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这其中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是专门教导众生如何断除烦恼,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这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而佛菩提则是法界实相根源的证知,也就是众生生命的实相——真如与佛性的亲证,以及亲证之后所产生的智慧,这种证知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在简单说过佛法的意涵以后,我们再来说说:什么叫作甘露呢?所谓甘露,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空性实相心,有时称为如来藏,有时称为阿赖耶识,有时称为真如,有时称为实际,有时称为法身,有时称为心,有时称为空性,虽有林林总总的称谓,无不是同体异名的第八识心体。而这个具有圆成实性的如来藏心,能借着自身所生的阴界入及靠着种种缘而生起一切法,为吾人所受用。然在有情受用境界时,如来藏自身却不在六尘境上起分别,也不在六尘境上做主,不受用六尘境界,而配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因为这样子的一个修行,他同样是证五蕴的空相;但是,因为了知这个现象界、这个有为法,说有为法的这个空,它并不是究竟的;因为佛说蕴处界诸法是依于我们的本际、依于我们的真如而出生的。这个在阿含期的时候,佛处处说本际,处处说如,处处说所知依,这个就是在说,是依于这个一个真实法,才会有蕴处界空的这样子的法产生,所以菩萨因为这样子的一个观察,辗转而入了大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有“一心二门”之说,为大家介绍真妄和合的道理,更为开演“真如缘起”之理,为大众阐明悟后起修的真实义,说明从凡夫修证成佛过程中真心的种种差别,亦解答了为何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却有三界九地四圣六凡种种差别。佛法是围绕第八识展开的,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统摄一切法义。但因为第八识行相微细极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解脱道是讲二乘的行者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菩提道讲的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常常听禅师说:烦恼既菩提。那么什么是菩提呢?菩提和菩提道有什么联系呢?佛门之内,说菩提者,意谓觉悟——觉悟一切有情无我。佛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中说: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就好比我们去市场,去作一个买卖,去买个东西,结果是我们马上买了,他马上交付了;请问在那种状况之下,我们还需要订立交货契约吗?不用嘛!就好比在禅宗里面,是以心印心啊!是当场之下就已经把真实心交付给对方;既然当场就已经交付给对方,就已经证明确实有真如,确实有如来藏的存在;所以祂根本不需要结集史,就可以来证明大乘经典的正确。因为小乘的经典中,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般若经》主要说的是蕴处界一切法空相与空性心如来藏,加以浓缩则成为《金刚经》,再加以浓缩则成为《心经》,此《心经》所说的空性心名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住心、不念心、菩萨心、金刚心……等,菩萨证悟此心以后,依据《般若经》中开示而现观诸法空相中同时有一法不空,此一法就是「真实如来藏」,也就是《阿含经》讲的无余涅盘中的「实际、本际」,佛于《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古来证悟之道便不是断除烦恼之道,这在理上没有淆讹之处,证悟的道理还是衔接上大乘法义,以大乘所说的实际,这第一义谛,这实际理地,这真正的真如缘起,这二乘人所不知道的也无法亲证的法界实相心:如来藏来作真正的缘起,只有这个无有生灭的永恒实际,藉由其支持三界诸法体现的功能体性,所以三界诸法皆可说是其功能体性的体现,所以诸蕴的实际相可说是如来藏相,即使以烦恼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八为五阴炽盛苦五阴又称五蕴,阴是遮盖的意思,真如实性被遮盖住了,就称为阴;被色、受、想、行、识五个法所遮盖,所以称为五阴。蕴是聚集,积聚后有的种子,称为蕴。五蕴即是众生的身心。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变本加厉。想阴炽盛,想像追求,而有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惑造业,又种下未来苦果之因。识阴炽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解脱道的修行是在现观蕴处界的缘起而性空,既然一切诸法都是缘起性空,又跟断见外道有什么差别呢?这当然要先探究清楚!如果没有探究清楚而想要断我见、想要否定六识自己全部,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将会碰触到断灭空的见解或境界,这就是印顺派的学人不得不新发明意识细心(细意识、细心、微细意识)常住说48、灭相真如常住说的由来,也正是印顺派的所有学人无法断我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藉由佛教开启众生智慧与指引人生方向的工作,不仅让自己敬仰不已,也恍然明白这不是自己一直想要从事的工作型态—启发别人智慧、指引人生方向、当别人的心灵捕手吗?