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撰集百缘经》卷10〈诸缘品〉第10:尔时世尊,初始成佛,便欲教化诸龙王故,即便往至须弥山下,现比丘形,端坐思惟。时有金翅鸟王,入大海中捉一小龙,还须弥顶,规欲食噉。时彼小龙命故未断,遥见比丘端坐思惟,至心求哀,寻即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名曰负梨。端政殊妙,世所希有,因为立字,名须菩提。年渐长大,智慧聪明,无有及者;唯甚恶性,凡所眼见人及畜生,则便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说:有一次大迦叶尊者他前往拜会佛陀,佛陀因此就劝大迦叶说:你是不是也来协助我,共同来教育这些新来的比丘。可是大迦叶就回绝了,他说:现在的比丘大部分都自以为是,很难教化!佛陀就问大迦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原来,大迦叶看到有两个年轻的比丘跟大目犍连学习,结果这两个比丘在学的时候,发现彼此对法义上有不同的看法,于是两个人就开始在那边争吵起来,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个时候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在过去世有一个长得很丑陋、面色很难看的夜叉鬼,有一天,他突然间来到天帝释的宝座上坐下来,也就是坐在玉皇上帝的宝座上。天帝释所管辖的三十三天的天众们,看见了这个夜叉鬼长得既丑陋又难看,竟然毫无忌讳地坐在天帝释的宝座上,天人们看了,各个都非常恼怒生气。可是当这些天人们的嗔恨恚恼心越来越高涨的时候,那个夜叉鬼的容貌,却是渐渐随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通常如果事相上的福德修得不够,那此世就会过得不顺利!或是往世有些业障要还,譬如往世起嫉妒心或慢心而轻嫌诽谤过贤圣,那可能会像我们之前引用的佛法故事,如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位年轻比丘因为自己声音很好,便嘲笑一位年老阿罗汉声音像狗,即使他后来至诚忏悔,也还是因为这个业而常当狗有五百世之久!后来他在释迦佛时代原本还是狗,快死了但被舍利弗救度,之后投胎,八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佛世的时候,佛陀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想要供养佛陀一件自己亲手织的金缕衣,佛陀想要让姨母得大功德,于是告知她供养僧众就等于是供佛了,因为供养众僧的福田,乃是广大无边,因此劝姨母大爱道比丘尼将此金缕衣供养僧宝。所以大爱道比丘尼次第供养僧团的上座,但大家都不敢收!后来只有弥勒菩萨接受了。弥勒菩萨穿著金缕衣走在路上,因为他有三十二大人相,紫磨金色身,所以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不增不减经》于未来世有谤于我法轮身披于袈裟说有无诸法说无真如我惟是虚妄说作比丘学者不应共和合是人立有无堕于二朋党破坏诸佛法彼不住我法——《入楞伽经》卷十说无真我者谤法着有无比丘应羯磨摈弃不共语说真我炽然犹如劫火起烧无我稠林离诸外道过——《大乘入楞伽经》卷七执著离念灵知心为实相心而不肯舍弃者,即是畏惧解脱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会因由分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善现启请分第二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注3《杂阿含经》卷23:又复,如来将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于尘沙,奉上于佛。时,世尊记彼童子:‘于我灭度百岁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当受王位,领阎浮提,名曰阿育。当广布我舍利,一日之中,当造八万四千塔。’今王身是也,我尔时亦在于中。而说偈曰:王于童子时,以沙奉上佛,佛记于王时,我亦亲在中。(《大正藏》册2,页17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中,佛之姨母,从佛剃度,名大爱道,世间之有比丘尼,伊其始也;出家之后,领众修行,为群尼之表率,登地证圣,垂范千古,最后更示现加趺入灭。同世众多比丘尼,尽以禅寂为乐,昼夜皆能宴坐自严〔注二〕。佛法自天竺东传来华,隋唐以前,中土以仍风尚坐禅之故,《比丘尼传》所表六十五人当中,志心禅寂者亦有十数,都精勤勇锐,犹胜须眉;且能导引在家善信,劝发渴仰,王妃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尔时,差摩比丘尼、优钵色比丘尼、基梨施瞿昙弥比丘尼、舍瞿离比丘尼、奢摩比丘尼、钵陀兰遮比丘尼、婆罗遮罗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阇耶比丘尼,如此上首五百比丘尼等,各各于露地敷坐,飞在虚空,于虚空之中坐卧经行,作十八变,乃至入想知灭,各取灭度。