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既然具足如来示现的无量妙德,从此以后就可以对十方如来与一切众生都随顺了。因为他有了实相般若智慧,而且又见性分明,或者由于深入般若实相智慧而渐次到达十住位,能够出世说法分担如来家业;所以心中非常的欢喜,当然就能够十方随顺欢喜而行,不论往生到任何佛世界去,都一定是欢喜勤行菩萨道的人,所以名为欢喜行。也就是说,初行位的菩萨,由于已经是深入般若实相智慧,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是你们应该建立的第一个知见,你应该去观察你的导师、亲教师还有没有深重的众生习性?如果悟后还在习种性位里面,那就表示说这个人悟后没有进步,但并不是法有错误而使他这样。法有没有错误?引据三乘经典来印证,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们要说的是:证悟了也只是发起见地的菩萨,他的般若见地还没有通达,离通达位的初地还远著;解脱果上的证量也还没有到达薄地(二果)、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一种是大悲之相,就是会哀愍一切受苦的众生。第二种是大信之相,就是会爱乐一切的大乘法。第三种是大忍之相,就是能够安忍于一切难行之行。第四种的大行之相,就是能够遍行六波罗蜜多。这是因为性种性菩萨的本性中,善根具足的缘故,所以就会显现出大悲、大信、大忍以及大行这四种性相出来。佛陀也在《菩萨地持经》当中曾经这么说:具足发起菩萨性的有情,会显现出六波罗蜜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初回向位叫做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你所有的身、口、意行,统统是为了救护众生:使你所救的众生可以离开众生相。那么众生相是什么?众生相就是五蕴相,就是我相──以五蕴为我,以觉知心为我,以十八界为我,这就是众生相。众生相就是《般若经》所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从我见相而生。可是众生长夜无明,他们不能了解什么叫做众生相,所以我们应当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他还有一个心念,喜欢在欲界里面度众生,这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就是喜欢色界的境界,比如我们有人悟了以后,性障除了,本身也有定力了,结果初禅善根发,色身常常有乐触。然后他心里生起喜欢贪着的心——喜欢这个乐触,所以时常将心向内收敛,让乐触在身中出现,这个,就是色界爱的结,喜欢色界里面的境界。比如有人证得二禅——心喜。二禅之中无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道种性的修行之一就是要广集入地所需的无量福德,但是广集福德的方式却得要心心念念回向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作,要回向众生成就佛道的一切愿行,也就得要有修道性的建立;菩萨修道性就是要破邪显正,但是破邪显正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救护众生;破邪显正的作用乃是要以悲心为基准,念念回向救护众生,所以叫做十回向,是从初回向位将一切身口意行都回向救护众生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性种性的菩萨,也就是十行位的菩萨,除了要发起菩萨性之外,还得要注意,这十个位阶又叫做「十行」,既然叫做「行」,那「行」乃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得要将你的「菩萨性」在身行、口行、意行上面显发出来,甚至长养扩大,所以十行位又有一个名字叫做「十长养」,从发趣到长养;那显然这位菩萨不仅仅发起菩萨性、发起菩提心,还将此菩萨性扩大长养,而落实在自己的身口意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十行位满心之前都还有可能上心作中、中心作下啊!从这里就知道佛菩提道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法,因此假使有人明心之后退转到声闻法中只求解脱,不愿再来人间利乐众生,那也是正常的,一点儿都不奇怪!外面的人不知道,就说:哎呀!明心了还会退转?那一定不是。谁说明心不会退转的?佛度的人明心以后般若正观现在前,也都还有八万人退转了,这在律经中已经讲过了!而且佛准备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4,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5,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6,第五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7,第五十二地之心称为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再来是善财大士参访的十住位菩萨:第十一参比丘善现、第十二参童子释天主、第十三参优婆夷自在、第十四参长者甘露顶、第十五参长者法宝周罗、第十六参长者普眼妙香、第十七参国王满足、第十八参国王大光、第十九参优婆夷不动、第二十参外道随顺一切众生。