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很多人都弄错佛说的无分别的意思了,所以听到我这样子说,就骂:“你这样就是有分别啦!”那么我们倒是请问他们:“佛有没有分别?”佛如果没有分别,又怎么会说:“这个人你得要教他数息法,不能教他不净观;那个人你得要教他不净观,不能教他数息法。”又如外道来了,佛决定不帮助他开悟的,声闻种性的人也一样,佛也不帮助他们开悟般若实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透过这样的定相,我们应用一些方法,譬如说数息法、观心法、观念的起处,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们的心渐渐的安定下来了,妄想就渐渐的变少。到后来连妄念也很少了,可以安住在某一些定的境界里面,这时候我们就说他已经证得一些定境了。这种人虽然可以证得某些定境,但是这种定的功夫,通常是在打坐中才有,在下了座以后,心又照常散乱,很容易又照样发脾气,或者照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透过这样的定相,我们应用一些方法,譬如说数息法、观心法、观念的起处,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们的心渐渐的安定下来了,妄想就渐渐的变少。到后来连妄念也很少了,可以安住在某一些定的境界里面,这时候我们就说他已经证得一些定境了。这种人虽然可以证得某些定境,但是这种定的功夫,通常是在打坐中才有,在下了座以后,心又照常散乱,很容易又照样发脾气,或者照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好多人--如某一很有名的寺院,他们有好多人学数息法,数了十几年,还是无法数到一心不乱、妄想不起。这就是说,他不知道要从断烦恼来下手。我记得在证悟之后,知道要修禅定,那时还不知道要修佛菩提之种智。那时起修四禅八定,还不晓得要修今天所修的无生法忍。在修四禅八定的时候,一上座就无相念佛,目的是希望妄念不起来,可是只能在起来之后不随它,继续保持忆佛的净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数息法可以修到欲界定、未到地定等,依念佛法、看话头也同样可以修到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在欲界定和未到地定中,会出现种种定境,比如轻安,在定中感觉到身体十分轻松,头脑空灵清明,很是舒适。此外,有人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或全身发热、发冷、发麻、发痒,或者有些针刺般的疼痛;有人会有身体飘飘然像要升腾起来或要融化的感觉;有人会觉得身体向外膨胀,甚至胀得很大,有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身姿:数息法是在静中修定的法门。一般人一听说静中定,就想到屈膝盘腿,正襟危坐,双手要结什么样的印,脊背要怎样,头颈要保持怎样的姿势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一些方便,让我们容易将身体控制在一个可以长时间保持静止的状态,身体不松散。坐姿正确,便容易坐得久而且不易疲惫,定力容易修出来。但这并不是说必须要用七支坐法,坐得非常标准才能修定。如果执着于坐相,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数息法,其实也可以在动中修,但偏于静中修;持名念佛,可以动中修,也可以静中修,在心中心念心听来念佛;禅宗的看话头,可以静中修,但一般是动中修。其他的修止、修观、止观双运、持咒等等法门,也大多如此。此外需要了解的是,在动中修定力,最多只能修到初禅的功夫,无法进入二禅,因为从初禅是有觉有观三昧,动中可以修到,而进入二禅,先要修无觉有观三昧,只有在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4、动中定与静中定5、禅定通外道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三、禅定修行的次第1、禅定修习的次第2、禅定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很多人都弄错佛说的无分别的意思了,所以听到我这样子说,就骂:你这样就是有分别啦!那么我们倒是请问他们:佛有没有分别?佛如果没有分别,又怎么会说:这个人你得要教他数息法,不能教他不净观;那个人你得要教他不净观,不能教他数息法。又如外道来了,佛决定不帮助他开悟的,声闻种性的人也一样,佛也不帮助他们开悟般若实相智慧的,可见佛还是有分别心嘛!不是没有分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说:如果是炼金师的儿子,那么你应该要教他数息法;那同样的浣衣之人的话,你应该要教他修白骨观。这样子因应他的根器去教他,这样子他才容易入于解脱的境界,这个是在《大般涅槃经》里面所记载的。所以呢,关于这些教法的内涵,的的确确是要因应求法众生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有些人就会说:“既然是这样子的话,那是不是法法平等、无有高 | admin 2018-07-22 |
![]() |
诸佛究竟了知任何一法的相貌,一切法相的智慧具足了,就是具足一切种智,那就成佛了!声闻、缘觉圣人不懂相智,只有世俗谛的相智,但没有世俗谛的因智,也没有时智:对金师之子应该说数息法,却为他说不净观;对屠夫之子应该教导不净观的,他们却教他修数息法,这就是没有时智,不能观察时节因缘,所以声闻、缘觉圣人永远都没办法称为佛,因为都没有具足这三智。十三、佛&ldquo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诸佛究竟了知任何一法的相貌,一切法相的智慧具足了,就是具足一切种智,那就成佛了!声闻、缘觉圣人不懂相智,只有世俗谛的相智,但没有世俗谛的因智,也没有时智:对金师之子应该说数息法,却为他说不净观;对屠夫之子应该教导不净观的,他们却教他修数息法,这就是没有时智,不能观察时节因缘,所以声闻、缘觉圣人永远都没办法称为佛,因为都没有具足这三智。十三、佛&ldquo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诸佛究竟了知任何一法的相貌,一切法相的智慧具足了,就是具足一切种智,那就成佛了!声闻、缘觉圣人不懂相智,只有世俗谛的相智,但没有世俗谛的因智,也没有时智:对金师之子应该说数息法,却为他说不净观;对屠夫之子应该教导不净观的,他们却教他修数息法,这就是没有时智,不能观察时节因缘,所以声闻、缘觉圣人永远都没办法称为佛,因为都没有具足这三智。十三、佛&ldquo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觉观心,不但是修定者之烦恼,也是参禅者之大忌,兹分述如下:一、修定者通常用数息法,摄心于一连续境。初时粗心散乱,是故一息一数。以十为度。周而复始。待数到心不攀缘时即改为随息。随息不已,心归统一。此时亦无粗觉观,有智者即善用微细觉观,于统一之心起各种微妙境界时,善知抉择,选择其中一种善妙境界,使心安住。若能久久安住,心复转细,即应渐渐弃舍微细觉观,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其实我并不是反对用数息法来打坐修定,只是反对:修了禅定,不能在关键的时候转入参禅。但是在正觉同修会里,我们用动中拜佛忆佛的功夫来增长定力,同时可以转入在动态中看话头和参究,这也是将来破参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记得当初每天早晚拜佛一小时,总觉得拜得很勉强,很辛苦,常常拜不下去。有时心一放逸,妄想就一大堆;把念抓得紧,又全身僵硬,一小时拜下来,浑身腰酸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愿法师所教的法,大致上与南洋法师所教的相同,是以数息法、四念处为最主要的修法,配合八正道、七觉支、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共三十七道品为全部的修行内容。大愿法师认为所有的修行人,都应以四双八辈〔编案:声闻果之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四果向、四果〕为努力修行的目标,在行住坐卧时包括打坐时,都心心念念放在四个念处上。那时,我对大愿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