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长老“胁”有鉴于当时诸道乱兴、魔邪竞出,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常忧心正法不能久住人间,就入于三昧,定中观察而知:中印度有一位出家外道,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应堪任出家为比丘,广宣道化,开悟众生。胁尊者定中所观察到的这位外道就是后来的马鸣菩萨(BodhisattvaAsvaghosa),他于公元一、二世纪,诞生于西印度。胁尊者于是想办法,在法义辨正大会折服了他,把他 admin

2018-07-22

为什么会称为瑜伽宗呢?因为法相唯识宗这个法义具足叙述了世出世间诸地的瑜伽师的境界,而瑜伽师其实就是禅师——禅师不是只有悟了如来藏,只得到总相智开悟明心的一个境界。瑜伽师因为悟了如来藏以后,所以因为如来藏的正理了知了以后,慢慢通达了唯识,慢慢进入了见道位的通达位;进入到见道位通达位以后,进入了初地、地地进修,地地进修的各种境界,这个就是瑜伽 admin

2018-07-22

所以,如果有菩萨能够依唯识宗的宗义而证悟般若了,如果有菩萨依着唯识宗的宗义去修学,去证悟同于禅宗所开悟的这个如来藏心,去证悟同于禅宗所悟入的这个真如本心,去悟入三论宗所悟入的这个般若心;如果有人能够依着唯识宗的宗义,悟入这样子的般若的话,他就能够慢慢的发起道种智,也能够慢慢的渐入诸地,慢慢的具足诸种的佛法;那成佛之道逐渐就能够了然于心,能够证十真如 admin

2018-07-22

像这样的菩萨悟入唯识正理以后,大多是十生、百生乘愿护法弘法的人,所以能够世世开悟以后,就能够自修自证唯识种智正理;再加上佛恩的加持,要到菩萨的三地并不是很困难的。要到菩萨的三地困难的是因为我们修学佛法搞错了方向,所以没有办法真正的进入佛门的修学,进入佛门修道位,乃至于能够进入初地、二地乃至三地。所以由以上我们可知,唯识宗义在佛法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 admin

2018-07-22

长老“胁”有鉴于当时诸道乱兴,魔邪竞兴,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常忧心正法不能久住人间,就入于三昧,定中观察而知:中印度有一位出家外道(即后来的马鸣菩萨),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应堪任出家为比丘,广宣道化,开悟众生。于是,长老胁即以神力乘虚而至中天竺,住在一间寺院。他很奇怪地发现:寺院里竟然没有一人敢敲击“只是用来报时”的钟。就问诸比 admin

2018-07-22

可是,我们在这里不是要评论什么人有开悟,什么人没有开悟;我们不是依着华严宗自己的教判,要来谈论它在佛法中的定位;而是要依着华严宗这个宗旨的归向,依着华严宗所归向的《华严经》的意旨,来大概说明华严宗在佛法中的定位。那华严宗在佛法中的定位是怎么样的一个说明呢?华严宗在佛法中的定位有哪些重要性呢?我们先来说明一下《华严经》的妙旨。《华严经》所说的,是在说 admin

2018-07-22

我们上一集有讲到说,禅宗的开悟是悟得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心。悟得第八识如来藏心以后,不能说一悟即至究竟佛地;因为悟了以后,还有悟后所要修学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于十地的这样子的一个果证必须要去完成,才有办法经过这样子的一个佛菩提道的修学,透过别教的大乘的修学,才有办法因为这样子的修学完成究竟佛果;所以不能说一悟即至佛地。那也就是因为这个样子说,禅宗所 admin

2018-07-22

如果对于般若产生误会的人,不但对于佛菩提道会产生误会,也将会对于二乘的解脱道、对于二乘菩提会产生误解;那对二乘菩提产生误解,也将无法断除我见,入二乘的见道位,更何况是进入大乘别教的见道位——开悟明心!所以,各派各宗如果想要通般若的话,想要会通般若的话,一定要证悟同于禅宗所悟的这个自心如来藏,必须要证悟自心第八识如来藏。那有人说,“其 admin

2018-07-22

因为禅宗开悟,乃至于各宗各派的开悟,全部都是依止着这个根本识如来藏,依止着这个佛所说的第八识心而入了一乘道,入了别教大乘的修学之门;所以,如果说要以佛法研究佛法,却反而堕入了密宗的应成派中观邪见当中,而堕入了一切法空的这样子的一个断见里面,也堕入了意识细心的建立见这样子的两个邪见里面,来否定三乘佛法的根本识如来藏,那这样子将会成为一阐提人。那有的人 admin

2018-07-22

正信佛教徒宜慎听谎言,应察其人之言、观其人之行,勿为异端邪说怪力乱神所误是幸!」今观台海两岸佛教界,常有大名声之法师居士,自谓证果开悟,睽其所著诸书及开示般若,却堕意识心中,未破十八界我见,尚处凡夫位中。亦有密宗法王居士自谓证悟,已入初地,而其著作开示悉堕意识之中,尚不能于般若总相及别相智起少分胜解及胜行,何况能述能知般若之种智?于般若之种智浑无所 admin

