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声闻、缘觉圣者如说而行,除去其如来藏阿赖耶识所执藏,能牵引众生于三界生死轮回之染污种子,使其如来藏之“阿赖耶识性”灭除,只留存异熟性而证阿罗汉果;此时虽然仍不知不证自心如来,却能于现法中证得无为寂灭法乐(其实仍是自心如来藏所显,而声闻罗汉不觉不知如来藏心所在),舍寿前得以安住于不受后有之涅槃法中,因此佛说声闻、缘觉皆从般若波罗蜜出。所以说 admin

2019-07-29

即使后来我们不能作身行上的佛事,可是你的心念还是可以念念回向啊,念念灭除你的贪瞋痴,这就是用功,这就是佛事啊!你还是可以改变你这些恶业生起之前的这些念头,因为你之所以会受种种恶报的因缘,它就是来自于你的恶业,那恶业是来自什么?就是当初的恶心所,恶心所就是因为当初你没有办法忍受这些烦恼性所产生的,没有办法于众生业报轮转中安忍,还有自己的性障在这些的过 admin

2019-06-19

但是还有提手旁的扶,提手旁的扶尘根,是用什么观点来说它是扶尘根?扶就是扶持,或者说扶助,也就是说五尘必须靠五根的扶持才能被觉知心所分别,因此就叫作扶尘根。那么哪一部分是属于眼根的浮尘根呢?眼根的浮尘根包含了眼球、传导视觉讯号到头脑的视觉神经。那胜义根呢?眼根还有胜义根,也就是头脑当中掌管视觉的部分。鼻、舌、身根都是同样的道理。那有人就会提出一个问题 admin

2019-06-19

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第七识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 admin

2019-06-19

至于究竟佛地随顺佛性的功德,根据经中记载,十方如来眼见佛性成佛时,能够发起成所作智,因此诸佛的每一个识、每一个心所法,都能自行运作而随缘应物,与十方一切有缘众生感应;这种境界不但是我们所无法了知的,也非十地、等觉、妙觉菩萨之所能知,当然更不是末学所能叙述的了。所以本书所阐述的范围,除了详述十住满心位菩萨眼见佛性的境界之外,还包括一切想要亲眼看见佛性 admin

2019-05-01

(《大乘起信论》卷2)而在这一段之前,马鸣菩萨说:“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说。”(《大乘起信论》卷2)也就是说,菩萨在经由参禅的过程找到第八识如来藏,证得第一义谛实相心时,就有了法界的实相般若智慧了;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再观察一切的众生从无始劫以来,都是因为无明熏习力量的缘故,所以枉受种种无量的身苦以及心苦,而且往往都是大苦;过去 admin

2019-04-24

“住地”的意思是说觉知心所住的境界,也就是说,住于一个境界中,不能了知这个境界是虚妄而执着不舍,所以称为住地。像见一处住地,就是住在有一个我的见解中,误认为五阴的全部或部分是恒常不坏的真实法,而以之为我;那欲界爱住地,就是住在欲界色、声、香、味、触五欲的境界中,对于五欲境界执着不舍等等。四种住地,其中见一处住地烦恼属于见所断的烦恼,又称为 admin

2019-04-24

“住地”是说觉知心所住的境界。无始无明住地是说,对于法界实相不能了知的无智境界,是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但众生觉知心从来不与它相应;一直到想要探究法界的实相时,才会与它相应,但是仍然无法打破它,直到明心以后才算是打破它。这种无明也是二乘圣人从来不曾相应过的,因为他们一心想要证入涅槃,急着想要出离三界生死,只要断除一念无明三界爱的现行就可 admin

2019-04-24

住地就是觉知心所住的境界,觉知心住在四种烦恼的境界,就称为四住地烦恼;或是烦恼住在众生的心地当中,也称为四住地烦恼。这一个烦恼住在众生的心地,就好像世间万物住在大地一样;世间万物必须依大地才可以安立,必须依大地才可以安住,世间万物是由大地所执持,世间万物必须依大地才能够生长,才能够广大;同样,烦恼住在众生的心地,也是同样的意思。烦恼依心而安住,烦恼 admin

2019-04-24

修行人要怎么样才能够打破无始无明呢?修行人必须要去寻觅善知识,然后跟善知识修学正知正见,请善知识教导破参明心所必须具备的因缘条件,才能够打破无始无明。那,要具备哪些因缘条件呢?譬如说要请善知识教导基本的定力,教导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见,教导断我见的观行,教导如何修集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教导第一义的知见,教导参禅的知见,然后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修行人一 admin

