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无垢识的名称,也就只有在佛地才有,菩萨不管在哪一个阶位,都不能称为无垢识;因为菩萨即使修到了等觉位,都还得要继续熏习、继续转易第八识心体中的种子为纯无漏的法种,否则就无法成为佛地的无垢识真如。成佛之前的任何阶位,第八识心都可以叫作如来藏,但是成佛以后就改名称为无垢识。为什么成佛以后,第八识心就不再称为异熟识呢?因为成佛以后,第八识心中异熟种子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j、无觉无观三昧:精进修习无觉有观三昧而能长时间安住者,舍观便入二惮。此定境虽离觉观,似无所有,仍非证悟般若,不离境界故。佛子须知:有出有入的,有各种境界的法,都是意识心的境界,开悟悟得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法尔如是,原本如此,是一念相应,是无出无入的,是无境界的。 (原标题:容易使人误会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心的现象举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各位菩萨,这段的意思是说:【这个非常深奥的如来藏,祂与七识心同在一起,当如来藏与七识心同在时,就会有两种的摄受产生:其一是对缘起自性不了解,产生误计执着;其二是对事相上的自性不了解,产生误计执着。也因为前面所说的这两种误计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唯恐众生不明真妄和合、非一非异之义理,迷妄为真而错执如来藏所现之七转识见分习气为真,错执阿赖耶识所含之七转识见分习气为真,误以为证得阿赖耶识以后就不必修行了,误以为真的可以一悟就成佛,故进一步开示:「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有)展转(增上的正义而心体)无差别。」世尊于此以金与指环譬喻,明示如来清净藏与世间阿赖耶本同是金(心)体,只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的习性,配合他今生断除贪、瞋、痴的习性的深浅,以及配合他所修证的禅定功夫的深浅而产生了过牢关之后所证的境界有所不同。一个人悟了之后,从见地到薄地,可能很快,也可能拖很久,完全要看这个人他过去在修除习气方面有没有真实下工夫。薄贪、瞋、痴的境界完成之后,要进入菩萨三果时,除了智慧增进之外,也要除习气,也要修学定 | admin 2018-07-21 |
![]() |
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炼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盘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 | admin 2018-07-21 |
![]() |
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心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么是真实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在修学佛法中菩萨所应该修学的内容是什么?所应该实证的内容是什么?都能够因为接触到善知识写的书籍而能够经由阅读思惟,乃至能够拣择机会来熏习正法,进入佛法真实修证之门!所以在布施中以法布施最重要。初住菩萨经由财 | admin 2018-07-21 |
![]() |
譬如有人修习无相念佛之法成功者,觉知心常处于净念相继境界中而不起世俗法上之妄念,却能继续忆念所忆所念之佛或大菩萨,则知一念不生之觉知心是与念心所相应者,当知依佛菩萨圣教所说即是意识心也。又如有人修习念佛法门,打佛七之静坐无声时,正处于一念不生之定境中,然而却无妨提起净念忆佛念佛,保持自己对佛菩萨之忆念,当知能念之觉知心即是意识心;又如有人正在静坐而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参学者」「多在祖师机锋一转,当体即是」,但「后代人的根器趋于下劣,所以祖师开设方便,立参禅一法」这个说法中,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地方要加以说明,就是什么是这个「根器」?为什么根器会趋于下劣了呢?这根器下劣了,会如何呢?到底它真正的影想是什么?如何改变自己的根器呢?祖师确实以机锋来开示真心,因为六住菩萨的熏习般若以后,已经理解了真心,这个佛法中的 | admin 2018-07-21 |
![]() |
那时禅宗祖师传法往往是注重慧的引导,而不必在定的修习上费心。渐渐地,修行者明白了禅宗的核心是修慧,却开始出现了重慧而轻定的倾向。到了宋朝以后,人们的根性越来越差,对修定也越来越不重视,禅门修行者的定力也越来越差,无法满足参禅的需要。禅宗祖师无奈才施设了看话头的方便法门,以快速提升参禅者的定力,同时锻炼思维观的能力而可以参禅。什么是话头?虚云老和尚说 | admin 2018-07-21 |