我内心很惊讶与惊喜,真的让我找到了吗?理性的声音告诉我,还是过些日子谨慎观察与了解后再说吧!在踏上亲证生命实相、找到自己真如心的修行道路上,一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的。常常因工作忙碌与责任心不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事情,我们可得要再三的跟大家分辨叮咛清楚了,《六祖坛经》里面所谈到的这个不思善跟不思恶,谈到的其实是我们的真心,谈到是我们的真如佛性。那真如佛性呢?现在当然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没有办法跟大家分辨清楚,我们只能够跟大家讲,真如佛性的这件事情,绝对不是我们世间大家所熟悉的这些心识的运作的状况;也就是说,真如佛性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心识的状况,可是却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有大居士认为:能够观照的心就是真如,要能够常常照顾好这个心,不要让祂乱攀缘,那就是实相心了。然而,这个能够观照的心正是意识,这也是「我」,和常见外道我没有差别。除此以外也有人认为:一念不生的觉知心就是真心。这一类人都是以离念灵知作为常住不坏的法,其实仍然是意识。他们又认为离念灵知性就是佛性,这都是以意识和意识的心所法作为常恒不坏的「我」,全都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的作为好像有所得,其实是无所得,这是转依真如无所得的缘故。纵使在现象界有种种苦厄出现,观自在菩萨转依无所得真心,也不以为意,因此度了一切苦厄。因为这样的缘故,观自在菩萨就在有所得当中无所得,如是次第修行,最后得以成就佛道。最后作个小结论:所谓的观自在菩萨,是指证悟明心的菩萨;因为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念慧相应,般若正观的观行现在前,找到本来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我们来看真正证悟的人,他是怎么放下的?真正证悟的人,悟后他领受到真心如来藏的胜妙真如法性,转依于如来藏,能够放下对五蕴十八界的攀缘,同时也放下对六入及六尘境上的攀缘;这时候真正证悟的人,会让觉知心以自心如来的常不变异,不受于六尘也不着于六尘的无我真如法性为依据,随时去体验如来藏心体的清净无染;这样就能够随时随处,安住于万缘当中,所以这才是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实自心现量是指一切法皆由阿赖耶识(真如心、第八识、阿陀那识、异熟识、如来藏、本觉心、本体心等多名,依解说层面或对象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相施设,皆是同一心)心体所生、所现、所显的事实,觉知心证实而现观这个如来藏境界时就生起般若种智的智慧;转依如来藏,是讲七识心转变自己,去依附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体性而安住。只要多看导师之著作,不断听闻善知识每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有真的得戒,他所传的法绝不会妄传,最多只是依文解义,绝对不会未悟谓悟而误导你:离念灵知就是真如。否则他本身已经犯了大妄语业,还会有声闻戒体、菩萨戒体存在吗?当然没有啊!那他再传你戒法,不是传着好玩的吗?当然我这段话免不了得罪人,不过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所以你若求戒时,真的要有得到戒体的确认以后再求戒才好,并且要以至诚心来持戒,未来一定可以得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还是有『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事一心』是事修上的一心不乱;『理一心』则是理持上的一心,就是指亲证自性弥陀——真如心如来藏,而心得决定,不犹疑、不动摇才有的功德受用。」仅由人际关系的互动沟通、倾听、发言等等小事,即可以观察到一个人是否有定力,显然正确的佛法修行,确实是值得人类以毕生生命追求的! (原标题:生活中的佛法~从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何劳我们为佛陀的泄底而不好意思呢?那倒不必了!因为佛陀以清净无比的身教、言教广度众生而福慧、感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微妙殊胜容貌,已经修得「天上天下无如佛」的无上清净庄严,所以到了「佛地真如」的常、乐、我、净已经是里、外俱足清净无垢没有丝毫面子里子的问题了,一切究竟不退而俱足;佛陀只是为了慈愍众生,告诫我们不要再重蹈衪的覆辙,浪费时间在生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如离心法,远离于分别。5.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6.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7.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8.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9.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俱。所以「如来藏」「阿赖耶识」「第八识」「藏识」「真如」「自性清净心」都是世尊所要表达的第一义谛,这就是于凡夫位所能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