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我们再来看第九种情形是什么。第九种情形是说,当初禅以后,他在二禅前的无觉有观三昧,他把这个心当作是禅宗证悟的真心如来藏。而这个无觉有观三昧,乃至他是因为他证得初禅以后,努力的伏除性障,在打坐当中对外境无觉,但是对心境是有观;这其实是二禅前的未到地定,但仍然不离见闻觉知的境界,仍然不是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境界。如果把这个定境当中的无觉有观三昧当 三摩地

2018-07-23

“九住心”就是在修定的过程中,这九种安住的心行变化。弥勒菩萨开示九住心,这个过程从最初住、正念住、覆审住、后别住、调柔住、寂静住、降伏住、功用住以及任运住。希望您今天在电视前面,也随着我们这样一个一个地讲解下去,来顺便去感受这九住心的变化;这九住心其实也就是我们的意识心如何安住的过程。首先,“最初住”就是让我们的心安住在所缘的这 三摩地

2018-07-23

谢谢各位收看!阿弥陀佛!-----------------------------------------------------般若禅不是禅定(下)杨正旭老师主讲各位菩萨:阿弥陀佛!在上一集中,我们已经讲完了以定为禅的十个层次当中的九种,也就是讲到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已经讲完,接下来讲无觉无观三昧。从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当中进入了二禅,二禅的等至位当中就是无觉无观三昧。无觉无观这个觉观仍然是针对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十不善业的静息,并不是藏传佛教修行人做不到,而是藏传佛教的法义及戒条规定,使藏传佛教修学者不得不继续造作不善业;在藏传佛教中,除了偷盗之外的九种不善法,所有人都必定要努力修加行的,譬如:藏传佛教口说倡导慈悲心却鼓励要吃众生肉;倡导清净修行却规定要师徒、师兄姊一起合修乐空双运……等,前已细说,此不再赘述。又第四力者,宗喀巴说:【谓修皈 三摩地

2018-07-22

九种:有的人说念佛、持咒就是佛法。这个念佛、持咒仅仅是修学佛法的一个助道法。而且念佛有很多的念佛层次,从持名念佛一直到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乃至于到实相念佛,不同的层次都有不同层次念佛的受用,而且有不同层次念佛的内涵。各位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真正的念佛次第的话,可以请阅本会平实导师所著的《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念佛三昧修学次第》里面,从我们一般人的迷信、 三摩地

2018-07-22

西方极乐世界弥陀世尊悲愿非常非常的广大,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就已经发下了四愿,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有九种往生的方法;从已经证悟的大乘菩萨,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一直到凡夫,哪怕是一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凡夫众生,只要他们一心求生西方,阿弥陀佛都会接引他们往生西方。这并不是说这一些众生有什么了不起的,而是要感谢弥陀世尊的悲愿不可思议!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往 三摩地

2018-07-22

九种假名菩萨是喜欢亲近恶友,难免懈怠与乱心。亲近恶友的结果就难免自高而开始谤法,可是谤法时心里面一定会有很大的压力•:我这样说,会不会是谤法?我说‘阿赖耶识是生灭法’,又常常对别人贬抑阿赖耶识,妄说阿赖耶识心体不是如来藏。这样做,是不是谤法?特别是跟随谤法者,而在谤法者被人破斥以后,心里面会有更大的压力,丧失了信心,对佛法的进修就会 三摩地

2018-07-22

九种假名菩萨是喜欢亲近恶友,难免懈怠与乱心。亲近恶友的结果就难免自高而开始谤法,可是谤法时心里面一定会有很大的压力•:我这样说,会不会是谤法?我说‘阿赖耶识是生灭法’,又常常对别人贬抑阿赖耶识,妄说阿赖耶识心体不是如来藏。这样做,是不是谤法?特别是跟随谤法者,而在谤法者被人破斥以后,心里面会有更大的压力,丧失了信心,对佛法的进修就会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眼识的生起就需要九种缘:一、空缘:空即空间,眼识欲了别种种境界,必须有一空间,如果没有空间,就不能了别境界。二、明缘: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需要光明,若无光明,则黑暗一片,无法分别青黄赤白,所以没有光明也不能了别显色。三、根缘:眼识依于眼扶尘根和胜义根才能生起,若眼的扶尘根或胜义根受损,眼根不能接触外色尘,或虽有接触,所现之影像也随之或大或小变形 三摩地

2018-07-22

第九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分散,由此风力,现九种相。云何为九?所谓眼、耳、鼻、口、大小便处,名为九相。第十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坚鞕,由此风力,即便坚实;复有一风名为普门,吹其胎身,悉令胀满犹如浮囊。十一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曰金刚,由此风力,在于胎中,或上或下,令其身孔皆得通彻。又以风力,使怀胎者或复悲喜,行住坐卧,其性改常,运动手足,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十不善业的静息,并不是藏传佛教修行人做不到,而是藏传佛教的法义及戒条规定,使藏传佛教修学者不得不继续造作不善业;在藏传佛教中,除了偷盗之外的九种不善法,所有人都必定要努力修加行的,譬如:藏传佛教口说倡导慈悲心却鼓励要吃众生肉;倡导清净修行却规定要师徒、师兄姊一起合修乐空双运……等,前已细说,此不再赘述。又第四力者,宗喀巴说:【谓修皈 三摩地

