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依《不退转经》先修四禅八定及五神通,后悟如来藏及见性之大乘菩萨,于明心时即可断尽有爱住地烦恼,而不取证灭尽定,保留有爱住地惑润未来世生;加学一切种智而证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亦有三昧乐意生身,正死位佛性不灭,方便说常,未离变易死故。若是戒慧直往菩萨未修三昧者,依楞伽经、十地经修,悟入初地无生法忍,仍未修学四禅八定等,尚无意生身;复以檀波罗密未满足故, | admin 2020-06-08 |
|
凡夫以具足四禅八定增上心学故,但得三乘见道之一种,即能立时取证灭尽定;以得灭尽定故,成俱解脱无学,能促寿延寿,能自行决定舍报之时间及地点,是故菩萨满足二地后,应修增上心学——四禅八定等。佛子住灭尽定中,前六识俱不现前,离于自心内境之觉知,三界境界之觉受悉灭,唯余末那识之触、作意、思等三心所法,受想二心所法已灭,故不住于三界境界中。俱解脱无 | admin 2020-06-08 |
|
八解脱的亲证,得要实证四禅与四空定,并在已断我见的基础上,再对四禅、四空定中觉知心及境界相的虚妄,切实观行完成时就能取证灭尽定,成为身证的圣者,即是八解脱的修证者;他若能进修慧解脱阿罗汉所得的解脱知见,就可以成为俱解脱的圣者阿罗汉。《中阿含经》卷二十四,佛开示慧解脱与俱解脱云:【阿难!第一处(第一种入处)者,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若有比丘知彼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三四五地满心时,都是随时可以取证灭尽定的,但是他们都故意不取证;六地满心时虽然不得不取证灭尽定,乃至地菩萨其实都在无量世以前就证得灭尽定了,却故意不入无余涅槃;他们都是分证这种解脱色的境界,而以一种或二三种意生身,常在十方三界中自度度他,最后终于可以成就究竟佛道;这三种意生身,也是解脱于三界分段生死的解脱色,是由于三地或四五地满心的无生法忍的功 | admin 2020-06-08 |
|
欲证灭尽定者,须先断除色界身见,而后修证四空定,入非想非非想定已,舍想之时方能舍受,方入灭尽定,非于四禅中不舍色界身见、舍想而入。又无想定行者以不了色界微细色所成身之幻有不实,执以色界微妙身中之无想无受为涅槃,舍寿遂以涅槃想而生无想天。又无想定所断之想粗,灭尽定所断之想细,若无四空定之定力,欲于四禅中灭粗想而证灭尽定者,无有是处。又想者乃谓想阴之想 | admin 2020-06-08 |
|
凡夫以具足四禅八定增上心学故,但得三乘见道之一种,即能立时取证灭尽定;以得灭尽定故,成俱解脱无学,能促寿延寿,能自行决定舍报之时间及地点,是故菩萨满足二地后,应修增上心学——四禅八定等。佛子住灭尽定中,前六识俱不现前,离于自心内境之觉知,三界境界之觉受悉灭,唯余末那识之触、作意、思等三心所法,受想二心所法已灭,故不住于三界境界中。俱解脱无 | admin 2020-06-08 |
|
当你断除了我见与我执的时候,不就是有余依涅槃了吗?虽然你还没有具足四禅八定,所以不能立刻取证灭尽定,只成个慧解脱的阿罗汉,不能提前先入无余涅槃;但是等到寿尽而舍报的时候,就算是解脱不坚固的慧解脱者,即使不能取证现般涅槃,至少也可以取证中般涅槃,这就是度一切苦厄啦!三界中分段生死轮回的苦,全部都过去了嘛!--------平实导师《心经密意》菩萨七住位明心之后 | admin 2020-06-08 |
|
八解脱的亲证,得要实证四禅与四空定,并在已断我见的基础上,再对四禅、四空定中觉知心及境界相的虚妄,切实观行完成时就能取证灭尽定,成为身证的圣者,即是八解脱的修证者;他若能进修慧解脱阿罗汉所得的解脱知见,就可以成为俱解脱的圣者阿罗汉。《中阿含经》卷二十四,佛开示慧解脱与俱解脱云:【阿难!第一处(第一种入处)者,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若有比丘知彼 | admin 2020-06-08 |
|
复次,如来藏既然是心,于凡夫位及六地满心位前(亦有断为八地心前,然此断有误,六地满心菩萨亦证灭尽定而成就二乘之俱解脱故),悉名阿赖耶识。于等觉位前,悉名异熟识。等觉位前之一切地中,此第八识统名如来藏识;于六地满心位至等觉位中,此第八识改名第九识异熟识,永舍阿赖耶识之名,皆已证得灭尽定故,已离分段生死故。至佛地已,其第八识中一切种子不再变异,永断变易 | admin 2020-06-08 |
|
六地的无我观名为似有非有进入六地的时候,他还要再观察这个变化所成的种种法,看来好像是有,却不是真的有,因为幻起幻灭嘛!所以叫做似有非有、非有似有;六地菩萨这种似有非有的境界正受,是依六地增上慧学无生法忍的观行而生起的境界正受;因为有这个境界正受,所以六地菩萨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取证灭尽定——不是刻意去取证灭尽定——因此而成就六地满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尚在第七住位明心的时候所证的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可是依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进修到了初地满心时,是有能力可以取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但是菩萨并不取证这个二乘涅槃,一直留著最后一分思惑而不断除;留到了三地满心时,四禅八定已经具足,也在一大阿僧只劫以前就断我见了,当然是可以取证灭尽定而成就俱解脱果,可是菩萨仍然不取证俱解脱,还是保留最后一分思惑而 | admin 2020-06-08 |
