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所以呢,既然我们是个实证的佛教道场,那诸位已经进来了,也成为会员、学员了,那当然,我还是要鼓励诸位要实证!那,对已经实证的人呢,我的要求更高,我的要求就是:你证真如以后,〔要〕住于这个无分别影像中,因为真如是无相的;那悟后要继续努力在事相中治修其心,也就是要依于真如来治修其心,那你治修其心不能离开世间相,所以你要在各种 | admin 2023-03-30 |
|
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是佛说。”《大正藏》册31,页14,下25-页15,上14。],却犹然舔食欧美学术界“大乘非佛说”的唾沫,不肯悬崖勒马。古时中国学佛人从无今日华人学术界之种种荒诞现象,人们尊崇证悟禅师为真正的圣贤 | admin 2021-02-02 |
|
所以了了分明的境界,正是已经分别完成,不是真正的无分别心,佛所说的无分别心,是从无始劫来,一直到无量劫后,乃至成佛之后尽未来际,永远都不会断灭的如来藏;也就是说,在离念灵知了了分明当下,同时有另一个真如心如来藏,从本以来就对六尘不分别,也不会起贪厌心行,这才是真如。而不是由意识觉知心变来变去,有时是真如心,有时又变成妄心。如来藏心体恒常不变,才是真 | admin 2020-08-28 |
|
什么是“慧境界”?乃是菩萨证悟自心如来第八识,发起般若的智慧后,才能够如实了知空性心如来藏于一切法所显现出的无分别慧之慧境界。也就是菩萨于真见道证悟自心如来第八识之心境界而发起了总相智,能了知第八识如来藏恒离六尘觉观,又能对诸法广作分别,而此分别却都是于六尘无分别的境界,是为自心如来的“慧境界”。而这样的无分别慧,不是阿罗汉所能 | admin 2020-07-27 |
|
正住于真际,常恒不坏灭,如地无分别,应化无有穷。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故如来藏即阿赖耶识。**************************************如来藏在众生身中,不在虚空。引经为证:《入楞伽经》卷三: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 | admin 2020-07-23 |
|
又,禅门证悟的内涵并不止于根本无分别智,还有后得无分别智,如禅门(悟后)差别智〔编案:久学禅师对已经证悟的学人,还是有可以嘉惠其智慧增长之处,这与根本无分别智不同。然亦有显示于未悟学人之前〕:世尊良久,外道礼拜赞叹;为何仅是良久,这人却能彻悟?又,石头路滑,若邓隐峰再继续参访,应当如何?老赵州究竟勘破婆子也无?为何佛是麻三斤?若悟后多年仍不清楚开悟 | admin 2020-07-12 |
|
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略说五理以明实义:一者,是能分别之心故;二者,真正无分别心是前后皆无分别,永不改易其性故;三者,有断灭之法,不可能是无分别心故。四者,意识觉知心是刹那生灭、有生有灭之法故;五者,须依他法方能生起、存在、运作故。首述其一:觉知心在第一刹那虽不分别,其实并非其心性不欲分别或不能分别,而是觉知心初起时虽欲分别,而无可供分别比对之另一 | admin 2020-07-06 |
|
自古以来,未能亲证般若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者,从蕴处界诸法之缘起性空、蕴处界诸法不能自在无有自体之无常空为依据,并以与境界分位差别相应之意识,妄想为唯识经中说的第八识无分别识及《华严经》中说的万法唯识之识,于心中建立这样的错误基础而谈论般若经中所说诸多空义之体性;以意识觉知心意会、套用此空之体性而归属于般若,以意识心来观察蕴处界诸法自性空之体性无有 | admin 2020-07-02 |
|
由于释摩诃衍以为意识心离妄想分别、不思不观之际即是阿赖耶识,即得成就一切种智;然而现见一切贤圣现前观察所亲证之第八识金刚心而得根本无分别智乃至道种智,以该根本无分别智或者道种智之观智利益众生时,皆于有思有观之际运行;释摩诃衍遭受此等质难,虽引用经典中『如日月光、如如意宝珠』而作辩解,却无助于自身续堕负处中。此因经中所说者,乃是真实亲证能生一切法之法 | admin 2020-07-02 |
|
《心经》以菩萨所证得第八识的总相智之根本无分别智,来说般若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当你依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深入观行,且越观越深之时,即谓行深般若蜜多,现前观察五蕴的一切法皆由如来藏所生,观到真心与妄心不一不异和合运作,因此如实体会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境界;菩萨不但能像阿罗汉一样 | admin 2020-06-26 |
|
