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工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工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可分。佛若能以“禅定心要”修行净土法门,以净土法门 三摩地

2018-07-20

偶见持名念佛十几年的老菩萨,被问及:“有没有把握往生极乐净土?”时,往往面色凝重,不敢答话,似乎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心中笃定而有自信者,究有几人?经中明载:“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迥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又说:“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三摩地

2018-07-20

云栖株宏以禅师之见地,而提倡禅净双修;不但鼓吹持名念佛,称为事持,亦提倡体究念佛,称为理持,而教人参“念佛是谁?”此即禅净双修。而为净土行者尊为净土宗之重要祖师。其前之永明延寿禅师亦复如是,以禅师所修所证,深知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之道理,便知禅净可以互通。 (原标题:04第二章禅净互通,禅净双修第二节禅净双修之事例 三摩地

2018-07-20

亦有持名念佛者,于止静时,心念心听,渐次统一,佛号不起,安住于忆佛之一念相续,终于泯然入定。这种境界亦是定力足够而又具备修定知见的人方能做到。到此地步,则净土通于禅定。以上所述,尚只是事一心及定的层次;若理一心,则与理相应。也就是亲见自己本具的佛性(自性),所谓“西方不离方寸,弥陀即是自性”,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境界自然现前,这是禅的悟境 三摩地

2018-07-20

(注五)一般人修净土法门,大多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念或默念佛号的方法。不停的唱念,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佛之名号,名事一心。持咒的人亦大多如此。然而,楞严经中二十五位菩萨所说的各自修行圆通法门,无一不是修定的法门。每一种法门都可以使人亲见佛性,证得理一心,乃至五蕴皆空的究竟解脱境界,所以叫做圆通法门。其中第二十四种法门,也就是大势 三摩地

2018-07-20

询以曾上课听闻此法而尚未习熟者,多因不喜拜佛及持名念佛等初期方便法,而未如实修行,致未能熟习。末学曾于一九年夏天,在某寺院以“谈无相拜佛与无相念佛”短文赠与数位修禅的居士。部份人因不喜拜佛,便弃置寺中。有一善根极厚之人,于接获该寺发行之月刊时,欣见刊物中夹有此一短文,阅后极生欢喜,如文修持,早已习熟。自能参话头,常住禅疑之中,此乃第一位仅 三摩地

2018-07-20

此念佛圆通章之不长,但自前至后皆用忆与念,而不说执持名号,可见不是持名念佛,此其一。佛说楞严经,目的在教人们修楞严大定而证五蕴空,得究竟解脱,是故先说究明心性的知见,七度徵心,了不可得。然后令二十五位菩萨各自叙述修持楞严大定的圆通法门,再命文殊师利菩萨评论。最后世尊再说明五蕴区宇及证空之境界。若是持名念佛,但凭修行者一心不乱的信愿行力,往生净土即可 三摩地

2018-07-20

欲除此攀缘之心,动中静中俱各有法可修,本书则介绍动静皆宜的“无相念佛”法门,以无相忆念拜佛及持名念佛为初期之权巧方便,即可得入。觉观心,不但是修定者之烦恼,也是参禅者之大忌,兹分述如下:一、修定者通常用数息法,摄心于一连续境。初时粗心散乱,是故一息一数。以十为度。周而复始。待数到心不攀缘时即改为随息。随息不已,心归统一。此时亦无粗觉观,有 三摩地

2018-07-20

藉著阿弥陀佛的大愿,使得持名念佛的众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往生。必须具有信心、发愿求生、并于日常生活中不停地持念佛号,口念心念。一遇紧急事故,在当下唯有想到阿弥陀佛,脱口呼救,这样才叫修行坚固,才能于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净土。经中并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必须执持圣号,一心不乱或时时系念,心不颠倒才得往生,故也不是人人有把握的 三摩地

2018-07-20

如果不会看,再换一个方法:譬如行者平常持名念佛的对象是释迦牟尼佛,则可先在安静处坐下,不可受打扰;心中默念一句“释迦牟尼佛”(随行者因缘,自择所念之佛号),同时想念他,所念佛号虽已过去,但不使想佛的念中断,想念的时间继续下去,直到想念的念中断为止。发觉想念的念中断了,再从头开始,在心中再默念一句“释迦牟尼佛”,同时想念他,不再念 三摩地

