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修学二乘法,就算是他有证得二乘菩提的无学果,当他们布施正法时仍然是有施而无波罗蜜,他们为人宣说二乘菩提作法施时,仍然是有施而非波罗蜜,因为他们没有到达解脱的彼岸:如来藏本心实际。他们证得解脱而出离三界、免除生死了,只是他们的十八界自我灭失了,但是彼岸如来藏仍然不知,而他们也都消失不存在了,那又如何叫做上了解脱的彼岸?只有证得如来藏了才能叫作上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比丘戒规定是日中一食的,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餐;在二乘法中,最多是早上过堂以后中午再过堂受食,午后就不许受食了;你若做不到这一项,将来如何出家修行呢?但在大乘法中则有开缘,所以晚上还可以再吃一餐,这是因为大乘比丘、比丘尼与二乘出家众不同;二乘人出家之后,不为众生做很多事情,不必熬夜为众生做事,所以不需要晚上再吃一餐。他们出家后是以托钵而得到食物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没有取受执着的意思要弄清楚,因为我们与二乘法不同;二乘法的圣人是托了钵、用过斋,回到安止的地方,洗了钵、脚洗过,他就入灭尽定去了。你特地送一件天衣给他穿,他也不要;你若是在他入了灭尽定时,帮他披在身上而供养他,他一出定看到了,会犹如被毒蛇所咬一样,马上丢出去,他出定后的下意识动作就是丢掉,没有经过思惟就丢了,二乘人就是这样。但是菩萨不然,菩萨是: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比丘戒规定是日中一食的,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餐;在二乘法中,最多是早上过堂以后中午再过堂受食,午后就不许受食了;你若做不到这一项,将来如何出家修行呢?但在大乘法中则有开缘,所以晚上还可以再吃一餐,这是因为大乘比丘、比丘尼与二乘出家众不同;二乘人出家之后,不为众生做很多事情,不必熬夜为众生做事,所以不需要晚上再吃一餐。他们出家后是以托钵而得到食物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比丘戒规定是日中一食的,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餐;在二乘法中,最多是早上过堂以后中午再过堂受食,午后就不许受食了;你若做不到这一项,将来如何出家修行呢?但在大乘法中则有开缘,所以晚上还可以再吃一餐,这是因为大乘比丘、比丘尼与二乘出家众不同;二乘人出家之后,不为众生做很多事情,不必熬夜为众生做事,所以不需要晚上再吃一餐。他们出家后是以托钵而得到食物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只有在二乘法中,出家尊贵于在家,男众尊贵于女众。可是大乘法中没有这种差别,在大乘法中是一律平等的,只看证量高低的差别;可是从证量差别来看待时,其实也是平等的,只要你证量到了,你就是这个果位,不管你是男众、女众、出家、在家。可是如果在声闻法中,比丘尼出家成为长老之后,若遇到一个新剃度的戒疤还没有干的比丘,她照样得要跟他顶礼,这就是二乘法中的男尊女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法中之在家人,虽亦偶有证得四果者,虽可名之为圣,然犹不得名之为僧;以二乘菩提法中,必须舍世俗家而身披僧衣者,方可名之为僧故。大乘法则不然,譬如华严五十三参之初地至十地菩萨,多现在家相,少现出家相;非为不能舍离贪欲、名闻、眷属、财富,实乃因为一切种智妙法之亲证者,皆须在此中修学实证故,若离世俗烦恼则不能发起一切种智之亲证因缘故,则无一切种智妙法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长阿含经》中佛已经讲出二观了:二乘法的出离观、大乘法的安隐观。出离观就是蕴处界我消灭而进入无余涅槃,出离三界生死。但是出离三界而出生死苦,阿罗汉们不是觉得很安隐的,心中总是想:“我把六根六尘六识都灭了,最重要的意根与意识都根本不存在了,一切所知的我都已不存在而称为无余涅槃,完全的无我时是不是断灭?”诸位想想看!会不会疑?如果你成为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长阿含经》中佛已经讲出二观了:二乘法的出离观、大乘法的安隐观。出离观就是蕴处界我消灭而进入无余涅槃,出离三界生死。但是出离三界而出生死苦,阿罗汉们不是觉得很安隐的,心中总是想:“我把六根六尘六识都灭了,最重要的意根与意识都根本不存在了,一切所知的我都已不存在而称为无余涅槃,完全的无我时是不是断灭?”诸位想想看!会不会疑?如果你成为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法固然依旧是以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法性作为解脱法的所依,但是实证上则不须亲证真如;所以有些人假使不乐念真如,仍然可以修学二乘菩提;譬如声闻乘中的阿罗汉们,譬如缘觉乘中的辟支佛们,都没有证得自心本具的第八识真如法性,可是他们照样能够取证解脱果;因为解脱果是由于断除子我见、以及断除了我执,证得五蕴的缘起性空而得到解脱果,不必亲证第八识真如心的,所以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法中之在家人,虽亦偶有证得四果者,虽可名之为圣,然犹不得名之为僧;以二乘菩提法中,必须舍世俗家而身披僧衣者,方可名之为僧故。