2018-07-22

比方说,我们就拿菩萨要开悟明心所需要的准备工作来讲,要开悟明心的时候,除了福德要具足,并且智慧要熏习正知正见之外,除了这两个之外,你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定力;你如果没有定力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实际去参究。这个所需要的定力,其实就可以对应到我们说的止观的“止”这个字上面。那观呢,我们可以说,菩萨在破参明心的时候,在止的这个基础上面,去用思惟观去寻 admin

2018-07-22

此心若经参禅开悟即可实证、体验,而非学术上的假想与推理。故佛法所说之三界唯心迥异于唯心主义的观点。还有学人不明白佛说之心能造物的原理,遂将佛说之能生万法之藏识与一神教所说之第一因的造物主(上帝、梵)等同起来,其实二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譬如,佛教实证在无始劫以来,轮回之众生以及其所生活的宇宙器世间就存在,并非先有藏识,之后藏识再造出有情及器世间;一 三摩地

2018-07-22

此心若经参禅开悟即可实证、体验,而非学术上的假想与推理。故佛法所说之三界唯心迥异于唯心主义的观点。还有学人不明白佛说之心能造物的原理,遂将佛说之能生万法之藏识与一神教所说之第一因的造物主(上帝、梵)等同起来,其实二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譬如,佛教实证在无始劫以来,轮回之众生以及其所生活的宇宙器世间就存在,并非先有藏识,之后藏识再造出有情及器世间;一 三摩地

2018-07-22

第二、普遍性科学研究的成果,如果在一时一地被某人发现,他只要对第二人善加说明,一定会被第二人所了解并接受,也就是说,一项科学原理可以很快的被两人以上,甚至更多人了解并接受,何以故,因为此道理有不证自明的逻辑种子,而且在相同条件进行的实验中可被重复验证,所以有普遍性;佛教也是一样,甲所证得的如来藏心,和乙所证悟的内容一定一样,古代禅师所证悟的内容,和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有没有生命,是要以有无如来藏来判定,但如来藏无形无相,除非开悟的人能够一眼认出,一般人要如何去判断有没有生命呢?那麽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观察它有没有自我意识,因为除了入涅槃的阿罗汉外,所有的众生,第七识一定都还在,只要有第七识,就有自我意识,有自我意识,就必然有爱恨欣厌等情绪,连细菌或病毒都不能例外。近一步说,密宗的夺舍法或一些借尸还魂的 三摩地

2018-07-22

为人才明,达解深法,赞叹妙义开悟愚蒙,人闻其言莫不咨受,宣用为珍宝,从智慧中来。为人音声清彻,从歌咏三宝中来。为人洁净,无有疾病,从慈心中来。」】白话解释:佛陀跟阿难说:人如果培福的话,就像这棵树一样。它本来只种下一粒果核而已,后来渐渐长大,却能结成无量的果实。为人而能当国王、大臣、长者等,并且地位尊贵而有权势的人,都是从礼敬佛法僧三宝中来的。为人 三摩地

2018-07-22

等到他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直心,开悟了,要悟后起修,更应该转依如来藏直心,不谄不曲、不虚妄的质直体性。这样一来,在生活上能觉能知的妄心,也将会永远都是直的,这样修行,必定能在佛道上迅速向前迈进。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22集什么是直心要如何在生活上行此直心呢?》陈正源老师(原标题:怎么理解直心是道场) 三摩地

2018-07-22

144.今生喜欢抄写经法布施给人读,来生辩才无碍,学法很容易开悟,诸佛菩萨常保护,常为人中领袖。145.今生喜欢造桥船帮助人,来生七宝俱足,众人敬服侍。佛告诉阿难,以前所讲经典也有许多因果实例,要劝众生读诵修行,自然能消苦难。 -----《佛说善恶因果经》简译(原标题:人生的命运为何不同?) 三摩地

2018-07-22

实证根本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佛教以外的人都不曾听说过阿赖耶识的名词,更不要说去实证祂、去体验祂的运作了。通常人们感觉到的心只有一个,也就是见闻觉知、能分析思考的心,称为意识。意识具有一种功能——证自证分,能反观自身的存在,狭义来说,第七识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都没有证自证分,故在人熟睡无梦的时候,末 三摩地

2018-07-22

以下的说法对于指导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积极意义,而这些说法有些是引自开悟觉者的讲述,有些也是经过人们很多的实例的印证。另外,正如之前提到的,一个结果通常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成的,因此任何单一的因素可能只是造成某一结果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点也请读者注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缘差的十种原因:1、对于众生起嫉妒心。2、看见别人获得好处,心生恼热。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