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般在第六信位、第七信位的不退心、回向心具足的时候,就一定会乐于归依三宝;在第九信位戒心具足的时候,就会乐于受持五戒十善、乃至六波罗蜜;当第十信位愿心具足的时候,就会勇于发起四宏誓愿,进入初住位,开始于外门修学六波罗蜜。而且十信位的修行具足的状况,除了对于三宝的信心之外,也包含对善知识、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于菩萨愿、菩萨行、菩萨善巧方便等等的种种信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前面提到,菩萨之前在修学人天善法的时候,就已经修学了五戒十善。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尊所开示的第一义正理,所以这时候五戒就称为第一义戒;而如果没有依于三宝来受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间凡夫的杂染妄想来受戒,所以就只能称为世间戒,那么就会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 三摩地

2018-07-23

李元松先生说:针对禅师们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印顺法师曾给予批评,大意是:禅师们太过于强调修证了,以致无法了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萨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萨行,以五戒十善的凡夫身来力行菩萨道,相信以此‘上求下化’的发心,未来世必能再转生为人继续修行。一个佛应该有此信心,并在此安心。印顺法师以这样的话劝勉学佛人,当然没有错。但他接着批评说:禅者无法 三摩地

2018-07-23

修上品五戒十善的人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人生人,然后把五戒十善综合合起来叫作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闻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而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合称为解脱道。而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那我偏偏要说这样的说法是:口说三乘,又说五乘,然后有时候又加说大乘不共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五戒十善是一个福呢?这里跟大家讲五戒的内容:五戒可以得人身,为什么五戒会得人身呢?因为他能够持不杀、盗、淫、妄、酒,这些对象都是在人间的一个基本,因为不侵犯到别人,所以这个戒可以让我们能够再降生到人间。至于十善就更进一步,那就是身三、口四、意三,从十戒里面再把它细分,譬如身三、口四、意三,身就是杀、盗、淫,这个都是身所造的,这三个恶业我们不作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就其遮止恶业面向而言,虽无施舍财物之表面作为,但从除恶的角度来说,若能行人天善法(五戒十善)亦名布施。故《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三言:不杀不瞋是无畏施,不盗不贪是财施,离口四过,不淫不痴是法施。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在第六信位、第七信位的不退心、回向心具足的时候,就一定会乐于归依三宝;在第九信位戒心具足的时候,就会乐于受持五戒十善、乃至六波罗蜜;当第十信位愿心具足的时候,就会勇于发起四宏誓愿,进入初住位,开始于外门修学六波罗蜜。而且十信位的修行具足的状况,除了对于三宝的信心之外,也包含对善知识、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于菩萨愿、菩萨行、菩萨善巧方便等等的种种信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前面提到,菩萨之前在修学人天善法的时候,就已经修学了五戒十善。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尊所开示的第一义正理,所以这时候五戒就称为第一义戒;而如果没有依于三宝来受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间凡夫的杂染妄想来受戒,所以就只能称为世间戒,那么就会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往世的五阴造了人天善业,应该往生欲界天受报;可是因为你发了愿,愿意留在人间继续修学佛法、利乐众生,所以不受天报,过去行五戒十善所应得的欲界天身的果报,时节因缘就不成熟,所以报器的欲界天身因这个因缘就不成熟、不具足,往世的天业就不受报。所以业缘纵使成熟了,来世想要受报也得要待时与待器。好,那么这个业呢,再讲得详细一点,它会成为一种势力,成为一种我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不应该犯五戒十善,不应该犯菩萨戒,乃至小小的行为但可能会危害正法的事情,也不应该犯!但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习惯不敢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也不敢得罪我们,因此我们犯了一些小过失或大过失,有时候别人也不敢跟我们讲,因为怕得罪我们!怕我们听了会生气!但这样我们永远也不能改正自己的过失了!菩萨道中如果有很多善友,如古人说:“友直、友谅 三摩地

2018-07-23

他们共同的特性是讲因果,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做人就要多行善,广泛地累积福德,才会有快乐自在的人生,所以要持守五戒十善。我们会发现,有关于五戒十善的内容,已经散布在古印度哈拉巴文化与吠陀文化之中,教导众生要守人伦常规、要敬神事天;所以,传统的印度文化中,对于祭祀非常的看重,认为最重要的智慧是人类自己无法创造出来的,必须要藉由神明才能够得的到。例 三摩地

