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当你没有要往生一个净土的时候,你虽然是证悟了,或者你知道密意等等,可是你决定继续来这个世间流转,那你到底是凭借著什么?是凭借著对善知识的信念,凭借著对三宝的信念。但不能告诉你说:你下辈子会证悟。没有!这没有打包票的。 (原标题:甘愿做菩萨(一-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这样想想,你这一辈子,在座的每一个都想想,你可能间接的帮助过别人成就佛道,或是间接地接引他到来,那你没有直接让那个众生,有没有直接摄受他走入中?或是他有因缘可以到我们说的极乐净土等等。你要去作这样思维,你要每一辈子都可以作这样的思维,也就是说,你甘愿不甘愿作一位这样的菩萨?你甘愿不甘愿来摄受众生走向佛道?我们知道你终究一定是会转依的,当然你可以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劝发菩提心文省庵法师撰(净土宗11祖)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qǐsǎng,屈膝以额触地礼拜〗,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 | admin 2018-07-23 |
![]() |
净土忏愿仪若坐若行,皆勿散乱。不得弹指顷念世五欲,及接对外人,语论戏笑。亦不得托言延缓,放逸睡眠。当于瞬息俯仰,系念不断。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一向出生菩萨经阿弥陀佛,昔为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持精进。七千岁中,胁不至席,意不倾动。法集要领经若人百岁中, | admin 2018-07-23 |
![]() |
释迦世尊就是这样以大悲心对待众生、摄受众生,自己则继续不断修清净行,并且这两者的先后次序取舍,也相当明确,就是先利益众生,再成就自己;可以说,就是以利益众生、摄受众生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纵使在夫妻之间,也是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三)夫妻相处之道与邪淫的苦患另外,对于夫妻间相处之道,经典中也有不少记载;像《佛说善生子经》这样记载: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其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师应劫而生,遍参南北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念佛法门。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纳出家徒众,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依于当时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景况而倡导学人老实念佛,自号常惭愧僧,度化众生无以计数。印光大师以前有眼疾,因为眼疾的关系,所以大师有时几乎都没办法写字读书!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第一篇】悟前第一章前方便第一节闻法阅经建立知见第二节闻时记忆闻后思惟第三节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第四节受持佛戒发菩提心第五节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第六节忏悔业障深信因果第七节消除慢心第八节发大愿心第二章正修行第一节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三节深解第一义经典第四节参究的方法第一目简介话头第二目简介公案第三目参究的方法第五节禅法知见第一则建立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身为菩萨一定是能够觉悟有情的人,因为他本身有能力、有智慧、有福德来庄严自己,以自己在佛法有所实证,以此来觉悟有情、来摄受众生,来成就自己未来的佛国净土。从上面标准来看,菩萨这个名相含摄了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能够觉悟有情;第二个标准,在佛法上有所实证,并且以自己所证的来摄受有情,让众生有所受用及实证。说明如下:第一个标准,既然菩萨能够觉悟有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于说学佛,即使说你不想要来这个世界,也不知道哪一个世界比较好,那一样,释迦牟尼佛有告诉我们说,西方有一尊佛叫作阿弥陀佛,祂有无量庄严的净土,可以让众生得到生死中的安慰,你可以在那里慢慢地修学佛法,你都不用着急;那你自然有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来当你的善知识来摄受你,你不愁佛法中,你没有人可以指引你真正的方向!——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首先为什么说佛门中会分宗分派呢?一者是说,因为当代的环境之下,某一个法门因为感应殊胜,所以会引发信众的信乐,这就好像前面讲的狭隘的净土宗而言。再者,因为古大德观察因缘,用某一个法门来摄受众生,而学人看到大德的证量是这么样深广,因而建立宗派;可是当大德舍寿之后,往往后继乏人,所以法便式微,很少有能够像古德一样证量这么深的人,譬如说法相唯识宗。