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只有声闻戒有所谓的舍戒,而且舍的还是声闻戒而不是舍菩萨戒;所以就有比丘比丘尼,舍戒还俗的事相。那么假如菩萨真的是自己舍戒,意思不就是说他不再想要当菩萨了吗?不应该会有这样的事嘛!因为菩萨是尊贵的,因为好不容易自己心得决定发了菩提心而来受菩萨戒,怎么还会有学佛人愿意开倒车的呢?而自失善利,乃至于说是被人家误导而舍戒的。菩萨为什么会是尊贵的?《大般若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为阿难尊者开示到这里,进一步告诉阿难说:当时的慈力王就是我释迦牟尼的过去生,而五个夜叉就是憍陈如等五比丘。我从那时开始,生生世世都忆持当时发的誓愿,许诺成佛时要先度化他们,因此他们五人在我最初鹿野苑三转十二行,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时,就闻法而次第证得解脱果了。憍陈如等五比丘闻佛说法证解脱果,僧团最初成立,佛法僧三宝具足,开启了释迦世尊度化娑婆世界 三摩地

2018-07-23

从声闻佛法来讲,正统的解脱戒是声闻戒,也就是说出家受持比丘戒、比丘尼戒,这叫作声闻法中的正统解脱戒;受出家戒具足,目的是为求出三界,所以叫作解脱戒。但是除了这个解脱戒以外,还有别种的解脱,解脱境界各不相同,所以名为别别解脱;由于别别解脱,所以有种种与别别解脱相应的戒法存在。这个别解脱戒,当然不是宗喀巴讲的别解脱戒;宗喀巴另外施设,把别解脱戒的名称套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那是极恶重罪,可是仍然只得轻罪,并且在往复对答之后,佛以一句“善来比丘”而使他成为大阿罗汉。他成为阿罗汉以后,波斯匿王仍不晓得,最后决定要去讨伐他,因为听说这个人是大恶人,不讨伐他不行,否则国境不宁。所以率了军队,因为害怕就先去请问佛。佛说:“如果这个人已经在我座下出家了,你还杀不杀?”他说:“如果 三摩地

2018-07-23

同样的道理,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限定必须是现出家相的修行人才能受持,当然也都是属于尽此一生受持,不去到来生的。所以这一部菩萨《优婆塞戒经》和一般的菩萨戒有所不同,主要是这个戒是一生尽形寿受持,而一般的菩萨戒则是尽未来际受的;也由于这一点差异而说这部戒是为以后受戒作基础的。因为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我们一 三摩地

2018-07-23

更何况现出家相的比丘比丘尼!不管是真出家或形相出家,统统不能毁谤。然后世尊告诉我们,如果破了这十个戒,不能悔过。那有人就跟我讲,《地藏经、药师经》不是说:念过《地藏经》、念过《药师经》,再大的重罪都可以消失掉吗?可是经典一点都不糊涂的,在《地藏经、药师经》里面有没有说:那一些罪是什么罪呢?他有没有指明是受了菩萨戒以后,犯十重罪?没有。他说的只是一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戒,也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一样可以舍戒。受菩萨戒之后,只有犯戒但不会失戒,直至未来际都跟随着我们,唯除犯十重戒。诸位已明心见性或尚未明心见性的人,若已受过菩萨戒也可以为人传戒。如果有人要来求戒的话,我们那个时候就成为菩萨法师,应当先为对方解说,诵读菩萨戒的戒相,以及三聚净戒的 三摩地

2018-07-23

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优婆塞布施时,应该平等无二,去大山头时护持五十万元,回来看见隔璧精舍的没名气比丘,也得同样护持五十万,这才是平等行施;因为那些大、小法师所悟的佛法都同样是意识心,根本就没有证量的高下差别,为什么要对他们分大、小眼?真没道理!如果大法师悟的法是如来藏,你因为他是了义,而隔壁的小法师还没有破参,或是悟错而堕入意识境界中,所以布施较少给他,你说这样的 三摩地

2018-07-23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是说,杀戒由五种因缘成不可悔罪:一是人,即所杀的人,或人胎,非是畜生等。二人想,即能杀者的想不错乱,意识上清楚地知道所杀的是人 三摩地

2018-07-23

又如声闻戒中规定:比丘比丘尼不得执持金、银、生像。但是在现今的时空环境下,有几人能作得到?当然必须依止小小戒可舍的佛陀圣教行之;否则现今北传佛教的大乘比丘比丘尼要如何存在、如何不犯出家时所受的声闻戒?这也是大家必须思考的。所以如法或不如法,要看当时的环境背景来看,不应该拘泥于文字表相上。四、上品菩萨戒的获得,机会是很少的。如果只因为硬性规定必须 三摩地

2018-07-23

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在佛世可不须取相受。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佛入灭前,曾告诫弟子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己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戒,也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一样可以舍戒。受菩萨戒之后,只有犯戒但不会失戒,直至未来际都跟随着我们,唯除犯十重戒。诸位已明心见性或尚未明心见性的人,若已受过菩萨戒也可以为人传戒。如果有人要来求戒的话,我们那个时候就成为菩萨法师,应当先为对方解说,诵读菩萨戒的戒相,以及三聚净戒的 三摩地

2018-07-23

节引自《增修辞源》,台湾商务印书馆)[3]即是悉达多太子妃耶输陀罗,后出家为比丘尼,如《修行本起经》卷1〈1现变品〉:【佛告童子:「汝却后百劫,当得作佛,名释迦文(汉言能仁)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劫名波陀(汉言为贤),世界名沙桴(汉言恐畏国土);父名白净,母名摩耶,妻名裘夷,子名罗云;侍者名阿难,右面弟子名舍利弗,左面弟子名摩诃目揵连,教化五浊世人,度 三摩地

2018-07-23

」19、不鬥謗不欺賢(攝屬重戒9故瞋、4妄語、6說四眾過、7自讚毀他)以惡心故,鬥謗欺賢,無惡不造,惡心造作,犯輕垢罪「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20、遇緣時不放生護生,父母兄弟忌日,不請師講戒(說法)迴向(屬重戒1殺)放生護生,至親忌日,講戒迴向,若不爾者,犯輕垢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 三摩地

2018-07-23

】《月燈三昧經》卷2【世尊!我憶過去迦葉佛所淨修梵行,於後時捉紫華莖往到佛所問言:「世尊!若比丘殺此草得何等罪?」佛答我言:「以此因緣,或有墮最苦地獄者。」我聞此語不信不敬,便故刺伊羅樹葉作是念:「試看有何果報?」竟不捨此見,亦不悔過。命終之後今生長壽龍中,因是業故,名我為伊羅鉢龍。】《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5【爾時世尊告龍王言:「汝何故悲泣不能自 三摩地

2018-07-23

………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繫縛奪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繫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復有三種奪人命:一者、用內色,二者、用非內色,三者、用內非內色。內色者,優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餘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