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大慧禅师集毕生精力致力于佛教事业,积极维护佛教的尊严性,对不利于和有损于佛教的言论给予坚决的抵制,例如,他认为师傅克勤禅师的重要经典著作《碧岩录》,是一味追求华丽词语、文字优美的文字禅,将此书的刻板销毁了;公开阻止(张贴告示)尚未开悟的同门师兄玉泉昙懿收徒讲法;对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提倡的“昼夜不眠,与从危坐”的“默照禅”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经过克勤多次的精心指导和启迪,宗杲终于开悟。克勤觉得宗杲对公案可能参不透,又著《临济正宗记》送给他,让他掌管记室。克勤禅师与他分坐设坛开讲,师举大德因缘问之,宗杲都能酬对无滞。宗杲以超然的智慧,锐利的机锋,敏捷的雄辩而闻名京都。京都汴梁的贤士大夫争相和他交往。靖康元年(1126)御史中丞、兵部尚书吕好问赞其法力似太阳普照大地,奏请朝廷,钦宗赐宗杲紫衣袈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未悟者,未来开悟也,诚实为禅师之本,故名未悟禅师!一、阿育王寺和天童禅寺2013年,后学我工作之余,一个人先后游历了浙江省宁波市的阿育王寺和天童禅寺,当时阿育王寺正在大规模修缮重建,参观者很多,天童禅寺相对安静,坐落于山腰之上,古色古香,惊讶于宁波居然有如此古朴之寺院……可当时游历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两个寺院在中国佛教禅宗传承史上曾经起到的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沐由兹开悟。明年剃度。乃诣洪井。礼观音禅师顿了心契。咸通七载还归故乡。邑宰韦公乃率信心者造栖真院。四方禅客无远不届。廉使裴延鲁召沐。因营鉴水坊精舍成还以坊为题牓。既而居之安而能迁。允明州掾齐肇请住玉笥峰。未久而卒。寿八十八。腊四十五。则。乾宁五年七月三日也。唐幽州南瓦窑亡名传(祝融峰禅者)释亡名。履行尤峻独居燕城南窑窖间。天祐中幽蓟不稔道殍相望。因分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进帝佛真容梵夹等开悟帝心。赐号曰慈愍三藏。生常勤修净土之业。着往生净土集行于世。其道与善导少康异时同化也。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兴渠。兴渠人多说不同。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唯净土集中别行书出云。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韭三葱四薤。阙于兴渠。梵语稍讹。正云形具余国不见。回至于阗方得见也。根粗如细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薹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豁然开悟理事俱成。神咒功倍。元和八年范扬中丞知仰遣使赍乳香毡罽器血施暄。并回施现前大众。次中书舍人王仲。请于大云寺为众受菩萨戒。十二载平昌孟简尚书。自会稽甄请不赴。八月俄回旧山人莫详测。倏云示灭。春秋七十六。弟子建塔焉。一云。暄在金华山北多寒少阳。神人问曰。师须何物。曰吾在山之阴苦于凛冽神曰。小事耳。至夜闻暄阗之声。明旦见一小峰移矣。唐澧州开元寺道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已令帝开悟末主天纪四年。会尸解真身隐焉。至唐高宗永徽中见形于越。称是游方僧。而神气瑰异眉高隆准。颐峭眸碧而瘦露奇骨。真梵容也。见者悚然罔知阶位。时寺纲紏诘其厥由。骂而驱逐会行及门。乃语之曰。吾康僧会也。苟能留吾真体福尔伽蓝。[跳-兆+麗]步之间立而息绝。既而青目微瞑精爽不销举手如迎揖焉。足跨似欲行焉。众议偃其灵躯窴于窀穸。人力殚矣略不倾移。虽色身坚牢而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然其撰集则开悟迷沦。究其翻传则陶甄教道。譬犹后焰靡及乎前光似宝或惭乎真宝。互有长短用则无遗也。唐京师崇圣寺文纲传(名恪)释文纲。姓孔氏。会稽人也。曾祖范陈都官尚书。祖[示*異]祠部侍郎。考顶坐逃海避隋。择木归舜。贞观始拜尚乘直长。咸光复儒业旁通释教。是故纲也植宿根从习气。慈母怀孕杂食弃捐。有婆罗门僧头陀。语其母曰。若此男终绍三宝。自尔每闻空中多异香杂仙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业言下豁然开悟。涕泪悲泣向大寂曰。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毕尽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豁如开悟。乃回三峰于仙掌间。有道流绸缪论道。薄暮方散非止一过州帅元公。颇知归向召之。多以疾辞。或至必登元席。代宗皇帝闻其有道。下诏俾居京师广福寺。朝廷公卿罔不倾信。后终于寺。春秋七十八。大历八年癸丑九月四日。全身坚固而迁塔焉。次南岳东台释元观。姓袁氏。长安人也。父为河中府掾。母兄为沙门甚敦道化。见观幼龄聪慧风标秀举有成人之度。因劝其出家。乃投兴善寺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忽一日因阅佛经洗然开悟。乃叹曰。人生富贵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可登运载。遂投驻跸寺出俗。未周三祀方议进修昼夜不疲。而属师亡。亦遵释氏丧仪。守礼无怠。孝悌之名燕人所美。梁乾化三年往五台山受木叉戒。由是陟遐自迩。切问近思。俄征伐木之章。且狎或人之友。