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解释如下:【每一位有情都有一个真实心,这个真实心叫作如来藏;因为有了如来藏存在,佛法僧三宝在世间出现了;一切有情如果能够亲证本来自性清净、不分别六尘的如来藏,就能出生般若智慧,也就是有了根本无分别智;以此根本无分别智的总相智,可以进修相见道的别相智以及修道位的道种智,乃至未来成就一切种智的究竟佛,都是因为亲证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的般若德,乃是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所发起的智慧功德,这样的智慧功德在佛法中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它包含了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之少分,并不是具足;犹待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去后得无分别智,亦名别相智,来、来具足全部的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又因为菩萨后得无分别智以后,因而转入初地修道种智,乃至最后可以圆成一切种智;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复次,如彼所言:【【但《成唯识论》中却明示初地菩萨方才「见道」,而斯六、七二识方才「转识成智」,与萧老师建立实有极大出入!】】然而成论所说六七二识之转识成智者,其实始从「前真见道」之时,已经开始转生,已经开始出现,非不现行运转也!但却要待通达位之初地入地心中,方才下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未到通达位时,皆犹尚未满足下品二智,是故论说「前真见道位得根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心经》以菩萨所证得第八识的总相智之根本无分别智,来说般若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当你依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深入观行,且越观越深之时,即谓行深般若蜜多,现前观察五蕴的一切法皆由如来藏所生,观到真心与妄心不一不异和合运作,因此如实体会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境界;菩萨不但能像阿罗汉一样现观五蕴的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是缘故,说证得第八识者,由有根本无分别智故,即能发起下品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之初分,即能渐次提升下品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经由修诸胜行而渐次引发後得无分别智,若至初地之入地心时,则能具足下品二智;既然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等根本无分别智,以及部分後得无分别智,都是由亲证阿赖耶识心体所在,於现观心体的真如法性时所生起,当知初明心之时即是大乘真见道位之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般若总相智,又称“根本无分别智”。也就是说,往后佛菩提道的进修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根本,所以称为“根本无分别智”。菩萨以这个根本无别智为基础,继续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并且熏习种智,这样就可以渐渐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这都是属于般若别相智所含摄,能够通达般若别相智了,才能够进入初地的通达位。所以说,胜解行位是从七住的明心破参 | admin 2018-07-21 |
![]() |
古德之修行,也只是以自己所亲证现前观察所得之根本无分别智照了一切境界的虚妄无实,于历缘对境中以此根本无分别智截断五欲六尘之攀缘、贪爱与执着,就这样长养法身慧命历经三十年、二十年而极为纯熟,我见、我执烦恼都不在了,想要超出生死也就不困难了。这事主要还是在于能够着力于意识觉知心如实的习行自心如来之无我真如法性,并不只是空谈高论就可以做到的。从克勤圜悟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明心、见性后,学人熏习禅门公案之差别智,得以深入后得无分别智(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而了知如来藏种种功能差别之智慧,亦云后得智),了知二转法轮般若诸经种种内涵。学人于深入后得智时,修除性障及随分修学禅定,得以次第增上,修证十行阳焰观(现观具有能取六尘之心,犹如阳焰虚妄不实);并修学一切种智三转法轮经典如楞伽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进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 丙、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初转法轮二乘法,如是必须真实践履;二转法轮般若中观,亦复如是必须实际践履;实际践履者谓:亲证中道心——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之根本无分别智。三转法轮之法无我智,绝非单依唯识佛学名相之熏习而可证得,必须以二转法轮所悟自心藏识之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方能修证;此是菩萨相见 | admin 2018-07-21 |
![]() |
这个般若总相智,又称“根本无分别智”。也就是说,往后佛菩提道的进修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根本,所以称为“根本无分别智”。菩萨以这个根本无别智为基础,继续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并且熏习种智,这样就可以渐渐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这都是属于般若别相智所含摄,能够通达般若别相智了,才能够进入初地的通达位。所以说,胜解行位是从七住的明心破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为胜解行位: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熏习种智,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四为修道位:于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觉,修何等道?谓入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总相智又名根本无分别智,别相智和一切种智又名后得无分别智。总相智是进修后得无分别智的基础,故称根本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在有的经典里面又称本觉智,如《华严经》卷六(四十卷本),佛言:诸佛菩萨自证悟(阿赖耶识)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大乘的般若智慧与解脱道的无常空、缘起性空的智慧不同,为避免误会,故名般若。如果用无常空、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那表示此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熏习种智,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四者修道位。于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觉,修何等道?谓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大乘佛菩提方是般若,二乘菩提非是般若,唯是解脱道,是故不回心之俱解脱大阿罗汉,亦不能知大乘菩萨所证之般若智慧;乃至第七住贤位菩萨所证之粗浅般若智慧––禅宗之破参明心之根本无分别智––大阿罗汉亦不能知之;是故般若绝非唯是二乘菩提所修证之解脱道,而是函盖解脱道在内之佛菩提道;佛光山之星云法师,实不应以解脱道解释大乘般若,何况彼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由是缘故,虽凭天军阿罗汉之神力相助,三度亲上天宫得见弥勒,终不礼拜;弥勒菩萨见彼比丘始终因为执著僧衣而有慢心,不曾止歇,是故三度见其来谒,终不令其得证般若密意,乃至明心之根本无分别智亦无。如是凡夫僧人,亲见等觉菩萨时尚且不敬,则此时若有法师得我法已,仍然不敬平实,乃至得法之后无根诽谤平实者,亦是正常之事,无足为奇!如是愚人,古今一同,是故平实今世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故说一切种智甚深极甚深,未至佛地者,不能具知也!莫道佛地一切种智,初地菩萨之道种智,已是彼诸人天所难领解理会者;莫道初地道种智,单只初明真心之人所得根本无分别智之始觉智能,已是彼等研究佛学六七十年之印顺法师…等中外学术研究者不能稍知之理,更何况尔不学佛理、参禅无术之星云----佛光禅师?何能知之!由是缘故,今尔佛光禅师所说禅理,至今仍堕常见外道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禅宗的法门就是以「顿入印证」实相来作为根本;而「顿入」即是「一念相应」的智慧,在那一刹那间,瞭解了这世界真正的实相究竟是在哪里,这实相心是真实活活泼泼地存在,永远不变易的心却能出生万法!当亲证这实相心──如来藏──第八识,去体验领受祂的自性,可以契入「印证」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的法,确认这就是法界的实相,法界的根本,于慧眼实见中,发起般若智慧,获得根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