再者,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现今的某些凡夫俗子可能会怀疑到底有没有三世轮回?不过我们从古今中外许多人的著作或是经验都可证明确实有过去世,死后不是完全断灭;在许多《念佛感应录》的书籍中记载,有的人念佛发愿往生净土,临终时蒙佛及诸菩萨众接引往生;有的人能感应到鬼道众生;在古今中外许多饭店、旅馆房间内,因为曾发生过死亡或命案,死者变成了鬼道众生仍留在房间内造成许多灵异事件。另外不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的传续与众生慧命的升进,关键在于大善知识的出兴于世、宣说妙法,令大众得以听闻而确立正知见,进而如理作意地思惟、修行;然而,五浊恶世的人间,佛门内充斥着外道与邪见:或断或常,或浅俗化、或学术化、或商业化,既不以实证为本,又落于名利之争、表相崇拜的宗教事业,看似热闹兴盛,却越来越偏离佛教,甚至于沦落世间法上用心、或在学术上虚拟、或自贬根器而只想求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等为十?一色相如花,二世间无比,三鼻根不坏,四身离臭秽,五妙香清净,六往生十方净土见佛,七戒香芬馥,八世间慇重得乐,九生天自在,十速证圆寂;如是功德,以花供养佛舍利塔获如斯果。「若复有人,以鬘布施如来之塔,获十种功德。云何十种?一色妙如鬘,二身离臭秽,三形体清净,四生十方佛土,五戒香芬馥,六恒闻妙香,七眷属,八诸根适悦,九生天自在,十速证涅槃;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诸佛所得的净土要从摄取众生中成就,所以诸佛不能离开四摄法。因此一切菩萨要成就佛国净土,不能舍离一切众生,任何众生只要愿意被他摄受,他就必须摄受,不能推辞。如果有人愿意被他摄受,而菩萨说:我不愿意摄受这么多人,因为累死人了。那我告诉你:他的佛道就不能成就。所以四摄才是道场,能够摄受众生的缘故。但这是事相,从理上来讲,如来藏才是真正的四摄者,并且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1佛国品〉也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关于这段,平实导师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第202-203页中有如此开示:布施为什么会是菩萨的净土呢?因为菩萨在三大无量数劫中舍身、舍命、舍财、施法;以三种施利乐众生,如果不作财物布施、无畏布施、佛法布施,他就不能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公案拈提中不是有一则永明不会吗?人家来问:如何是永明家风?永明延寿禅师很有名,净土宗许多祖师都说他是阿弥陀佛化身,但我们已证明他不是阿弥陀佛化身,因为他还没有法眼。可是人家问他:如何是永明家风?他说:不会。很难懂,对不对?僧人又问他说:如何是不会?他说:牛胎生象子。看来也是放过了,可是实际上他已指示入处了!所以说,凡夫不会,就永远是凡夫;凡夫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如果他生在了没有佛法的地方,他事实上发心做菩萨的可能性非常小;相反,如果是生在了像弥勒净土这样的诸上善人聚会的地方,他肯定将继续修道。现代禅教团教研部主任温金柯先生认为:法眼清净的菩萨行才是大乘菩萨道的真义。印顺法师认为人乘的菩萨行是大乘佛教本意。李元松老师认为,这只是印顺法师个人的意见,指出:人是充满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烦恼的凡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藏密行者修诸罗剎、夜叉等鬼神相应法,喜乐鬼神相应的境界与感应,贪着鬼神喜乐的男女淫液屎尿等供养,妄想死后往生「乌金净土」的罗剎、夜叉境界,此乃趣入无暇者之第三因。藏密妄称成就报身佛,宗喀巴等应成中观派者更诽谤菩萨藏,成就诽谤之大恶因,此乃速入无间地狱,乃趣入无暇者的第四因。藏密四大派中无有佛法可听、可闻、可修、可证,只有一些用佛法名相包装的外道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怜愍众生的目的,其实就是摄取未来无量世以后成佛时的净土。想要真正的怜愍众生,你得要有种种方便来摄受众生;若无方便摄受众生,就无法成就净土。就像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的纯净净土,也是从怜愍众生而得的。又像释迦牟尼佛有四种净土来摄受众生,这也是从怜愍众生而成就的,所以怜愍众生就是摄取净土的基础。这四件事是菩萨在修学佛菩提的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情,因为佛国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思就是说,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虚妄的,根本就没有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往生,往生了以后仍然还是在这个娑婆世界的天界罢了!你们都知道是谁讲的嘛!他的《妙云集》到处流通,在《净土与禅》的书中这样说,所以净土宗的许多修行人,心里就怀疑,就恐慌的不得了:“依照他这样考证的话,如果是真的,就没有极乐世界了,那我三、四十年来,辛苦的念佛发愿往生极乐,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