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唯识学中有一疑团,曾经在西天竺引起外道对佛教的责难——唯识学派认为,菩萨入见道位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证、所证。当时,西天竺有一外道曾就此观点,诘难比丘僧团:“既不分能证、所证,却以何为证?”当时因为没有人能应对此诘难,故比丘僧团遭到了外道的羞辱和贬损:寺院不让鸣钟击鼓,比丘们被勒令反披袈裟。后来玄奘大师来到天竺,有力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宗杲禅师圆寂后所得到的礼遇之重,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很少见的。宗杲禅师继其师圆悟克勤禅师之后,将参话头这一禅门的特殊修证方法,进一步完善化和普及化,将临济宗的法运又推向一个。他的很多开示对后代禅人参学来说,极富指导价值。 (原标题:258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对佛教因为不了解而心怀恶见。他曾经著书立说,排斥佛教,但很快恶境现前。他感到非常恐怖,于是便悔过出家,投慧目能禅师座下。出家不久,他的双膝上生起了毒疽,疼痛无比,无人能医,走路时离不开竹杖,这样折腾了五年之久。一天,祖觉禅师因书《华严合论》完毕,当天晚上便感得异梦。第二天早晨,他扔下手杖就可以走路了。从此以后,他便坚持天天读诵《华严经》。一次,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后因目睹法昌倚遇禅师临终时,预知时至,在笑谈之间自在迁化,徐俯居士深感诧异,原来生死是可以自主的,从此以后,他便开始笃信佛教。徐俯居士成年后,适逢西夏人入侵,父亲徐禧不幸战死沙场。因为其父是为国捐躯的,故朝中为体恤其后,特授徐俯居士通直郎之职,后又荐为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父亲之死,给徐俯居士的打击很大。为报罔极之恩,徐俯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弥光禅师儿时清净肃穆,寡言少笑,一听到梵呗(佛教唱赞或音乐)的声音,就欣喜踊跃。十五岁依幽岩文慧禅师落发。出家后,有一段时间,他还象在家时一样,喜欢阅读世间群书。一日,弥光禅师悚然自警道:“既剃发染衣,当期悟彻。岂醉于俗典邪?”于是出岭北上,游方参学。弥光禅师初投江西云居,礼谒圆悟克勤禅师,后又往参黄檗祥、高庵悟禅师。弥光禅师与这几位禅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一诏令下达之后,即遭到佛教界高僧大德的一致反对。妙堪禅师道:“若是,则千金之子,皆可主法,我道殆矣!”于是他凭借自己的影响,连连上奏皇帝及当权者,终于使这一计划得以破产,保证了佛教的健康发展。妙堪禅师住持育王寺的时候,曾有上堂法语云:“膏雨及时,江山如洗。幽鸟语乔林,残红随流水。可怜盲聋瘖痖人,不识此方真教体。”这一法语,非常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元朝早期,在中国佛教史上,禅教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大都(今北京)一带不少教下沙门,肆意攻击和诽谤禅宗,并且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的信任。而禅门里的一些大德,忌于皇上之威,都缩颈沉默,不敢出来抗争。妙高禅师知道此事后,感叹道:“此宗门大事,吾当忍事以争之!”于是邀一两个同伴,来到大都。至元二十五年(1288),世祖召集江淮一带的教下大德,同妙高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一点是当时佛教界的一个总的趋势。梵琦禅师的净土诗写得很好,现录数首供读者品尝——(1)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华开朵朵莲。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吾师明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2)一寸光阴一雨金,劝君念佛早回心。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得鸡皮鹤发侵。鼎内香烟初未彻,空中法驾已遥临。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此期间,印简禅师利用自己的道望和地位,做了许多保护佛教、维护汉文化的善举。比如他曾经劝忽必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当忽必烈问到受了菩萨戒之后如何修行时,印简禅师开示道:“信心难生,善根难发。今已发生,务须护持,专一不忘。不见三宝有过,恒念百姓不安。善抚绥,明赏罚。执政无私,任贤纳谏。一切时中常行方便。皆佛法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他一路上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不惮辛苦,利用佛教,游说各国,使他们归服明朝,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洪武四年(1371)九月,慧昙禅师因病圆寂于西域的合剌国。