结契远求名匠。阻两河间。兵未罢路不通。南则梁祖。北则庄宗。抗衡于轻重之前。逐鹿在存亡之际。当是时也。超止于本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帝遂开悟其旨。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取鉴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余。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藏之善巧化诱。皆此类也。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盖帝王归信缁伍所凭之故。洎诸梵僧罢译。帝于圣历二年已亥十月八日。诏藏于佛授记寺讲大经。至华藏世界品。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都维那僧恒景具表闻奏。敕云。昨请敷演微言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开悟甚众。及牵驼出岸。经无沾湿焉。初畏途过北印度境。而声誉已达中国。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开元初。玄宗梦与真僧相见。姿状非常。躬御丹青写之殿壁。及畏至此与梦合符。帝悦有缘。饰内道场尊为教主。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致人主于如来之乘。巍巍法门于斯为盛。时有术士。握鬼神之契。参变化之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年十六开悟佛理。不乐习尼揵子诸论。乃削染出家。盖宿植之力也。后随师往中印度那烂陀寺。学修多罗阿毗达磨等。洎登戒法遍听十八部律。又诣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十余年全通三藏。次复游师子国登楞伽山。东行佛誓裸人等二十余国。闻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来。以多难故累岁方至。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敕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拏罗灌顶道场度于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真的不知道要怎么杀啦!有一天世尊因为灵山会上说法的时候,看见五千位比丘(编案:依据所引应为五百比丘,疑为手民﹝排字的工人﹞之误)已经证得第四禅了,而且也发起了五神通了,可是他们一直都没有办法开悟,不晓得大乘的三三昧是什么内容;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金刚心如来藏,所以「未得法忍」。这五千比丘因为有四禅也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字经教典籍、禅学、禅法以及禅理都是「标出月亮的手指」,虽然可以让我们更行瞭解这法界实相,但法界实相究竟是在何处呢?透过如来的慈悲开引出这个「禅」的法门,使我们更清楚地接近这个月亮了,因为真正开悟的菩萨,可以「禅」的方便为有缘的菩萨开演这最深奥,显示实相的法门。而现在一般人常常错会「禅」,将禅当作是禅定,或是以为禅是禅思;从世尊在灵山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从《六祖坛经》开示得知,六祖是在五祖弘忍为慧能明说真心体性,于言下一念而开悟的,也就是一念相应慧而顿悟本心;所以六祖才会接着说:“没有想到真心本来自性清净,没有想到真心本来不生不灭,没有想到真心本来具足万法,没有想到真心不会六尘,没有想到真心能生万法。”由此可以证明:六祖乃是一念相应而顿悟的菩萨,不是渐悟的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在佛门中有人主张“顿悟与渐悟”,或者主张“开悟来得很快,我们称为顿悟;需要长时间修持的,我们称为渐悟”,或者主张“悟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累积多了就会开悟”,或者主张“很简单,你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并且通过训练与修行的过程,经过一段长时间,可能会达到最高点,这即是被称为渐悟”。这样说法,如果没有佛法正知见以及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法华经讲义》第七辑的第39~40页)由此可知,要避免提早灭亡,就是不要泄漏密意!那不要泄漏密意的方法就是不要随便写如来藏妙义的文章,不要乱讲解公案及乱使用机锋,也不要跟外道辩论法义!因为他们想套取密意!不要让外道或未证悟的菩萨猜到密意,因为让他们猜到了是害了他们,他们可能会诽谤或是不信,或者没有功德受用而造恶业,或者继续把密意泄漏而提早让灭亡!泄漏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克勤大师这偈里的意思是说,这个开悟明心以及眼见佛性真的很难为人解说,即使说了人家都不会相信的。这时白云山五祖禅师才跟他印可。克勤大师后来叙述说:「先师说:『……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官人却未晓。』老僧听得,忽然打破漆桶,向脚跟下亲见得了,元不由别人。」这就是白云五祖突然间逼问他:「如何是庭前柏树子?聻?」就一手指出去,指向庭院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