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好!大家听到佛的这一段开示,其实已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有的作法是怎样的,佛是很有次第的告诉我们。我们来看,就是说什么啊?第一个要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要亲近善知识之前,我们要有一个什么心态?就是如何成就自己学佛应该要有的因缘,我们来这个世间,就是收集很多因缘,成熟自己应该 | admin 2020-02-19 |
![]() |
首先,假使有人这么说:众生的色身是无记法,因为众生的色身本身无关善恶;会有善恶是因为有觉知心才会有善恶,以及因为思量作主的意根心才会有善恶,众生的色身本身并没有善恶性可说,所以是无记性的;同理,众生的命根本身也是无记性,命根并不造善恶业。既然命根和色身都是无记性,为什么说杀了众生的色身使他的命根毁坏而会得到杀罪呢?也就是说:【色是无记,命亦无记;如 | admin 2020-02-19 |
![]() |
(《大乘起信论》卷1)因此,如何将意识的虚妄分别、末那识由见爱痴慢所起的恒审思量性,藉由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性,而改为明觉正智之行;就成了大乘行者的重要生命改造工程。我们虽然知道,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这个妄念就是第六识、第七识这两个识所起不如理作意的心行;所不断相应的,就是依于我们的色身、依于见闻觉知心、依于处处作主的心,所起的分别执著。或 | admin 2020-02-18 |
![]() |
这个部分如果能够好好地去思惟而能现观,也就是现前观察自己的外法与内法,在十八界当中一一地去作细行的现观,直到现观成就,而非只是意识心在那边思量,就可以证得声闻的须陀洹初果。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经文,《杂阿含经》(第892号):尔时,佛告诸比丘:有内六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杂阿含经》卷31)那个时候世尊就告诉了比丘们:比 | admin 2020-02-18 |
![]() |
[2]意识夜夜断灭之后,朝朝又依意根而生起,可见意根从来不曾暂断,是恒而不曾断灭过的心,即使是在闷绝位、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中,也都不曾刹那间断过,所以唯识学中说他的自性是「恒、审、思量」。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才可以断掉意根。[2]在阿含经中又被称为意内入处。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杂阿含经》卷13)佛 | admin 2020-02-18 |
![]() |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第八识颂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这《八识规矩颂》明明白 | admin 2020-02-18 |
![]() |
八识心王依体性之不同可分类为四种,略说如下:(一)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恒而不审;前七识及六尘万法皆从祂而生,无始以来心体常住,是不生不灭的常住心,祂离见闻觉知故不分别六尘万法,故六尘万法虽从祂而生,祂却对它们从不思量亦不作主,这就是开悟明心所找到的真实心。(二)第七识(称为末那或意根)是恒审思量;祂遍缘一切法,因为恒时于其所缘诸法思量该取该舍、该作 | admin 2020-02-18 |
![]() |
阿赖耶识从来都不思量,所以祂从来都不作主,但是意根需要什么祂就会供应什么,祂都作得到,因此阿赖耶识祂是一切最胜。由于阿赖耶识变现的五色根加上意根,然后有了前六识出现;有了前六识出现以后,接下来五遍行的心所有法,以及欲、胜解、念、定、慧的五别境心所有法,善十一和二十六个烦恼法、四个不定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法统统就会跟着陆续出现,因为这些就是这八个识的体 | admin 2020-02-18 |
![]() |
而第七末那识是意识的俱有依,此心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不断的指挥六识心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是恒审思量的心,因此不会与欲、胜解、念、定相应;祂虽然可以触法尘,而与慧心所相应,但是祂的慧非常微劣,所以说祂也不会与善十一法相应。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前五识,前五识本身是无记性,祂会随着意识而通善恶,因此有时造善、有时造恶,不是一切时都与善十一法相应。唯有意识与这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的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体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佛门凡夫或者外道,必须以意识心观察而压抑烦恼的现行;所以说三乘诸圣都是自性清净者,这就是非择灭之无为法。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的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体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佛门凡夫或者外道,必须以意识心观察而压抑烦恼的现行;所以说三乘诸圣都是自性清净者,这就是非择灭之无为法。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 | admin 2020-02-18 |