……2.《增一阿含经》卷五十:․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丘众五百人俱。尔时,舍卫城内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中阿含经》卷六〈瞿尼师经〉:比丘当学十事,其中第十项:「当学知坐及善坐:不逼长老坐,为小比丘诃」,可见:年老者以身已朽败故,浑不欲坐(而知坐者不应逼之令坐);年少者以畏难怕痛故,亦浑不欲坐(而知坐者为助彼就道故,应教诃令坐)。3.《佛祖统纪》天台宗三祖南岳慧思尊者:「师将顺世,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诃责,闻者寒心;乃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参考数据:《佛光大辞典》「常住」)〔注2〕出坡佛制比丘以乞食维生。教法东传后,为切合中土民情故,祖师创立农禅制,以农养禅,亦寓禅于农,〈百丈清规〉所谓「行普请法,上下均力」是也。「普请」,禅宗丛林又称为「出坡」,即全山大众,除日常功课而外,须共赴劳务农作等生产之事。僧门赖此得以自给自足。〔注3〕过堂又作赴堂、上堂,指佛门僧众赴斋堂用膳。《禅林备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还得千年。问。千年已。为都灭耶。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总得一万年。初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岁学而不得道。于一万岁后。一切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袈裟法服而已。沩山老人说。‘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沩山老人在唐朝。去佛已千余年。是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 | admin 2018-07-23 |
![]() |
大灌顶经禅思比丘,无他想念,惟守一法,然后见心。楞严经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又以此心,研究精极。遗教经夫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楞伽经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是心之所现者,当离愦闹昏滞睡眠,初中后夜,勤加修习。杂譬喻经波罗奈国,一人出家,自誓,不得应真,终不卧息。昼夜经行,三年得道。又罗阅只国,一沙门布草为褥,坐其上,自誓云,不得道终不起。 | admin 2018-07-23 |
![]() |
能这样如法修行的话,才是佛陀来世间传授佛法的本意啊!《杂阿含经》卷一:【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原标题:伏烦恼与断烦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藏经》卷2,佛对舍利弗说:【说法比丘处在大众,信乐法者为敷高座,舍佛而说外道严饰文辞;我久勤苦求是法宝,而此恶人舍置不说。】佛的意思是说,当一个比丘,因为信乐佛法的这个居士,为他敷置高座;而这个比丘上高座了,处于大众之间,他应该要为大众讲说清净的能令众生真正出离解脱生死轮回的佛法,他却舍佛而予以严饰──庄严矫饰的这一些文句,而所说的内容其实却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着佛开示:当时的国王就是我释迦牟尼前身,最先吃我身上肉的五位木工,就是现在的憍陈如等五位比丘。后来食我身上的肉,就是现在八万诸位天人,以及现在得度的们。我释迦牟尼当时以身上肉,最先给这五个人得以让他们活命,因为这样的缘故,于我成道后,最初说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也就是以我法身所变现的如来藏色,去除他们五人贪嗔痴三毒以及饥饿之苦,于今得到安乐处。从佛的开示得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不增不减经》于未来世有谤于我法轮身披于袈裟说有无诸法说无真如我惟是虚妄说作比丘学者不应共和合是人立有无堕于二朋党破坏诸佛法彼不住我法——《入楞伽经》卷十说无真我者谤法着有无比丘应羯磨摈弃不共语说真我炽然犹如劫火起烧无我稠林离诸外道过——《大乘入楞伽经》卷七执著离念灵知心为实相心而不肯舍弃者,即是畏惧解脱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今天来继续讲一个佛典故事,这是一个微妙比丘尼的故事。当波斯匿王他过世之后,琉璃王继位,当时候搞得民不聊生,因此豪门的妇女,她们发起了出家的念头;总共五百人,她们就决定舍弃贪、瞋、痴,然后舍弃了富贵的夫家,或是舍弃自己的家庭,最后来到佛寺----佛门中来出家了。可是她们虽然想要断除自己的贪瞋痴,却很难作到,于是大家感觉到这样不是办法,于是她们就去找待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