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楚南禅师曾接众云:“诸子设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乃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修无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系绊。”时有僧问:“无漏道如何修?”师曰:“未有阇黎时体取。”曰:“未有某甲时教谁体?”师曰:“体者亦无。”另有僧问:“如何是易?”师曰:“著衣吃饭,不有读经看教,不用行道礼拜、烧身炼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巫师所念“识神无”的具体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可以断定它与佛教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单就道吾和尚所听到的“识神无”三字,倒是可以与佛教拉上边。长沙景岑禅师有一首偈子,曾提到了“识神”二字:“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世人不知“无我”的道理,认为人死后有个轮回的主体“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从此以后,洛京一带的人都翕然归信佛教。元和十五年(802),天然禅师来到南阳丹霞山,开始结庵驻锡传法。不到三年的时间,前来学法的徒众就达三百多人。曾有上堂法语云:“阿你浑家(各位大众),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邈得(自性这个一灵之物,不是你通过营求造作和用语言名相所能求得的),更说什么荐与不存!吾往日见石头和尚,亦只教切须自保护。此事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云盖山那一带的道比较多,他们经常给佛教寺院找一些麻烦。当时,潭州有位道正(管理道的主管道士,相当于僧正)上表给马王,希望能与志元禅师辩论佛道二教教义之优劣,马王于是请志元禅师上殿,与那位道正相见。茶毕,志元禅师请求马王把宝剑借给他用一用。马王答应了。志元禅师于是手握宝剑,问道正:“你本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二天,龙潭禅师升座,告诉大众说:“可中(恰好、正好)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话音刚落,宣鉴禅师便搬出《青龙疏钞》,堆在法堂前,举起火把,说道:“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通过穷尽玄思言辩,来探求佛教真理,就好比将一根毫毛置于虚空;竭尽世间的聪明学问以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僧又问:“三界谁为主?”师曰:“还解吃饭么?”佛教讲万法唯心,心为三界之主。然而心是什么呢?心就在当下。参透了谁在吃饭这个话头,即能亲见三界之主。所以,参禅的人最忌离开当下,心外求法。道闲禅师临迁化时,曾上堂集众,大众以为道闲禅师要给他们,可是道闲禅师却默然不语。良久才向大众伸出左手,主事僧茫然不知所措。道闲禅师于是便令东边的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十岁时开始接触佛教。不久父母双亡,生计日渐艰辛,思亲之痛使他骨瘦如柴。米和尚的住所之南面,有瓦窑七座。一日,米和尚哀号发狂,离家出走。家童四处寻找,最后发现米和尚在一瓦窑之中宴坐。家童跟他说话,他也不理睬。家童于是准备离开,在经过另一座瓦窑时,家童不经意间往里一瞥,发现又有一个米和尚宴坐其中。如是遍观七窑,一一皆见米和尚端坐其中,身光烂然若金。一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中初年(847),唐宣宗诏令恢复佛教,文喜禅师于盐官齐峰寺又重新忏悔出家,后礼谒大慈山性空禅师,性空禅师问他:“子何不遍参乎?”于是文喜禅师便直往五台山,朝礼华严寺。在金刚窟,文喜禅师碰到一位老翁,正牵着一头牛而行。那位老翁邀请文喜禅师到寺里坐一坐。刚进寺门,老翁便呼“均提”,随即有一位童子应声而出。老翁放下牛,引文喜禅师升堂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他在位的时候,对佛教的护持尤为尽力。当时,有一位专弘天台智者大师之教义的学者羲寂禅师(螺溪),与德韶国师关系甚密。他屡次告诉德韶国师说:“智者之教,年祀浸远,虑多散落。今新罗国,其本甚备,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于是德韶国师便把此事上奏给忠懿王,忠懿王便遣使前往新罗缮写智者大师之遗著,完备之后带回国内。此举在中国佛教史上意义非常重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长大后,才高八斗,但是却不知道有佛教这回事。一日,杨亿居士拜访同僚,见对方正在诵读《金刚经》,便讥笑并且数落他,可是同僚却继续诵读自若。杨亿居士非常惊疑,说道:“是岂出孔孟之右乎?何佞(ning)甚(难道它比孔孟之书还高深吗?沉迷得多么深啊)!”说完,便凑上前,看了数页,稀里糊涂的,也不懂。从此,他开始对佛教稍有敬信,不再象原来那么轻视了。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其祖父李寂、父亲李宗道,都是虔诚佛教,曾久参佛陀逊禅师。