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皈依仪式很简单,要件是应在寺院中、佛像前,由佛教比丘或比丘尼见证,并传授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佛所说法、归依贤圣僧及住持佛法之贤圣僧与凡夫僧团,并发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为诸佛通愿。归依后即成为“佛、法、僧”三宝之,此为修学念佛法门之首要。心不归依,而欲修学念佛圆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 | admin 2018-07-20 |
![]() |
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就是在说明归依三宝,能够净信三宝是清净的,这个就是信根。然后在《杂阿含经》卷三十还有提到,如果能够真正信受这个四不坏净的话,四不坏净能够成就的话,就不会沦堕。经典说:【尔时世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就是在说明归依三宝,能够净信三宝是清净的,这个就是信根。然后在《杂阿含经》卷三十还有提到,如果能够真正信受这个四不坏净的话,四不坏净能够成就的话,就不会沦堕。经典说:【尔时世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等你法眼清净,你断我见之后,你就可以去读它),你就可以发现在声闻律里面,不管比丘、比丘尼,他的首要持守的戒律事实上就是不淫----不可以跟异性有任何的淫欲之事,这个是任何的比丘、比丘尼他所要遵守的第一个戒律。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从这个五戒里面的不淫戒就可以知道,事实上在家是不邪淫,可是出家不可以淫,所以这是在家跟出家两个不同的地方。第四个就是不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当世尊成佛之后,终于有一天回到了家乡,祂的姨母波阇波提,求佛能够让她出家,当时还没有比丘尼出家的例子,姨妈求了三次,佛也拒绝了三次,代表这一件事情,是佛陀所不乐意去作的。波阇波提非常的难过,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悲伤的哭泣,被阿难看到了,(因为阿难是佛的堂弟,从小就与波阇波提很接近)所以阿难就进去为她求情,佛回答阿难说:住!住!你不要再说了。这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告诫比丘们说:「对于自己的父母,虽只作一点小小的供养,就可以得到无量福报;而如果对父母稍作不孝顺的事,就会得到无量罪过。」比丘们问佛陀说:「罪和福的果报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佛说:「我记得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波罗奈国有位长者的儿子,名字叫作慈童女,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家里的钱财又已用尽,只好靠劳力卖柴维生,每天赚到两钱,全部供奉年老的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在佛世可不须取相受。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佛入灭前,曾告诫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己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譬如在《杂宝藏经》卷一云:【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品〉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综合前面这两段的意思是说:世间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给孤独居士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0616a26][福田经第十一竟(二百六十七字)(原标题:中阿含大品福田经第十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16集出离观与安隐观(二)>正明老师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呢?依据《无量寿经》的记载,无量劫以前,阿弥陀佛还没有成佛时,曾经是一位国王,因为听闻世自在王如来说法,心怀畅悦,而发起了无上菩提之心;不但舍弃了王位,还出家作沙门,号法藏比丘。后来听闻世自在王如来为其广说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而发愿在五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经里面有一部经叫作《那先比丘经》。在《那先比丘经》里面,那先是一位比丘。有一位国王,他就是针对佛法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质问了那先比丘非常非常多的问题;那先比丘智慧过人,所以往往都能够用适当的回答,让这个国王信服,乃至于最后国王完全信服了佛教。在经里面,这个国王曾经问那先比丘,他说:你们佛教主张说,一个人快要死的时候,如果念佛的话,那么这个人死后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刚开始,僧团都没有问题,从五比丘开始,佛陀一转,他们立刻成为阿罗汉,所以不必制戒。后来,愈来愈多,根器不同,有人作出不如法的事情,所以有人报告世尊,世尊因的报告而制定禁戒。因不如法的事情愈来愈多,所制定的禁戒也愈来愈多。禁戒,是因为人在世间有五阴。因五阴而有人与人的接触;因有接触,才会有事情变化。某些事情的变化,对僧团有不好的影晌,故渐渐制定禁戒。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西方三圣接引阿弥陀佛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 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通过这种情况就可以知道,佛陀并不是要大家放弃目前生活上的受用以及享受,而是要避免在这个过程中,犯上许多贪著的、污秽的、乃至于不合乎世间法律的,不合乎世间道德的,甚至说是不合乎世间的比丘、比丘尼、或是在家所受的五戒,或是在家出家所共同受的菩萨戒,就是要从这些标准去看。但是,佛陀广开的这个教门,并没有说,你在完全没有持戒清净的状况下就不能够往生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此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的发起,对于一般未断我见的凡夫来说,那是不容易的!证悟而有转依成功的人,就比较容易发起;未悟或者悟错的人以及无法转依成功的人,也是不容易发起!我们再来看上品上生,后面的是怎么说:【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佛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