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宝云经》第六卷说:“我今依怙师僧增广善法,以是因缘,于和上所,若持戒,若破戒,若多闻,若聪明,若无智,悉皆恭敬,生世尊想。于诸世尊恭敬、供养、信乐、欢喜,于和上亦复如是”。如八十《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更具体的说明了于师于法于已于修行所作的心念,如彼经说,于已身生病苦想,远行相,求度想,儿子想等。于善知识生医王想,导师想,船师想,父母想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供养僧宝〖“若有供养发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须陀洹至阿罗汉果,名供养僧。若有人能如是供养佛、法、僧宝,当知是人终不远离十方如来,常与诸佛行住坐卧。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说多少供养如是三福田者,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多受利益。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供养三宝,是不为难;在家供养,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rd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菩萨也修四圣谛、也修十二缘起观,那更重要的是修六度诠旨:也就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因为修四谛缘生还有六度诠旨(菩萨六度万行的这个法)所以能够证悟了如来藏,也能够逐渐的解脱烦恼,所以就成为大乘的菩萨僧,这个就是出世的僧宝。出世的僧宝有四向五果,也有菩萨十地。菩萨相同的也修解脱法,解脱法是在修大乘法的过程里面,其实是附带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有供养发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须陀洹至阿罗汉果,名供养僧。若有人能如是供养佛、法、僧宝,当知是人终不远离十方如来,常与诸佛行住坐卧。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说多少供养如是三福田者,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多受利益。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供养三宝,是不为难;在家供养,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mdash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六度指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跟“智慧”。那什么是“布施”呢?布施所要指向的道理是什么?——“六度诠旨”的意思就是说,菩萨在修这个六度,祂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事实上它有两个面向(简单来说两个):第一个,这个六度可以让我们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辩,施主亦得如是五报;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善男子!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如是说:得百倍报至无量报。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者,如以寿命色力安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持戒却没有清净的智慧,虽然自身持守戒律严谨,可是却轻慢于别人,所以他就会堕落到兽中,却为兽王。也就是说一个修行人,能够懂得作大布施,但是个性急躁多瞋恚,不能够依止正念而修行,这样子的话,他未来就会投生为龙族,虽然有着世间的财宝、眷属,受用丰饶这样的一个大福德,可是身上却要承受着火烧跟虫咬的恶报;修行人如果能修大布施,但是对众生多所轻慢,未来生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这一个广行六度,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哥哥他所修学的佛法是大乘佛法,因为小乘人他不注重六度——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那我们再看下去,这个哥哥就说了:应该要再行六度,然后坐禅念定(这里的坐禅念定并不是通于外道的四禅八定,而是以禅定这样子的静虑的般若波罗蜜;以静虑跟般若波罗蜜合在一起这样子的静虑,才能够叫作静虑波罗蜜,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佛陀的广开这个教门,并没有说,你完全没有在持戒清净的状况下就不能够往生极乐净土。所以佛一样有施设种种方便,哪怕你生活上起了种种的污秽的贪恼,然后在种种的贪爱之中,佛陀还是说你可以十念往生。乃至于说极恶的众生,他可能犯了地狱业,佛陀还是说,你未来一样可以在极乐净土受清净的五欲之乐。为什么呢?因为学佛的路程,许多人没有办法断除在生活上的享受,这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人听到了这里也许会想说:我可以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但若是我今世布施了一分,未来世得到一分果报,那岂不是永远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吗?因为虽然得了一分果报,若不再继续布施,未来世又没有福报可以受用啊!可是我受用了这一分福报,又要再布施出去的话,那不就等于说自己没有受用到那一分福报吗?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布施呢?可是你假如再去读《优婆塞戒经》卷第五中,世尊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后弥勒菩萨就问上座大阿罗汉们说:如果得到十万金的金钱跟听闻佛法比,哪个功德比较大?结果上座的憍陈如尊者跟他说:你布施给一位持戒的人一碗饮食就胜过得到十万金钱,更何况是认真地听佛法,那功德更大超过百千万倍。他们又问第二上座阿罗汉,对方说:布施一个持戒人一碗饭胜过得到十万台车子中装满那么多的金钱,更何况是认真听法一段时间!他们又问第三上座阿罗汉,对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人听到了这里也许会想说:我可以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但若是我今世布施了一分,未来世得到一分果报,那岂不是永远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吗?因为虽然得了一分果报,若不再继续布施,未来世又没有福报可以受用啊!可是我受用了这一分福报,又要再布施出去的话,那不就等于说自己没有受用到那一分福报吗?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布施呢?可是你假如再去读《优婆塞戒经》卷第五中,世尊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布施的果报就是未来世富裕欢乐,持戒的人未来可以生到天上;静虑禅思智慧让心清净的人,未来可以得到涅槃解脱的快乐;而布施也是得到解脱涅槃的资粮,欢喜的缘故得到一心,一心观行五阴无常而得到解脱。就好像一个人要求得树荫,先要种树;而要求得花、果实,也必须先种植;布施也是如此,今世后世得到快乐……,这些都是布施的利益。接著我们就来看看布施未来世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世亲菩萨于论中说:布施、持戒、忍辱等三属福德资粮所摄,般若属智慧资粮所摄,精进则划归福慧二种资粮所摄;因为福慧二足是成佛绝对的具足要件,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故摄属精进度;同理,禅定之证得亦须长远时间方能成就。学人于事相上当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累积许多的福德资粮,当修证大乘般若的时候,才有因缘遇见真正的善知识。然末法时代真善知识难寻难觅,凡夫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亲证生命实相的道路上,不是一蹴可及的,是需要自我一点一滴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等六度万行实践,在戒、定、慧三无漏学上勤加练习与累积。想要亲证无始劫以来自性清净、不生不灭、生出万法及储存每世所造业行的真心-如来藏,需要将五阴十八界之功能知见了解透彻且藉由观行勤加练习,当菩萨种性者定慧福德具足时,即会与如来藏一念相应而明心开悟。学佛近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据《菩萨优婆塞戒经》所示: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初禅者),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其中复因受施者为贫穷田、功德田、报恩田而有差别。布施之人心态不同,果报亦异;有人施时求受者后时回报,有人施时求来世生天或得财利;有人以未悟故,施时求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之故。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喜欢精进修行,不懈怠,乐于培植福德的人,是从精进中来的。个性安详不急躁,言语行为都很审慎的人,是修禅定的结果。有人有才干,明白事理,通达了解幽深之法,能够把微妙的义理讲得很顺畅,让愚笨或者初学的人都能听得懂;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著,正智出版社,2013年4月2日初版二刷)由此可知,做生意能不能赚钱真的跟往昔福德有很大的关系!四、该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我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发菩提心后就要开始行菩萨道,而菩萨学事就是六度波罗蜜,六度又以起始的布施以及持戒二度为基础。龙树菩萨就说:檀、尸波罗蜜,是名‘菩提心’。所以者何?檀波罗蜜因缘故,得大富无所乏少;尸波罗蜜因缘故,出三恶道,人天中尊贵;住二波罗蜜果报力故,安立能成大事,是名‘菩提心’。(《大智度论》卷41)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尸波罗蜜则是持戒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