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炼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盘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还是习种性人。习种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的习性还很重,因 | admin 2018-07-21 |
![]() |
在上一集由正纬老师解说了十信位的修证,菩萨修集满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后,进入十住位来修证;十住位,按照次第从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密多。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 | admin 2018-07-21 |
![]() |
然于秽土行菩萨道也有积极的一面,秽土逆境多,有利于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福德资粮,故《佛说无量寿经》载,佛告弥勒言:“汝等于是(娑婆世界)广植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是故于娑婆世界精进修积福慧资粮 | admin 2018-07-21 |
![]() |
”他还没有把第一义推翻掉,还未谤佛谤经,他仅是说错而已;而他持戒精严,尚且落入鬼神道。若是在家人,没有持戒精严,又谤佛谤经,将来怎么办?因此,我写给他的信很严厉。但是我也告诉他:为什么我要这么严厉?我从来没有如此严厉过,我希望他了解。至于报纸上的这位大法师,不知道还强以为知,把狐狸尾巴掀给人家看;他曾经多年骂我们不如法,这是很严重的事;这就是 | admin 2018-07-21 |
![]() |
也就是在外门修六度万行,譬如在初住位修布施,二住位持戒,三住位忍辱,四住位精进,五住位修禅定,而且随缘、随分、随力修禅定,于五住位快圆满前就会思惟“难道修学佛法,单单只有修集福德吗?”思惟的结果知道佛是福慧两足尊,不仅只有福德而已,而且还有智慧。因此去寻找善知识,去依止善知识,得以圆满五住位,进入六住位。在六住位修般若,依善知识教导去熏习 | admin 2018-07-21 |
![]() |
这个地方持戒功德很大,你去极乐世界持什么戒?没有戒可持了,你去到那边,你就一定清净了,不清净的话莲花不开嘛?那里无人可犯,也没有人会犯你,你持什么戒啊?所以这个世界容易修集福德资粮。还有,这个世界因为求生很难,众生刚强,傲慢多疑,逆增上缘很多,所以我们在这里修行,断除一念无明很快,所以这里是易行道,也是速行道,就看你有没有下定决心准备要断除一念无明 | admin 2018-07-21 |
![]() |
然于秽土行菩萨道也有积极的一面,秽土逆境多,有利于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福德资粮,故《佛说无量寿经》载,佛告弥勒言:“汝等于是(娑婆世界)广植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是故于娑婆世界精进修积福慧资粮 | admin 2018-07-21 |
![]() |
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二》说:住持戒、布施法中,则为住十善道中、离十不善道。十善道有二种果:若上行者,得净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戒、施次第念天。行禅定故,得二种天,灭诸恶觉,但集善法,摄心一处,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能灭诸恶觉,如雨淹尘,见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说,持戒是善法,并不是为了要束缚我们——让我们觉得很不自在;所以就会从原本很排斥受戒,反而变得很欢喜乐意去学戒。如果对学戒具足正信,这时候自然就会乐于去受持三归五戒了。戒心就是我们自己愿意受持佛所施设的禁戒,除了受持禁戒之外,如果我们有犯戒的话,我们会愿意诚心诚意去忏悔改过。那么戒心很显然的,能够做到戒心的这一步,那必然是表示说: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含摄三乘菩提的,不仅是只有声闻阿罗汉道,还有缘觉的辟支佛道,甚至菩萨三大无量数劫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实证的这些,都是成佛之道过程当中所需要实证、所需要实修的部分。所以说佛法是一个具足的、是一个真实了义而且是究竟的,不仅可以实证、而且也可以现前观察乃至可以具足的成就。在这个基础上,所以佛说众生都是平等的,原因是在这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说,持戒是善法,并不是为了要束缚我们——让我们觉得很不自在;所以就会从原本很排斥受戒,反而变得很欢喜乐意去学戒。如果对学戒具足正信,这时候自然就会乐于去受持三归五戒了。最后,第十信位是愿心。