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法有三种(因为学佛法的人根性有三种,所以法就有三种),本来是只有一法,一法就是唯一佛乘,就是《法华经、华严经、大般涅槃经、胜鬘经》讲的唯一佛乘;可是因为修学佛法的人有三种根性:第一种根性是菩萨,最上无比故名第一,又能生生世世不断受生而度众生,所度众生极多,如同大白牛车载人极多,故又名为大乘。第二种根性叫做一根,他的根性是永远不会转变的,叫作定性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法有三种(因为学佛法的人根性有三种,所以法就有三种),本来是只有一法,一法就是唯一佛乘,就是《法华经、华严经、大般涅槃经、胜鬘经》讲的唯一佛乘;可是因为修学佛法的人有三种根性:第一种根性是菩萨,最上无比故名第一,又能生生世世不断受生而度众生,所度众生极多,如同大白牛车载人极多,故又名为大乘。第二种根性叫做一根,他的根性是永远不会转变的,叫作定性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佛陀也说听闻《法华经》的功德无量,福德超过布施给无量亿世界的无量众生。这是真的!我们要相信佛语!《妙法莲华经》卷6〈随喜功德品〉: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在《法华经》当中,佛陀就说到自己过去在成佛之前的无量劫当中,在许多劫中经常当国王。世尊在当时为了众生,为了求《法华经》,为了满足六波罗蜜,所以勤行布施,无所吝惜;可以舍身、舍王位,甚至愿意身为奴仆,只是为了利益众生、成熟众生,而不是为了当国王可以来享受五欲之乐。那么佛弟子当了国王之后,和一般世间人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看一下弥勒菩萨是如何说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我们来介绍佛菩提的意涵,什么叫作佛菩提呢?佛菩提又称为大乘菩提,或者是大菩提!世尊在《法华经》中,曾经用了羊车、鹿车和大白牛车来譬喻三乘菩提。所谓三乘菩提的乘,就是乘载的意思,也就是运载的意思。意思是说这三种菩提,都可以运载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但是这当中仍然有许多的不同,相较于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仅能运载少数的众生!而大乘菩提,则可以运载广大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佛就得用种种方便善巧来引导、开导众生,或者引导众生修学解脱道,以解脱道为方便,如《法华经》所说的化城,让他能够安住下来;接着再为菩萨解说般若中道,乃至再解说方广唯识、增上慧学的种种成佛之法(让阿罗汉们同时听闻,诱引阿罗汉们转入菩萨道)。所以诸佛菩萨来到人间所说的法都是以无上正等正觉成佛的法为目标!而不是只说成为阿罗汉的阿罗汉法!这一部分让我们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阿罗汉们已经如实的了解般若法义,并且已经进入了菩萨定位,当然就不会有世尊在宣讲《法华经》时,有五千声闻人退席的事情发生了。所以说,“二乘声闻、缘觉圣人是证得涅槃”,这样的说法是方便的说法,是依世俗谛而说,不是依第一义谛而说。如果是依第一义谛而说时,则是指已经明心的菩萨摩诃萨们,他们都已经实证无余涅槃的境界,并且都能够现观如来藏阿赖耶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法华经》里面也说了,二乘的菩提它又叫作“化城”。因为它是化城,所以它不是究竟苏息之地,也就是不是究竟能够让众生能够解脱,能够让众生能够休息的地方。所以,二乘解脱法它才是方便说;如来藏唯识了义,祂是最了义说的,祂是所有一切法的根本,所以祂是了义,不是方便说。而如来藏祂不是自性见。什么是“自性见”呢?自性见就是以三界为自性的,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涅槃经》称之为佛性,《华严经》称之为法界,《胜鬘经》则称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大品般若经》称为般若、法性,《楞伽经》称为八识,《首楞严经》称为首楞严三昧,《法华经》称为一道、一乘,《维摩经》称为无住、实际等;又有称之为大菩提、大涅槃、毕竟空、中道,及真如、真谛、第一义谛、真善妙色、中实理心、微妙寂灭等。虽有如上之各种异名,然实相一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人问:“那我从极乐世界回来的时候,卢舍那佛还在不在?”释迦牟尼佛的庄严报身卢舍那佛,寿命有多长?有七百阿僧祇劫,所以不用担心,你将来从极乐世界回来时衪还在,还在说法华经。因此特别呼吁大家,将禅法与净土法门加以简择和圆融,互相赞叹!互相学习,并且转相告知,使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都能迅速成佛,广益有情。至于中辈往生人是属声闻种性,不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世尊即将演说《法华经》时,才会有五千声闻种性的凡夫退席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他们对十信功德还没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无法接受世尊即将宣讲的法华妙义。