佛陀逊禅师有一天指着正觉禅师,告诉他的父亲说:“此子道韵胜甚,非尘埃中人。苟出家,必为法器。”于是,十一岁,正觉禅师便从净明本宗禅师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十八开始游方参学。临别时,正觉禅师向其祖父发誓说:“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正觉禅师先投汝州(今河南临汝)香山座下,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交谈间,曾会居士缘引《中庸》、《大学》中的话,参以《椤严经》,作附会宗门之解释,认为它们与佛教之本旨相符,并向明觉禅师讨教。明觉禅师道:“这个尚不与教乘合,况《中庸》、《大学》邪?学士要径捷理会此事。”说到这儿,便弹指一下,“但恁么荐取。”[禅门中,“这个”通常指代自性、第一义谛。]曾会居士言下领旨。天圣初年(1023),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欧阳修此前不仅不信仰佛教,反而还曾仿效韩退之(韩愈),著书立说,排斥佛教。在与居讷禅师交谈的时候,欧阳修“耸听忘倦,至夜不已,迟回逾旬,不忍离去”。居讷禅师道:“佛道以悟心为本,足下……偏执世教,故忘其本。诚能运圣凡平等之心,默默体会,顿祛我慢,悉悔昨非,观荣辱之本空,了生死之一致,则净念常明,天真独露,始可问津于此道耳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经臣对佛教才生起敬服之心。从此以后,他便醉心祖道,一心想开悟见性。刘经臣后抵京师,礼谒慧林若冲禅师(天衣义怀禅师之法嗣)。若冲禅师为他举雪窦禅师接引一位僧人的公案--有僧问雪窦重显禅师:“如何是诸佛本源?”雪窦禅师答道:“千峰寒色。”若冲禅师刚把这则公案举完,刘经臣居士言下有省。那一年岁末,刘经臣居士移官洛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赵抃居士四十余岁,开始栖心佛教。曾参礼过北京天钵寺重元禅师,而未有省。重元禅师是天衣义怀禅师之法嗣。后来适逢金陵蒋山法泉佛慧禅师来衢州住南禅寺,赵抃\居士得便经常亲近佛慧禅师,请益佛法。可是,赵抃居士每次参问,佛慧禅师却从不容他措置一词。赵抃居士后掌管青州。政事之余,他经常参禅打坐。一次他正在打坐的时候,忽然雷霆大震,他便当即契悟,遂作偈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东坡居士接触佛教比较早。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他就亲近过钱塘圆照法师。当时,钱塘圆照法师正大弘净土法门。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东坡居士请人画了一幅阿弥陀佛像,用来超荐父母,并作颂曰:“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大海中,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些著作,对了解宋朝后期佛教的发展态势,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价值。后人把他看作是文字禅的肇始者。慧洪禅师才高八斗,喜与士大夫交游,言谈无忌,图泉涌河决不快。这也是他屡遭罪狱的因缘之一。然其气骨清奇,决非阿谀之辈。有咏竹诗云: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不见同行木上座,空余听法石于菟。戏将秋色供斋钵,抹月披云得饱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苏辙接触佛教也比较早。在任期间,他先后亲近过佛印了元、黄檗道全、寿圣省聪、洪州上蓝等大善知识,最后于上蓝座下得悟心性。苏辙与金山佛印了元禅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二人之间多有诗歌酬唱。苏辙曾向了元祖师呈偈云:“粗沙印佛佛欣受,怪石供僧僧不嫌。空手远来还要否,更无一物可增添。”了元祖师以偈答曰:“空手持来放下难,三贤十圣聚头看。此般供养能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从此以后,张商英对佛教深信不疑,并留心于祖道,随有机会,即参学请益。北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因得王安石之推荐,张商英任监察御史。哲宗元祐元年(1086),张商英任河东提点刑狱。在任期间,他曾上清凉山朝礼,亲见文殊菩萨化现空中。于是便塑文殊之像,供于奉山寺,并作发愿文。此后,他还三次入山祈雨,三祈三应。一时朝廷上下皆知此事。元祐六年(1091),张商英调为江西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范冲居士频繁接触佛教并悟道,是在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守豫章期间。有一天,范冲居士上庐山礼谒圆通道旻禅师。[道旻禅师是洪州泐潭应乾禅师之法嗣,东林常总禅师之法孙。]饮茶毕,范冲居士喟然长叹道:“某行将老矣!堕在金紫行(官场)中,去此事(悟道解脱)稍远。”圆通和尚于是呼内翰之名。范冲居士便应喏。圆通和尚反问道:“何远之有?”范冲居士言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