2018-07-22

何况如果我们多造五戒十善的话,那么在今生的色身坏掉之后,第八识如来藏还会继续帮我们在人间或者天界制造出下一世受善报、乐报的人天色身;我们何苦自寻烦恼,想方设法用这么不自然的方式来制造复制人呢?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去做这种短利长害的愚痴作为的。总之,如果真的懂了本不生灭的如来藏以及善恶因果、六道轮回的正理之后,我们就应该要了解:每一期的生命本来 三摩地

2018-07-22

修上品五戒十善的人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人生人,然后把五戒十善综合合起来叫作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闻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而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合称为解脱道。而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那我偏偏要说这样的说法是:口说三乘,又说五乘,然后有时候又加说大乘不共,其实都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能依照人伦的三纲五常而行,也不违背五戒十善的奉行,菩萨就可以常常生于人天之间。然而从另外一个层次来看,当众生于声闻性、菩萨性不定的过程中,往往是在三界流转不停的。我们周遭的眷属不是也有的在熏习佛法吗?但是,遇到善知识的缘还不是那么成熟的状况下,这个时候,当然就希望这一些众生能够常常生在人天之间。不是也有一些善知识在推广教授人天善法吗?譬如说中 三摩地

2018-07-22

学人念天的时候,正可以自我观察:是否也具足这些庄严,以作为来世继续行菩萨道的依凭;所以也随喜于五戒十善的修学,当然就会有福庄严。然而,菩萨自知可以生而为天人的福德庄严,却发愿说:再回到人间利乐有情,然而可以受用过去生修学五戒、十善所得的福德,并且也可以在利益众生的他庄严之中,更加自庄严。菩萨为什么发愿回到人间,而不往生到天界去受乐?因为菩萨很清楚地 三摩地

2018-07-22

他们共同的特性是讲因果,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做人就要多行善,广泛地累积福德,才会有快乐自在的人生,所以要持守五戒十善。我们会发现,有关于五戒十善的内容,已经散布在古印度哈拉巴文化与吠陀文化之中,教导众生要守人伦常规、要敬神事天;所以,传统的印度文化中,对于祭祀非常的看重,认为最重要的智慧是人类自己无法创造出来的,必须要藉由神明才能够得的到。例 admin

2018-07-22

您也许可以不去知道关于僧团戒律的细节,但是至少佛所开示的五戒十善的道理,也是判断善知识的标准;所以,当如果说您眼前的所谓的善知识,如果不能守五戒十善的话,哪怕他用什么理由去说这个是开缘,各位也得要小心判断。接下来,我们除了说戒律的重要,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单独立律宗到底合不合宜呢?我们说,你如果单独持律的话,至少从律典上面来看,律典上面并没有我们在 admin

2018-07-22

何况如果我们多造五戒十善的话,那么在今生的色身坏掉之后,第八识如来藏还会继续帮我们在人间或者天界制造出下一世受善报、乐报的人天色身;我们何苦自寻烦恼,想方设法用这么不自然的方式来制造复制人呢?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去做这种短利长害的愚痴作为的。总之,如果真的懂了本不生灭的如来藏以及善恶因果、六道轮回的正理之后,我们就应该要了解:每一期的生命本来 三摩地

2018-07-22

许多人觉得行五戒十善比三归五戒还要多,可是没有究竟归依,为什么?因为他只有表相上的归依,因为他没有相信法界实相,而且还诽谤法界实相。所以这样的人就会想:反正我就是不要如来藏法,我就是要发明另外一种业果报的轮回系统。可是佛法是发明的吗?以前有无量诸佛,现在有无量诸佛,以后有无量诸佛,佛永远没有灭度,佛只会越来越多,这样菩萨来成就佛果,哪里是创造的?可 三摩地

2018-07-22

许多人觉得说:我行五戒十善,然后我比你刚刚说三归五戒还要多。可是他没有究竟归依,为什么?因为他只有表相上的归依,他说:我也归依佛啊!我也自归依啊!我都照你念啊!你为什说我没有究竟归依呢?因为你没有相信法界实相,而且还诽谤法界实相。他说:我没有啊!我说的是你说的是一些外道法。那你这个时候就跟他讲:你认为如来藏是外道法?是啊!因为这个是自性见,因为衪会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82条/5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