他的舍利被隆重地安葬在合剌国释尊舍利塔中。洪武九年,与慧昙禅师一起出使西域的同伴回到大明帝都金陵。当得知慧昙禅师为国鞠躬尽瘁,客死他乡的时候,皇上嗟悼不已,后令人将慧昙禅师生前用过的衣钵,建塔安放在金陵雨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行秀禅师天资敏利,于百家之学无不淹通,曾经三次阅藏,对整个佛教教法都非常通晓。其生前著述很多,除《从容录》之外,还有《请益录》、祖灯录》、《《释氏新闻》、《鸣道集》、《辨宗说》、《禅悦法喜集》等等。这些著作,在中国禅宗史上都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行秀禅师接众时,善谈真妄不二、理事双照之旨。如,真禅师曾问行秀禅师:三十余年,叠妄心不下,师方便。全打乞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后来,大夫萧守中又上奏元主,要求废除佛教僧团,理由是:沙门不征不役,安坐而食,耗国累民,必此类矣,请除之!楚材居士驳斥道:人之生也有天命焉,人力所不能夺与者也。世有辛苦而饥饿者,有安逸而饱足者,修短苦乐,寿夭穷通,万状不齐,虽孔明之智,项羽之勇,颜回之贤,仲尼之圣,亦不能移其毫发,岂彼沙门能穷吾民、耗吾国耶?故万世之在天下,天与则生,天夺则死,沙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应该说这代表了宋以后中国佛教界的一个主流意识。英宗至治三年(1323),明本禅师临终示疾。有人前来探望。明本禅师语笑如平常,说道:幻住庵,上漏旁穿,篱坍壁倒,不可久住矣!八月十四日,明本禅师书辞众偈云:我有一句,分付大众。更问如何,本无可据。写完便置笔,安坐而逝。春秋六十一岁。明本禅师生前著作不少,有《语录》十卷、别录》十卷、信心铭辟》一卷、《楞严征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当时大元统治者对佛教非常崇信,国内高僧大德多受其赏赐,唯无愠禅师独不屑世荣,保持着衲僧的本色。在瑞岩住持了三年之后,无愠禅师便辞去住持之职,独居松岩顶上。洪武十七年(1384),无愠禅师应居顶禅师之邀请,归宁波翠山养老,两年后便圆寂。春秋七十八岁。有辞世偈云:“七十八年,无法可说。末后一句,露柱饶舌。”无愠禅师生前著有《二会语录》、《三庵杂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彼法莲法师被余杨先生所蒙蔽及利用,如是公开否定之后,又将杨先生所提供之断章取义及谬解,大胆印“书”流通、公开否定真正之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对世尊正教造成极大伤害,成为当时佛教界所共瞩目而不敢张扬、不敢随其言语、同皆静观其变之事件;乃有正觉同修会台南共修处已悟如来藏而渐生起般若实智之老学员,相聚探究阿赖耶识心体是否真为如来藏;并于探究确定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以谈“闭口修行”,开示云:《平常人我相处,最忌的就是谈论别人的是非、说人长短,说来说去只有自己遭殃,因此佛教里就教我们“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因为……。我们闭口藏舌,不说是非闲话,却不是要我们连好话也不说。一般人自赞诽他,当然不可以;一般人自谦、赞美别人,我想这是非常好的。……我们每天对人说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曰:“不病底,莫是智头陀否?”师曰:“病与不病,总不事,急道!急道!”星云法师开示“性海自足”之义云:《在佛教的唯识家把心叫做“识”,就是认识的“识”。我们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可以去分别世间、认识世间。这八识比作田地,在八识田中可以生长各种的植物、稻谷米麦。另外,&ld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由此即知星云之未悟示悟也,即知其言语之处处笼罩人也;如是心行口行不一之人,焉是佛教中之真实大师耶?星云法师曾开示云:《人生如戏,在如戏的人生里面,不要太过计较、和人争强斗胜,到最后斗得两败俱伤,最好能互相帮助、互相提携。》(台视文化公司《禅诗偈语》页28)平实云:如是之语,星云法师实应以斗大之字,书于丈室中,每日自读,以此自勉。所以者何?此谓平实从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是正理,上自俱解脱大阿罗汉,下至分证慧解脱之初果人,悉皆知之;而今南传北传佛教中,曾有自谓已证四果或初果之大师与居士,竟然悉皆不知,乃作种种无余涅槃境界之臆想,更以之而教授于学人,相将同入未证言证之大妄语罪中,诚可怜悯。由慈悯故,平实造诸书籍,宣示涅槃之正理,以救四众。然而若欲实证无余涅槃之实际、本际者,则唯大乘证悟之人,方能了知,此乃定性二乘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审如是者,则星云自身既未曾证真如,亦未曾眼见佛性,欲待如何把握?故其把握之言,乃是空口徒言也!若如所言应须把握者,则当先证真如、先见佛性,然后方有把握之可说也!而今星云既未证之、见之,何能把握之?显见星云之未悟言悟、笼罩众生也!如是未知未证之人,而言“应将真如自性扣在慈悲上面,扣在解脱上面,扣在般若上面”,其实根本不知应扣在何处、应如何扣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