大乘真见道之实证,即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能现观其真实而如如之自性,名为证真如;此际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至证悟般若不退而继续进修之第七住位始住菩萨,转入相见道位中,历经第一大阿僧祇劫中三十分之二十有四的长劫修行,同时观行三界万法悉由此如来藏之妙真如性所生所显,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如是 | admin 2020-06-20 |
|
”】(大众笑…)讲义:诸位一定联想到现在的佛教界了呵!才会笑起来嘛!否则你们在笑什么呢?我们再三说明:蕴处界虚妄,终归无常;但是有个法身无分别法,是常住、是清凉、是寂静、是涅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才是究竟安乐之处;五阴舍宅不过是堕于六情之中的生灭法,堕于六情之中就不离五欲;五欲就是大火,而五阴既有无常大火在外面烧著,在五阴之内也有欲 | admin 2020-06-20 |
|
舍利弗,佛弟子众,心无分别。舍利弗,佛弟子众无不善者,无破戒者,无破见者,无破威仪者。舍利弗,何等为恶不善?于佛众中不在僧数,名恶不善。谓心心数法与诸缘合,无真实事,但作分别,以分别故计有所得。是人乃至所有言说心心相续,乃至善不善法,于圣法中名恶不善。何以故?舍利弗,所有乐处中必有苦,如来法者灭是苦乐。舍利弗,如来所得,是中无欲亦无非欲,无乐无苦无 | admin 2020-06-14 |
|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如优昙花,一切皆爱乐,天人所稀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过于优昙花。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 | admin 2020-06-14 |
|
真正的行菩萨道,是有层次差别的:明心之后还要进修般若的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然后进修般若的一切种智;等你发起了道种智,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全部都实证通达了,这时才是真正的开始修菩萨道;所以说,到通达位—到初地入地心—以前都仍然是见道位,是在相见道位中专修后得无分别智。从初地开始才算是修道位,七住位是般若正观现前&m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8月再版二刷)由如来藏所生的六根与六尘来出生能返观自己的意识心,然后由意识觉知心来证知如来藏的所在,来返观如来藏的不可思议自性,所以出生了般若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若不是因为名色〈含意根〉而有六入,就没有意识;没有意识就无法证得般若根本无分别智,而根本无分别智的实证标 | admin 2020-06-08 |
|
有的人则会这样说:我们心里面不要起分别,这个就是无分别;但是无分别也是一边,所以要再把这个不起分别的见解丢掉,不要去执着不分别的觉知心,也不要去执着不分别的境界,这样就不会落在无分别的一边了,就不会落两边了,这样就是中观。这也是想象中的中观。真正的中道观是:你照样在分别,你也依旧认定中道而绝不改变;但是,不管你认定或不认定,也不管你分别或不分别,中 | admin 2020-06-08 |
|
由于菩萨明心见性找到自心如来而发起般若智慧,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愿意跟随真善知识修学别相智、道种智,于宗门与教门就可以渐渐通达,由于定力、慧力、福德、愿力不断地增上,不畏惧众生恶劣评论,以及愿意丧生舍命出来为众生说法,并观察众生根器,不厌其烦为众生说相契的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由于菩萨不断宣说佛的正法以及不断地 | admin 2020-06-08 |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经文解释如下:【每一位有情都有一个真实心,这个真实心叫作如来藏;因为有了如来藏存在,佛法僧三宝在世间出现了;一切有情如果能够亲证本来自性清净、不分别六尘的如来藏,就能出生般若智慧,也就是有了根本无分别智;以此根本无分别智的总相智,可以进修相见道的别相智以及修道位的道种智,乃至未来成就一切种智的究竟佛,都是因为亲证如 | admin 2020-06-08 |
|
由于菩萨明心见性找到自心如来而发起般若智慧,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愿意跟随真善知识修学别相智、道种智,于宗门与教门就可以渐渐通达,由于定力、慧力、福德、愿力不断地增上,不畏惧众生恶劣评论,以及愿意丧生舍命出来为众生说法,并观察众生根器,不厌其烦为众生说相契的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由于菩萨不断宣说佛的正法以及不断地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