2019-04-24

六识的功能差别,就是六识的自体性,譬如眼识能见之性,乃至意识能知之性,所以六识法界的本质,正是六识与心所法配合成就的自性,当然是虚妄法。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指的都是有情的身心,只是法的分类粗细有所差别而已;总而言之,就是指虚妄的众生我。换句话说,我就是五阴身,我就是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如果还有这个我中的任何一阴、一处、一界存在,那么就无法成就无 admin

2019-04-24

为什么想阴这个法仍是积聚而成蕴的呢?这是因为想蕴的了别性,乃是由色蕴、识蕴、受蕴的“触”心所法具足以后,才能有“了知性”的“想”,所以说想蕴也是积聚而成蕴的:由色蕴五根界、识蕴六识及意根一处所蕴集而成为想阴,所以说想阴也是蕴。境界受中的想蕴成就以后,才有六想身:也就是眼想乃至意想。六想身即是六识对六尘的直接了知性,即是 admin

2019-04-24

那心王以外,接下来是五十一个心所有法,那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就归在法处当中。或许有人会问,说: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它是心,它能分别外境啊!你为什么会把它归在法处呢?我们来看看,这五十一个心所法是意识相应的法,也就是说它是帮忙意识来分别外境的;那既然它是帮忙意识来分别外境的,它分别的结果当然要知会意识,也就是说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它是意识的 admin

2019-04-24

思阴者又名行阴,谓六识面对六尘时之思心所继续存在不断,已对六尘有决定性——继续取或继续舍离,故名思阴;决定之后就有了心行,因此又名心的行阴,乃至进一步有了口行与身行,也都是行阴。但是由于色、识二阴运作的缘故,即有受阴、想阴、行阴运作不断。色阴是指十八界法中的五色根与五尘,都是入胎后才渐渐出生的缘生法,未来必定会灭,是故其性不实而虚妄;由色 admin

2019-04-24

这是更进一步说明眼见色时,尚未生起苦乐受的了知性,即是想阴的想;同理,身触苦痛时的了知性,那时心中还没有生起瞋怒或语言文字,已经是想阴了;所以前五识的了知色、声、香、味、触等法,直接生起与苦、乐、舍受,同时存在的觉知性仍然是想阴所摄——只是识阴六识的心所法,不必等到意识依据五识而对五尘生起苦、乐、舍受的了知时,才说是想阴;而是五识及意识在 admin

2019-04-24

所以佛在经中开示说:阿赖耶识虽然含藏七转识以及种种心所法所相应的一切杂染种子,可是阿赖耶识自体却是恒常清净的。这就说明了阿赖耶识是常住法,是不生不灭的法体。所以诸地菩萨也是在修除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七转识相应的杂染种子,也是在修除阿赖耶识心体中无始就有的所知障随眠,一直修到十地满心位,都是在依阿赖耶识心体而修而证。也就是说,必须断尽阿赖耶识心体中的 admin

2019-04-17

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第七识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 admin

2019-04-01

更进一步解释说,一切色法是「本识」的功能作用,是由分别心所假立的,由假立的名色虚妄构成外境,所以世俗谛自体无实而空,故谓之「自空」,但是胜义法性的究竟是不空,只是被世俗谛的能执、所执误认为空,所以称之为「他空」,所以不论自空、他空都是世俗谛空。世俗谛无实,胜义谛不空,因此他空见远离断常二边,成为了义中观。此派的兴起,在当时的西藏引起极大震撼,故被认 admin

2019-04-01

”故说圣严法师与释印顺邪见严重,更以书籍流通误导众生,成就谤佛谤法重罪;彼二人者俱属名闻当代之大师,乃竟无知若此,诚可叹也!又,若欲灭阿赖耶识心体,前提必是先找到此心所在,否则焉能灭之?观乎圣严一生,连阿赖耶识自性都无所知,显示其未曾证得阿赖耶识所在,更何况奢言灭之?而言盲从月溪法师,主张应灭阿赖耶识方得证悟,都成戏论。 又观乎喇嘛教外道 admin

2019-03-04

所以你如果发起菩萨的大悲愿,那是你的妄心意识心所发的,而你的真心“此经”不会发起这个悲愿。因为祂无慈也无悲,祂无苦也无乐。你的离念灵知心转依了“此经”以后虽然没有悲,可是从这个空无一法的空性中,却可以使你产生了许多的智慧,就对三界一切有情同体大悲,所以才会说大悲无悲;因为如果会跟著众生的痛苦而生起悲心的,那都是小悲。(节录自平实 admin

2018-12-27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