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从声闻佛法来讲,正统的解脱戒是声闻戒,也就是说出家受持比丘戒、比丘尼戒,这叫作声闻法中的正统解脱戒;受出家戒具足,目的是为求出三界,所以叫作解脱戒。但是除了这个解脱戒以外,还有别种的解脱,解脱境界各不相同,所以名为别别解脱;由于别别解脱,所以有种种与别别解脱相应的戒法存在。这个别解脱戒,当然不是宗喀巴讲的别解脱戒;宗喀巴另外施设,把别解脱戒的名称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乘是载运的意思,是说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各以所修的法道为乘载工具,载运到各自所要去的地方;像人乘是乘载到人道,天乘是乘载到天道,声闻、缘觉乘是载运声闻、缘觉二乘人出离三界、永断生死,而佛乘也就是菩萨乘,则是载运大乘菩萨,虽永远不出三界,却要断除三界烦恼,还要成就究竟佛果。很明显,这五种乘载工具力有大小,载有远近,就好像一般人骑自行车,只能在自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若能如法忏悔者,当依二种观门修,一者观事灭罪门,二者观理灭罪门……。」至于「未婚男女朋友在婚前发生淫行」的问题,有请示过导师,导师开示的大意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情况是证得解脱果以后,不很执着无余涅槃的人才会相应到这个无明;譬如菩萨证得阿罗汉果,已能出三界分段生死了,然后想到将来入了无余涅槃时是把我自己灭了,真正的无我;有我就轮回生死了,可是六根、六识、六尘都灭失而不存在了,自我消失以后,无余涅槃中并不是有蕴处界我的任何一法仍然存在,那么无余涅槃中到底是什么呢?证得阿罗汉果的菩萨们想到这一点时,才会想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声闻佛法来讲,正统的解脱戒是声闻戒,也就是说出家受持比丘戒、比丘尼戒,这叫作声闻法中的正统解脱戒;受出家戒具足,目的是为求出三界,所以叫作解脱戒。但是除了这个解脱戒以外,还有别种的解脱,解脱境界各不相同,所以名为别别解脱;由于别别解脱,所以有种种与别别解脱相应的戒法存在。这个别解脱戒,当然不是宗喀巴讲的别解脱戒;宗喀巴另外施设,把别解脱戒的名称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若能如法忏悔者,当依二种观门修,一者观事灭罪门,二者观理灭罪门……。」至于「未婚男女朋友在婚前发生淫行」的问题,有请示过导师,导师开示的大意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佛不同,佛是从实相来说,或者从二乘的声闻戒来讲,是从出三界的立场来看待戒法的,因此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从心中直接把怨恨、仇恨舍弃了,因此而不杀人,所以心地能以清净心来庄严,不是用压抑的方法去受持不杀人戒,而是以舍弃嗔恨之后的无我心来受持不杀人戒,所以佛能清净庄严不杀戒;但是外道们对不杀戒的庄严,是以恐惧后世果报来庄严的,所以是不清净的。同样的,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们的概念是这样子的,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面,是要疾出三界,能够脱离生死轮回来出三界。所以如果以这个眼光来看,的确出家就比较殊胜,因为他连世间事,连孝养父母、照顾子女的事情,乃至照顾社会,对国家社会的种种的贡献之事他都不作的。因为他要疾求涅槃、要出离三界,不管世事,这样子当然出家是最殊胜的,是应该以出家为重的。可是那样子不是真正的佛法,因为佛法最后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因为阿罗汉具有解脱出三界的智慧,具有外道所没有的漏尽明,也已经完全断尽三界爱的烦恼,而出离三界生死苦;如果是又加修四禅八定、灭尽定,而发起了神通,成为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的话,就能够随时随地舍身而入无余涅盘,也可以了达八万大劫中的生死之事。虽然说大阿罗汉的三明六通,是远远胜过外道的五神通的,但是如果是佛陀的神通力,更可以通达过去、未来无量数劫那么 | admin 2018-07-23 |
![]() |