愿意利益众生、愿意修集善法、愿意成就佛道等等。当愿心能够成就之后,就自然能够发起菩提心,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并且进入初住位,开始乐于行布施等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如是成佛殊胜利益,哪里可以不受呢?《菩萨璎珞本业经》上,佛陀亲口宣说: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表示说我们有领略到佛法的胜妙,我们对佛法有相当的信心,我们才愿意去维持戒心。最后一个是愿心。愿心的部分我们用四弘誓愿来讲,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各位可以看到的就是说,能够发起这样无量无边的愿,并且是真心的发起的话,那必然是你对于三宝,对于佛、法、僧已经有十足的信心,你才能发起愿心出来。以上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住位的菩萨也同时在持戒上面用心,锻炼自己的心性,如实的受持戒法;将修学佛菩提道所知道的胜妙法义,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来以锻炼自己的心性,使原来有所染污的觉知心能够远离杂染,使自己的心地在知见和戒德上都能比以前更加的清净;渐渐的,就如同清净透明的琉璃中映照出来的真金一般。能够这样修治清净而安住下来的时候,就叫作治地住,就成为二住位的菩萨。三住位叫作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论持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十二因缘乃至论涅槃。是名深法。应闻深者说如是法。乐欲听闻思求取解。是名为益。若乐浅者应为说浅。何者是浅法。论持戒论布施论生天论。若众乐浅。为说深不乐听闻。不求受解。不益前人。是名恶说。浅者为说浅法利益故。名为善说。(-----《毗尼母经》)时,婆罗门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世尊即为婆罗门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者、要观察修学者能否深信因果,乐于持戒、布施。对一个不信因果报应,不乐修学持戒、布施之人,连未来世的人道、天道都保不住的人,哪有能力修证三乘菩提、得解脱而证实相呢?因此世尊在四阿含中,对初机学佛者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待其信心不退时,才会授与二乘菩提或大乘菩提;这些因果业报的道理必须先传授,令众生信入不疑以后,才传授二乘见道之法;已得二乘见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他利益众生而去布施持戒等等,累积了众多的功德福德的结果,他都是发愿回向给有情众生的道业增上,并且发愿回向共同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早日成就,发愿共同实证一切智智的究竟。因此这个回向发愿心,也就是要真实证悟而转依成功才能够做得到。若是一个人他的所悟不真,他就不知道佛的境界多么的深广,他便误认为自己一悟即至佛地,也会误把见性成佛的方便说当然究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住位的菩萨也同时在持戒上面用心,锻炼自己的心性,如实的受持戒法;将修学佛菩提道所知道的胜妙法义,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来以锻炼自己的心性,使原来有所染污的觉知心能够远离杂染,使自己的心地在知见和戒德上都能比以前更加的清净;渐渐的,就如同清净透明的琉璃中映照出来的真金一般。能够这样修治清净而安住下来的时候,就叫作治地住,就成为二住位的菩萨。三住位叫作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悟得自心如来者乃是菩萨故,除了自利尚要利他,因此克勤圜悟禅师劝进一切证悟者悟后还得要奉行一切众善,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助道法,发起大悲心来饶益一切有情;虽然行饶益一切有情之行,但是却以实相般若波罗蜜之平等、无我、无所得的智慧而深入奉行一切众善。----摘自正德居士的新著《真假禅和》从上古德,动尽平生,或三十、二十年,靠个入处期彻头彻尾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第九世有多人,冠首者是宣化法师,师持戒精严,甚是末法一代有为大师,末学深为景仰,然其未悟,已如前说,此处毋庸再提。而虚云老和尚传法,不可谓有慎重之处,有偈曰:「宣沩妙义振家声,化承灵岳法道隆,度以四六传心印,轮旋无休济苦轮。」所以号为宣化度轮禅师,然此之传法甚为轻率,实在是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开悟者所应有的作为。人,因为「我」不知道,不便评论,但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