在十行位中,第二十一参长者青莲华香、第二十二参海师自在、第二十三参长者无上胜、第二十四参比丘尼狮子奋迅、第二十五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佛陀接着说,要供养智波罗蜜,要供养智方,事实上还有四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要庄严菩提,庄严菩提,佛陀就有说,是因为修智慧而获得初地,也就是说在佛法的修证上面,如果要获得初地以上的证量,他一定要有修智慧的法门,获得智慧才有可能。其实不只是初地,其实在三贤位的七住位以上,也都要有实证智慧,这样才能够说他能够获得三贤位的智慧,才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大悲心的驱策,为什么呢?因为他看见这么多众生都被那些大小善知识所误导了,好可怜!如果入了涅盘,不再来受生度他们,他们将来不晓得要怎样流转,一不小心又堕入三恶道去了,好可怜呀!因为这个悲心,所以他就留惑润生起受生愿,发起十无尽愿,这就是他的增上意乐。由于这两个原因,他就重新去入胎。所以三地满心的菩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俱足,他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有哪十种相呢?像初地欢喜地,欢喜地自从实证如来藏,通达真如进入修道以后,为利益一切众生,为求无上佛道,所发起的清净增上意乐这样的大愿,发起十无尽愿;他是从初地到十地,坚固而渐次渐深的,好像海水一样次第渐深的。二地离垢地,二地菩萨性戒具足,于一切菩萨的戒行、威仪中已经远离一切微细的毁戒犯戒的戒垢了,而不受一切破戒尸;就像海水一样,有死尸一定浮上海面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这个现观,所以他能够对治到意根,使得意根对于一世一世的菩萨修行,不再贪着菩萨对于利益众生、给众生种种利益之后,众生的种种回报——那也犹如梦幻;所以也不贪着于众生的种种的供养、恭敬或是种种的亲近、乐爱,他都不贪着;所以就能够使得意根的染污性,逐渐被对治而逐渐转变清净。这样子才是真正的现观,而现观能够成就,而对治到意根。能够实证如梦观,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将以被尊称为万世译经师的鸠摩罗什菩萨(公元344年~413年)为代表,串联前后的史实,藉以说明此段东移的殊胜法缘:莫非是诸佛菩萨悲愍此间众生,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而使珍贵的世尊至今得以持续存在地球上!从历史文献上的记载可知:佛法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汉地,约七十年后,佛教僧伽才入汉地传法。而汉人开始出家,也是在此之后的事──东汉明帝永平七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于是他起了憍慢心,一日于静室中,自起一念言:世界法中津途〔编按,津途者,门径之意〕甚多,想要自创教派、自立门户、度化众生。这时,有一位大龙菩萨立刻感知其念,不希望他于佛陀之外别立门户。大龙菩萨基于慈悲悯念,即以大神通力,将龙树菩萨摄入龙宫,开七宝经函,出示种种大乘方等经典,他看到了前所未闻的经典,这时龙树方才知道自己以往的无知,以前根本未能好好地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公元2004年初夏,导师鉴于台湾广大佛弟子众,数十年来恭敬供养三宝,广积福德,慈济众生,兴善止恶,已具承受世尊正法之因缘果报,为广利有福佛子明白如何消除烦恼障及所知障,发起世间、出世间智,乃将《起信论讲记》交由同修会编辑成书陆续出版。亦可预见,此举将在未来佛教史上列为重要的记事,影响后世深远。“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⑤又发大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⑥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麁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明心之后再继续参究:如何是佛性?功夫和慧力都具足了,一念相应时就可以眼见佛性而不退失,这个境界,依照《大般涅槃经》卷28判为十住菩萨,世尊说: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闻有佛性如来之身。世尊说,见佛性有两种,一种是闻见,一种是眼见。闻见佛性是说一切众生乃至于还没有进入第十住的菩萨,听见人家说一切众生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进修三地所应进修无生法忍一切种智,于因缘具足发起三昧乐意生身,得至诸佛世界供养诸佛及到诸方世界度众生说法,观察此意生身所说佛法,犹如山谷回响,成就谷响现观(观察自己所生意生身远至他方世界为众生所说诸法,为此世界色身中之意根及意识所缘犹如山谷回响之观行),便满三地心。成就三地满地心后,复转入四地入地心,广修四地无生法忍一切种智(观察安立谛十六心)。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