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佛言。当今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 | admin 2020-06-14 |
[2]自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成为经典中世人皆知的一则公案,以教外别传离言语道断的如来藏。此后达摩祖师以特别的观察因缘,东渡到中土,传法于二祖至五祖,又至圣玄奘大师丶六祖丶大慧宗杲等,禅宗在中华大地兴盛而不绝,一代一代,所传皆是以如来藏为核心的了义正法——第一义谛,从来不曾改易,如来藏妙法是中国文化最精彩灿烂的骄傲。明清年间,有菩萨投生藏地救 | admin 2020-06-08 |
|
![]() |
[2]自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成为经典中世人皆知的一则公案,以教外别传离言语道断的如来藏。此后达摩祖师以特别的观察因缘,东渡到中土,传法于二祖至五祖,又至圣玄奘大师丶六祖丶大慧宗杲等,禅宗在中华大地兴盛而不绝,一代一代,所传皆是以如来藏为核心的了义正法——第一义谛,从来不曾改易,如来藏妙法是中国文化最精彩灿烂的骄傲。明清年间,有菩萨投生藏地救 | admin 2020-02-18 |
![]() |
第二个重点,心王菩萨说:真心的体性是没有间杂,衪言语道断,本身离见闻觉知,名非有;却藉种种缘出生有见闻觉知的七转识,名非无;合称非有非无。衪本身不在六尘分别,名非知;却出生了七转识在六尘广分别,名非不知;合称非知非不知。由此可知,心王菩萨是在叙述真心、空相、以及真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重点也是前面几集所强调的重点,相信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应该 | admin 2020-02-18 |
![]() |
[2]自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成为经典中世人皆知的一则公案,以教外别传离言语道断的如来藏。此后达摩祖师以特别的观察因缘,东渡到中土,传法于二祖至五祖,又至圣玄奘大师丶六祖丶大慧宗杲等,禅宗在中华大地兴盛而不绝,一代一代,所传皆是以如来藏为核心的了义正法——第一义谛,从来不曾改易,如来藏妙法是中国文化最精彩灿烂的骄傲。明清年间,有菩萨投生藏地救 | admin 2018-12-27 |
![]() |
而禅门以无门为门,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何能互通?又如何能双修呢?这样的疑惑,存在某些初入佛门者心中。若能一门深入,将发觉门门相通,最后都无差别。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 | admin 2018-08-06 |
![]() |
禅门是无门之门,强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念念之中不离语言文字、心识思惟,如何能悟呢?即使有幸在具眼禅者的逼拶引导下得悟,也大多不能保任;不过几十分钟、几个时辰或几天之后,悟境就退失了。其故安在?在于定力不足,也就是动中工夫不够。对于修净土的人而言,动中工夫一样重要。现今,修净土法门者极多。不论持咒、持名、修十六观,若缺乏动中的工夫,便不容易成就 | admin 2018-08-06 |
![]() |
’直是磊磊落落、浩浩荡荡,正恁么时,作么生体悉?言语道断,非去来今。珍重!”】(《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五)天童正觉禅师这一段开示中说的真实心是“一尘不受”的心,而且是无始劫以来一向都如此的;但是离念灵知心却是六尘都受的心,无有一尘不曾受;正当离念灵知现行而存在的任何一个当下时刻,都是正受六尘的。即使是在定中,也还是离不开定境 | admin 2018-08-01 |
![]() |
落入语言文字的真言,不论有声、无声、有念、无念,都是落入语言文字而变动不居的生灭法,而法界实相的第八识如来藏心却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不生灭法。因此,秘密大乘传授的真言,其实只是生灭的世俗法,本质是外道法,根本不是佛法。除此之外,《金刚顶经》主张我见自心,形如月轮,认为众生的实相心是有形状的,而且形如月轮。可是,这种自心形如月轮的说法,连秘密大乘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偏偏如来藏的实证不能靠思惟,禅宗祖师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是这个意思。而如来藏的所在,佛陀又在经中告诫们不可明说,因为知道众生不会在听闻时就信受,那就要让众生自己去参禅、去体究;众生若是自己参究出来就会信受,因为凡是自己参究出来的,一定会有智慧伴随着产生出来,就会信受而不退转。因此达摩祖师所传的,就是这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法。而这个般若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门是无门之门,强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没有定力,没有思维观的能力,在参禅的时候,念念之中不离语言文字,在心中做种种语言文字上的思维分析,是不可能开悟的。