![]() |
阿赖耶识从来都不思量,所以祂从来都不作主,但是意根需要什么祂就会供应什么,祂都作得到,因此阿赖耶识祂是一切最胜。由于阿赖耶识变现的五色根加上意根,然后有了前六识出现;有了前六识出现以后,接下来五遍行的心所有法,以及欲、胜解、念、定、慧的五别境心所有法,善十一和二十六个烦恼法、四个不定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法统统就会跟著陆续出现,因为这些就是这八个识的体 | admin 2020-02-18 |
![]() |
为什么被熏习的心是第八识如来藏呢?因为第八识心体的自性是无记性的,祂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所以永远不与一切受相应,没有苦乐受,当然不会生起贪厌简择的心行,祂必定是不具有六尘中的了知性,不受苦乐受,所以对一切果报都没有利害关系,不会作决定,不会思量诸法利害而有所决定,从来不作主,没有善恶性可说,才有可能成为被熏习的心及执行业报的心。因为有如此的心性,才 | admin 2020-02-18 |
![]() |
忽然思量:释迦老子说寤寐常一;返就己推穷,只今惺惺时,佛所赞者,戒、定、慧、解脱知见,一一依而行之;……佛所呵者,故不敢犯。为甚么一睡著时,梦得金宝、见一切如意之事,心中便喜;梦见火焚水溺、及为人所杀,便怕怖慞惶,惊觉来通身汗出?当尔时,心意识尚在,只是睡著,早尔不知下落;况脱却壳漏子,地水火风一时散了,更作得主在?日里底与夜里底,分明 | admin 2020-02-18 |
![]() |
什么是集起心、思量意、了别识?27.谁能执持诸法种子、执受色根依处、执取结生相续?28.禅宗祖师公案看得懂吗?29.为何起分别我法二执,凡夫堕恶趣,愚人障圣道?30.如何才能了知境相如幻、梦、阳焰等?31.发业无明多由迷内发,润生贪爱多缘五欲生之义为何?32.谁能持业、烦恼使有情漂溺?33.施七宝满恒沙界,福德不如持经一四句偈之意为何?34.菩提是智用,涅盘是智性之义为何 | admin 2020-02-18 |
![]() |
每一个人心境不同,意识的判断、思量当然也就不同,所察觉到同一个境界的同时,这个察觉必然是加上了意识,而且是以意识为主的察觉,不同的人各自的察觉将会是天差地别。举例:譬如说许多内地的朋友来到游玩,都说好地方、好山好水、人情味浓厚,真是个不错的地方。可是在三百年前,当郑成功从内地来到之时,他看到了的风景,他的评语则是:花不香、鸟不语。我们现在可以了解,那是因为当时 | admin 2020-02-18 |
![]() |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我们先来看这一段。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想想看,如果你用六识来解释这一段,六个识,我们来看六个识有没有办法无所住:当一个人在看东西的时候,当你看了这个东西以后,其实你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当你在六尘上面接触了六尘的时候,你已经分别完成了。也就是说,接触六尘以后,三个刹那你就 | admin 2020-02-18 |
![]() |
事实上来说,十八界我和如来藏是同在一起,当菩萨实证了,现前观察如来藏自身的境界,那就先把十八界自我的境界推到一边,再把如来住的境界推到另外一边,就这样子来看如来藏祂自己独住的境界,那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如来住的境界,没有十八界法而祂单独存在,那么祂离见闻觉知,既不思量也不作主,也没有任何的这些贪厌,一切的心所法也都全部没有,这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当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照见真如、自性弥陀,它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色身和受想行识,就会发现识阴的七识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全部都是虚妄,有念的觉知心如幻,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无色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不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 | admin 2019-11-03 |
![]() |
末学随手翻阅到第19点看到作者说:“意根是做主、有意愿的心……意根知道后,就思量怎么处理,采取办法,做决定。”这种混淆意识与意根的说法证明我的判断:作者根本没有明心,没有断我见,甚至连基本的知见都缺乏。因为“意愿〞、〝思量处理〞、〝采取办法”都是意识的功能,而非意根的功能。如果意根有“意愿”,那么就有“ | admin 2019-0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