因此,二乘无学、有学或者凡夫,如果要回入大乘法中修学佛菩提时,一定要补修这十信位的法。具足十信位的功德以后,就说是已经有了菩萨性了,可以开始正修菩萨行了;在十信后,就可以开始进入十住位的修行。十信位的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部分呢,我们来引用《法华经》的一段,来为大家说明。《法华经》中佛有说:说有人听闻了真实善知识演说《法华经》,因为是如实的演说《法华经》,不是依文解义,也不是误解曲解,是如实的演说《法华经》;听闻了以后非常的欢喜,之后他要转教别人,说给别人听;那别人听了以后呢,也非常的随喜,然后要转说给别人听,这样的辗转转说,到第五十个人;那么这第五十个人这样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法华经题目抄>云:夫入佛道之根本,以信为本。五十二位之中,十信为本。十信之位,信心为初。纵无悟解,但有信心者,虽为钝根,亦是正见者。纵有悟解,而无信心,乃是诽谤阐提者也(第九七二页)。又、<念佛无间地狱抄>云:菩萨五十二位,十信为本。十信位,以信心为始,诸恶业烦恼,以不信为本(第一○一页)。御书一代圣教大意(第四一六页)——《佛教哲学大词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世尊即将演说《法华经》时,才会有五千声闻种性的凡夫退席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他们对十信功德还没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无法接受世尊即将宣讲的法华妙义。因此,二乘无学、有学或者凡夫,如果要回入大乘法中修学佛菩提时,一定要补修这十信位的法。具足十信位的功德以后,就说是已经有了菩萨性了,可以开始正修菩萨行了;在十信后,就可以开始进入十住位的修行。十信位的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寻求善知识《法华经》卷七载,佛言: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法身佛)。在禅宗里面,善知识有一定标准:一者善知识本身应是已经开悟者,如此才有能力指导学人;二者能正确教授参禅的知见,如果是以定为禅,以无念为悟,就不是善知识;三者有善巧方便能帮助学人建立看话头、参话头的功夫,如果不能教授参禅的功夫,即使能将禅说得天花乱坠,也只是口头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世尊即将演说《法华经》时,才会有五千声闻种性的凡夫退席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他们对十信功德还没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无法接受世尊即将宣讲的法华妙义。因此,二乘无学、有学或者凡夫,如果要回入大乘法中修学佛菩提时,一定要补修这十信位的法。具足十信位的功德以后,就说是已经有了菩萨性了,可以开始正修菩萨行了;在十信后,就可以开始进入十住位的修行。十信位的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他的著作比无著菩萨更丰富,包括:《金刚经论释》、《习定论释》、《十地经论》、《唯识论》、《法华经释》、《俱舍论》、《辨中边论》、《摄大乘论释》、《佛性论》及《大乘成业论》等巨著,对后世大乘佛法的弘传,起了极大的作用。凡大小乘学人均以他们兄弟二人的著述作为蓝本,连当时的外道对他们二人亦敬佩有加。世亲菩萨的论著与注释的典籍甚多,奠定了大乘佛教唯识瑜伽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谁说明心不会退转的?佛度的人明心以后般若正观现在前,也都还有八万人退转了,这在律经中已经讲过了!而且佛准备宣讲《法华经》之时,尚且还有五千声闻法中的增上慢人当场退席,当场对佛公然表示不信,何况是明心以后对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的事实表示不信而退转,当然也是正常的。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法华经》中,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为那些声闻们授记,会在未来某时某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会成佛,然后他们的佛号是什么,佛国如何的庄严,有若干等等;这其中们成佛时劫的速缓,还有他国土庄严的差别,以及的多寡,却各有不同。佛是实语者,是不诳语者,释迦牟尼佛对于弟子们这样子授记、这样开示,当然是有祂的深意的。应该要知道,如果没有庄严自己的净土,将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比如《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这样说: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妙法莲华经》卷一)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立的誓愿,是要度化教导一切众生皆成佛道,都能成佛。诸佛之所以不像不回心的二乘人声闻阿罗汉,或者是缘觉辟支佛一样,畏生、厌苦、急证涅槃;祂能从最初的因地初发心菩萨开始,历经了三大阿僧祇劫以上的久远时劫,难行能行,难 | 三摩地 2018-07-21 |