;而且除了这个法可以究竟觉悟以外,没有其他的法。所以虽 三摩地

2018-07-22

如来藏能够记录业因,衪清楚是应该,那我们应该怎么清楚呢?这就提到佛法所说的三归依还有五戒。三归五戒就是一个简单的善恶,可以直接实践的善恶的标准。因为受三归依的人,他心目中知道说法界的究竟理是佛法僧三宝,这样的法界究竟理,实际上就是以佛所说的理为真正理。佛陀因为证得这个理,所以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三宝都是归于这个理。这个理是哪一个理呢?这个理就是如 三摩地

2018-07-22

第四,依止力,谓修三归依,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并且求证佛菩提果,由此依止之力,决定能灭先所造久积过罪。上面这些教法,才是正统佛教的清净修行法门,跟相似佛法所说的修行法截然不同,佛当依圣教而行,才能成就真实的解脱,证得涅槃,远离生死轮回之苦。------《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一)》<第056集《广论》对正统佛教之伤害(四)>蔡正元老师(原标题:正统佛教的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真心的归依三宝。如果是真心归依的话,在归依佛之后,他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自在天等等的外道天神;当他归依法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的经典;当他归依僧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 三摩地

2018-07-22

前面单元我们已经为各位简单介绍三归依戒里面:归依佛,终不归依于天魔外道。我们接下来跟各位介绍:归依法,终不归依于外道邪说。什么是外道邪说呢?外道邪说就是对于的修多罗里面他去否定它。譬如说他认为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像这样子就叫做邪说,就叫做外道。除了这个之外,事实上还要知道这个所谓的法的意思就是它是一个轨则。什么样的轨则呢?它指的是就像我们物质有物理学 三摩地

2018-07-22

三归依它是个戒----三归依戒。那它戒什么呢?我们说:“归依佛,终不归依天魔外道;归依法,终不归依外道邪说;归依僧,终不归依外道徒众。”这就是三归依戒所要界限的内容。我们说:“归依佛,终不归依天魔外道”是说佛陀的智慧就是解脱,祂有解脱的智慧。可是外道呢?他是系缚,他是无知的。譬如说天魔外道,这个天魔就是在这个欲界天里面的第六天,就是 三摩地

2018-07-22

就像刚初入佛门受三归依的时候,会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发这样的誓愿,誓愿说要救度一切的众生、要断尽一切的烦恼、要修学一切的法门、最后要成就究竟的佛果。但是在刚刚提到的一神教,比如说在教当中在学主耶稣的人,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爱主,为了要属主、跟主、侍主、传主,要将自己完完全全的交在主的掌管当中, 三摩地

2018-07-22

在《优婆塞戒经》卷5,佛就回答善生优婆塞:何因缘故受三归依?佛说:【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佛的意思就是说:受三归依的目的就是要破除流转生死的无量苦,为了要断尽一切的无明烦恼,领受涅槃的无上寂灭妙乐,以这样的因缘才来受三归依。外道的一神教,当然不知道有三宝可以归依,自然无法破除流转生死的无量苦,以为说上了 三摩地

2018-07-22

就像刚初入佛门受三归依的时候,会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发这样的誓愿,誓愿说要救度一切的众生、要断尽一切的烦恼、要修学一切的法门、最后要成就究竟的佛果。但是在刚刚提到的一神教,比如说在教当中在学主耶稣的人,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爱主,为了要属主、跟主、侍主、传主,要将自己完完全全的交在主的掌管当 三摩地

2018-07-22

佛就回答阿难说:是的,姨母于我有大恩德,但是我对她也多有恩德;因为我的缘故,她才能够得到对于三宝的信心,能行三归依、持守五戒,能观行诸法的苦谛、苦集谛、苦灭谛以及苦灭道谛的四圣谛法,得以建立并且长养对于佛法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像这样子的恩德,即使有人用自己的身体来供养,舍身的功德也无法及得上。这里的意涵就值得我们注意了,意思是说:能够引导 三摩地

2018-07-22

」释提桓因回答说:「我会让这位商主于佛法中升起净信的!」天子说:「天王的话我听进去了,假使商主及太太能受三归依,我就会投生当他们的小孩。」后来释提桓因飞到王舍城日照商主家,日照商主见到帝释天王胜妙庄严,头面礼奉双足,礼帝释天王说:「今日来我寒舍,有何开示?或哪些圣事需要我成就的?」天王回答:「日照阿,我知道你没有小孩,想求小孩,假使从今至寿命结束前 三摩地

2018-07-22

佛就回答阿难说:是的,姨母于我有大恩德,但是我对她也多有恩德;因为我的缘故,她才能够得到对于三宝的信心,能行三归依、持守五戒,能观行诸法的苦谛、苦集谛、苦灭谛以及苦灭道谛的四圣谛法,得以建立并且长养对于佛法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像这样子的恩德,即使有人用自己的身体来供养,舍身的功德也无法及得上。这里的意涵就值得我们注意了,意思是说:能够引导 三摩地

2018-07-22

举例来说,如果有人愿意接受三归依,是不分男女的,只要能够信受因果,信受佛法僧三宝,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一切有智慧的人、有知识的人,只要愿意信受三宝,归依三宝,在如法的三归依以后,一样可以得到三归依的戒体。并不会因为这个人是男是女的种种的差别相,而会有男人可以受三归依、女人不能受三归依的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因为三归依的成就,跟男女相貌没有关系, 三摩地

2018-07-22

四、依止力者:谓修三归依,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并求证佛菩提果,由此依止之力,决定能灭先所造久积过罪。《广论》中也说要依《四法经》3修四力对治,《广论》144页说:【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何等为四,谓能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及依止力。】但是,依《广论》所解说的四法内容,却是曲解《四法经》,不可能对治恶业的增长,反而是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9   10   下一页»   共185条/10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