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要深自庆幸:我们这样的愚劣种性凡夫,也总算可以为这正法尽棉薄之力,哪里可以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要担心,导师说大法要西传去,尚且需要十五年;要知道,共业即使不可转,别业也可以转!大陆整体法运不可以转,不代表你所发心的区域不可以转!如来没有亏欠过我们众生一分一毫:今天求法很难,就是往时造了轻贱佛法的过失,所以今日必须受报;因果昭彰,怨不得人!如果不 admin

2024-09-19

  我发起初禅的时候是送孩子上学,孩子出门了;而我前一天写书睡得很晚,我要睡个回笼觉,因为觉得很累;坐上床沿,双脚离地,两只手还没有碰到床铺的时候,突然间发起,这不是打坐中发起的;然后我很缓慢地躺下去,我继续观察那里面的境界,后来我才能够讲得出:「初禅是如云如雾,不是智者大师讲的如云如影。」然后我告诉大家:初禅应该发起的条件是什么、发起的过程内容是什么 admin

2024-05-24

  所以,智者大师讲“获得初禅天身时如云如影”,我就说他讲得不对,他讲那个影字确实不对,真的要“如雾”才对。如云又如雾,因为根本没有影,他怎么可以说如云如影?初禅天身没有影子,身内也不是如影,身外也没有影子,怎么可以叫如云如影?所以他的“止观”讲得不对。我就更正,我就以自己的体验,说是“如云如雾”,因为那时候自己 admin

2020-06-20

  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好,怕的是贪瞋的根性,那是很难转变的,即使帮他证悟了,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再发起贪瞋的习性来,这就是智者大师讲的初果人贪瞋转重的意思;但是二乘法是烦恼障所摄的行门,解脱道中的异生性,体性是狭小的,所以在断我见时就不会再对解脱道有所怀疑,就不会针对解脱道的法义有所质疑,也就不会诽谤真正的解脱 admin

2020-06-08

所以,佛陀祂这样的一个示现,就是告诉我们:衰老,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所以智者大师他这样说:无常杀鬼,不择豪贤。这个无常就有如杀人的幽鬼,只要有这一个身体的呈现,不论是贫、富、贵、贱,都无法脱离这样的无常法则,一定都是相随而行,最后都必定会有一死。所以,像这样的一个无常杀鬼的比喻,在佛陀的经典《法句譬喻经》里面就有梵志四兄弟。这四兄弟都得了五种神通,而 admin

2020-02-21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乃智者大师之师尊天台宗三祖慧思尊者所撰,共两卷,阐述坐禅功德,指出「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如来一切智慧,及大光明、大神通力,皆在禅定中得」;佛在说法之前,必「先入禅定」,遍观众生根性差异,然后随机化度。而为佛子者,若能「制心禅智,无事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能降天魔、破外道;能度众生、断烦恼 三摩地

2018-07-23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乃智者大师之师尊天台宗三祖慧思尊者所撰,共两卷,阐述坐禅功德,指出「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如来一切智慧,及大光明、大神通力,皆在禅定中得」;佛在说法之前,必「先入禅定」,遍观众生根性差异,然后随机化度。而为佛子者,若能「制心禅智,无事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能降天魔、破外道;能度众生、断烦恼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好,怕的是贪瞋的根性,那是很难转变的,即使帮他证悟了,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再发起贪瞋的习性来,这就是智者大师讲的初果人贪瞋转重的意思;但是二乘法是烦恼障所摄的行门,解脱道中的异生性,体性是狭小的,所以在断我见时就不会再对解脱道有所怀疑,就不会针对解脱道的法义有所质疑,也就不会诽谤真正的解脱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好,怕的是贪瞋的根性,那是很难转变的,即使帮他证悟了,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再发起贪瞋的习性来,这就是智者大师讲的初果人贪瞋转重的意思;但是二乘法是烦恼障所摄的行门,解脱道中的异生性,体性是狭小的,所以在断我见时就不会再对解脱道有所怀疑,就不会针对解脱道的法义有所质疑,也就不会诽谤真正的解脱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智者大师才会说:【若初习禅,破于事障发欲界定;破于性障(五盖)即发色定。故云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性障若除,初禅法起。】(~《摩诃止观》卷6)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性障如果不除,初禅永远不会现前。什么是性障?我们在前集有提到,那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中,有五种会遮盖我们禅定修证的障碍,因此性障又称为五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89开示:【一、为在家诸欲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智者大师说的好:神通度俗人,智慧度学人。作个总结:神通是三界中有为法,是有境界法,是生灭法,与般若智慧无关;因此有智慧的佛弟子们,不应该以修学神通为标的,应该以修学没有境界的般若智慧为主,能够这样才不会障碍自己的佛菩提道修行。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005集总释宗通与说通----证第一义谛(三)》正光老师主讲(原标题:禅定、神通无关证悟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性障所障的缘故,不得初禅,只得到他化自在天的天福;因此智者大师云:魔是未到地定果。如果我们能够先修得智慧,能除掉烦恼性障,一者容易发起初禅,免除以后舍报进入他化自在天为魔子魔民。二者我们知所转进,就容易获得四禅。如果反此道而行,只怕勤苦终生最多也只能得到未到地定的境界而已。菩萨修完四禅以后,还要再修观禅、炼禅、熏禅、修禅。观禅譬如九想不净观或大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性障所障的缘故,不得初禅,只得到他化自在天的天福;因此智者大师云:魔是未到地定果。如果我们能够先修得智慧,能除掉烦恼性障,一者容易发起初禅,免除以后舍报进入他化自在天为魔子魔民。二者我们知所转进,就容易获得四禅。如果反此道而行,只怕勤苦终生最多也只能得到未到地定的境界而已。菩萨修完四禅以后,还要再修观禅、炼禅、熏禅、修禅。观禅譬如九想不净观或大 三摩地