大乘法则不然,譬如华严五十三参之初地至十地菩萨,多现在家相,少现出家相;非为不能舍离贪欲、名闻、眷属、财富,实乃因为一切种智妙法之亲证者,皆须在此中修学实证故,若离世俗烦恼则不能发起一切种智之亲证因缘故,则无一切种智妙法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余虚空、能量、冥性更不足论,托之于渺渺无物,虚邈之中,以为必当如是,则一切业果惟其所持,则业果业因如何不混淆其中,众生修业各自不同,业因成就,如何染杂同会?如果各自业因独自存在,何须说有虚空、能量、冥性?何须附会之?而且附会,究竟何为?虚空无物,小乘法定虚空为「色边色」,为物质以外之处,不过强立而名之,毕竟不实,以不实之物说有自性,此物何生万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偏偏菩萨的每一个阶位都一定要有相对应的福德,这一点要求远比二乘法要严格得多,所以菩萨要成就的佛果,祂必须是福慧两足尊。所以福德累积到什麽地步,智慧的证悟才有可能到什麽地步。」这一点我们要谨记在心!...............「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的确人生是苦的,所以我们要不停地修行累积福德、智慧,要往解脱和成佛之道迈进。而如果当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法与二乘法在诸法无我的现观上是有所差异的。二乘法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无常、苦、空、无我以及缘起性空,没有真实不坏的自在体性,这是二乘人所观的“人无我”;二乘的“法无我”,则是依蕴处界人无我为中心,现观蕴处界诸法都是缘生缘灭,一切法是缘起性空,无有真实我,而称为法无我。二乘人的人无我、法无我,也必须依涅槃寂静的本识入胎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一种、因为佛乘甚深难解,如果佛一开始出来就讲大乘法,那么很多人是无法信受的;单就一个二乘法的我见的内涵,就好多人都听不懂了,而不要说讲如来藏这样的一个如此甚深微妙的法。所以祂必须先把比较简单的二乘法拿出来说,因为二乘法只要一辈子努力去做就可以修成,但是大乘佛法,他必须走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佛为了要让大家信受祂所说的法的缘故,必须把二乘法先提出来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佛教他修二乘法,就是要把五阴十八界灭掉,因为五阴十八界都是虚妄的,所以当他要把五阴十八界灭掉之前,一定要让他相信有个如来藏。所以这些修二乘的阿罗汉,因为相信有个如来藏,虽然不证如来藏,但是因为相信佛所说的话的缘故,所以他就能够把五阴十八界灭掉,入无余涅槃去了。所以,因为阿罗汉害怕把五阴十八界灭掉变成断灭,所以佛才说有个如来藏,但是并没有跟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告诉新发心的菩萨说:“大乘非佛说,只有二乘法才是佛所说。二乘法就是成佛之道,没有如来藏可证,第七识和第八识都只是佛的方便说。”要不然就说(大乘经典)是后来的人假造的,然后讲“入涅槃就是成佛,所以阿罗汉就是佛”……,等等等等。这一类的说法现在的确已经弥漫在整个佛教界,而且积非成是,劣币要驱逐良币。这些都是佛早已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389)十、「离心意识」之真义(一)二乘法中所谓之「心意识」皆是指同一意识心,即是未来名心、过去名意、现在名识,与大乘法所说心、意、识的意义不同。是故「离心意识」即是远离未来、过去、现在一切意识之执着,也就是离三世意识心之我见与我执。《杂阿含经》卷第二百八十九经:「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说,大乘法和二乘法在修、断上有许多层次浅深的差别,不可一概而论。然而真正如法的南传佛法之内观禅,设使可以使人修成法念处观,断尽有爱住地,从此不再以四空定中之微细觉知心为我、为我所,我见完全断尽而得慧解脱,成为阿罗汉,舍报以后能够取证无余涅槃;却仍然无法了知菩萨修祖师禅,于见道时身见、我见俱断,所证得涅槃本际、中道实相的境界。由此来看,南传佛法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阿含中之二乘法乃第二时第一教,然已隐含大乘法教于其中,今人不明,妄以如来藏非真,妄以唯识为假想观,非悟者也。唯识如来藏经典既是最后说,应是最究竟法。乃竟以先说之方便化城法而非议后说之究竟法,宁有斯理?譬如世间法律,后立之法优于先立之法,母法优于子法。佛法亦如是,后说之法究竟于先说之法,唯识如来藏系经典诸法是母,是根本;除去母法,则余般若法空及二乘我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