即使个别人的福报大,因缘特殊,有幸在真善知识的引导下得悟,也大多不能保任;不过几十分钟、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后,悟境就退失了,相应的解脱功德受用和般若智慧也无法发起,与未悟差别不大。原因何在?就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禅门以无门为门,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何能互通?又如何能双修呢?这样的疑惑,存在某些初入佛门者心中。若能一门深入,将发觉门门相通,最后都无差别。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禅门以无门为门,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何能互通?又如何能双修呢?这样的疑惑,存在某些初入佛门者心中。若能一门深入,将发觉门门相通,最后都无差别。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个重点,心王菩萨说:“真心的体性是没有间杂,衪言语道断,本身离见闻觉知,名非有;却藉种种缘出生有见闻觉知的七转识,名非无;合称非有非无。衪本身不在六尘分别,名非知;却出生了七转识在六尘广分别,名非不知;合称非知非不知。”由此可知,心王菩萨是在叙述真心、空相、以及真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重点也是前面几集所强调的重点,相信电视机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心无念,真心远离了净与不净,错误的人如何刻意说真心是清净呢?对于未悟的人要说,真心又是没有念头,既然真心无有念头,您这个妄心,现下这个心怎么去感觉另外一个无念的心,您怎么去找祂呢?这点何不说说看啊?所以善知识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没有善巧方便,以及正确知见,以及发起菩提心,以及福慧庄严,乃至多少定力相随,诸佛菩萨如何施作佛事,令大众开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二个重点,心王菩萨说:真心的体性是没有间杂,衪言语道断,本身离见闻觉知,名非有;却藉种种缘出生有见闻觉知的七转识,名非无;合称非有非无。衪本身不在六尘分别,名非知;却出生了七转识在六尘广分别,名非不知;合称非知非不知。由此可知,心王菩萨是在叙述真心、空相、以及真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重点也是前面几集所强调的重点,相信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应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释迦世尊的开示可知,众生不能了知有一个离种种觉观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实心存在,所以在漫漫长夜当中,不断地在六尘境上作种种虚妄分别与执著,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然而这个真实心,本身离种种觉观,不在六尘分别,也是禅宗证悟祖师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亦即世间人所说的种种语言的法道,到真心这里就断了;现象界所显现的种种心行,到这里也就灭了。如果菩萨亲证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禅门是无门之门,强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念念之中不离语言文字、心识思惟,如何能悟呢?即使有幸在具眼禅者的逼拶引导下得悟,也大多不能保任;不过几十分钟、几个时辰或几天之后,悟境就退失了。其故安在?在于定力不足,也就是动中工夫不够。对于修净土的人而言,动中工夫一样重要。现今,修净土法门者极多。不论持咒、持名、修十六观,若缺乏动中的工夫,便不容易成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而禅门以无门为门,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何能互通?又如何能双修呢?这样的疑惑,存在某些初入佛门者心中。若能一门深入,将发觉门门相通,最后都无差别。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而有些人因此而心生疑惑,认为:念佛必须执持圣号,口唸心念,如果修观的话,则有佛的形像;而禅门以无门为门,必须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两者又如何能够互通呢?又如何能够双修呢?这样的疑惑存在许多初入佛门者的心中。但是,如果你能够一门深入的话,将会发现其实是法法道同、门门相通的,到最后都没有差别。所以可以说: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