2018-07-22

九种:有的人说念佛、持咒就是佛法。这个念佛、持咒仅仅是修学佛法的一个助道法。而且念佛有很多的念佛层次,从持名念佛一直到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乃至于到实相念佛,不同的层次都有不同层次念佛的受用,而且有不同层次念佛的内涵。各位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真正的念佛次第的话,可以请阅本会平实导师所著的《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念佛三昧修学次第》里面,从我们一般人的迷信、 三摩地

2018-07-22

一向入于空九种涅槃。佛及菩萨得五功德。身形清净常生莲花。身净无垢心亦淡泊。是故诸佛说不淫戒。最胜清净无上功德具足五利。赞叹称美为解脱因不可穷尽。淫为极重无索系缚。譬如老象溺五欲泥。普为一切诸罪根本。淫欲之罪吾今当说汝等一心听淫浊恶万行没溺诸禅定障蔽解脱道善男子女等欲求解脱道远离三界狱火坑五欲河汤火寒冰山解脱生死畏持心如诸佛当持不淫戒欲求长寿天寿命无 三摩地

2018-07-22

一向入于十八大空九种涅槃。佛及菩萨得五功德。身形清淨常生莲花。身淨无垢心亦淡泊。是故诸佛说不淫戒。最胜清淨无上功德具足五利。讚歎称美为解脱因不可穷尽。淫为极重无索繫缚。譬如老象溺五欲泥普为一切诸罪根本。淫欲之罪吾今当说汝等一心听淫浊恶万行没溺诸禅定障蔽解脱道善男子女等欲求解脱道远离三界狱火坑五欲河汤火寒氷山解脱生死畏持心如诸佛当持不淫戒欲求长寿天寿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眼识的生起就需要九种缘:一、空缘:空即空间,眼识欲了别种种境界,必须有一空间,如果没有空间,就不能了别境界。二、明缘: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需要光明,若无光明,则黑暗一片,无法分别青黄赤白,所以没有光明也不能了别显色。三、根缘:眼识依于眼扶尘根和胜义根才能生起,若眼的扶尘根或胜义根受损,眼根不能接触外色尘,或虽有接触,所现之影像也随之或大或小变形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眼识的生起就需要九种缘:一、空缘:空即空间,眼识欲了别种种境界,必须有一空间,如果没有空间,就不能了别境界。二、明缘: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需要光明,若无光明,则黑暗一片,无法分别青黄赤白,所以没有光明也不能了别显色。三、根缘:眼识依于眼扶尘根和胜义根才能生起,若眼的扶尘根或胜义根受损,眼根不能接触外色尘,或虽有接触,所现之影像也随之或大或小变形 三摩地

2018-07-21

九种事。二十九种事。文殊师利。所言四种事者。谓闻事。归依事。学事。菩提事。是名四种事。文殊师利。所言九种事者。谓施设事。众生向受用事。向生事。向生住事。向染净事。向种种事。能说事。可说事。眷属事。是名九种事。文殊师利。所言二十九事者。谓依烦恼对染诸行事。随顺事。何者是随顺事。谓随顺彼人相未来世生因事故。依法相未来行因事。依净分观事。即彼处修行事。令 三摩地

2018-07-21

九种法与其相应。一者不可思量。二者微细。三者真实。四者道理甚深。五者不可见。六者难通达。七者常。八者在。九者寂。十者恒。十一清凉。十二遍满。十三无分别。十四无著。十五无碍。十六随顺。十七不可执。十八大净。十九澄清。此十九法与无上菩提恒不相离。故名菩提相应之法。阿难。何者是菩提行处。三种道理显现三身。一者甚深道理。二者广大道理。三者万德道理。阿难。 三摩地

2018-07-21

第二业缘得九种相。一者足下轮相。二者足踝佣满。三者手足十指网密。四者皮肤细软。五者得七处满。六者两肩平整两腋下满。七者臂佣圆。八者舌广长。九者师子臆。第三业缘得五种相。一者指纤长。二者脚跟长。三者身端不曲。四者横竖量等。五者颈圆净。第四业缘得诸余相。复次阿难。若十方一切众生俱行十善。如此功德更百倍增长。以此业缘。惟得菩萨一毛之相入一切毛。功德更百倍 三摩地

2018-07-21

十种不净乃至九种清净而复不听。佛告迦叶。亦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云何如来。称赞鱼肉为美食耶。善男子。我亦不说鱼肉之属为美食也。我说甘蔗粳米石蜜一切谷麦及黑石蜜乳酪苏油。以为美食。虽说应畜种种衣服。所应畜者要是坏色。何况贪着是鱼肉味。迦叶复言。如来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种味乳酪酪浆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诸衣服憍奢耶衣珂贝皮革金银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   共46条/3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