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而哑羊僧则是指愚痴、鲁钝,不能够分辨有无违犯杀、盗、淫、妄等根本罪,对于微小罪及忿、恨、覆、谄等小随烦恼不能发露忏悔,也不知依止善知识而安住,不知道要时常亲近多闻聪明的善知识,去恭敬请问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如何作是有罪?如何是无罪?不能够决断善恶默然无语,犹如白羊都要被杀了也不能作一声一样,因而就被称为哑羊僧,当然这也是包括了在家和出家四众都 | admin 2020-06-08 |
|
![]() |
所以,学人还是要寻觅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座下,定时听经闻法,定期参与这样的说法之会,才是参与了最殊胜的法会。-----《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86集金铃比丘之梵呗与法会真实义>柯正村老师 | admin 2020-02-19 |
![]() |
但是,要能够如理作意思惟,也是以依止善知识比较稳靠,也可以避免受到邪法的错误影响而落入不如理作意思惟。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要能够如理作意思惟,也是以依止善知识比较稳靠,也可以避免受到邪法的错误影响而落入不如理作意思惟。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自己没把握,那又该怎么办呢?佛告诉你: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就不会退转!这在后面接着就会说明。如果已经发起道种智的初分了,又能在一切时中都为一切的众生来修集善法而不退转,不是为自己而修集善法不退转,这就是行不退啦!这才叫做极喜地啊!这才叫作初地入地心位的菩萨啦!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修集一切善法得不退转,永远都进不了极喜地的。为什么呢?因为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道理是「臆想真如」者很难想象的,也是探求密意者最难解之处,但因不肯依止善知识真参实究的缘故,只凭的思惟研究而想得知,故而自陷吊诡之处而不自知。他们的疑惑是:阿赖耶识含藏一切染污法种而为其所染,为何又说祂本自清净?既然阿赖耶识还有染污,那一定还有一个截然清净的真如体在其上面。这个问题正是出在没有如实、如理作意观行,再加上没有亲证而产生的问题,也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你依止善知识的教诲而观察真如心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而以阿赖耶识的真如法性做为转依的对象,转依以后就随顺第八识心的真如性来修行种种善业,这就是在熏发修道的种性,正是未来证道的正因,正是得道正因之一。因为这种发起修道种性的熏习,使得你未来证悟之后,可以进入初行位中,开始增长你的菩萨性——增长性种性;也可以渐渐的进入初回向位,开始增长你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要能够如理作意思惟,也是以依止善知识比较稳靠,也可以避免受到邪法的错误影响而落入不如理作意思惟。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这里我们也要提醒,要能够如理作意思惟,也是以依止善知识比较稳靠,也可以避免受到邪法的错误影响而落入不如理作意思惟。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要能够如理作意思惟,也是以依止善知识比较稳靠,也可以避免受到邪法的错误影响而落入不如理作意思惟。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学人还是要寻觅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座下,定时听经闻法,定期参与这样的「说法之会」,才是参与了最殊胜的「」。-----《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86集金铃比丘之梵呗与真实义》柯正村老师(原标题:梵呗与真实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菩萨依照悟后,他在破参明心悟后依止善知识,或者是他假如是有宿世利根的人,他自己有能力依照《般若经》的熏习别相智,就可以一路从七住位一路修行,乃至于到达初地的入地心、入地心的通达位,这个部分我们就把它叫作别相智。一旦入地了之后,接下就要修习、开始要修习种智了,开始要修习种智,从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最后圆满成佛,这个部分修习就是种智 | admin 2018-07-22 |
![]() |
但是,要能够如理作意思惟,也是以依止善知识比较稳靠,也可以避免受到邪法的错误影响而落入不如理作意思惟。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佛菩提的修道,是可以讲说需要很长的时劫,可是最重要是需要发大心,还要求依止善知识。所以进入初地开始修道,有一个很重要前提、基础就是在三贤位。所以你进入住位以后,要求在七住位能够实证如来藏,让自己能够于七住位不退,不退以后才能够再前进,满足十住位来进入行位;进入行位以后,让自己能够在菩萨性上面愈加坚固;然后让自己在回向位,能够发起道种性,开始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阐提人,不信因果,不信有恶趣果报,不信有前后世,不依止善知识,不听佛教戒,不作忏悔;如此之人,连佛也无法救治,一定堕阿鼻狱。阿阇世王杀父重罪,本应堕无间狱,但因能知前非且深切自责,并亲自到佛的精舍,在佛前作发露忏悔,并发菩提心,结果重罪轻受。回头来说,在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未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阐提人,不信因果,不信有恶趣果报,不信有前后世,不依止善知识,不听佛教戒,不作忏悔;如此之人,连佛也无法救治,一定堕阿鼻狱。阿闍世王杀父重罪,本应堕无间狱,但因能知前非且深切自责,并亲自到佛的精舍,在佛前作发露忏悔,并发菩提心,结果重罪轻受。回头来说,在台湾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阐提人,不信因果,不信有恶趣果报,不信有前后世,不依止善知识,不听佛教戒,不作忏悔;如此之人,连佛也无法救治,一定堕阿鼻狱。阿闍世王杀父重罪,本应堕无间狱,但因能知前非且深切自责,并亲自到佛的精舍,在佛前作发露忏悔,并发菩提心,结果重罪轻受。回头来说,在台湾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