![]() |
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培植福德广结善缘;受持佛戒,发菩提心;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忏悔业障,深信因果;消除慢心;发大愿心);2、正修行(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深解第一义经典;学习参究话头与公案的方法;学习禅 | admin 2018-07-21 |
![]() |
请问各位:“你们对初地境界了解不了解?”还要请问诸位:“想不想进入初地?”(大众回答:“想!”)好!这就是初地讲习班。今天讲的不论是精神讲话,或《成唯识论》的开示,都是非常重要的法,都与明心者悟后修入初地有关。现在先说今天的精神讲话:方才发到诸位手上的影印本,是从《大乘入楞伽经》影印下来的,其中有些地方用笔圈了起来,这 | admin 2018-07-21 |
![]() |
在六住位修般若,依善知识教导去熏习佛法的正知见,譬如熏习五阴虚妄、六入虚妄、十二处虚妄、十八界虚妄,有一真实心不虚妄,祂是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祂有八个识,祂离见闻觉知等等。有了这些正知见的建立,未来才有机会破参。菩萨于六住位正知见熏习圆满后,转入七住位,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的正知见去参禅,亦即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 | admin 2018-07-21 |
![]() |
这是第六住心圆满后,欲入第七住位者必须修习的内涵。在第六住位中,必须圆满观行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生灭,都非真实不坏的自我,至少必须断除我见而断除三缚结,令初果人所得的解脱道智慧得以证转,这是在修学大乘见道前四加行以前就必须先实证的。若是阿罗汉回心大乘修菩萨道,就不须先修这个内涵,可以直接修习大乘见道前的四加行,藉此四加行的观修,如实建 | admin 2018-07-21 |
![]() |
因为这样的缘故,未破参的菩萨必须去寻找真善知识,去承事供养真善知识,去跟随真善知识熏习佛法。真善知识所教导的正知见,一定要思惟整理。否则,真善知识所教的还是他的,不是自己的,所以无法将佛法整个贯串起来;导致所知所见都是零零散散的,分散在各地,无法成为全面性、有架构性的佛法,无法使你从这一法衍生出更多的法,也就是不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如果能够如实去 | admin 2018-07-21 |
![]() |
如果悟后能够具足四禅八定,能够修唯识的经典和论典,能够深入去用自己所悟的真如佛性引证而入初地得道种智,并且又断尽一念无明的话,往生见佛闻法,立刻得到八地;相当于我们这个世间也不过几万年几千年而已,所以悟后必须要继续修行,必须要断尽一念无明,还要精通唯识的经典和论典,譬如《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等,藉以薰习一切种智。如果没有做到这些,往生极乐以后,见佛 | admin 2018-07-21 |
![]() |
这样的菩萨,自己就能够渐次的通达二乘菩提,并且也能修证二乘菩提,同时还能够渐渐的断除我执以及我执的习气种子,这样就可以渐证诸地的无生法忍而渐超诸地,因此而得以渐次成就佛道。各位菩萨,基本上大乘佛法的修学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最首要,而后才能次第进修乃至究竟圆满,成究竟佛道。所以说,一切大乘行者假使想要真学菩萨行,想要真修佛道的话,就不能是纯以二乘菩提 | admin 2018-07-21 |
![]() |
《大智度论释·卷三十六·习相应品第三之余》说:“问曰:‘以菩萨因缘故,有善法于世,可尔。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若世无菩萨,亦有此贵姓,云何言皆从菩萨生?’答曰:‘以菩萨因缘故,世间有五戒、十善、八斋等,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生天,下者为人,故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这非常清 | admin 2018-07-21 |
![]() |
难陀比丘凡是走入大众之中,他一定先跟女众招呼说话,然后才和男众招呼说话;这就是不清净的末那识,就是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属于菩萨道中所修断的习气种子。阿罗汉只是把烦恼障的现行断了,但是习气种子仍然存在。又譬如毕陵尊者,有一次想过恒河时,正好河水暴涨,佛又规定不许用神通过河,所以他就用天眼观察恒河神是谁?结果是他过去五百世以来家中的婢女,所以他就指着恒河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