而定性的声闻人,即使是最懈怠的初果人,也会在七返人天之后得阿罗汉而出三界的;再加上定性的声闻人是随时想要离开三界,当然也就不需要广作布施来累积福德,所以就不会有此处的一切施时。所以定性的声闻人,就不是这一段中所说的对象,只有菩萨在证得二乘的三三昧之后,再进一步亲证大乘的三三昧,不违背如来藏本来空、无相、无愿,却同时因为悲悯众生的缘故,发了种种利益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四个解脱果当生就可以证得,证了以后去检查自己确实可以出三界生死苦,有些人因此就对难修难证的佛道生起了信心,愿意回心转向大乘。渐渐的再为他们宣说般若实相法,再向他们解说第三转法轮的一切种智可以成佛,众中就会有许多人回小向大、走向成佛之道了。这就是佛陀的方便施设啊!因为这里是五浊恶世,众生心量狭小,信心不够。你若一开始就向他们解说无上佛道,他们听了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一一众生为一个烦恼而在无量世中受大苦恼,这个烦恼当然就是我见;只要一断我见,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必然会出三界生死。可是,如果断或离贪瞋等法,但是我见没有断,那还是要继续轮转生死;断、离贪瞋等法只是一个短时间离开人间的生死,最多只有八万大劫,仍然要回来人间又重新开始人间的生死。所以,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远比明心与见性更重要;明心与见性的重要是为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中阿含经》卷三十)佛陀教导舍梨子尊者,可以为专修声闻解脱道的白衣授记:必证初果,永不堕三恶道中,极尽七有人天往来以后,得出三界生死苦。而授记的前提是:已经先受三归及五戒,并且常常念佛、念法、念僧众、念戒行。声闻法中的白衣受持三归五戒时,名为具足五法;三归五戒以后常念三宝、念戒行,名为四增上心。凡是具足此三归、五戒、四增上法而不缺、不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超出三界脱诸累缚,更入三界受三有生。因沤和拘舍罗,摄持波若波罗蜜。虽有烦恼,不能点污。演说,灭众生苦。阿难!是如来界大威神无变异柔润故,汝应知!阿难!是众生界,是诸圣性,无修无不修,无行无不行,。无心无心法,。无业无果报,。无苦无乐得入是处。是性平等!是性无异相!是性远离!是性随从!是性广大!是性无我所!是性无高下!是性真实!是性无尽!是性常住!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藉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部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转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以上恭录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能在证得初果之后,渐次入于大乘究竟了义中修集福德者,久后缘熟时亦有悟缘,自可悟入实相而起般若实智;由此可知,断我见而证初果之后,进则可以求证大乘见道之禅宗明心等法而起实相般若智慧,入菩萨数中,永不退堕于意识我见中;退则可保解脱生死之进程,至迟历经七次人天往返,必尽苦边,得出三界生死;故说当今学佛者之首要急务,为断除三缚结。然而欲断三缚结者,其首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执受识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惑种就是烦恼障的种子,会系缚二乘人;对一切种的不究竟了知,就是所知障,会系缚菩萨;所知障,不障碍二乘人的解脱,所以得除掉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才是能称为真正出三界的解脱。在《楞伽经》中,佛陀开示: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情况是证得解脱果以后,不很执着无余涅槃的人才会相应到这个无明;譬如菩萨证得阿罗汉果,已能出三界分段生死了,然后想到将来入了无余涅槃时是把我自己灭了,真正的无我;有我就轮回生死了,可是六根、六识、六尘都灭失而不存在了,自我消失以后,无余涅槃中并不是有蕴处界我的任何一法仍然存在,那么无余涅槃中到底是什么呢?证得阿罗汉果的菩萨们想到这一点时,才会想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出家这个词,一向兼具有出世俗家与出三界家的意涵。而出世俗家是在外相上剃头、着染衣,当然这个染衣是指坏色衣,而不是光鲜亮丽的衣服。因为先要有一个出离种种三界烦恼的表相上的示现,才能进一步除去三界的烦恼;这个部分初步是指证解脱果,至少要分证初果向,这样才叫作出家。《维摩诘所说经》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因为,他们已经能取证无余涅槃了,是有能力出三界家而发起受生愿──世世继续生在人间弘法度众,才不入无余涅槃的,当然是更有资格称为出家人。这是说心出家,以及出三界家,而不是只有表相上的身出家──不能出三界家的凡夫。(原标题:五十三参----菩萨散处人间各种行业中)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