2018-07-20

注五、一般持名念佛者,若闻修定,往往退避三舍。殊不知持名念佛亦是修定法门之一。如观经四帖疏卷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修定极为重要,历来祖师们已多所说明。兹再举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典故为例,以证净土行者修定之重要。据慧远法师文钞排印流通序载:“……至太元十五 三摩地

2018-07-20

这一些道理,实相念佛人都已经能够知道了,从此以后不论是念十方佛或是念一尊佛,不论是有相的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者是无相念佛,都称之为实相念佛。念佛人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呢!他来重新阅读念佛圆通章的时候,他的所知所见又是另一番境界,和以前不相同了!念佛人到这个境界,他重新来阅读念佛圆通章所知的见解、见地如何?我们留到下一周再来说明,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阿 admin

2018-07-20

也知道念佛法门不只是持名念佛,尚有观想、观像、系念思维、无相、体究、实相等念佛方法。并确信这种法门能帮助众生到达解脱的境界,这就是「解信」。进入解信阶段后,就会老实的一步一步修行上来,有一天到达果地无相念佛境界,知道什么是自性弥陀,并且亲证和感觉到祂的存在,接着又看到了佛性,此时称之为「证信」。佛法的修行过程,如果没有「信」的支持,一般人不可能舍弃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祂非常的慈悲:即使有五逆的众生,他造作了五逆的重罪应该沦堕恶道,可是只要他碰到善友,碰到善知识来跟他说一些重要的法,让他能够悔过;然后他因为这个善缘,他能够持名念佛,只要十声称南无阿弥陀佛,因为这个缘故,他一样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阿弥陀佛是多么的慈悲,祂愿力是多么的广大 三摩地

2018-07-20

这一些道理,实相念佛人都已经能够知道了,从此以后不论是念十方佛或是念一尊佛,不论是有相的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者是无相念佛,都称之为实相念佛。念佛人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呢!他来重新阅读念佛圆通章的时候,他的所知所见又是另一番境界,和以前不相同了!-----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二篇第八章第一节<欲入实相念佛的体究方向>(原标题:“一句佛号概括事理”)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一般从持名念佛入手,修习时口中持续地念诵某一尊佛(或菩萨)的圣号。随着念佛功夫的深入,不仅口念,同时心听,达到心口合一的阶段。若继续念佛,则会由口念心听转为心念心听。心念心听是心中默念佛号的同时,观照心中佛号之音声,使不间断。若心念心听清楚分明之时,就可转入心念心忆阶段——心中默念佛号的同时想念佛。起初,以心念为主,忆念为辅,忆佛之念 三摩地

2018-07-20

其实念佛法门不管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这三种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唸、默唸佛号的方法,不停地唱唸,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着佛的名号,这就是事一心。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就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也是事一心。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说很多的善知识把念佛法门局限化、矮化,乃至说只要持名念佛就好,其实是错了!念佛法门有持名念佛、有忆念思惟念佛、有无相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甚至果地无相念佛;有事行的,有理行的,甚至体究念佛。它当中不管是内涵次第,对于资粮实证、对于解脱道佛菩提道、对于圣道门、对于净土门的部分,这当中有非常非常多的内涵;甚至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它也含摄到 三摩地

2018-07-20

为什么这么说?假如你看到一个人,很真切地在持名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通常他一定是已经受了三归依的;这也表示说,要能够念佛求生西方的人,一定是有基本的福业的。然而要能一世不断地念佛下去,他对于佛就必须是要有信心的;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要受三归依,而且是要清净的三归依;不只是碍于人情所请,或者只是听说某一个寺院是很有名气,而去受三归依。然而从表相上的三归依, 三摩地

2018-07-20

这里你看到,这是称念佛,归命阿弥陀佛,这里才是很标准的持名念佛。一般在经典来讲,这个念佛就是忆佛念佛。所以这里他只是称念佛名而已,这称念佛名就可以灭除了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的时候,就由于过去生所修行的这个小善根因缘,可以得遇善知识为他说大乘十二部经的名字还有意义,能够听完以后,他叉手合掌只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念归命十方诸佛、归命阿弥陀佛,因此而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24条/7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