2018-07-23

谓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曾云:「初果耕地,虫离四寸。」由是缘故,便有人将此世间境界误认为是否已证初果之判断准绳。然而原始佛法四部阿含诸经中,皆无此说;五百大阿罗汉所造《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等论著中亦无此说;于第二转法轮之般若系诸经中亦无此说,第三转法轮唯识系诸经中亦无此说,西天中土已证悟之诸大菩萨所造正论中亦无此说,是故「初果耕地,虫离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智者大师才会说:【若初习禅,破于事障发欲界定;破于性障(五盖)即发色定。故云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性障若除,初禅法起。】(~《摩诃止观》卷6)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性障如果不除,初禅永远不会现前。什么是性障?我们在前集有提到,那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中,有五种会遮盖我们禅定修证的障碍,因此性障又称为五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89开示:【一、为在家诸欲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隋朝的智者大师,他结合了《法华经》以及像庐山慧远禅师所传下来的这一些大乘经论,然后创立了天台宗。玄奘大师从印度回到中国之后,弘扬真唯识量,然后就设立了法相宗。或者有人依止《华严经》,到了贤首大师的时候,整理成为华严宗。庐山慧远大师他首创结社,结成莲社,然后专门修持持名念佛,到了善导大师的时候,成为净土宗。最后到了唐元年间,从印度来了善无畏、不空等三 三摩地

2018-07-22

此外,智者大师曾云:‘神通度俗人,智慧度学人。’只有崇尚有为世间境界神通的俗人,才会以这种没智慧的方法,来作为判定有无证悟的标准。有智慧的人,多闻熏习的佛弟子,一定都以‘三乘菩提的是否亲证’,作为判定的标准;只有那些附佛法的藏密外道,只懂藏密外道法,不懂真正的佛法,才会以神通境界的有为世间法,来作为判定是否证悟的标准,这些人都是 三摩地

2018-07-22

隋朝的智者大师,他结合了《法华经》以及像庐山慧远禅师所传下来的这一些大乘经论,然后创立了“天台宗”。玄奘大师从印度回到中国之后,弘扬真唯识量,然后就设立了“法相宗”。或者有人依止《华严经》,到了贤首大师的时候,整理成为“华严宗”。庐山慧远大师他首创结社,结成莲社,然后专门修持持名念佛,到了善导大师的时候,成为“净 admin

2018-07-22

此外,《法华经》,是天台宗的绪端;《成实论》,为成实宗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为净土宗的根本经论;《弥勒成佛经》,是弥勒信仰之所依;《坐禅三昧经》,促进菩萨禅的盛行;隋代“智者大师”根据其所译《大智度论》禅波罗蜜等部分,综合其它经论,宣讲解释“禅波罗蜜”,由其弟子法慎记录,而成为禅修宝典;《梵网经》,促使我国 admin

2018-07-22

公元580年有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智者大师,谈到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的《楞严经》中的意趣相符;智者大师一生弘扬天台止观,成就殊胜,自然对素未谋面的《楞严经》倍感渴仰。因他研读《妙法莲华经》时,对经中的六根功德来源心有不明。于是便希望他能设法将《楞严经》奉请来我们东土。印度僧人走后,智者大师求法心切,在他所住的天台山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面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38条/2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