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原来,吾人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心。束缚完全来自于我们自心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当体即空,不再被它们所转,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内心不解脱,到哪儿都不会自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四祖问:“是何姓(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么姓)?”小孩道:“是佛性。”四祖又问:“汝无姓邪(你难道没有姓吗)?”小孩道:“性空,故无(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说无姓)。”四祖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想起这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他上前向客人打听读诵的是什么经。从客人的介绍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冯茂山传法,并经常劝告道俗信众读诵《金刚经》。慧能听了,心中遂产生北上求法的念头。但因为母亲尚在,不能立即前往。慧能三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安葬了母亲之后,慧能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关)北上求法(此说与《六祖坛经》所记不同)。在韶州,他结识了德行之士刘志略,因为情投意和,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四祖反问道:这个是甚么?四祖的意思是想提醒懒融禅师注意当下,看看现前一念究竟是个什么?懒融禅师于是默然无语。过了一会儿,四祖在懒融禅师打坐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懒融禅师见了,心里畏怕,不敢上坐。四祖趁机点拨道:犹有这个在。四祖的意思是说,你学佛那么久,还没有达到无相的境界,还有佛相在。懒融禅师不明白个中的妙旨,于是向四祖顶礼,并请他宣说法要。四祖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正在犯难之际,慧忠禅师大声对树上的鹊雀们说:“这儿要建法堂,你们为什么不快点搬走!”刚一说完,树上的群鹊便叽叽喳喳地把鹊巢迁到另外的树上。庄严寺修复之后,慧忠禅师开始在这里广施法雨,四方学徒争相归附,得法者有三十四人,他们后来都各化一方。慧忠禅师有一首《安心偈》,云:“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我们可以把这首偈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坦然禅师进一步追问:“如何是密作用(自性的微妙不可思议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慧安国师面对着坦然禅师,睁开眼睛,闭上眼睛,又睁开眼睛,又闭上眼睛。坦然禅师这才恍然大悟。学道的人往往容易犯心外求法的毛病,不肯当下反照。实际上,我们的自性一刻也不曾离开过我们,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处、举手投足处、扬眉瞬目处放光动地。只要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神秀座下的北方宗徒不明白这一点,常常讥笑南宗说:“慧能大师一字不识,有什么了不起的?”而神秀本人对南宗还是心生恭敬的,因为慧能毕竟是经过他的恩师弘忍和尚印可的。所以他也经常告诫他的们说:“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所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无滞于此,可往曹溪质疑。他日回,当为吾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如果你念了一万遍,并且体会了的大意,而不自认为有什么殊胜和了不起,那你可以和我把手同行。如今你却辜负了诵经这一修行的本意,竟然不知过错)。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六祖接着又问:“汝名什么?”法达禅师道:“法达。”六祖道:“汝名法达,何曾达法?”于是六祖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智通禅师又问:“三身的含义我已经明白了,那么四智之义又是什么呢?”六祖道:“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邪?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转识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你知道吗?佛性如果是恒常不变的话,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从中生起!如果是恒常的话,那么,从无量劫以来,将无有一个能够发起菩提心来。佛性正因为它是空性的,无常的,所以它才能够生起万法,人们也才能够发起菩提心。因此,我所说的无常正是佛所说的真常之道。又,一切诸法如果是无常的,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六祖道:“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吾与汝证明(大通和尚跟你讲了些什么,你告诉我,我给你辨明真伪)。”智常禅师道:“初到彼三月,未蒙开示,以为法切,故于中夜独入方丈,礼拜哀请。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再生尚不可得,还有什么乐可言呢)!”很显然,志道禅师的观点是一种典型的外道邪见。他把色身和法身、生死和涅槃打成两截,看作是两个相互外在的东西,认为色身是无常的,有生有灭,法身是恒常的,无生无灭,这样他就把涅槃理解为在五蕴生灭之外的某种死寂的状态,认为涅槃就是生命归于死寂,永不再生。听完志道禅师的解释,六祖呵叱道:“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 | admin 2018-07-20 |
![]() |
他发现智隍禅师并不象他自认为的那样已经得了正受,于是便有意点拨他说:“汝在此作什么?”智隍禅师道:“入定。”玄策禅师问道:“汝言入定,有心入邪?无心入邪?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类,皆应得定,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之流,亦合得定。”智隍禅师道:“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玄策禅师道:“不见有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二人互不相肯处,正是“一亲一疏”,不是两边,又是什么?争什么亲与不亲?难怪夹山后来自我反省道:“当时失一只眼。”法常禅师入寂于开成四年(839)春秋八十八岁。临终前,法常禅师仍不忘向徒众开示即心即佛之宗旨。一天,法常禅师告诉徒众:“来莫可抑,往莫可追。”就在这个时候,室中的鼯鼠发出吱吱的叫声,于是,法常禅师接着说道:&ldqu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三个公案,第一个僧人从空间上问什么东西比天地更大,第二僧人从时间上问世界开始之前和世界结束之后是个什么状态,第三个僧人问如何是无心,他们问的方式尽管不同,但都涉及到心性或者说佛性的问题。灵默禅师的回答很有意味,值得我们细心地去品尝。盖真如佛性无形无相,不即一切法,亦不异一切法;始终不离现前一念,现前一念即通三世始终;此性非动非静,然又不离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宝积禅师道:“何不呈似老僧(为什么不拿给老僧看看)?”普化禅师于是打一个筋斗出去了。宝积禅师笑道:“这汉向后如风狂接人去在(这汉今后疯疯颠颠的,接引学人)!”说完,便入寂。后谥凝寂大师。 (原标题:26盘山宝积禅师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马祖道:“来此拟须何事(到这里打算求什么)?”慧海禅师道:“来求佛法。”马祖道:“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禅师道:“阿那个是慧海宝藏?”马祖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禅师一听,当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r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五灯会元》和《景德传灯录》均记载了他参问马祖的悟道经过:一日,禅师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马祖道:“低声!近前来,向汝道!”禅师于是走到马祖跟前,以为马祖会秘密地传经他什么心法,突然,马祖照着他的脸上打了一巴掌,说道:“六耳不同谋(有第三人在场,无法保密,不足以谋事)。且去!来日来。”过了几天,禅师又参马祖。这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慧藏禅师道:“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群(彼此都是生命,为什么要射他一群呢?)?”马祖道:“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你既然知道彼此都是生命,你为什么不射自己而要射它呢)?”慧藏禅师道:“若教某甲自射,直是无下手处(若要我射自己,简直是无处下手)。”马祖道:“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慧藏禅师言下有省,于是扔掉 | admin 2018-07-20 |
![]() |
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你就去体究这个未了的心即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了。不明白自己的心就是迷,明白自己的心就是悟。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道并没有远离众生,除了心之外,难道还有别的佛吗?这就象握手成拳,拳的形状虽然与手掌不一样,但拳当体还是手掌)。”无业禅师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马祖道:“大德正闹在,且去,别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