|
欲证灭尽定者,须先断除色界身见,而后修证四空定,入非想非非想定已,舍想之时方能舍受,方入灭尽定,非于四禅中不舍色界身见、舍想而入。又无想定行者以不了色界微细色所成身之幻有不实,执以色界微妙身中之无想无受为涅槃,舍寿遂以涅槃想而生无想天。又无想定所断之想粗,灭尽定所断之想细,若无四空定之定力,欲于四禅中灭粗想而证灭尽定者,无有是处。又想者乃谓想阴之想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三地满心的菩萨可以修证灭尽定却不要,因为进入灭尽定中无知无受无想,什么都没有,在那里只是虚耗光阴而已,不如来做一些对众生有利的事。四地,主修精进波罗蜜多及亿法明门。唯识的增上慧学,地地都要学,不断地深细,一直到等觉菩萨为止。四地的增上慧学的熏习主要是重新依相见道位去观行:现观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四圣谛有十六心的观行,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种方式观行,而 | admin 2020-06-08 |
|
![]() |
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弟子,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他们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发起舍心,慧光圆通,证灭尽定,这样才能因定而得到现世的解脱。但是,即使是已证无漏慧的阿罗汉,不修不证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定乃至灭尽定,其舍身之后的解脱境界,也仍然与已证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是无二无别的。由此可见,解脱道修证之本质,乃是依智慧而得解脱,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三地满心的菩萨可以修证灭尽定却不要,因为进入灭尽定中无知无受无想,什么都没有,在那里只是虚耗光阴而已,不如来做一些对众生有利的事。 四地,主修精进波罗蜜多及亿法明门。唯识的增上慧学,地地都要学,不断地深细,一直到等觉菩萨为止。四地的增上慧学的熏习主要是重新依相见道位去观行:观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四圣谛有十六心的观行,不是依二乘法的 | admin 2019-11-03 |
![]() |
另如已证灭尽定之俱解脱大阿罗汉、无学位菩萨,是有能力随时取证无余涅槃的;或者已证四禅以上的凡夫修行人,也是有能力于短时间内坐脱立亡,再随业力往生的,所以还是有些“人”是可不待业缘而完全由意根作主舍身的。意根与如来藏相互配合运作的道理,若仅以意识思惟,是极难完全体会而无疑问的,最好是能如实修行,待证悟明心之后能现观如来藏与意根、意识了,自然 | admin 2019-06-19 |
![]() |
若能进断我见而将此定中极细意识也舍去,即可使意根的受想二个心所法也随之灭除,取证灭尽定,则可成为俱解脱圣者。所以六识皆可通过修行而灭除;而其中的意识心,不论粗细,都是可灭的,非真实常住心。5、六识死灭:人在初死位时,最先是由如来藏舍身,故五根功能渐失,四大开始分离;接着五识的了知功能随之渐失,出现身不觉、眼昏花、耳不灵等状况;然后胜义根头脑停止作用 | admin 2019-04-24 |
![]() |
欲证灭尽定者,须先断除色界身见,而后修证四空定,入非想非非想定已,舍想之时方能舍受,方入灭尽定,非于四禅中不舍色界身见、舍想而入。又无想定行者以不了色界微细色所成身之幻有不实,执以色界微妙身中之无想无受为涅槃,舍寿遂以涅槃想而生无想天。又无想定所断之想粗,灭尽定所断之想细,若无四空定之定力,欲于四禅中灭粗想而证灭尽定者,无有是处。又想者乃谓想阴之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凡夫以具足四禅八定增上心学故,但得三乘见道之一种,即能立时取证灭尽定;以得灭尽定故,成俱解脱无学,能促寿延寿,能自行决定舍报之时间及地点,是故菩萨满足二地后,应修增上心学——四禅八定等。佛子住灭尽定中,前六识俱不现前,离于自心内境之觉知,三界境界之觉受悉灭,唯余末那识之触、作意、思等三心所法,受想二心所法已灭,故不住于三界境界中。俱解脱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八解脱的亲证,得要实证四禅与四空定,并在已断我见的基础上,再对四禅、四空定中觉知心及境界相的虚妄,切实观行完成时就能取证灭尽定,成为身证的圣者,即是八解脱的修证者;他若能进修慧解脱阿罗汉所得的解脱知见,就可以成为俱解脱的圣者阿罗汉。《中阿含经》卷二十四,佛开示慧解脱与俱解脱云:【阿难!第一处(第一种入处)者,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若有比丘知彼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